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擁有航母的國家越來越少?

用戶67867472905


航母自二戰而興,二戰結束後包括美國,法國,英國,蘇聯,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巴西,泰國,印度,阿根廷等國家都有裝備過航母,而到如今雖然中國也有了航母,但是如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巴西,阿根廷已經沒有航母了,所以擁有航母的國家越來越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航母越來越貴。

二戰時期,40年代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造價只有7800萬美元,50年代美國福萊斯特級航母造價到達2.25億美元,60年代小鷹號,企業號等航母造價4-4.5億美元,70年代-90年代的尼米茲級航母造價達到40億美元,21世紀後最新女王級常規動力航母造價達到62億英鎊約75億美元,福特級航母造價更是達到120億美元。

以上可以看出,航母,特別是先進大型航母越來越貴,況且裝備航母除了航母本身,還需要先進的戰鬥機,護航艦艇,才能形成戰鬥力,包括後續的維護都是費用都是天文數字,例如法國戴高樂號剛剛經歷一次維護升級,耗時1年多,耗資13億歐元。所以像巴西,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泰國這樣的國家已經玩不起航母了,就連曾經繼承曾經紅色帝國衣缽的俄羅斯也快要玩不起了。目前只有中,美,英,法四國有能力,有財力支撐。

其次,航母,特別是中大型航母建造難度越來越大。

目前能夠建造中大型航母的國家只有中、美、英、法4個國家,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目前已經不具備建造中大型航母的能力,從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維修事故就可以看出,俄羅斯現在甚至連維修能力都顯的不足了,何況建造?雖然俄羅斯經常放出建造10萬噸級核動力航母的消息,但是大家都明白,這是在畫餅而已。

▲俄羅斯暴風級核動力航母,圖紙又變啦

即使在中、美、英、法四個國家當中,目前具備獨立建造航母的國家也只有中美兩國,英國即便能夠製造6萬噸女王級航母,但是卻沒有自己的艦載機。法國目前的戴高樂號雖然是核動力,但因動力系統問題,並不算成功,並且法國無法獨立建造彈射器,都沒有獨立性。而在二戰結束初期,美英法蘇都能獨立建造航母及相關艦載機,由此可見能夠獨立建造航母的國家越來越少了。為何這樣,是因為沒有錢嗎?不是,是因為技術難度太複雜。現在的航母已經不是二戰那樣,一艘貨船裝上飛行跑道就能當航母的年代了。

▲戴高樂號看著挺小的

現代航母有5大難關需要突破,分別是航母總成技術,動力系統,艦載機,艦載機起降裝置(包括彈射器,阻攔索等),雷達電子通訊系統。

首先航母艦體總成技術,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比如韓國,韓國船舶製造業世界排名第一,但是其製造最大的軍艦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隻有20000噸,計劃中滿載30000噸,可搭載16架F-35B輕型航母LPH-II型要到2030年才能完工,可見大型軍用艦艇總成技術不是什麼國家都有的。看看印度,印度有錢吧,一艘4萬噸維克蘭特號航母建造了13年了,到現在還是個殼子。再來看看英國女王級,已經兩次漏水了,差點造成艦員非戰鬥性減員。

▲印度國產航母,至今沒有動力系統,雷達電子系統就更不談了,最近需要開腸破肚裝發動機,奇葩吧

另外動力系統,特別是核動力系統,目前只有美國掌握該技術,法國那個戴高樂不提也罷,大家都明白怎麼回事。先進在艦載機,現在也只有中,美,法三國能製造艦載戰鬥機,俄羅斯也能造,不過米格29K性能一般。艦載機彈射器,不管是蒸汽動力還是電磁彈射動力目前只有中美兩國能造。先進的雷達電子通訊系統也是一大難點,目前航母不僅僅是艦載機母艦,更是整個編隊的指揮中樞,所以先進的雷達電子指揮系統必不可少。

▲福特級,未來航母的方向

以上能夠獨立解決航母全部5大技術難點的只有美國,其他國家都不行,由此可見其技術難度之大。我國目前的差距主要在航母核動力系統上,不過在這方面已經早已著手準備,003航母就有可能採用國產第一代航母核動力系統,屆時,我國將成為第二個攻克全部5大技術難點的國家,未來只有中美兩國具備獨立建造大型航母能力,在未來以大型航母為主的海洋戰場,裝備航母的國家還將繼續不斷的減少。

以上全文完,感謝閱讀,歡迎大家留言。關注軍備時刻頭條號,還有更多精彩問答。


軍備時刻


圖注: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輕型航母

截至2017,世界上一共有10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美國、中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國、英國,而曾經擁有航母的阿根廷等國,其航母已經退役。

在這裡,我們採用傳統航母的定義,即擁有直通甲板和右舷艦島設計,能夠搭載和運用固定翼作戰飛機的大型水面艦艇。因此擁有輕型直升機母艦的韓國、日本我們並未計算在內。

實際上,看似擁有航母的國家數量不少,比擁有五代機的國家數量多得多,但仔細算一算,其中目前只擁有一艘航母的國家就有中國、法國、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國和英國,擁有兩艘的只有意大利一家,只有美國一家老大擁有10艘現役航空母艦,佔了世界航母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英國、中國和印度暫時有1艘航母,第二艘正在建造或試驗,幾年後有望進入“2艘航母俱樂部”。而泰國、巴西目前裝備的航母極其老邁,而目前尚沒有換裝計劃,這兩個國家很有可能在幾年後退出世界航母俱樂部。

航母擁有國為啥不光越來越少,而且貧富懸殊這麼大?首先,航母非常貴。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平均每艘造價為40億美元,而以30年服役期計算,每艘航母的作業和維持費用高達148億美元,是造價的三倍多。而如果以50年服役期計算,1艘“尼米茲”級航母的“全壽命週期費用”將高達600億美元,是造價的15倍!輕型常規動力航母是航母中最便宜的,全壽命週期費用至少也得150~200億美元。而目前世界上年度軍費開支超過300億美元的,僅僅只有10個國家。一般而言,裝備採購和維持費用佔軍費開支約一半份額,以海軍佔三分之一的費用而言,軍費開支排名全球第十位的韓國,其年度海軍裝備預算(包括研發、採購和日常維護使用)也不過50億美元,其中拿出15%左右的經費,勉強養得起1到2艘輕型航母,海軍除了航母,還得配備大量驅逐艦、護衛艦和其他作戰、後勤艦艇以及潛艇。從錢的角度來看,世界上能養得起航母的國家也就十個左右。以巴西和泰國為例,其航母近年來維護和訓練狀況極差,航母幾乎是從不出港的“宅男”,這都是因為缺乏使用和維護的經費所致。所以大家才會一致認為這兩個國家很快就將退出航母國家行列。

除了航母實在太貴,第二個原因是航母技術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導致門檻越來越高。上世紀40年代二戰時期的航母,可以由大型民船、戰列艦臨時加裝飛行甲板改裝,起降的是低速的螺旋槳飛機,技術難度較低。而現在的航母,則是高精尖產品,光與其配套的艦載戰鬥機、預警機等高性能飛機,一般國家都難以研製,即便想買,選擇也很少,價格也很高。從某些方面而言,航母在技術上甚至比五代機更難。這個高門檻,使不少國家都放棄了航母夢。例如印度雖然軍費開支全球排名前列,也下了極大的決心一定要建成航母,但從2006年第一艘國產航母切割鋼板意識開始起,“維克蘭特”號航母總共建造歷時11年,三次下水,至今工程進度剛剛過半,預計2025年才能交付。就連航母大國“英國”,在建造“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上也面臨不少技術和資金難關,進度一拖再拖。這讓很多渴望建設航母的國家最終望而卻步。

當然將來也可能會有一些經濟強國加入這個俱樂部,扭轉最近幾十年航母國家和航母總數雙雙下降的趨勢,比如軍費開支排名前十的日本和韓國,他們都有建造直通甲板型輕型直升機航母或兩棲艦的經驗,又有雄厚的造船工業基礎。另一個則是上升勢頭很猛的土耳其,他們正在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設計藍圖的基礎上建造自己的輕型航母。


兵工科技


就像一個小品演員說的一樣,在使用和建造航母來說目前世界上就三種情況:

第一種玩不了的,沒錢沒技術的:一艘航母簡直就是一座摩天大樓,僅電纜總長達1000多千米、電話近2000多部、雷達發射機80多部、按收機150多部、雷達天線70多個……耗費鋼材7萬多噸,就拿美國1993年下水的“斯坦尼斯”號航母及其戰鬥群所需的總費用從開始建造到最後退役,共需經費約330億美元,這只是建造啊同志們,航母一般需要訓練一年才會形成戰鬥力,那麼下來所耗費的銀子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還有使用而支出的軍費也是海了去了,剛這一項就比一些小國家一年的財政收入都多。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就屬於這一類。


第二種,有錢沒技術的,可以買來玩玩。像澳大利亞,印度,是典型的有錢沒技術,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種體現,它涉及到電子,冶金,船舶製造等很多領域,僅航母船體制造,就涉及材料、結構、工藝、平臺集成。其中一個國家的鋼鐵產業、船舶設計監造行業、高壓機等結構件工程機械、超大型專用製造機械、專用船塢廠房設計建造就不是拿錢能解決的。

第三種,有錢有技術,像聯合國五常這些大國就不多解釋了。


三度武器裝備故事


◎航空母艦具有極強的攻擊性和防禦性,其發展至今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艦艇之一。一個國家依靠航母,可以在遠離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機場的情況下施加軍事壓力並進行作戰。因此,航母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場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戰後世界各國紛紛關注於發展適合本國的航空母艦。除了一些內陸國家之外,擁有航母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夢想。但有些夢想終歸是夢想,是可望不可及的。

拿美軍來說,其採購的第三艘福特級企業號航母(CVN-80),耗資126億美元。而最新的福特級航母CVN-81號造價再次刷新紀錄,突破150億美元的大關。除此之外,核心裝備F-35艦載機成本九千萬美元左右,採購戰機又是一大筆支出。還有日常的維護、保養、訓練、人員成本,可都不是小數目,非一般小國能夠負擔得起。

俄羅斯可謂軍力深厚,但也在為航母的維修和升級改造而發愁。唯一的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在眾目睽睽之下像拖拉機一樣冒黑煙,送去維修吧,被浮動船塢的吊塔砸傷,唯一可以使用的那艘浮動船塢也因事故沉到了海底,這就很尷尬了。

再說兩句中東的土豪,雖說是有著大把大把的鈔票,可那有什麼用呢,好馬配好鞍,壓根就不是馬,配上金馬鞍也沒用啊。

可見,世界各國中不乏有財力者,也不缺有技術的,有能力的也不少,但是綜合上述種種,具備強大綜合實力的卻寥寥無幾。也就是說,有錢沒技術的,造不起;有技術沒能力的,用不起;有能力沒錢的,養不起。即便是之前有航母的,有的也是不堪重負而中途放棄了,所以說有航母且能養老、用好的國家越來越少。


吾評武願


航母不是說誰想玩就能玩得了的,首先你得有錢,有技術,最好工業技術先進,工業體系完整,至少也要軍工製造體系完整!但現在全球軍工製造體系完整的國家很少,而工業體系最完整的也就中國一家(聯合國確定的所有工業門類,大類41項,中類191項,小類525項中國全覆蓋)。而現在的航母技術越來先進,越來越複雜,建造,維護費用越來越高,窮國,小國就算了!全球真正能玩航母的沒有幾個,真正能自己建造航母更少,尤其是重型航母!巴西,泰國已經出局,日本那幾艘算不上是真正的航母,最多算是兩棲攻擊艦那一類,第一艘滿排才1.4萬噸,最大的一艘滿排是1.9萬噸,總共四艘,既是將來配上F-35B,也不是真正的航母!美國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滿排四萬多噸近五萬噸,上面能攜載二十多架F-35,日本那算個啥?不要把日本的那艦叫航母,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那兩個輕型航母太小,算不了什麼!而且多少年都沒聽說用過!真正玩航母的是美,中,英,法,俄,印六國,但是這裡面法俄印又差一些,尤其是俄印兩國,俄羅斯沒錢沒技術整天就會吹牛,印度更差!法國唯一的一艘四萬噸級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先天設計有缺陷,三天兩頭的出狀況,幾年用不了一次,經常在維修,法國的軍工體系完整,但經濟不好,手頭沒錢,製造常規動力航母可以,核動力航母不行,技術不成熟!俄羅斯唯一的一艘航母庫茲涅左夫號,維護太差,也是經常趴窩,難堪大用!印度以前那幾艘老航母早就報廢,破舊的實在沒法用了,現在就剩下從俄羅斯賣來的那個,戈爾什科夫元帥號在撐門面,還有一艘正在建造,不知道牛年馬月才能建好!近幾年法國經濟不好,沒有建造航母的計劃,俄羅斯更不用說了,沒錢沒技術,就當前形勢來看,未來二三十年俄羅斯都很難造出航母,印度是有幾個錢,但沒技術沒材料,工業底子太差,造什麼航母?純粹是鬧著玩!再就是美中英三國,目前看來這三國玩航母,製造航母都可以,尤其是美國玩得水平最高,建造能力最強,而且都是核動力重型航母,排水量都在十萬噸以上,而中英兩國目前都是兩艘,建造的都是中型(標準排水量4一6萬噸)常規動力航母,但中國的建造能力遠超英國,因為中國的工業體系比英國完整的多,工業綜合能力遠超英國!國家綜合實力也遠超英國!中國正在建造第三艘,第四艘。後續還會建重型核動力航母!而將來真正能和美國,在重型核動力航母上競爭的只有中國。回顧全球航母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


手機用戶23742303137


隨著科技發展,人類製造航母的技術越來越豐富,但擁有航母的國家卻越來越少了。出現這樣的現象,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錢。

技術可以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畢竟航母花錢是可以買到的。一組航母艦隊的成本有多少呢?

①航母本身建造成本高昂。中國一艘航母造價已經高達接近40億美元。

②搭載幾十架各型號的艦載機。一架艦載機就價值幾億美元。

③一組航母戰鬥群還需要護衛艦,巡洋艦,潛艇,補給艦。這又是一筆大支出。

④一組航母戰鬥群的戰鬥人員加上後勤保障人員超過一萬人。各種食材消耗,各種津貼,工資又是一筆天價。

⑤航母上的設備還有壽命週期,到時間了必須全部更換,這又是一筆不菲的開支。維護費用和升級費用也是極其驚人的。

⑥要想維持戰鬥力,一艘航母還不夠,總得有一艘航母戰備,一艘待命,一艘在船廠維修。這些都是需要錢的。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國家發現自己玩不起航母了。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和美國有資金有能力有技術這麼玩下去。



軍武哨兵


題目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實際情況是:自藍星第一艘航空母艦誕生以來,世界上曾經擁有航母的國家總計不過14個,同時擁有航母國家最多的時候只有10個,目前全世界擁有航母的國家共9個(不包括兩棲攻擊艦、直升機驅逐艦)。在可預見的將來,擁有航母的國家還會進一步增加。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航母的發展歷程:

世界上第一艘開工建造的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是英國於1917年建造的“競技神號”,但最先建成服役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卻是日本的“鳳翔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世界上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只有美國、日本、英國3個國家,主要包括:美國CV-2列剋星敦號、CV-3薩拉託加號,日本的赤城號、加賀號,英國的勇敢號、光榮號、暴怒號。

二戰期間,航空母艦進入爆發期,共有6個國家陸續建造了280艘航母(主力航母75艘),具體包括美國158艘、英國91艘、日本25艘、意大利3艘、法國2艘、德國1艘。

上世紀80年代初,擁有航母的國家數量達到了頂點,共有10個國家: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印度、阿根廷、澳大利亞。

目前,世界上共有9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印度、巴西、泰國和中國。巴西的聖保羅號航母於2017年退役,西班牙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於2013年退役,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於1993年退役,澳大利亞墨爾本號航母於1982年退役,巴西將購買自英國的海洋號兩棲攻擊艦改裝為大西洋號直升機母艦。

必須注意的是,日本的日向級、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韓國的獨島號兩棲攻擊艦,無論排水量還是武裝水平,都超過了泰國的納呂貝特號輕型航母,已經可以列入“航母”的範疇。

但是,如果這樣算起來,澳大利亞的堪培拉號、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埃及的納賽爾號等一批兩棲攻擊艦或戰略投送艦,也可以列入“航母”範疇。因此,為了避免造成混亂,我們嚴格按照艦艇擁有國的稱謂,將兩棲攻擊艦、直升機護衛艦等排除在外。

總的來說,最近幾十年間,擁有航母的國家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日本、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阿根廷5個國家曾經擁有航母,但目前或者已無現役航母,或者僅有兩棲攻擊艦;而中國屬於新加盟航母俱樂部的國家。

實際上,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擁有航母的國家將會增加,而不是越來越少。

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否建造和擁有航母,主要因素在於戰略需求。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現代航母系統的技術越來越複雜、造價越來越高、日常運作維護消耗巨大,因此一般國家都不會建造和擁有新的航母。


這種認識非常片面,因為沒有看到未來海上交通生命線控制、大洋資源開發、地緣政治格局重建等因素,很有可能成為航母遠洋軍力建設的原始動力。

必須看到,近幾十年來,世界經濟取得了蓬勃發展,一批新興國家迅速崛起,比較突出的是日本、韓國。這兩個國家經濟實力雄厚,工業產業發達,尤其是造船業位居全球前兩位,完全具備建造、運作現代航母的技術能力和經濟基礎。更關鍵的是,這兩個國家的志向遠大,在遠洋海軍建設上頻頻發力,不僅擁有了萬噸級宙斯盾艦、先進潛艇,還建造服役了日向級、出雲級、獨島號直升機母艦,雖然冠以兩棲攻擊艦或直升機護衛艦的名稱,但這些艦船都能改裝成搭載F35B戰鬥機的航母。

尤其是日本,對於二戰期間航母強國地位念念不忘,正在頻頻發起對和平憲法約束的衝擊,試圖突破大型進攻性裝備的制約。相信假以時日,日、韓兩國都會建造真正的航空母艦。另外,土耳其也提出了建造“航母”的計劃,預計“阿納多盧”多用途兩棲攻擊艦將於2021年服役。

我們據此假設一下,十年之後,泰國航母退出現役或者改變用途,日本、韓國的航母正式建成服役,這樣全世界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可能會增加到10個:美國、中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意大利、巴西。

除此之外,西班牙、澳大利亞、埃及、土耳其等也會擁有大型直通甲板兩棲攻擊艦,部分可能會裝備F35B戰鬥機,也可以稱之為“準航母”。

關於各國航母建造趨勢,大家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點評!


軍備解碼


任何時代都會經歷一個從擴散到收縮的階段,這就是技術在某一個時代越來越高端,導致只有極少數國傢俱有競爭力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很多見,任何武器時代都是這樣,比如戰列艦時代,一開始戰列艦還是很多國家都可以單獨建造的,但是隨著技術難度跨過前無畏時代,再跨過無畏艦時代,進入超無畏時代後,就只有美英法德日意等國能建造了。


比如說坦克,一開始的時候,像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國都是坦克產業上比較有建樹的國家,而現在,能夠製造出一流坦克的就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德國四個國家了,任何武器都是越發展到最後,能夠製造的越少。航母也是如此,最早的航母,不過是木質的甲板,沒有任何的航空指揮設施,還需要依靠燈塔船來輔助作戰,因此非常簡單。


早期的一戰航母,都只是輔助單位,完全達不到主力艦的地位,當時最早一批航母艦載機主要是用作偵察、巡邏、點攻擊使用,都是戰術行為,航母被看作是戰列艦的輔助艦,地位和巡洋艦一致,簡單的航母自然好造,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日本、美國等國都能造一造,但是後來,航母上多了雷達、導航、輪機組、助降設備、阻攔裝置、彈射起飛裝置、先進的噴氣式艦載機等設備後,複雜度大大增加。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能夠獨立生茶全套航空指揮設備的就只有不到5個國家,而能夠獨立製造先進艦用雷達的國家更是少之又少,能夠獨立研發出大型燃氣輪機或者蒸汽輪機的國家就只有美俄中英四國了,因此能夠製造航母的國家本來就越來越少,而由於航母地位越來越高,複雜度越來越高,導致本身數量就不多,最多的美國也不過11艘,中國也才2艘,俄羅斯、法國、英國這樣的都只有1艘,自用尚且不夠,又怎麼蛇的出口?


於是有航母的國家在減少,但是有兩棲攻擊艦的國家和有直升機母艦的國家變多了,比如土耳其、阿爾及利亞、巴西、韓國和日本等國,這種軍艦擁有部分航母功能,可以為小國海軍提供強大的航空支援和遠洋的偵察、探測,以及對外的兵力投送能力,因此雖然不如航母,但是也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於是願意用專業航母的國家就變少了。


海事先鋒


擁有航空母艦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夢想,除非純內陸國家,但是到了今天世界上擁有航母的國家也只不過才10個,而且大都以老舊航母為主,按理說隨著國際經濟形勢和科技的發展,航母作為海上霸主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建造或者擁有的國家更多才對,但事實上航母擁有國會逐漸減少,但會更加集中到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

擁有航母的國家之所以在不斷減少,最主要的是由於經濟無法承受、技術無法實現以及加工製造能力相差太遠等原因,簡單的說就是沒錢、沒技術、沒能力等這三個方面直接決定了未來能夠擁有海上霸主的國家會進一步減少。

先來說經濟原因,也就是航母建造成本、配套成本和正常使用的鉅額開銷。

建造成本:

就拿目前世界上在役的最小的航母泰國的“差克里”號,排水量只有7000噸,購自西班牙,價格4億美元;再來看一直擁有海上大國夢想的印度自建的“維克蘭特”號,排水量37500噸,在經過了不斷的“風波”後,其建造費用有望突破28億美元;美國的小鷹級航母排水量8萬噸,建造費用達到40億美元以上;美帝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代表了目前航空母艦的最高水平,十萬噸級的排水量,造價70億美元以上。


而這些也只是一艘航母平臺的建造成本,我們知道航空母艦要想真正的實現遠洋作戰就必須擁有現代化的艦載機、護航編隊以及潛艇,下面我們就以遼寧艦編隊來做個說明。

遼寧艦搭載24架固定翼艦載機殲15,此外還有12架負責反潛、救援、預警的各型號直升機,大約需要30億美元以上;編隊就按照2艘神盾級、2艘055、2艘護衛艦054、2艘核潛艇以及2艘補給艦來說最少也得近200億美元;如此一個航母編隊才算完整,大約總費用需要近300億美元,這個鉅額支出有幾個國家夢承擔得


了。

日常訓練成本。

這裡我們還以遼寧艦為例,據悉遼寧艦在一次38天的遠海訓練中,單航母本身就消耗了約3000萬人民幣的油料和近1200萬人民幣的伙食費,而且這還不算艦載機的訓練費用和編隊其他艦船的支出,如果合在一起,38天的訓練估計5000萬也未必能打住。

維修保養費用。

擁有了航母,建造可謂是一次性投入,但是想要始終保持航母的戰鬥力,定期的維修保養就不可缺少,著名軍事專家張召忠曾說過一艘航母在一個服役週期內的維修保養費用將高達3000億,當然這是一個按照服役期限30年所做的累計數字,這次不包括艦載機和其他艦船。

看看一艘航母的建造價格和形成戰鬥力所必要的編隊、艦載機等其他艦船、戰機的價格以及鉅額的訓練使用成本和後期的維修保養經費,我們也就知道世界上未來還會有幾個國家能承擔得了。

技術無法突破是航母擁有國不斷減少的第二個原因。

航空母艦的建造需要的是一個國家綜合的實力,不單只是有錢就行,中東不少國家富得流油,但沒用技術不行想建也沒那個能力。就拿航母組成的起降甲板來說,既要滿足抗腐蝕、防磁,更需要承受艦載機起降中強大的衝擊和摩擦,還要承受戰機數千度高溫的尾焰的衝擊等等,就著項技術也沒幾個國傢俱備。未來電磁彈射、核動力更不用說了,再說航母上眾多的電子設備設施,通訊指揮保障系統,預警防空系統,可以說這是一個綜合性高端技術的融合體。



即便有錢,有技術,沒有強大的製造加工能力也是一切歸零。

這方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俄羅斯前段時間唯一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被浮動船塢的吊塔砸傷,俄相關部門對於維修的估算費用也就100多萬美元,但是關鍵的問題是俄羅斯目前沒有能夠裝得下這艘巨無霸的船廠,唯一的可以進行維修的那艘浮動船塢也因事故沉到了海底,最好的預計就是6至12個月等那艘船塢打撈修復好以後以後才能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進行“救治”。俄羅斯都如此,別的國家就不用說了。



所以綜合來看,未來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會進一步減少。


冰雹藍天


因為玩不起,經濟上玩不起,技術上也玩不起。實際上很多國家在拿著航空母艦撐場子,撐著撐著撐不下去自然就放棄了。所以,包括戰略轟炸機、航空母艦、核潛艇這類“大國神器”並不是誰想搞就能搞得。

現在世界上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一共就8個:美國、英國、中國、意大利、俄羅斯、印度、法國、泰國。巴西把“聖保羅”號航空母艦退役後也退出了航空母艦擁有國的行列,而俄羅斯現役的“庫茲涅佐夫”號也危在旦夕,泰國的航空母艦目前也是處於停泊的狀態,所以未來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數量不會有太大變化,算上將來的日本最多不會超過10個。很多國家雖然擁有一種叫“兩棲攻擊艦”的艦種,但是跟真正的航空母艦在任務和能力上還是有很大差別,不能完全說是航空母艦。

制約各國發展航空母艦的因素主要是2個:經濟、技術。其實還有個因素是需求,但是說白了還是缺錢,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稱霸海洋的雄心,只要他有錢他有這個實力能造出無敵艦隊,那麼他就有這個需求,反之光有雄心沒有錢也白搭。

先說經濟問題,一艘航空母艦不光要建造本體,還要配齊上面的艦載機,還要配齊戰鬥群,甚至說艦載機可能比航母本身花錢還要多。一個“福特”號航母戰鬥群花費最低283億美元,其中1艘福特級113.9億、3艘伯克三型驅逐艦51億、1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27億、22架F35C48.4億、22架F/A-18E/F19.3億、5架E-2D預警機10億、5架EA-18G電子戰飛機5億、16架MH-60直升機6.56億、3架C-2A或VC-22運輸機2.4億。當然了,這是重型航母戰鬥群,要是1個簡配過的中型航母戰鬥群價格也不會低於50億美元,這個價格對世界上70%的國家來說都是很大的負擔。而且航母還要維護,全壽命維護費用比造價還要高,這樣又要花出一個50億美元,加起來一個戰鬥群至少100億美元。在經濟上,未來能大手大腳的發展航空母艦的國家也就是中國和美國(印度也可以算進去),其他的國家能維持住現有的航空母艦就已經是勝利。

再就是技術,技術問題其實比經濟還要難解決,很多國家的航空母艦壓根就是直接買的別人的,比如泰國的“扎克里納呂貝特”號輕型航母、巴西“聖保羅”號是原法國海軍“福煦”號,印度“維克拉瑪迪亞”號是原蘇聯海軍“戈爾什科夫”號。航母技術基本涉及到了一個國家所有的工業門類,比如造船、冶金、電子、航空、化學、動力等等,能湊齊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用一隻手就能數過來。沒有工業基礎壓根就不要想搞航空母艦,看看印度就知道了,“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從切割鋼板到現在已經14年了,還是沒有完成舾裝。而意大利、西班牙這些國家雖然建造過航空母艦,但是基本都屬於東拼西湊的那種。真正具備航空母艦製造技術的目前只有美、中、英、法這4個國家。而且還有個艦載機問題,艦載機的研製難度並不比航空母艦要簡單,目前在用自己艦載機的國家也就是美、俄、中、法這4個國家,其他的都是對外採購。

技術搞不定那就沒法造,經濟不行既沒法造也沒法買,所以現在世界上有航空母艦的國家或者說將來會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只會越來越少,最多持平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