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民國時期,差點毀滅中醫的 4位愛國名流和重要事件

第一個,此人名叫俞樾。

很明顯,這個人,不算曆史名人,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他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學生——章太炎。此人曾在清廷幹過翰林院編修,讀過些書,但不懂中醫。俞樾反中醫之原由,很奇葩,全因家人接二連三的逝去。

他59歲那年,妻子病逝,長子俞紹萊也病逝,小女兒染重疾,雖保住了命,生活卻無法自理。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打擊接二連三,原因都是因為醫治不力,他反中醫,情有可原,但很明顯,這非常荒唐。無論中醫西醫,都有名醫庸醫。以偏概全,是不對的。


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在大肆宣傳反中醫的同時,非常坦然地說,自己對中醫素未通曉。此人雖然有點逗逼,但他寫了一篇《廢醫論》,影響力極大。他根據《黃帝內經》所寫的《內經辨言》,從學問的角度,在根上對中醫發起了疑問。關鍵是,在當時西學全面佔據優勢的大背景之下,他的主張風生水起。


洛克菲勒集團與中醫沒有什麼歷史上的恩怨情仇,其實,僅僅是靠資本逐利的本性行事。用現在的話講,洛克菲勒集團與中醫的關係,是為了爭奪市場的商業競爭對手。沒有私仇。

但是,這個章太炎的老師,為了一己私怨,把庸醫的責任,全部讓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背鍋,這個事,做得可真是不地道。但是,他當時的舉動,無疑成了西方醫療集團的強助力。就跟現在提華夏文明覆興是主流思想一樣,當時的民國,反對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時髦的事。


當時的社會名流,反對中醫的,可不僅僅俞樾一人。當時比較有名的不少,其中最出名的還有魯迅,梁啟超,胡適。


先說魯迅。其實,我個人感覺,魯迅反對漢字也好,反對中醫也罷,僅僅說明魯迅,受歷史的侷限性,對中醫,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研究不夠深入。既不能不能說明魯迅先生不愛國,也不能說明魯迅先生反對中醫,就是對的。很明顯,魯迅先生,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反對中醫,反對漢字,都是一種文化短視,急功近利的救亡思想的表現。病急亂投醫,為了救國,啥也不顧了。


民國時期,差點毀滅中醫的 4位愛國名流和重要事件

魯迅


同樣,魯迅反對中醫,跟章太炎的老師老俞差不多,一開始主要是由於家庭原因。讀過魯迅全集的人,或許記得,魯迅在文章中描述,他小的時候父親有病,要經常請人看病。他每天都拿著家裡的一些東西去當鋪,換錢後再去藥鋪。年僅十幾歲的他,在當鋪、藥鋪、醫生家跑了4年。不湊巧的是,他碰上的還是一個標準的庸醫,為了掩蓋醫術低下,經常用一些找不到的藥引子來推卸責任。藥引子是引藥歸經的俗稱,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它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嚮導”的作用。實際上類似於催化劑。通常就是些淡鹽水、蜂蜜水、米湯、紅糖水、蔥白湯、薑湯。魯迅碰到的醫生,卻開了一個“原配的小蟋蟀一對”這樣離奇的藥引子,著實扯淡。也難怪魯迅對中醫沒有好感,後來他自己也學了西醫,他反中醫,也可以理解。

關鍵是,後來魯迅的愛人許廣平有了婦科病,請西醫看,怎麼都看不好。魯迅自己是學醫的,西醫朋友很多,所有人都束手無策。這時有人推薦許廣平吃烏雞白鳳丸,許廣平吃了沒多久,病就好了。魯迅後來還把烏雞白鳳丸推薦給了蕭紅。

後來周海嬰說,他父親並不反中醫,他只是反庸醫。魯迅先生對中醫的態度,周海嬰其實很明白,但是周樹人的脾氣,大家都知道,嫉惡如仇,他要是認定了的壞人壞事,非罵個狗血噴頭不可。但如果從魯迅的文章中分析,魯迅對中醫的態度,其實有點意氣用事了。他其實對中醫也是瞭解不深。


有人講,魯迅跟梁啟超差不多,是因為對西醫的痴迷,導致了對中醫的憎惡。“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魯迅的這句話被反對中醫者引用得最多。但我認為,引用這句話當作詆譭中醫的所謂論據,只能說明引用者非但沒有認真研究魯迅對中醫思想認識的變化脈絡,就連《吶喊·自序》這篇文章也未好好讀通。

魯迅被誤讀了。甚至可以說,魯迅被有意無意地誤讀了。

這句話是魯迅先生什麼時候寫的呢?1922年12月,在《吶喊·自序》中。追憶的是什麼時候的思想呢?1898年,當時魯迅17歲,正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學習。


其基本背景是:

當年,因為魯迅的父親死在了庸醫手裡,使得魯迅本能地對中醫產生了很大的惡感,到南京求學後,逐步接觸了一些西方科學知識,包括生理衛生方面的知識。

這時魯迅產生了今昔對比:

“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地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後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的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裡了。”

也就是說,反對中醫,推崇西醫,是當時魯迅先生決定東渡日本學習醫學的動機,此動機最初產生於1898年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學習的時候。魯迅自稱當時掌握的“幼稚的知識”,同時也正說明當時對中醫的評價是出於少年的偏激。拿出周樹人17歲時的“憤青”觀點作為思想成熟後魯迅對中醫的看法,是經不住推敲的。


在他後期以後的文章中,也不乏對中醫客觀肯定的觀點。

作於1925年12月的《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在魯迅雜文中是極其有名的,文中這樣說:

“中國人或信中醫或信西醫,現在較大的城市中往往並有兩種醫,使他們各得其所。我以為這確是極好的事情。倘能推而廣之,怨聲還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於郅治。”

作於1933年7月的《經驗》一文中,曾提到《本草綱目》:

“……這是一部很普通的書,但裡面卻含有豐富的寶藏。自然,捕風捉影的記載,也是在所難免的,然而大部分的藥品的功用,卻由歷久的經驗,這才能夠知道這程度……大約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這樣嘗一點,那樣嘗一點,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無效,有的竟吃到了對症的就好起來,於是知道這是對於某病痛的藥。這樣的積累下去,乃有草創的紀錄,後來逐漸成為龐大的書,如《本草綱目》就是。”

由此可知,魯迅雖對中醫的研究比較淺薄,但是,並不是一味主觀貶斥,他只是更信西醫而已。

綜上所述,魯迅篤信西醫,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對祖國的中醫也有客觀的肯定。但我們也發現,魯迅對中醫的瞭解非常淺薄。這也是事實。其實,很多中醫黑,包括魯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凡是反對中醫者,都篤信西醫,且對中醫的瞭解都不深。


第三個人:梁啟超。


民國時期,差點毀滅中醫的 4位愛國名流和重要事件

梁啟超


此人大名鼎鼎,著名的維新三傑之一。央視的《開學第一課》裡面孩子們朗讀的《中國少年說》就是他寫的。客觀地講,梁啟超此人,在中國思想史上的貢獻一般,遠不如在學術史貢獻大,他的思想多來自康、譚二氏,但創設不如康有為,破壞不如譚嗣同。他厲害的地方是寫文章厲害,文筆生動,宣傳力超強。不信讀讀《少年中國說》就知道了。

但毛主席對梁啟超一生的評價是四個字:虎頭蛇尾。他最輝煌的時期是年輕的時候,辦《時務報》和《清議報》的幾年。 反對中醫的人很多,但是像梁啟超一樣,為了反中醫,保衛西醫,搞得世人皆知,上了當時的民國頭條的,他是第一人。

當時這個事,叫“西醫誤割腎案”,轟動一時。


1926年3月,梁啟超曾因尿血難愈前往協和醫院治療。X光透視的結果顯示,梁右腎中有一個黑點,醫生診斷為腫瘤,決定手術摘除腎臟。術後對病腎做病理分析,發現黑點仍然在,但並不是癌症,而梁的尿血癥狀也沒有被手術治癒。一時間,輿論聳動,社會風傳,協和誤將梁啟超的一隻好腎切掉了。

陳西瀅、徐志摩等著名人物都紛紛撰文,譏刺協和西醫誤人。為了捍衛西醫,梁啟超本人出面,撰寫題為“我的病與協和醫院”的文章,竭力為協和醫院和西醫的治療原則做辯護。

後世不斷有資料表明,梁啟超私下對協和的醫療方案並不滿意,他為西醫辯護的行為,有人稱之為“強忍委屈”,但多數人傾向於認為,梁篤信科學,為協和辯護,毋寧是為西醫和西方科學的原則張目。梁啟超這樣影響輿論的文化名流大多生於19世紀,他們的青年時代成長於中醫的環境,僅就其個人經驗而言,完全排斥吃中藥,是不可能的。

然而,他們贊同西醫並非僅僅據其療效,而是因為,他們片面地認為,西醫是西方現代科學原則的產物:從這個角度說,贊同西醫即是推動中國現代化和科學化。日本經明治維新一躍為亞洲強國,對志在圖強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刺激,更是巨大的榜樣。明治維新的新政中即有廢止漢醫一項。在他們這幫人眼裡,似乎推崇西醫、反對中醫與現代強國之間,有非常大的關聯。唉,食古不化,食洋亦不化。這是民國文人的通病。


第四個人,胡適。


民國時期,差點毀滅中醫的 4位愛國名流和重要事件

胡適

這個人也是民國時期的大名人。他反對中醫的口頭禪是:中醫不科學。首先,評論中醫不科學,這句話本身就是不科學的。說中醫不科學,就如同,說女人不是男人一樣,純屬廢話。

如果當時你問,胡博士,到底什麼是科學,中醫哪裡不科學,估計,胡博士也會急。因為,在胡適心中,反正科學就是一個高大上的新詞,是個好詞,人家西方人搞科學,結果國家強盛了,小日本,明治維新,搞科學,竟然也把國家搞得不錯了。這充分說明,西方人的科學絕對是好東西。咱中國弱,就是因為咱沒有搞科學。同理,西醫,是科學,肯定也是好東西。那麼,同理,中醫與西醫搞對立,所以,中醫,不科學。中醫,落後,是封建糟粕,應該消滅。

梁啟超用生命捍衛西醫的尊嚴,但是很尷尬,西醫不領情,領走了梁啟超的命。魯迅篤信西醫,但是很尷尬,中醫救了他孩子的母親的病。胡適說中醫不科學,但是依然很尷尬,但中醫曾救了胡博士的命這個以後我們會單篇描述。這三件尷尬的事傳開後,民國名人反中醫這股風,就慢慢消停了。中醫暫時度過了這波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