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美國和英國同文同種,為什麼會發生美英戰爭?他們在戰爭時是如何看待彼此的?

用戶6203356222


很多網友可能知道美國獨立戰爭吧!

這是美國和英國打的最著名的一場戰役,也算是第一次美英戰爭。

但是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美國還曾經主動挑起過另一次和英國的戰爭吧!

這說明國際關係和人際關係差不多,都是這樣分分合合: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是敵人;今天是敵人,明天可能就一起談笑風生了。

那麼美國和英國的戰爭是怎麼回事?

簡單來說,第一次英美戰爭就是1783年美國脫離英國殖民者而獨立的戰爭,在美國就叫獨立戰爭。在國際戰爭史上可以說是第一次英美戰爭。

其實這次戰爭除了美國獨立之外,也包括隨後的一些美國和英國的紛爭。

比如1807年,英國襲擊了美國船隻,造成21名美國人遇難,1810年,英法之間的拿破崙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英國扣押了上千艘美國船隻,防止美國人支持法國,同時也封鎖美國的海上貿易。

英國人還通過加拿大向印第安人提供武器,讓他們防止美國在北美大陸的北部和西部擴張領土。

這讓美國人很惱火,認為英國及其殖民地加拿大已經成為美國發展的阻礙。

於是1812年美國人找了個藉口開始打擊加拿大的英軍。

最開始比較順利,進入加拿大腹地,甚至把當地的加拿大總督府多倫多的官方建築都給燒了。

時任美國總統的麥迪遜甚至說:要將加拿大兼併,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

但後來英國人和加拿大反攻,進入華盛頓,把包括白宮、國會等重要建築和一些軍事設施都給燒了。

白宮後來刷了白油漆,從此被稱為白宮。

國會受損嚴重,沒法重新粉刷,於是後來重蓋了一個,就是今天的樣子。

所以,對美國人而言,當時的英國是阻止美國崛起的霸權國家。

對英國人而言,當時的美國是有能力爭奪和英國競爭的新興國家。

但100年後這對互相敵視乃至兵戎相見的對手,竟然成為最好的朋友。

國際關係還是挺有意思吧!


木春山談天下


其實北美最開始被發現的是哥倫布,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到達了美洲,所以西班牙殖民者最開始在美洲建立據點,不過當時的西班牙只是掠奪哪裡的財富,並沒有大量移民。此後,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打敗以後,西班牙在北美的勢力已經被英國取代。而當時的法國也向北美髮展,並佔領了加拿大。後來在七年戰爭中,法國戰敗退出了加拿大,英國既佔領了加拿大,整個北美都成了英國人的殖民地。後來英國不斷的向北美移民,並不斷佔領北美土著印第安人的土地。此外,英國殖民者為了掠奪北美豐富的資源,從非洲買來了大量的黑人奴隸到北美進行勞動。被賣到美洲的黑人奴隸群體,估計在當時超過了歐洲許多國家的本土移民。所以,這些黑人奴隸是導致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索。

雖然說美國和英國屬於同文同種,北美的人口也主要是英國移民為主。但是美國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已經對英國的感情淡化。同時美國人口,是一個由歐洲眾多國家移民組成的龐大大群體,人口非常的雜,即便是英國人佔多數,但由於幾代人在北美的繁衍生息,他們對英國的認同感已經並不強。且美國佔領北美不斷的掠奪北美的財富,根本不把北美人當自己人看,他們只看中的是利益。所以, 最終爆發了“波士頓傾茶事件”這是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始。

假如,英國人把北美的英國人看作是自己人,那麼這些英國移民就應該享有一定的特權。但是,英國卻還要向他們徵收高昂的稅。這還沒完,英國還把東印度公司過剩的茶葉銷往北美,且免除了進口關稅。免除了關稅就算了,但是茶葉還比北美茶商的茶便宜,所以導致很多茶商和種植園無法生存。1773年,英國8000人的抗議團體,將東印度公司停靠在波士頓港口的三船茶葉倒進了海里。因為這件事,英國政府,認為殖民地民眾惡意挑釁,於是出兵鎮壓,並頒佈了一些懲罰性的法令。

英國政府頒佈的那些法令,是把北美殖民地民眾不當自己人看待。所以,美洲的移民,也不把英國人放在眼裡。他們認為,英國人眼裡只有利益,不擇手段的剝削北美人民的財富。北美人民為了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12個殖民州都派出了代表,在費城召開了殖民地聯合會議。大陸會議通過了《權利宣言》,他們要求自治,讓英國撤走駐軍。英國人,肯定不樂意。那麼,雙方只有訴諸武力了,此後就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

其實,從“美國獨立戰爭”來看,英國人根本沒有把美國人當做自家人,如果是自家人,出口還要繳什麼稅。收稅就收稅吧,還可以跑到人家家裡強制收稅。所以,英國在北美主要是為了掠奪北美的財富,管你是不是英國的移民還是後裔。在他們眼中,只認錢,不講感情。所以,美國人也知道,英國人不把自己當做人看待。他們也不把,英國人當自己人。在美國人眼中,英國人就是剝削者,他們必須獨立,才能保證自己的財富不受侵害。不過,現在的美國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英國也改變了對美國的看法,現在英國已經成為美國的小跟班。美國人打誰,英國總是跟著上,好像英國成了美國的殖民地。總之,英國人現在和美國是盟友,反正北美的主要人口是英國人的後裔,也沒有再計較什麼了,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


謀士說


一切皆是利益之爭。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北美十三州正式開始反對英國。

1783年,巴黎和約簽訂,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但是矛盾沒有解決,1812年,美英戰爭爆發。最後雙方都打不動了,在沙皇亞歷山大的調停下,經過談判,簽訂了《根特和約》,結束了戰爭,美國獨立得以鞏固。

美國跟英國確實同文同種,但是那時候還沒有民主主義這個東西。人們只談效忠,不談民族。拿破崙戰爭之後,民族主義才開始流傳,民族意識逐漸覺醒。而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要到20世紀初期才開始確立。

北美殖民地的人們在身份認同上經歷了一個變化,最後決定脫離英國。當然了,脫離英國的根源是利益問題。

一、英國對北美的壓榨

其實壓榨這個說法也不是很準確,關鍵要看怎麼比較。

英國最開始對北美的殖民很失敗。不像南美有很多金銀,英國佔據的北美殖民地除了印第安人種的玉米,啥都沒有。

後來殖民的方式變了,種地變得有利可圖,殖民機構改變了方式,承諾只要來了,幹一段時間活兒,就給地。英王還頒佈了特許狀,只要去北美,就可以免什一稅,還有其他一些稅。北美這才逐漸興盛起來,很多在英國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紛紛前往北美。

起初,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管理很寬鬆,殖民者們就直接照搬了英國的管理模式,法律、制度、機構,都參照英國本土。由於交稅很少,大家也都很開心。在英國加稅之前,北美的人均稅負才1先令,而英國本土的人均稅負是26先令。

到了18世紀中期,英國跟法國爭奪世界殖民霸權,經過七年戰爭,終於擊敗了法國,奪取了世界殖民霸權。

北美殖民者也參加了對法國的戰爭,這時候,英國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還有一個金礦啊,北美居然這麼富有。

英國之前一直在打仗,欠了不少債務,就決定對北美加強控制,目的當然很簡單,就是多收點稅。

當然了,英國人還發現,北美在商業上居然已經可以跟英國本土競爭,這可不行。所以,加強控制也是想限制北美的商業,畢竟那時候英國實行的是重商主義。

所謂重商主義,就是多出口賺金子銀子,儘量不花金銀去進口國外的商品。

北美的殖民者這就不樂意了,自己好不容易攢點家業,突然來一打劫的,叔可忍嬸不可忍啊,於是決定反抗。那麼怎麼反抗呢?這時候身份問題就出現了。

二、北美殖民地的身份認同

起初,北美殖民者還是把自己當英國人的,七年戰爭的時候,他們也幫著英國打法國。

現在發覺有點坑啊,英國人並不把咱當自己人啊,本土人有的權利殖民地都沒有。於是,殖民地的人首先想到是請願,到倫敦去,找政府要說法。

當時十三個殖民地是各自管理的,彼此之間聯繫不多,都是直接跟本土聯繫。每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的議會,有一個總督代表英王管理。

殖民地派代表去倫敦,要求在英國議會中加入殖民地的代表,好維護自己的權益。代表們的理由是,當年自己的爺爺的爺爺拿著國王的特許狀來到北美的,怎麼說也是國王陛下的子民,應當享受跟本土同樣的權利。

結果議會壓根兒不鳥他們,畢竟是18世紀了,英國是議會說了算,加稅什麼的,也都是議會的決定。國王算個啥喲,再過幾年,法國國王都要被砍腦殼了。

殖民地一臉懵逼,特許狀居然沒人認了。大家開始認真考慮殖民地的地位問題。

有人提出來說,英國是一個帝國,就像古羅馬帝國那樣,北美殖民地應該類似羅馬帝國後來征服的地方。羅馬帝國後來給了被征服地區羅馬公民的身份,享受公民權利。那麼作為英國殖民地的人,也應該享有這種權利。

但英國議會可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北美殖民地跟印度沒啥區別,說白了就是二等公民,只有義務,沒有權利。

北美殖民者只好重新找身份認同,他們發現北美的自由民比較多,大家比較遵守自由平等的理念,於是反抗君主專制成了一個很好的理由。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英國就成了奴役殖民地的暴君,而北美殖民地就是在爭取自由,反抗暴政,也就開始要求脫離英國。

既然是暴君嘛,也就不需要繼續效忠了。

在實際宣傳中,英國國王也被描述成一個專制暴君,當然了,實際上當時國王的權力已經非常有限。

在《獨立宣言》中,他們強調的就是人的獨立和自由,要反抗的是"君主專制"的奴役。

而在英國人眼裡,這些北美殖民者是叛亂分子,所以要予以鎮壓。

戰爭於是就爆發了。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喲。



江蝶夢


美國文化一直強調有痛就說出來,開心痛苦與否都要表現出來,對不滿的事情要零忍耐,正是這種獨有的民族文化讓美國從英國殖民地脫離出來。

起源於1775年的美國獨立戰爭,說白了就是一場抗稅戰爭。


1689年,英法帝國主義為爭奪海外霸權,打打停停,眾所周知,打仗最消耗財力,到1763年,英國已被常年征戰弄得債臺高築,不過還好因為戰爭,終於讓它奪得北美這塊神奇大陸(1763年,法國將北美全部領地交給英國,並保證英國在印度的領地和貿易權)。但問題來了,起先為了贏得戰爭,英國將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許諾給盟友印第安人,現在通過殖民戰爭全部獲得了這邊土地,勢必會讓從美國東部遷來的移民往印第安人領地闖。


為了保證盟友印度安人的利益,英國女王在1763年宣佈設立“公告線”,按規定阿巴拉契亞山以西所有土地歸印第安人,殖民地移民禁止入內定居。為讓女王的命令得到順利貫徹,英國政府決定向北美殖民地派遣大約7500人的軍隊,養這麼多兵,軍費當然由殖民地的居民出。

在1764年,英國議會相繼通過《糖稅法》以徵稅的形式收軍費,本來禁止向阿巴拉契亞山遷徙,其實已經引起當地的居民的不滿,現在還要通過收稅來讓英政府加強對自己的統治,於是引起殖民地不滿,各地區爆發抗議活動,異見人士稱徵收糖稅有損公平,是“違反憲法”。


1765年,英國議會又通過《印花稅法》,似乎想擴大政府財源,但很快引起殖民地政府的反彈,各地紛紛舉行抵制活動,這年的五月,“反印花稅大會”在紐約召開,反抗人士聚集起來,號召人們抵制英貨。女王最後只得撤銷此法案,經過此反抗活動,讓殖民地人民相信,面對宗主國的過分要求,他們可以聯合一起抵制,乃至讓英國屈服。


由於北美的稅收,僅夠維持殖民地駐軍軍費的一成左右,英國政府迫切需要擴大財源,於是在1773年,英國議會又發佈新的法案——《茶葉法案》,這讓殖民地居民很憤怒,他們衝進波士頓港口,把英國貨輪上的茶葉倒進大海中。

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建國戰爭由此拉開帷幕!


本草百曉生


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英國皇上有些太貪戀本土,假如將首都遷移到美國,英國也就不可能和美國打仗了。主要原因還是兩者距離太遠缺乏凝聚力,離心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分裂。雖然同文同種,英國的基本政策還是沒把殖民地當成自己的國家,搜刮財富運送到英國。美國是在英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其社會制度要比英國先進,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超過英國也是理所當然。至於說戰爭時是如何看待的,英國建立殖民地時憑藉的是先進的武器裝備,斗轉星移時事變遷,當優勢不存在時,也只能感慨:“”落花水流春去也,攔不住了”。美國想擺脫英國的殖民總有自己的苦衷,追求獨立自主的生活是人的追求。


8910用戶


誰說同文同種就不發生戰爭了?? 國家間、群體間、個人之間有利益爭端就可能發生戰爭和衝突。同文同種發生戰爭的多了,不要說中日間同文同種,中國發生過多少次內戰?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衝突都是內部衝突。


龍興春世界觀察


親兄弟還打架呢,一個語種算個啥


甜圈核心


是愛爾蘭裔反抗英國的統治!


影楓設計


國內說美國英國同文同種這句話說了近百年,其實錯誤的,美國人祖先除了英國還有德國人法國人等歐洲國家太多人,僅僅英國稍多一點,二戰結束前世界通行語言就是法語,就是因為法國的無能及投降,所以才被英語取代了……以後,多年以後華語、漢字將取代成世界通用!


開心哥哥9


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從歐洲白人之間開始始的。至今英國還在因為美國搶走其霸權耿耿於懷呢,每次都是英唆使美國人去幹,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丘吉爾領導英國人打敗了希特勒,但卻因為失去了霸權而丟了首相,說明英國人對美國人的憎恨,連自己國家英雄領導人都罷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