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引言

說到馬六甲,在去之前我只知道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地理與歷史課本里,那裡有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太平洋和印度洋間航運要道。鄭和七次下西洋,有六次在馬六甲停留,也被我們稱為海上生命線。

去馬來西亞玩的時候,之所以去馬六甲,一是因為想看看課本里的馬六甲海峽,二是因為離吉隆坡近,過來也方便。

來了之後才發現這個南洋小城有如此多的華人,人文的魅力也遠遠大於了景觀,身在異國他鄉旅遊,還有這麼多跟我們同文同種的群體,大家有著共同的血脈和文化,大街小巷還保留著各種中國的印記,真的是驚喜又溫暖,讓人有一種親近感。

這篇前半部分介紹馬六甲的景點,後半部分會和大家聊一聊大馬華人的歷史淵源與現狀。

馬六甲景點介紹

馬六甲古城

景點觀光基本上都集中在古城,住宿也是推薦在老城,一般到馬六甲一日遊的遊客大概上午10點過後才會抵達馬六甲 ,如果能清晨在馬六甲老城區走上一走,人少又清淨,看看當地人的生活,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感覺,道路兩側五彩斑斕的房子,有典型的南洋特色,也有近現代中式的建築,有些斑駁的牆壁又透露出一絲絲年代感。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走在這裡會讓你有時間和空間穿越的錯覺,這裡的街景像極了中國上世紀70、80年代的樣子。映入眼簾的漢字,街上掛著的大紅燈籠,福建會館、 海南會館、 永春會館,還有各種廟宇,無一不讓你產生錯覺,但飄著的馬來西亞國旗又提醒著你這裡是馬來西亞 。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荷蘭紅屋

是荷蘭殖民時期所留下的建築物,坐落於馬六甲河畔,雞場街的入口處,是馬六甲的地標建築之一,顏色鮮豔,可以拍出文藝的照片。紅屋現在已經改為馬六甲博物館,分為六個館,藏有馬來、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歷史文物。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聖保羅山教堂

聖保羅山教堂建在聖保羅山頂,從荷蘭紅屋一直往上走沒幾分鐘就是,這是1521年由葡萄牙人修建的天主教堂,荷蘭人佔領馬六甲後,將教堂變成城堡做防禦工事用。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現在的教堂只剩下四周的牆壁,牆上都是彈孔和歷史的痕跡。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看點是那些殘存著的堪稱文物的石碑和矗立在教堂前面的無手葡萄牙傳教士聖方濟塑像。聖保羅山可以眺望遠處的馬六甲海峽,是個看日落的好地方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在教堂附近拍到的一隻貓,很是悠哉。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水上清真寺

之前看照片的時候就被種了草,雖然馬來各種清真寺,但是水上的這個還是蠻稀奇,而且拍出來也很大片的感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水上清真寺,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浮動的建築,日落時分和夜幕降臨時候是最美的,能否看到最美的夕陽要看天氣,我那天很遺憾沒有看到。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另一邊就是茫茫大海,而這裡就是馬六甲海峽了。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如果天氣原因拍不到日落也沒關係,還有好看的夜景可以拍,天黑之後清真寺的外圍會亮起彩燈,同樣美不勝收。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如果說獨行這麼久以來比較害怕的時候,這次應該算一次,水上清真寺相對偏僻,為了拍夜景在這邊多停留了一段時間,下午時候這邊的人還是很多的,到了晚上游客明顯少多了,留下看夜景的印度人居多,我心裡真是慌的一批,人群裡有個華人面孔的小哥,不知道是不是中國人,我就一直跟著他。再後來一場暴雨過後人呼啦一下全沒了,目光所及能看到的人不超過三個。。拍好了照片趕緊用grab叫車,好在司機是個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水上清真寺到雞場街附近還是很遠的,不建議騎自行車或者步行去,可以打grab,回程也可以打到。看日落6點左右,拍夜景需要7點以後。

雞場街夜市

是一個華人聚集的地區,相當於馬六甲的唐人街,在這條街上開有許多古董店、咖啡廳、餐館以及土特產店。街道兩邊基本都是兩層的古式房子,極富韻味。

白天的時候,會有三輪車載著遊客穿梭在雞場街附近,三輪車無論是造型還是外放的音樂都十分誇張,甚至還會有我們的“神曲”。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每到週五週六週日的晚上,雞場街會有夜市,所以建議在這幾天來馬六甲,體驗會更豐富。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狹窄的老街兩邊擺滿各式各樣的攤子,店家滿是華人面孔,遊客熙熙攘攘,異常熱鬧。夜市裡有很多特色的小吃,像咖喱魚蛋、鍋貼、酸梅湯、雞飯粒、肉骨茶、炒河粉、各種串串、各種果汁等。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雞場街還會有一些文化表演,都是一些老年華人,在臺上唱一些上個世紀的華語老歌,情景讓人親切又動容。老一輩華人真的是對故土充滿著感情,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懷著血脈同根的心。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老年華人演唱現場

在去馬來之前,我對馬來華人知之甚少,只是在網上看說馬來華人對中國人的態度不友好,但是去了之後發現並沒有,當地華人對中國人很友好,尤其是馬六甲,部分華人甚至不稱中國為中國,而是稱大陸,還有一個阿姨問我,國內近幾年發展的不錯吧,她的用詞是國內,而非中國,在異國他鄉聽到這樣的稱呼還是很感動的。

去了馬來西亞,接觸到了當地的華人和文化之後,回來之後我開始各種資料,這是第一個旅行過後讓我想要如此深入去了解的一個地方,尤其是去了馬六甲之後,滿眼的中國元素,華人聚居、上世紀的華文歌曲、各種會館、滿街的中文、還有雞場街街口的那個鄭和下西洋613週年紀念。

在寫這篇之前,我還專門去看了一部紀錄片,叫《下南洋》,該片由馬來、大陸、香港三方聯合出品,全面的展示了南洋華人的發展歷程。

接下來就淺談一下馬來華人/南洋華人這個群體的歷史與現狀,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馬來西亞華人簡介

•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

•馬來西亞華人方言的分佈

•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的態度

關於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在馬來剛建國的時候,佔全國人口比例的40%,而現在大概佔比23%。雖然他們的國家是馬來西亞,但是他們卻並不喜歡被稱為馬來人,(馬來人是另外一個民族)而是自稱大馬華人,在經濟上是馬來的主導,但是在政治和教育上卻一直受著不公平的對待。

馬來西亞華人歷史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代。這個遷移活動被稱為“下南洋”,與闖關東、走西口一起被稱為中國近代的三次人口大遷移。


中國人下南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上面我們說,主要是明清民國,其實早在唐末黃巢起義、以及南宋滅亡時,被波及到的地區人們就開始向南漂洋過海,鄭和下西洋之後的貿易經商,明末抗清失敗之後的明軍和難民。

清末時東南亞的西方殖民者對勞工需求極大,大批的契約勞工俗稱“豬仔”運往南洋,此時是華人下南洋的

第一個高峰期

20世紀初的民國時期,為了改善生活和躲避戰亂,是下南洋的第二個高峰期

在動盪的中國近代,或因王朝震盪躲避戰亂,或因生存艱難,或因貿易往來,或因尋求更好的生活更理想的社會家園,部分沿海地區人紛紛選擇下南洋,一直到20世紀中期,下南洋才漸漸停止。


一百多年前,危難之際 南洋華人的挺身而出

儘管近代以來國家貧困動盪,對南洋華人從未有過幫助,但在辛亥革命到抗戰期間,南洋華人還是心繫祖國,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中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辛亥革命期間,廣州黃花崗起義72名犧牲者中,有29名是南洋華僑。抗日戰爭期間,籌款捐物資、歸國從軍,捐贈之數更是達到五十億元之多。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一百多名菲律賓華人青年歸國從軍

還有在滇緬公路作出巨大貢獻的南僑機工群體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南僑機工群體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菲律賓華僑抗日烈士紀念碑

不僅僅是馬來華人,還包含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的南洋華人,無法想象一百年前,是怎樣的家國情懷讓他們願意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而這個國家,在他們去往南洋後從未為他們提供過蔭庇,在此之前他們其中有的人甚至都從未踏足過中國。

馬六甲華人對鄭和的特殊情感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紀念鄭和下西洋613週年

馬六甲最早由馬來人興建,15世紀初,鄭和七次下西洋,並把馬六甲作為貨物中轉站。明朝中葉,南洋部分城市就已經構成了比較豐富的華人社會。

六百多年後的今天,馬六甲雞場街入口處還可以看到鄭和下西洋613週年紀念的字樣(我是2018年去的),上面還分別放了馬來和中國的國旗。

明明生長在海外,中華文化為何還保留的這麼好?

馬來西亞華人可以說是最親近也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馬來華人也會過春節、各種傳統節日,和我們受一樣的文化薰陶、共同的血緣、相似的面孔,想來很多人也曾經同我一樣,把一些馬來西亞籍明星,我們熟悉的梁靜茹、戴佩妮、光良、曹格等,誤認為是港臺明星吧。還有阿牛、品冠等人都是馬來華人。

說起海外的華人文化代表,或是因為社會發展或是因為華人比例大,大家想起更多的是新加坡,然而事實並不是,相比新加坡,無論是文化的傳承還是對根源的認同,馬來西亞華人要做的好太多,幾乎完整的傳承和保留了中華文化,還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中文報紙不在中國,而是馬來西亞的《光華日報》。

雖然新加坡華人比例高達90%,但李光耀卻消滅了中文教育,而馬來西亞是這世上除了中國地區以外,唯一一個把中文教育體系完整地保留下來的國家,從華文小學到華文獨立中學再到大學。在馬來華人看來中華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有責任不惜一切代價去捍衛

,在遠離母國的土地上,這種對民族身份和根的認同真的很難能可貴。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馬來西亞詩巫中心小學

然而這一切來的並不容易,雖然馬來華人是當地第二大民族,但是在馬來西亞向來以土著為主,馬來政府多年來強行推進馬來文的教育,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得以保留是經過無數血淚抗爭得來的,甚至馬來華人的族魂林連玉老先生,為護華文教育被剝奪公民權。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馬來西亞詩巫中心小學

即便如此,現如今馬來中文教育的高中仍得不到馬來官方的承認,只能上私立大學或者去新加坡、香港、臺灣和海外等高校求學。

馬來西亞使用的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

大家知道臺灣和香港使用的都是繁體字,拼音的方式也和我們不同,他們是倉頡輸入法,但有一天我和認識的一個馬來華人小夥伴聊天的時候忽然發現他使用的是簡體字,便十分好奇,問他為什麼用的是簡體字,他也被我問的一臉懵,說自己從小學的就是簡體字,但父輩用的是繁體字。

但我們目前使用的簡體字及拼音是60年代才發佈的,而馬來的華人多都是49年之前過去的,用的應該都是繁體字、倉頡拼音。翻了資料才解了我的困惑,原來馬來華人的簡體字也算是有“政治因素”在裡面。大概總結了三個原因:

1.隨著改革開放中馬建交。

2.大陸作為華文最大應用者,慢慢會變成華文發展主流,簡體字也同理,漢語在馬來反正也不是官方語言,於是什麼主流什麼方便就用什麼。

3.還可能受了新加坡七八十年代採用簡體字的影響。

1982年馬來正式把華文教育改為了簡體字,在教學上,也是整合了大陸和臺灣的教材。在2010年之前,大陸對馬來華人的文化影響是不如臺灣的,但近些年來影響卻越來越大,比如很多馬來華人也會玩微信、淘寶、抖音、知乎、微博等等。還有近些年因參加《奇葩說》而火的顏如晶、胡漸彪等人也是馬來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馬來華人的方言分佈是怎樣的?

關於馬來華人的方言分佈,以吉隆坡為核心的中馬流行廣東話,以新山為中心的南馬流行福建話,潮州話,以檳城為代表的北馬流行閩南話、福州話,東馬砂勞越講福州話。此外,客家話、海南話也在全馬各地都有人說,只是地域劃分沒那麼明顯。

大馬華人對中國是什麼態度?

清朝、民國時期的南洋華僑是擁有雙國籍的,20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避免國際間的糾紛,中國不再承認華僑的雙重國籍,之後華僑在海外也開始“真正的落地生根”。一代又一代過去,雖然我們還是同文同種,可對中國的情感,已然不同於早幾輩華僑的家國情懷。

在知乎看了不少馬來華人關於類似問題的回答,感覺總結起來大概就是:祖籍中國,祖國大馬,中國是根,大馬是家。

現在的馬來華人對民族和國籍國家還是分得很清楚的。在歷史和不同政體的影響下,他們已經不是中國人,他們就是馬來西亞人,但是他們的民族是Chinese。

生於斯長於斯,Ethnic is Chinese, but nationality is their country where they live這句大概是最好的解釋。但這也並不影響馬來華人仍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馬六甲實用信息

1.如何從吉隆坡去馬六甲

方法一:從機場直接到馬六甲:機場一層的巴士中心就有大巴到馬六甲。

方法二:從市區到馬六甲:從市區先坐地鐵或者打車到Bandar Tasik Selatan(簡稱TBS)汽車站,這裡有去往馬六甲的大巴。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吉隆坡TBS汽車站

TBS有很多巴士公司的車都到馬六甲,巴士公司不同車會稍有不同,個人覺得選最近的一班即可,不必太過糾結巴士公司。從馬六甲汽車站到古城可以打grab。

方法三:提前在旅遊平臺預定馬六甲一日遊,車會去酒店接送,當天去當天回,如果不打算在那裡住一晚的話可以選擇這種方式,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個人還是比較推薦自由行在馬六甲住一晚。

2.如何辦理馬來西亞簽證?

馬來的簽證分為三種:eNTRI、eVISA、貼紙籤,這裡放一張圖,方便大家看的更清楚。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整體來說,eNTRI是最方便快捷也是最便宜的,但是有部分限制,比如:

1.需要是直飛前往馬來,或者是中轉固定幾個國家,並且從指定的9個國際機場入境,且不能去往第三國。

2.需要3個月內沒有辦理過eNTRI。

具體請見下圖~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我當時辦理的就是eNTRI ,179元,4天出籤,炒雞方便,適合國內直飛、出行時間較近、3個月內沒有去過馬來的人。但就是單獨的一張紙,如果想要集章的就需要辦理貼紙簽了哦。

馬六甲美食

最後說說馬六甲的美食,上次去的時候真心感覺馬來西亞是美食荒漠,尤其是和泰國一對比,印度菜、馬來菜、娘惹菜全都吃不慣,唯一能解救我的就是華人餐廳,像是肉骨茶、牛肉粉、雞飯粒一類的,基本上在馬來的華人餐廳,店員看到你是中國人都會直接用中文和你對話,在馬六甲時間有限,只吃了兩餐,一餐是古城雞飯粒,一餐是晚上夜市的小吃。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圖:馬六甲古城雞飯粒

雞飯粒就是把米飯打散加上少許雞汁調味,再團成團。他家雞飯粒、白切雞是特色。

遊南洋小城馬六甲,淺談馬來華人為何是最認同中華文化的海外華人

結束語

如果不是去馬來西亞旅遊,不會有這種時間空間的錯覺,也不會去深入的瞭解這段歷史,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卻很讓人動容,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對南洋華人有一個新的瞭解,瞭解一下華人先輩以血淚所創造的生活史詩和夢想家園。瞭解了歷史,再去遊玩,想必你會有更多的感觸~


我是「行走的貓菇醬」90後妹子,經常一個人獨自旅行,多平臺簽約旅行達人,持續產出原創內容,分享一路上的風景與見聞,如果你喜歡,記得關注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