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如果您喜歡古建築,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請關注作者頭條號

“古建築設計師”後面長期更新中華民族建築文化,如果您有古建築設計項目,文物修繕設計,寺廟規劃設計,仿古街改造項目,祠堂項目等仿古建設計及施工請關注並私信作者,請認準古建築設計師,專項古建築設計二十年!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仿古建築"是當下人們對當代設計建造的傳統建築的習慣性稱謂。這個稱謂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但很少有人關注它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仿古建築”,關鍵在“仿”。一個“仿”字,大大貶低了這類建築的價值。 它無非表達了這樣幾層意思:1.它是對古代建築的簡單模仿,並無發展創新而言;2.這類建築僅僅是為滿足社會上那些遺老遺少們的懷舊情緒而做,並無太大的社會價值;3.跟在古人的後面亦步亦趨地仿,是沒有出息的表現,因此不值得提倡。

簡單的一個“仿”字,表達的意思是很深的。對反對傳統者而言,它是對傳統建築的刻意貶斥;而對熱愛傳統的人們而言,它反映出人們對這類建築認識的模糊和表面化。時代發展到今天,為什麼還要去設計建造各種風格的傳統建築,而且這種傳統建築還那樣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原因很簡單,因為傳統建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和載體。 它承載著炎黃子孫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承載著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對幸福、美好生活追求和嚮往的情結,承載著深藏在人們心中的鄉愁。

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近代歷史。自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百年來,雖然中華民族經歷了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苦痛,經歷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在中國建租界、開工廠、建學校、建醫院、建教堂等等強力的文化衝擊,但中國的建築文化傳統始終沒有消亡,相反卻十分頑強地存在,產生出諸如協和醫院、燕京大學、中山陵、廈門大學群賢樓、國立北平圖書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海特別市市政府大樓等一大批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近代中國建築,這些建築,是中華五千年建築文化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必然結果。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建國以來至今的六十多年,這種傳承和發展依然表現出頑強和生機勃勃的態勢,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又創造出諸如重慶大禮堂,北京友誼賓館、北京民族文化宮、中國美術館、北京圖書館新館,以及陝西省博物館、西安三唐工程、釣魚合國賓館、曲阜孔子學院、西安大唐芙蓉園、西安世博園長安塔等一大批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中國建築。 這些建築,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誠歡迎和喜愛,表現出當代建築師和廣大人民群眾傳承中華建築文化的強烈願望和高度熱情。尤其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建築雖然都是忠實地繼承和採用了中國建築文化符號-一大屋頂、柱、梁、枋、斗拱、翼角、欄杆等,但它絕不是簡單的仿,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建築賦予了全新的功能、空間和內容。 就拿近些年做的北京四合院來說,除去保留了院落的基本格局和柱廊屋頂、油飾彩畫、磚石雕刻等體現文化內涵的部分之外,其它諸如使用功能、空間構成、設施設備、材料技術、裝修內容等各個方面,都依據當代人的需求進行了根本性的變革。 這種四合院可以用兩句話概括叫“傳統的外殼,現代的內核”,它忠實地繼承了傳統,更賦予大量現代之素,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技術最完美的結合,是最具生命力、最能體現正能量的、代表中國建築發展方向的作品,豈是一個“仿”字就能概之的嗎?

“仿”字不僅貶低了這類建築的價值,還將中國建築傳統的傳承發展限制在一個“仿”字上,人為中斷中國建築沿其固有文脈發展創新的歷史,是不可取的。這類建築,應當叫個什麼名稱呢?有人建議叫“傳統建築”,或“當代傳統建築”,還有人建議叫“中式建築”。這些稱謂都不錯,均可任意選用之。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一、以鋼筋混凝土代替木結構的仿古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是傳統建築的一種新形態。 以混凝土代替木結構的傳統建築,不僅可以解決木材短缺的矛盾,可持續發展,而且可以實現防火、防蟲、防腐、抗震、減少後期修繕費用等目標,從而使中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建築文化傳統有了新的發展空間。

二、“仿古建築”是近年來出現的對現代人建造的傳統建築的一種通稱。 建築界有些人對此類建築頗有微詞,甚至有些建築獎項也將其排斥在外,理由是它抄襲古人,不是建築創作。 這種認識是不公道的。在現實存在的諸多建築作品中,有多少是完全出自建築師自己的獨立創作,而設有學習、借鑑乃至抄襲外國的洋建築呢?不論洋的、古的,都是人類建築文化的組成部分; 不論學習洋的還是學習古的,都是對人類建築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不能認為學習洋的就行,學習古的就不行。 就設計施工來說,以混凝土代替木結構本身就是一個再創造,無論設計施工都有許多技術含量,對此必須客觀公正地看待。

三、既然搞“仿古建築”,就應該高仿、精仿、認認真真地仿,而不能胡仿、亂仿、吊兒郎當地仿。中國古建築經過我們聰明睿智的祖先幾千年的創造、提煉,不論從群體組合、單體造型、比例尺度、紋飾色彩、裝修雕刻乃致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各方面,都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我們學習的課本,遵循的典範。 對於優秀的古建築,我們首先需要的是認真學習,而不是憑藉一知半解去對它進行“改革”。 如今,文玩界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優秀藝術品如陶瓷、青銅器、古典傢俱進行仿製,通過高仿、精仿、創作出許多與真品有同等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的藝術品,滿足越來越多的收藏者的需求。 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過若干年後,這批仿製品也就成了文物。 優秀的仿古建築也具有同樣的作用。 因此,不能一概地將仿古建築斥為“假古董”,我們應當支持優秀的仿古建築作品,反對粗製濫造的所謂“仿古建築”。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弘揚傳統建築文化,淺論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築的必要與價值


四、要創造仿古建築的精品工程,必須具有高超的技藝、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真正做到“精心設計”、“精心施工”。 仿古建築難度很大,設計施工都要由專業隊伍來做,不能隨便什麼人都做。 此外,不論設計者、施工者,包括投資者,都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和浮躁情緒。 急於賺錢,過分的商業化,擺不正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只能使市場越來越小,這也是妨礙出精品的主要原因。

五、學習傳統、繼承傳統是為了弘揚傳統,發展民族建築事業。 搞仿古建築不是目的,它只是學習傳統、延續傳統的一種手段。 仿古建築不能亂用,只能在一定環境、一定條件下采用。 大部分地區、大多數條件下還要搞現代建築。 但是,作為一個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來說,現代建築應當有本民族的風格,不能原封不動照搬照抄外國建築,應當將現代建築的設計思想、設計理念拿來為我所用,通過與中國的優秀傳統建築文化的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現代建築,走出一條中華民族建築發展的正確道路,這是當代建築工作者應當負起的歷史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