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黃秋園——讓"中國畫已窮途末路"論調者沉默的大師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後,當時中國畫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很大一部分畫家,炮製出“中國畫窮途末日”的論調。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前後,傳統中國畫就受到西方藝術的重大沖擊,對西方藝術的尊崇而導致對傳統繪畫的否定,在不少從海外歸來的學子中,已是魏然成風。一些著名的學者,當時也是對傳統繪畫持否定態度,認為中國畫必須融合中西方有出路的思想,在某些知識分子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中國畫究竟何去何從,在當時爭論不休。

黃秋園——讓


就在人們茫然之際,中國美術界發現了三位天才畫家——黃秋園丶陳子莊,以及安徽蕪湖的黃葉村。198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黃秋園遺作展,引起了中國畫壇的轟動。黃秋園的藝術成就,兆示著在天才而勤奮的藝術家那裡,古老的中國畫,仍然具備深沉無限的活力。人們在黃秋園的作品中,終於發現了既不同於當代流行的山水畫面貌,又不類同於古人情調與風格的獨特畫風。而這些作品體現了技藝清純的高度。人們終於承認,黃秋園是當代最富於成就並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中國畫大師之一。

黃秋園——讓


黃秋園,1913年誕生於江西南昌,字明琦,號大覺子丶半個僧等。自幼酷愛繪畫,少時家貧,進裱畫店學藝,得觀許多古今佳作並刻苦臨習,與宋人山水畫盡窺堂奧。尤喜石濤大師之作,得其貌,兼得其神,其後畫藝日進。1949年後一直任職銀行界,作畫遂成業餘之事。 先生一生秉性耿直,孤傲不群,不逐時流,仍以個人理想與興趣作畫,晚年畫藝精進。他生前畫名不顯,生計窘迫,於1979年不幸逝世,令人痛惜。

黃秋園——讓


黃秋園先生在藝術追求上,堅持我行我素,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在他從藝的早中期,幾乎用去絕大部分精力,用於傳統藝術技法的傳承,這表明他在學習方法上,沒有脫離傳統的軌道。從他中期的作品中,可見北宋范寬丶郭熙風貌,在他成熟時期的藝術作品中,呈現出雄厚丶博大的氣象和精到窮至的描寫,也應歸功於對傳統的繼承。除此以外,黃秋園還醉心於對清代畫僧石濤的研究,石濤是清初文人山水畫的一座高峰,他的藝術境界宏闊,澄徹寰宇,他的畫風,筆墨恣肆,雄視大千,黃秋園畢生學習石濤,可謂專而精,更得石濤三味,他不僅得其神貌,更得其神髓。在這一點上,就連張大千也望塵莫及。石濤得益於他的名言“我之為我,自有我在",這也使黃秋園得益匪淺。

黃秋園——讓


除此以外,黃秋園一生最敬佩的是黃賓虹,在他晚期畫風的演變上明顯受到黃賓虹影響。黃秋園的藝術實踐活動,主要是上個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之間,在這一時期,中國畫經歷了複雜的變革,有許多藝術家都力求追隨時代的節拍,從復古而面向現實,面向大自然。克服中國畫藝術上多年來,作為士大夫消遣娛樂的傾向,山水畫藝術向自然迴歸,賦予它新的生命。黃秋園在這一時期,同樣沒有脫離時代的趨勢。他用大自然驗證自己的筆墨,結合筆墨以求新路,他以傳統筆墨結合實景丶真情,運用傳統語言對真景,做更多更細更自由的表達。所以,黃秋園的山水同樣具有現代精神。他在繼承黃賓虹積墨技法的基礎上,運以己意,對作品層層深厚,反覆皴點,而峰巒樹石,山澗流泉,溪橋屋舍,一一分明,卻又統一在渾然的畫面環境之中。越是濃密丶渾厚之處,越是筆墨分明。他的作品,大多是長期作業,畫了又畫,使濃密處,不能再加一筆,用筆可謂精到。

黃秋園——讓


黃秋園的藝術成就,在當時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讓那些叫囂中國畫已窮途末路者,停止了爭論,讓人們從中看到新的希望。當今的中國畫壇,與黃秋園所處的時代,又是驚人的相似。傳統的中國繪畫又面臨著新的考驗。中國畫的創新無可厚非,但當今同樣出現了全盤西化的危險。甚至有人提出了“筆墨等於零”的口號。應該說,沒有傳統的創新,脫離中國文化的傳承,一定不會讓中國藝術走向世界。希望我們能從黃秋園的身上,找到創新的方向,讓傳統藝術,得以發揚光大,我們期盼著當代“黃秋園"的出現。

黃秋園——讓


黃秋園——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