12.16 可許聞香參大道,炊粱一枕醉鄉寬(《太平廣記》神仙記)


可許聞香參大道,炊粱一枕醉鄉寬(《太平廣記》神仙記)

文圖無關

陰隱客

唐中宗神龍元年時,房州竹山縣有個百姓叫陰隱客,家裡很富。他在自家莊園的後面打井,打了兩年鑿下去一千多尺仍然沒有水,但他仍堅持不懈地往下鑿。又打了一個多月,打井工人忽然聽見地下有雞叫狗咬和鳥雀的叫聲,再往下鑿了幾尺,井壁上出現了一個石洞,工人就從洞口鑽進去。起初幾十步沒看見什麼,只是摸著石壁側著身子向前去。石洞一拐彎,突然看見了日月的光亮,工人就接著走下去,石洞盡頭連著一個山峰,工人就從洞口下了山,站直了身子一看,竟來到另一個世界。那山峰的一側有萬丈高,千山萬谷都像是神仙境界。山中的岩石都是碧藍的琉璃色,每道山谷中都有金銀建成的宮殿。山中還有些大樹,樹幹像竹子似的有節,樹葉像芭蕉葉,開著盤子一樣大的紫花。很多翅膀像扇子一樣大的五色彩蝶在花間飛來飛去,還有像仙鶴的五色鳥在樹梢間飛翔。每條峽谷中都有一眼清澈如鏡的山泉,還有一眼白泉,泉水像乳一樣白。工人來到一座宮殿前,想進去打聽一下這是什麼地方。抬頭見宮門上掛著一塊匾,上寫“天桂山宮”四個銀字。這時,宮門內的兩間閣房裡跑出來兩個人,神色很吃驚。這兩個人都五尺多高,面貌像童子,紅唇白齒,頭髮鬍子像青絲一樣光澤稠密。他們穿的衣服非常輕柔,像是白霧綠煙織成的,頭上戴著金冠,但卻光著腳。他倆問工人:“你到這兒來做什麼?”工人就說了他來的經過,還沒說完,宮門中又湧出來好幾十人,都說這裡怎麼有一股混濁的氣味,並責備守宮門的人。兩個守門人惶恐地說:“有個外界的工人突然闖到這兒來打聽道兒,所以沒有奏報。”不一會兒,有個穿紅衣的人來傳達命令,讓門官把工人遣送回去,但要禮貌地對待工人,工人趕忙拜謝。這時門官說:“你既然已經來了,為什麼不請求在這裡遊覽一下然後再回去呢?”工人說:“我便是有這個想法,但剛才沒敢。如果您方便的話,懇求您替我請求一下吧。”門官就往宮門裡遞進去一隻玉版,玉版立刻就傳了出來。門官拿到玉版後,就領工人到一口清泉前,讓他洗了澡並洗了衣服,然後又領他到一口白泉邊讓他洗臉漱口。工人漱口時,覺得那白泉水十分甜美,就用手捧水喝了好幾口,感到又像醉又很飽了。門官領他到各個宮殿遊覽,但只准在門口,不許進去。這樣走了半天,來到山腳下,見有一個都城,城中的宮殿城樓都是用金銀或美玉建造的,城門上用玉石鑲嵌著三個大字“梯仙國”。工人問門官“梯仙國”是怎麼回事,門官說:“凡是剛成仙的人就送進這梯仙國中,然後在這裡繼續修行七十萬天,才能升入天宮,到達三十二位天帝所住的玉京,或者到蓬萊仙洲,或者到神仙聚居的崑崙閬苑,或者到神女們居住的姑射山,然後才能得到仙界的官位,被授予符命和官印,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界飛翔了。”工人又問道:“這裡既然是仙國,怎麼會在我們人世上國家的下面呢?”門官說:“這裡只是下界的上仙國,你們國家的上面,還有一個和這裡一樣的仙國,也叫梯仙國,和這裡完全一樣。”說完後就讓工人就此結束遊覽,然後又領他上山找到來時的路,並讓他又喝了幾口白泉裡的水。到了山頂,工人找他來時的那個洞穴,門官說:“你來到這裡雖然不大一會,但人間已過去好幾十年了,再從你來時的洞走就走不通了。等我去向上面奏請為你要來通天關的鑰匙,然後送你回去。”工人連忙拜謝。不一會兒,門官拿著金印和玉版回來,領著工人從另外一條路走上去,來到一個大門前,門內同樣有很多樓閣,門前有幾個人都跪在地上迎接,門官出示了金印,讀了玉版上寫的命令,門就自動打開了。門官領著工人向門裡走,剛一進門,工人就覺得身子像騰雲駕霧般地飛昇起來,一時什麼也看不見了,只聽得門官在身後喊:“祝你一路平安,替我問候赤城的貞伯!”不一會兒雲開風住,工人發現自己已經在房州北三十里孤星山頂的一個洞中。他出洞以後,就去尋找陰隱客家,人們告訴他,已經過去了三四代人了。工人向人講述他為陰隱客家打井的事,誰也不知道這件事了。工人就自己尋找當初打井的地方,找到原地,只見一個很大的深坑,原來井早就崩塌了。這時已是德宗貞元七年了。工人找自己的家,根本就找不到了。從此以後,工人再也不願在人世停留,就絕食修行,隨意漫遊。幾年後,有人在四川峨嵋山劍閣旁邊的雞冠山上遇見過他,後來就不知道他的去處了。

譚宜

譚宜是陵州人譚叔皮的兒子,唐玄宗開元末年生。他一出生就和別人不一樣,生下來就會說話。才幾歲就長了六尺高,而且是個有鬢角有鬍鬚的堂堂男子漢。他不吃不喝,走路能追上奔跑的馬。譚宜二十多歲時忽然失蹤了,人們都十分驚奇,認為他是個神仙。他父母十分想念他,鄉親們為他建了廟,把他當作神仙祭祀供奉。代宗大曆元年丙午月時,譚宜突然回到家中,穿著羽毛做的衣服,戴著繡有云霞圖案的帽子,一看就是一位神仙。他對父母說:“兒子是一名仙官,不能在人世久留。父母想念兒子是可以理解的,但鄉親們不該為我建廟,怕這廟宇被妖魔鬼怪竊據後作威作福禍害鄉親們,所以請鄉親們把廟拆除了吧。廟基的地下過去埋藏著不少黃金,拆了廟後請把金子挖出來,分給窮苦的鄉親們吧。”說罷,就騰空飛去了。於是按照他的話拆了廟,果然在廟基下挖出了金子,大家都分得了。所挖的地方湧出一汪泉水,泉水非常清澈,下雨後水不漲,大旱時水也不落。鄉親們到這口靈泉前祈禱求福,都十分靈驗,於是就把這口泉叫“譚子池”,也叫天池。有位叫周郭藩的進士寫了一首詩記述這件事:“澄水一百步,世名譚子池。餘詰陵陽叟,此池當因誰?父老為餘說,本郡譚叔皮。開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墜地便能語,九歲多鬚眉。不飲亦不食,未嘗言渴飢。十五能行走,快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無還期。父母憶念深,鄉間為立祠。大曆元年春,此兒忽來歸。頭冠簪鳳凰,身著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寧告親知。餘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此有黃金藏,鎮在茲廟基。發掘散生聚,可以救貧羸。金出繼靈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無竭時。言訖辭沖虛,杳靄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眾號悲。尋稟神仙誡,徹廟斸(音chú,挖掘)開窺。果獲無窮寶,均融沾困危。巨源出嶺頂,噴湧世間稀。異境流千古,終年福四維。”

可許聞香參大道,炊粱一枕醉鄉寬(《太平廣記》神仙記)

文圖無關

王可交

王可交是蘇州府崑山縣人,住在松江南岸的趙屯村,靠種田、打漁為生,三十多歲了,不知道有修道成仙的事。每次他釣到大魚就非常高興,用木槌把大魚打死燉熟然後蘸上蒜泥韭醬吃,並對人說世上再也沒有比吃燉魚更美的事了。有一天,他划著漁船高唱著漁歌在江裡走了幾里地,忽然看見江中有一隻綵船,船裡坐著非常年輕的七位道士,戴著鑲嵌著寶玉的帽子,披著繡有云霞圖形的帔肩,周圍有十幾個侍從都是童男童女,男的頭上梳兩個抓髻,女的頭髮梳成雲鬟樣式。船上還有四個穿黃衣的人。這時,船上有個道士喊王可交的名字,王可交正在驚訝中,自己的船已經自動靠在了道士的綵船旁了。一個道士讓小僮領著王可交上了綵船,只見七位道士的面前都擺著青玉的松盤酒器,酒器餐具都透明閃光,王可交不認識那些餐具酒器是什麼製成的。還有十幾個樂妓,手拿各種樂器站在一旁。王可交站在筵席的遠處向每個道士一一行禮後,七位道士都仔細打量他。一位道士說:“此人骨相很好,應該成仙,只是他生在人世,由於生病針灸,把眉間刺破了。”另一個道士說:“給他些酒喝吧。”一名侍者就拿酒壺往杯子裡倒酒,但怎麼倒酒也不出來,侍者就報告給道士,道士說:“這酒是仙酒,他必須把凡人的骨頭換掉才能喝得了這酒。酒倒不出來,正說明他命中不該喝仙酒。”又一個道士說:“讓他吃栗子吧。”一位道士就從酒桌上拿了兩個栗子遞給侍者,侍者又把栗子給了王可交讓他吃。王可交看那栗子是黑紅色,像棗子那樣光滑,二寸多長,一啃有皮,慄肉又脆又甜,不像人間的栗子,吃了好半天才把兩個栗子吃完。這時一個道士說:“王可交已經和我們見過面了,讓他回去吧。”說罷就讓一個穿黃衣的人把王可交送到岸上。王可交在綵船邊到處找不到自己的漁船,黃衣人說:“不必坐漁船,你一閉上眼就到了。”王可交就閉上眼睛,立刻覺得耳邊響起呼呼的風聲和水聲。黃衣人讓他睜開眼,他發現自己坐在草叢中的一塊大石頭上,四周是重重山峰和參天的松柏,那黃衣人也不見了。不遠處有一個高大的門樓,有人在門樓中出出進進。不一會兒,有幾個打柴的和幾個和尚來到王可交面前,問他是什麼人,他就把詳情說了。那些人又問他什麼時候離開家的,他說是今天早上。那些人問王可交今天是幾月幾日,王可交說:“三月三日呀。”那些人大吃一驚說:“今天是九月初九,離三月初三已經半年多了!”王可交又問這裡是什麼地方,一位和尚說:“這裡是天台山的瀑布寺前哪。”王可交又問這裡離華亭多遠,和尚說:“水路陸路加在一起一千多里。”王可交十分驚訝。那和尚請他到廟裡去休息並請他吃飯,王可交說一點不餓,只是想喝水。和尚們都圍著他問長問短,十分驚奇,就把這事報告了唐興縣並上報給台州。越州的廉使王渢向來尊奉道教,就召見了王可交。聽王可交談了以後,非常相信,認為神仙的變化是無所不能的,誰也不可理解。王可交身材七尺多高,儀表和一般人很不同,談吐也很高雅。王渢感嘆地說:“王可交真是位神仙啊!”又因為王可交和自己同姓,就對他更加敬重,並讓他穿上道士的衣裳。後來王渢派人到蘇州去了解核實王可交的事,人們都說三月初三王可交坐著漁船到江中去再也沒回來,他家的人只是找到了他的漁船,以為他一定是落入江中淹死了,到處也打撈不到他的屍體,他的妻兒只好用招魂的儀式給他辦了喪事,王渢證實了這一切後就向皇帝上表報告這件事,皇上也大為驚奇。後來王可交回到他的家鄉,把一切經過都對鄉親們說了,並領著人們到江上看他遇見綵船和仙人的地方。王可交自從吃了神仙給的栗子後就再也不吃飯了,一舉一動都像有神在佑護幫助。他不再種田打魚,帶著妻子進了四明山。二十多年後,王可交出山到明州賣藥,讓人幫著賣酒,把賣藥和酒的錢全都佈施給窮人。當時,人們都說王可交賣的藥是壺公給的,酒則是餘杭阿母的。人們都說這藥酒非常好使,藥治病最靈,酒一喝就醉。人們有時得了疾病或家裡鬧邪,就畫一張王可交的像貼上,立刻就能好。過了三十多年,王可交又進了四明山再也沒出來,現在還有人見過他。

楊通幽

楊通幽,本名叫楊什伍,是廣漢郡什邠縣人。他小時候遇見過一個道士教給他召鬼神的法術,授給他三皇(指伏羲、神農、黃帝)的天書,用這天書召喚鬼神,鬼神會立刻就到。他驅除瘟疫,制服妖魔,消除水旱天災,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楊什伍為人古板孤傲,不隨凡俗,他的道術千變萬化,遠近聞名。唐玄宗李隆基由於安祿山造反逃出長安來到四川,非常思念死在馬嵬坡的楊貴妃,常常不吃飯不睡覺,心情十分苦悶。於是唐明皇身邊的一些近臣就密令求訪道術高明的方士,希望能多少解除一下皇上的痛苦憂傷。聽說楊什伍有召聚驅使鬼神的法術,就把他召到了唐明皇的四川行宮中。明皇問楊什伍有什麼道術,回答說:“不管是天上地下仙界地府,以及鬼神之中,我都能找到她!”唐明皇非常高興,命令在宮內設了道場神壇,讓楊什伍施道術尋找楊貴妃。當天夜裡,楊什伍就向唐明皇奏報說:“我已經在陰曹地府九泉之下找遍了,那裡沒有貴妃娘娘的蹤跡。”唐明皇說:“愛妃絕不會落到陰曹和鬼魂們在一起的。”第二天夜晚,楊什伍又奏報說:“我去了九重天界,在虛空浩瀚的天空和日月星辰之間尋訪,仍然沒找到貴妃娘娘。”唐明皇沉默了半天,悲傷地嘆息說:“她既不在九泉,也不在天上,能夠去了哪裡呢?”然後就熄了燈燭點起香火,更加急切地懇求楊貴妃能降臨。第三天夜裡,楊什伍又奏報:“我又找遍了人間的河流山川寺廟道觀,還去了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島和祖洲、玄洲、炎洲、長洲、瀛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這十仙洲,仍然沒有找到貴妃娘娘。後來,我來到東海的蓬萊山頂,在群仙居住的地方打聽到有一位上元女仙名叫太真,我在她居住的南宮西廊屋裡拜見了她,原來這位太真女仙就是貴妃娘娘。她對我說:‘我現在是天帝的侍女,隸屬於上元宮。明皇陛下本來是太陽朱宮的神仙,由於他有了很重的凡念,才讓他下凡到人世,我也被貶到人間侍奉他。十二年後,我們就會相見,希望陛下多多珍重,保養聖體,不要過分思念我吧。’說罷,貴妃娘娘就拿出陛下在開元年間賜給她的金釵和鈿盒各一半,還有一隻玉製的小龜作為憑據,她說陛下見了這幾件東西就會醒悟,也就知道她也在思念陛下了。然後,她就和我流著淚告別了。”楊什伍奏報後就把楊貴妃讓他捎的那幾樣東西呈給唐明皇,明皇睹物傷情,飲泣了很久。唐明皇對楊什伍說:“道長你能夠昇天入地,和仙界冥府相通,真是一位道術高明的仙師啊!”當時就提筆賜名為“通幽”,賜給他千種寶物,金銀各一千兩,良田五千畝,還賜給他紫霞圖樣的帔肩和白玉笏版,對他優禮有加。後來唐明皇在閒暇時問楊什伍和誰學的道術,楊什伍說:“我的老師是西城王君、青城真人。當年在後城山裡教給我召神術,並讓我輔助太平盛世的皇帝,然後我就可以飛昇成仙。老師告誡我要養氣少言,目不亂視,杜絕對名利的追求,遠離世間凡俗,這樣我就可以凌駕於天、地、人三界之上,升入仙界了。”唐明皇又問他昇天入地有什麼途徑,怕什麼東西阻礙,楊什伍說:“得了仙道的人,在火中不怕燒,進水不溼衣,足踏虛空像踩在實地上,接觸實地上又像踏在虛空中。不管多麼厚的土地,多麼寬的海洋,八極多麼遙遠,萬方那麼廣大,我一念之間都可以上下縱橫升降飛騰,什麼也阻擋不了我。我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我的形體和道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道無處不在,從毫毛麥芒那麼細微的東西,到世間萬物,全都有道在其中。”唐明皇非常讚賞他對道的解釋。楊什伍在宮裡住了幾年,就進了後城山,在山頂上修了一間修煉道術的靜室,也常常回家看看。他的弟子說天真常常降臨他的靜室指導他修煉。後來,楊什伍和一群神仙一同飛昇進入仙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