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步錯,步步錯的錯位人生及悲劇,才是《無間道》的真正含義

說到間諜和臥底的電影,《無間道》是一部繞不過去的經典電影。也因為這部《無間道》,成為了香港臥底片的開端。因此,之後的一系列片子,好人和壞人並不能擁有一個單一的定義。

1991年,18歲的三合會會員劉建明聽從大哥韓琛的指示進入警校學習,成為警方臥底。而同時警校中的另一名學生陳永仁,受警方安排表面上將其強迫退學,實際上則是讓他進入三合會當臥底。劉建明從警校畢業後順利的進入警局,並且職位步步高昇,已成為刑事情報科A隊的一員,在此期間他利用各種機會為韓琛提供了大量的情報。而陳永仁在這些年以來已經得到了韓琛的初步信任,但由於韓琛的案件始終沒有破,他永遠只能呆在黑幫,只有黃警督與他單線聯繫。

2002年的一個晚上,根據陳永仁臥底情報,獲知一批毒品即將交易,而交易的一方為韓琛,但由於當時劉建明及時將消息傳給了韓琛使其成功逃脫,不過因此雙方發現各自的內部俱有“內鬼”,於是一場激烈的角鬥由此展開。在最後的結局中,雙方“內鬼”都認出了自己的身份,不過劉建明搶先一步,已經將陳永仁在警察局的檔案刪除。經過深思,劉建明決定做一個好人,請求陳永仁給他一次機會,陳永仁沒有信,拷上了劉建明。最後陳永仁死在了韓琛的另一個警方臥底槍下,劉建明也殺死了那個開槍的臥底。

那麼,《無間道》這部電影為什麼可以成為經典呢?今天我就從故事情節、“無間”的真正含義來講述這部電影的魅力之處。而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我會來解析這部電影成為經典的原因。


一步錯,步步錯的錯位人生及悲劇,才是《無間道》的真正含義


01、兩個年輕人因為一次巧合成為臥底,最終“好人”和“壞人”都想做好人

這部影片主要講兩個臥底在對方的陣營裡為自己的陣營提供情報。可是,並不是誰都一直願意去當臥底。警察想回歸崗位,壞人想重回光明。可是,世界上的事情並不可以如願:


一步錯,步步錯的錯位人生及悲劇,才是《無間道》的真正含義


1、十幾年前,兩個年輕小夥子轉換身份,這是一條不歸路的開始

十幾年前,韓琛派了一些臥底當警察。而在這些“警察”中混的最好的就是劉建明。十幾年過去了,劉建明漸漸的當上了重案組組長,並且經常利用手中的職權為韓琛傳遞消息。

同樣的,警察也為了調查韓琛,把還在警校的陳永仁假裝開除了,而陳永仁根據黃督察的要求,一步步的接近韓琛。也只是為了獲取一些對警方有利的情報。以加快韓琛的瓦解速度。

在我看來,雖然兩個陣營的想法沒錯。可是,對於陳永仁和劉建明來說,他們已經開始了“錯位”的人生。正如陳永仁無奈的對黃督察喊:“讓我記住什麼,記住自己是個警察,但是對別人喊我是賊?”

我一直在思考,可能因為電影的原因,我們或許會認為臥底很簡單,很酷。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臥底要比我們想的更艱難。因為他們更像是演員,演員演戲不好,最多是被我們罵,可是臥底如果任務失敗,那麼失去的可能就是一條命。

2、一次意外,讓兩位臥底曝光

而在一次大行動中,陳永仁一如既往的給警察提供信息,而好不容易抓到人的警察,卻因為劉建明的幫助,讓混混們逃脫。並且,在眾人的眼皮底下,劉建明給韓琛報信,讓他們趕快離開。

這件事情發生後,兩邊都意識到了自己這邊混入了臥底。於是開始了大清查,而劉建明和陳永仁得知這個消息,一時間也變得更加的小心翼翼了。因為,若是被查出來,他們很可能失去了性命。

3、最終,陳永仁犧牲,劉建明嚮往光明

還記得整個《無間道》電影中,最經典的一幕莫過於劉德華和梁朝偉站在天台上較量。陳永仁想回歸崗位,可是劉建明卻也不想做壞人,想重新迴歸光明,做好人了。

曾經,我沒的選擇,只能想盡辦法的活著;現在,我有的選擇,可不可以給我一次機會。

看到這裡,莫名的有些心酸。或許,沒有人相當壞人。而當壞人,理由有千百種,而想當好人,理由只有一種:嚮往光明。特別是身處在黑暗中的人,更是如此。我們只希望,可以如同正常人一樣在大街上行走,不會被逼著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或許就是劉建明想當好人的原因。

至於陳永仁,對他來說,他的心理折磨比劉建明還大。一邊做著壞事,還要安慰自己,自己是警察。永遠提醒著自己不要忘記初心。他本就是光明,卻落入泥潭。還記得曾有那麼一句話: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身處黑暗,而是你看過光明,卻又回到黑暗。陳永仁,或許就是如此。


一步錯,步步錯的錯位人生及悲劇,才是《無間道》的真正含義


02、“無間道”的真正含義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無間道》。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開頭的佛經和這部電影有什麼關係?在我看來,無間道有著下面的幾層含義:


一步錯,步步錯的錯位人生及悲劇,才是《無間道》的真正含義


首先,無間道代表著時間的流失

《無間道》系列共分三集,如果從時間的直線上來劃分,三部影片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應是2-3-1-3。起點是《無間道2》也就是從前傳開始。“在《終極無間》中整部影片實際上是分別穿插在前兩集之間。這種“倒裝式”的敘事方式,“除了受制於電影的商業原則而在美學旨向上顯得散亂之外,《無間道》三部系列影片之間反而倒產生了一種“相互闡釋”的心理效果。”影片在時間的交替中極其自然的獲得了史詩的意義,使得“時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存在。

青年時代的劉建明和陳永仁生命沒有太多交集,幾乎沒有對手戲,所以在演技的要求上自然要降低,挑選兩位偶像派演員無可厚非;中年時代的劉建明和陳永仁,歷經了無間生涯的折磨與滄桑,處事更加老道,劉德華與梁朝偉兩大影帝拿捏得當的演技則讓影片加分不少。但是為什麼要選擇長相上幾乎沒有相同點的演員飾演同一個角色呢?

如果放在三部曲的整體高度上去考量我們不難發現,導演在整部影片中一直試圖呈現“時間”,講述“時間”,導演在三部曲反覆播放蔡琴的那首老歌《被遺忘的時光》,試圖透過這首“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厚”的哀婉樂曲提醒觀眾時間的存在,“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而在第一集的開頭與第三集的末尾都出現了這樣的場景:互不相識的劉建明與陳永仁在音像店第一次碰面,這兩個不久就要拔刀相向的男人竟然坐在一起欣賞著這段音樂。時間不斷向前演進,時間背後的真相逐漸顯得昭然若揭,它與表面看到的往往大相徑庭。導演正是用兩個不同的演員來暗示著時間的“殘酷性”,時間將包括人的面目在內一切曾擁有意義與價值的東西都毀壞的面目全非:這是時間流轉、時代變遷的悲劇。

其次,無間道代表著角色的悲劇

《無間道》系列電影,如果要說真正的主角,那應該是“命運

”,這是一個講述命運、宿命論色彩極濃的電影。其實,在這部系列電影裡,主要人物的戲份是比較平均的,這正是一種史詩式的敘事方法。

如同劉建明,他曾經因為沒得選擇,並且因為窮,只能先選擇保護好自己的性命,加入韓琛。可是隨著當上了警察,他發現他的事業越來越好,也有一個喜歡的女朋友。對他來說,這已經是他夢寐以求的。可是他也知道,如果一旦他真實身份被暴露出來,會有怎麼樣的結果。因此,他只能想盡辦法的洗白自己,想回歸好人行列。

如同陳永仁,本來是成績優異的警校生。卻因為愛自己的職業,而當上了混混。一邊要想著進入韓琛的核心隊伍,另一方面卻又要提醒自己是警察,不是賊。這種錯位的人生,讓他一次次的發火“三年又三年,什麼時候是個頭。”

最後,陳永仁犧牲了。劉建明暫時安全了。可是,真的可以安全嗎?我不清楚。只不過,因為這個錯位的人生,這些錯位的角色。讓每個人的人生截然不同,沒有人知道結局是什麼,也沒人知道悲劇何時來臨。

最後,無間道代表著生死悲劇

還記得影片開頭,有這麼一段佛語:《涅磐經》第十九卷;"八大地獄之最,稱為無間地獄。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而在影片結尾,也有著這麼一句話:佛曰:受身無間者永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天台對決”無疑是《無間道》系列中的標誌性情節。導演賦予了“天台”這一場景象徵的意義,用陳永仁的話說就是“光明磊落”,因為陳永仁是個真正的“警察”。但是當陳把劉拷起來後說出這句話時,卻被劉建明反問一句“誰知道?”的確,劉建明當時有把柄在手:知道陳真實身份的人或許只有他(劉建明)一人。

“警察”這個身份像是陳永仁生活中的一個光明面,一個大的方向,陳永仁會接受黃志誠“三年又三年”的許諾也是有這個身份在其中支撐。比起劉建明一直暗無天日的沉淪在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中的苦惱,陳永仁顯然要幸運的多,故而其悲劇的張力比劉建明要削減稍許。

“我是警察”這句話,道出了陳永仁的生命意義和命運。他要為這個身份而犧牲自己的邪惡背景,也要為尋回這個身份付出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當陳永仁被探員林國平擊斃,屍體正好倒在電梯口,電梯門的開開合合正象徵著陳永仁對自己警察身份尋回的失敗。

劉建明是個徹底的處在絕望環境下的角色。實際上如果說陳永仁選擇找到警察中的內鬼然後恢復警察身份這條路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劉建明則是無從選擇的。他選擇自首,那麼必然面臨牢獄之災;倘若他選擇殺死韓琛等人來“洗底”,則他又必須為他殺死的人付出代價。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劉建明才是真正在“無間地獄”裡掙扎的永無法超脫的靈魂。

當劉建明在第三集被圍捕,他嘶聲力竭的喊著“為什麼不給我機會,為什麼不給我機會,我只是想做個好人,為什麼不給我機會。”實際上劉建明自己也十分清楚,他已經別無選擇也不會有所謂的“機會”,因為他的一切都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所作的選擇。

總結說來,死去的人未必悲劇,活著的人未必幸福。那麼,“無間道”又代表著什麼呢?想來不免可笑。死去的警察,生前一直被認為是壞人,而活著的“壞人”,卻要飽受折磨。所以,到底是誰幸福?誰不幸呢?


一步錯,步步錯的錯位人生及悲劇,才是《無間道》的真正含義


03、這部電影為什麼成為經典

這部電影上映後,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直到現在,評分一直在9.2分。堪稱是華語影壇的代表作之一。那麼,這部電影為什麼可以成為經典呢?

1、大牌明星的雲集

這部電影的演員有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等一系列香港著名的實力派演員。除了有一系列的實力派演員,也有當時香港的年輕偶像:陳冠希、余文樂、陳慧琳等人。新老演員的加入,讓這部電影更加的精彩。

有時候在想,為什麼現在那麼多電影會喜歡用流量偶像。後來,我想明白了,啟用觀眾們喜歡的偶像,會吸引一大波的票房。而在年輕偶像的流量票房保障下,實力演員也可以更好的發揮。這不得不說,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情。

2、故事題材新穎,情節設置緊湊

先說故事題材。《無間道》這部電影是在2002年放映。而那個時候,香港已經有了很多講述黑幫題材的電影,如:英雄本色系列、古惑仔系列。這些電影大致講述的是正邪不兩立。

可是《無間道》不僅講述了正邪不兩立,還在其中設置了“臥底”這個元素。這個元素應該是根據西方電影《教父》中來的,而導演劉鎮偉在這部影片給我們傳達的觀念大抵應該是: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不僅如此,這部電影大致90分鐘,比起現在120分鐘以上的電影還要少。而這麼短的影片裡,結合了兩個臥底的心酸之路,經典的“天台”之問,以及大家喜愛的“打鬥”元素。這些元素結合起來,也是吸引觀眾,並且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3、這部電影是香港的縮影

這部電影上映是在2002年。2002年的香港影壇,處於新舊結合的時間。一方面,香港樂壇隨著張國榮、譚詠麟的退出,四大天王的逐漸隱退,謝霆鋒暫時還是一個青澀的小夥子。香港樂壇,暫時迎來了青黃不接的階段。

而香港電影圈同是如此。90年代的香港影壇,大量的經典好片絡繹不絕。可是進入了千禧年,似乎並沒有什麼好片子值得被推薦。很多人都有那麼一種預感:香港娛樂圈的黃金時代將要結束了。

而這部電影打破了這個傳聞。梁朝偉和劉德華精湛的演技,還告訴著我們,香港娛樂圈還是有人在的。傳承,並未結束。而香港娛樂圈的傳承,何嘗不是我們的傳承呢?


一步錯,步步錯的錯位人生及悲劇,才是《無間道》的真正含義


結語:

《無間道》這部電影,雖然表面上講述了兩個臥底的心酸歷程。可是,在這部電影中,我們更能瞭解到:活著的人未必幸福,如同劉建明依然飽受折磨;死去的人未必悲哀,如同陳永仁終於在死後恢復了身份,得到了萬人的尊重。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角色的錯位,時代的悲劇,或許,這就是“無間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