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中国人爱石的怪、顽、瘦、拙,不是爱它的表面形式感,而是寄寓着一种精神追求,它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理性的约束会丧失真性,过分功利性的追求会伤害人的生命,依附性的生存是一种虚假的存在,过分的雕琢只会背离原初的真实。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儒家好玉,《诗经》中常以玉来比喻高尚的人品。如《齐风·汾混洳》说:“彼其之子,美如玉。”《秦风·小戎》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白驹》说:“皎皎自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大雅棫朴》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秦汉以来,以玉比人,成为非常流行的观念。《世说新语》记载,山涛说,嵇康其人,就像“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当时,有一位裴令公容仪俊美脱去冠冕,粗服乱头,人们也说好,时人以“玉人”称之,有的人说:“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以玉比人,强调君子温润如玉,重视的是君子的德行,温润,细致,典雅,柔和,玲珑剔透,光明,洁净无尘。所突出的就是如切如磋琢如磨的修炼之功。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而道禅哲学好石。《老子》三十九章说: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与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道禅晢学认为,“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它重视的是原初的、本原的生命真实。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儒家好玉,道禅爱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