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被太平軍燒掉的潘家商業鎮

被太平軍燒掉的潘家商業鎮

----追溯150年前潘家村那段歷史

20年前本文作者之一參與並主持鄱陽縣軍民水庫潘家村的《潘氏族譜》的整理和編纂。該族譜最後一次修譜是民國36年冬(即1948年冬)。根據其譜頭(即總譜)敘述,潘家村的原址離現止不到兩公里的上峰嶺和下邊塢之間。1863年(清同治14年)之前是個近兩百戶居民的商業集鎮,也就是1863年這年的春夏交接的四五月間,太平天國的孝王胡鼎文部下的定南主將黃文金(後封為堵王)毀於一旦。當年潘家老街的痕跡還歷歷在目,包括那口南宋淮東安撫使潘廷壁回鄉為父親做壽挖的一口名為“碧泉”的水井,也沒有逃過太平軍的魔爪,但井口原貌仍依稀可見。

根據《潘氏族譜》、《中國近代歷史詞典》和《中國近代史百題》記載: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在洪秀全率領下殺出廣西進入湖南,攻長沙克武昌又沿江東下佔領南京,建立太平天國,定南京為國都,號“天京”,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建立鄉官制度。但除太平軍所佔領的長江一些城池地盤外,其他地盤仍歸清朝廷統治。洪秀全集團決定北伐和西征。其北伐的具體目標是蘇北、淮北、山東、河南等地,西征的重點是安徽、江西和湖北。負責攻打江西的是廣西的胡鼎文和黃文金。胡鼎文當時任太平天國的“敬天福”,為天國十八級爵位中的第四等級,1862年受“孝王”。黃文京當時任天國“定南主將”,這裡的定南是征服南方的意思。爵位排十一級,此人作戰英勇,能文能武,胡鼎文在饒州戰死後被封為“堵王”,與胡鼎文同一級別。

被太平軍燒掉的潘家商業鎮

清咸豐和同治年間,饒州府地區的大刀會組織主要集中在鄱北地區的候家崗、石門街和蓮花山一帶。大刀會屬白蓮教的之派,白蓮教始於宋代,流行於元代,男女老少均可參與,以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為主,一些農民起義組織如安徽的碭山起義,其他還有如銅山、豐縣、肅縣以及山東一些地方几乎都是由大刀會組織和領導的,他們一呼百應,四方響應。碭山起義的第二年,曹州鉅野大刀會徒殺死德國教士數人,清政府派兵鎮壓,大刀會首領劉士端和數百大刀會徒被殺害。在這種形勢下大刀會組織被轉入地下或演變成其他組織,如上海的小刀會。

之所以提到大刀會,因為潘家集鎮的人的消失,與大刀會有很大關係,是因他而發生。

一千八百六十餘年時,饒州府地區的大刀會組織隨著當地政治環境的變化,基本上已被清政府利用和操縱,參與到清朝廷地方政府鎮壓和圍殲太平天國在南方省份的地方政權或駐軍之列。1861年元月,鎮守江西湖口的胡鼎文和黃文京編成兩路縱隊,第一縱隊由胡鼎文率領,計劃先後攻取都昌、鄱陽、萬年、東鄉、資溪一直往福建的光澤、邵武等;第二縱隊由黃文京率領。據《中國近代史詞典》和《中國近代史百題》記載的內容基本一致:黃文金二縱隊的主攻江西浮樑(景德鎮),經饒州北,首佔石門街。往浮樑縣交譚途中的潘家街集鎮時遭遇饒州府一位姓曹的把總在此巡檢,得知有一支太平軍經過,也沒搞清這支太平軍到底有多少人,經過這裡的原因,就命令當地的鄉勇召集大刀會徒在太平軍的必經之地攔截消滅。

被太平軍燒掉的潘家商業鎮

太平天國的軍隊老百姓都稱之為長毛,名字從何而來呢?《中國近代歷史詞典》解釋說:“......金田起義時,為了識別與其他軍隊的不同,他們規定紅布包頭,蓄髮不理頭不扎辮子,以對抗清政府的剃髮留辮的律定,老百姓故稱之為長毛”。

當時候家崗地區的大刀會徒有五六百人之多,為首的首領姓潘,叫友善,是潘家街的一位長者,其第潘有義在饒州府任“州吏目”,是清朝廷設的九品官制中的從九品,即副九品職,最低官階,主要掌管府衙的緝捕、邢獄、文書及官爵內部事務。當時的社會一個家族有位當官的親屬,那是何等榮耀,所以大刀會徒舉薦“州吏目”的哥哥當首領,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樣的民間組織不為清政府賣力有些不通。

被太平軍燒掉的潘家商業鎮

舊時軍隊無論是出兵征討,還是其他需要用兵一時隊伍都要分前衛、中軍、後衛,主將都在中軍,據《中國近代歷史詞典》有關太平天國內容的記載說:“1863年4月,黃文京率部從湖口經都昌、饒州府北石門街,欲攻佔俘梁(景德鎮),途徑蓮西時,遭遇本地鄉勇和數百大刀會徒攔截,兩軍擺開陣勢對陣,鄉勇不敵,退至一潘姓村鎮,數時辰後,村遭血洗倚為平地......”

該記載的提到的蓮西就是現在的鄱陽縣軍民水庫壩下的上蓮西或者下蓮西村。1990年軍民水庫潘家村修譜時,當時幾位年過七十以上的老年人講述:清代咸豐和同治年間,當地的大刀會鬧的很火,以農民手工業者為主,有的在早年還參加了青幫,因當地青幫會徒極少,力量單薄,所以又加入了大刀會,雙重身份。他們加入大刀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臨村、臨鄉甚至臨縣、鄰省之間發生的山林、河流和宗族糾紛危及安全的任何突發情況,大刀會作為農村的一支臨時性武裝力量介入糾紛的強制形式,二是抵禦外來侵犯,保護家族利益。

被太平軍燒掉的潘家商業鎮

健在的原大刀會徒介紹,大刀會徒每人都有一塊手帕大小的護身符縫在上衣內,護身符上用毛筆寫了“刀槍不入”四個字,四個字組成圓形狀符號,在向敵方發起衝鋒時,嘴裡要念念有詞地叫著“刀槍不入、刀槍不入”咒語。

潘有善的大刀會徒首先遭遇的是黃文京前衛部隊的騎兵隊,他們使用的都是長柄武器,如紅櫻槍,大刀會徒都是清一色的大刀片,幾個回合下來,大招會徒死傷不少,太平軍前衛步兵也開始向大刀會徒包抄,太平軍的優勢很明顯。潘有善看到了這一點,再不撤退,大刀會很可能都要死在長毛槍下,在他叫喊著“趕快退”時,大腿被刺傷無法行走,本家幾個會徒拼死把他救出,往潘家街方向撤走,

從蓮西到黃家門再往左拐就到了潘家街,一條不到一米寬的馬路,太平軍的騎兵不方便放開馬蹄追趕,加上地方生疏,步兵不好盲目亂追。大刀會徒熟村熟路,逃跑不是件多難的大事,他們揹著潘友善往潘家街方向奔去。在後面觀陣指揮的黃文京看出了潘有善是大刀會頭目,對陣廝殺時躲在大刀會後面觀戰就是地方官兵,不能小看這些人,古人云擒賊先擒王,大刀會頭目和地方官兵不殺掉恐怕還會生事,他派出探子跟在潘有善他們後面看清落腳點,然後圍殲。

這時已經退到潘家街的曹把總,預計長毛要來圍剿,下令自己帶來的清兵和大刀會徒東街口磊起障礙,以緩衝長毛的進攻,同時轉告老幼和婦女上山躲避一時,這裡南北兩面都是大山藏多少人都沒有問題。

被太平軍燒掉的潘家商業鎮

下午還沒到申時,黃文京估摸了一下形勢,感覺這裡的地形比較複雜,對太平軍不利,想早些人捉拿到清兵和大刀會頭目處死,但遭到大刀會徒滾木亂石的阻撓,傷了不少長毛,黃文京火起,下令強攻,街口雖設置障礙,最終太平軍還是攻進了潘家街,見人就殺見房就燒。那時候都是土木結構的建築,一棟緊靠一棟,火一起來就無法撲滅,在山上的都是老弱婦女,看到山下火光沖天,想下山救火又怕長毛沒走枉送一條性命,直到天黑下來,火沒了,只有黑煙冒出來,聽不到山下呼喚的聲音,幾個膽大的下山打探情況,但一切都已晚了,一整條街平時繁華熱鬧的店鋪已經只剩下殘痕斷壁,潘家街覆滅的劫難的原因和經過就是這樣。

150年過去了,現在在潘家村又恢復到五十餘戶人家,生活很幸福,他們在茶餘飯後,都會給子孫們提起同治年間潘家街鎮的故事,即感慨又無奈,重要的是後代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安定的生活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