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胡大一:服務、關愛、醫療安全和質量是醫院管理的核心


胡大一:服務、關愛、醫療安全和質量是醫院管理的核心

此文寫於2016年9月,如今看來,此醫院管理的核心同樣適用。

近年來,熱心投資醫院者越來越多。很多人在講醫療很掙錢,不少醫院雖定位為民營非盈利醫院,但投資者還是期待三年回報,五年太久,只爭朝夕。不少醫院靠虛假廣告,到處遊說爭患者,與公立醫院爭資源,爭取國家醫保份額。總體看,這些醫院都不成功。醫療是仁人、仁心、仁術,醫院的核心是服務、關愛、醫療安全和質量。如果不重視這些,終難成功。

我試從和睦家醫院(以下簡稱和睦家)的發展解讀醫院管理的核心內涵。和睦家發展至今已近20年,已經不是外界以為的一家高費用、富人生孩子的醫院。經過穩紮穩打,循序漸進,醫療服務已經涉及預防、治療、急救和康復,且建成了聯接社區、家庭的醫療服務體系。

和睦家定位明確,為民營營利性醫院,有所為有所不為,致力於滿足患者日益增加而公立醫院目前不能滿足的需求。不要國家醫保投入,不去爭搶公立醫院資源,且又與公立醫院成為合作伙伴。

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之後,我受聘擔任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2004年,我曾應邀出席和睦家在上海舉辦的社區醫院發展全科醫學的研討會議。當時,大醫院正在爭先恐後地購買大型醫療設備,開展新技術。我當時對和睦家在京滬發展全科、社區和家庭醫療頗為不解。後來才恍然大悟,歐美國家在華工作居住的人,患了感冒、頭疼等常見病,以他們的就醫習慣一定會到社區醫院看全科,根本不可能去公立大醫院在擁擠不堪的急診室靜脈滴注抗生素。和睦家準確找到目標客戶的需求,這也正是公立醫院當時無法滿足的。在北京,和睦家也佈局了多家小型診所。這是醫院準確的定位。

2012年前,我國心臟康復仍處於低谷,全國開展心臟康復的公立醫院屈指可數,大多難以為繼、舉步維艱。我為了探索心臟康復模式,考察過多家醫療機構。當時和睦家盤仲瑩院長和李碧青董事長邀請我前往參觀,介紹和睦家建立了最現代化的康復醫院,包括心臟康復。為了心臟康復事業,我走進和睦家,並組建了心內、外科和預防康復一體化的心臟中心。

北京和睦家醫院二號樓西側外牆上有4個主題詞,我特別喜歡,即"Service,Care,Safety,Quality" (服務、關愛、醫療安全和質量)。這正是我學醫從醫50餘年來深刻理解的辦好醫院的4個核心。我到和睦家這幾年,體會到這不僅是口號,更是追求與行動。和睦家建立了嚴格的JCI管理體系,從制度和管理上保證上述理念的實現,通過持續的評估不斷改進落實。

醫院來了急性心臟病或創傷的患者,醫生的職責就是爭分奪秒救死扶傷,面對急症患者不需要也不允許先收費後救命。患者有無醫保,費用補償機制由醫院管理部門負責,無需醫生操心費力。醫生的收入不與科室收入掛鉤,評價醫生的首要指標是會不會看病,能不能解決患者問題。對於科研和SCI鼓勵而不強求。對於不必要的檢查,醫院有行之有效的拒付機制,醫療檢測要通過醫保機構審批。這能夠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從制度上規範醫療資源的合理應用。

醫院的管理水平體現在每個細節。我常講,看一個醫院的廁所和電梯就能知道醫院的管理水平。廁所不乾淨、電梯擁擠不堪,醫院管理水平肯定不會高。和睦家的廁所幹淨,備衛生紙,廁所(包括男廁所)從未見過菸頭;電梯井然有序;無論暴雨大雪,醫院地面總保持清潔。進入醫院沒人會大聲說話,大嗓門的人也都自覺壓低聲音,醫院始終保持安靜。我很喜歡4層兩座樓之間玻璃的連接走廊,也是霧霾天我空閒時走萬步路的場所。一端是我的診室,另一端是我的Mini Office。走廊的功能是方便往返轉送患者,風雨無礙。走廊兩側玻璃牆上懸掛著24幅照片,內容是發生在醫院的真人真事,顯示一天裡每個小時醫護人員和管理者為患者服務的感人場面。

和睦家的醫生來自世界各地,其中美國和中國各佔40%。代表醫生的白大衣只有醫生可以穿。護士有專門設計的職業服裝。護士絕大部分是中國人,多數有海外工作經歷,英語都很流利。醫院備有小語種的志願者,為了滿足相應患者的需求。醫院還為中國殘障青年提供了一些工作機會。醫院有一些幫扶貧困患者的慈善基金,如球星馬布裡近來設置的針對貧困兒童的基金會,基金還支持了凌峰教授雲南麗江的孤兒學校。

我在和睦家做了患者調查。患者中不乏有經濟實力的人,選擇和睦家的理由第一是就醫環境,第二是服務。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外地患者來和睦家找我看病,不少人並不富裕。我問他們為什麼不去我執業的兩家公立醫院,回答是掛不到號,而和睦家可明確告訴預約專家的具體時間,另外在公立醫院無法與醫生充分地交流病情。

以上我從幾個細節介紹了和睦家的管理情況。我們應該借鑑其成功經驗,努力構建以患者為中心,體現服務、關愛、醫療安全和質量的醫療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