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青海這座城市很低調,曾享譽“小北京”,如今承包全省近半GDP

一般來說,省會的存在感都是非常強的,畢竟作為一個省份的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承擔著捨我其誰的文化輸出重任,被人忽略實在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但我國幅員遼闊,城市眾多,難免會存在個例。比如一座名叫西寧的省會城市,就常常給一些地理不大好的朋友帶來困擾:這個城市位於哪個省呢?青海省的省會又是哪座城市?也正是因此,西寧常常被人調侃“存在感低”。

青海這座城市很低調,曾享譽“小北京”,如今承包全省近半GDP

西寧

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大講道理的,因為西寧的存在感其實非常強,只是缺乏曝光而已。為什麼這麼說呢?筆者將從過去的西寧、現在的西寧和西寧的曝光度來解釋這一點。第一、西寧曾經繁華如北京。眾所周知,古時的“茶馬互通”,對於沿途城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極佳的帶動作用。而西寧位於青海省東部,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素來享有“西海鎖鑰”和“海藏咽喉”的美譽,連名字西寧都是取自於“西陲安寧”。

青海這座城市很低調,曾享譽“小北京”,如今承包全省近半GDP

湟源(丹噶爾)

所以當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必須經過西寧的湟源(丹噶爾)。所以當“茶馬互市”,走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商人,一路跋山涉水到青海,青海省的第一個茶馬互市亦會是湟源。不過這僅僅為西寧帶來了發展,尚不夠繁榮。直到乾隆九年,朝廷考慮到往來交易方便,發佈“一切交易,俱在丹城(丹噶爾),毫無他洩”的聖旨之後,西寧的湟源,才真正做到了繁華似北京,享譽“小北京”。

青海這座城市很低調,曾享譽“小北京”,如今承包全省近半GDP

西寧的城市風光

再說西寧的現在,也就是第二點:西寧除了省會這一身份之外,還是青藏高原的第一大城市。很多人以GDP論英雄,而西寧不到2000億的GDP自然很難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這種衡量標準對於青藏高原地區,其實是不大適用的。因為當地盛行的文化是遊牧文化,相當一部分居民,大部分時間都在馬背上和帳篷裡。這就意味著大家對於城市的歸屬感不是那麼強,這點從當地的人口密度上也可以得到佐證。

青海這座城市很低調,曾享譽“小北京”,如今承包全省近半GDP

熱鬧的西寧站

那麼人口密度低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最大的直接影響就是企業招工不方便,這是先天弱勢。而企業一般都是GDP組成部分的中流砥柱,即便是以旅遊業著稱的雲南也不例外,所以青海省在2019年的GDP為2965.95億元,並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反過來,結合第一點提到的重要地理位置,擁有237.11萬常住人口,承擔全省近一半GDP的西寧,是當之無愧的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

青海這座城市很低調,曾享譽“小北京”,如今承包全省近半GDP

青海湖

介紹過了西寧的過去和現在,再介紹西寧一下的“低調”,也就是第三點,曝光度:曝光度是一個非常流行的詞,但幾乎整個青藏高原地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曝光度低的問題。倘若不是經常旅遊的朋友,因為《回到拉薩》和《坐上了火車去拉薩》兩首金曲,知道拉薩的存在就已經不錯了,何談其他城市?而經常旅遊的朋友呢,可能知道青海湖和塔爾寺是5A級景區,但是位於哪座城市,依然是一個查過地圖才能回答的問題。

青海這座城市很低調,曾享譽“小北京”,如今承包全省近半GDP

塔爾寺

故而,一再拿“沒有存在感”的評價調侃西寧,確實是一件不大厚道的事情。尤其西寧本身已經非常優秀了,更是顯得委屈。筆者曾經去過距離西寧市區僅半個小時車程的塔爾寺,一趟下來,感觸良多。用個稍顯誇張的詞,那真叫一次靈魂的洗禮。因此對於這座城市的好感度,還是比較高的。只可惜當時沒有做足功課,不然一定去湟源看看,想來和去麗江大理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李雙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