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洗衝鋒隊時,為什麼沒有反抗?

檳郎愛著閆


希特勒決定清洗衝鋒隊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做好了所有的準備,一下子基本上將衝鋒隊的所有領導者抓住,這使得衝鋒隊這個組織已經癱瘓了,自然也不會引起什麼反抗。

1934年6月28號晚上,希特勒打電話給羅姆,也就是衝鋒隊的頭子,希特勒要求衝鋒隊的所有的上級領導,副總指揮,地區總隊長和督察員在6月30號上午11點到維西浴場和希特勒會晤。30號凌晨希特勒親自率領黨衛軍前往慕尼黑,他首先逮捕了衝鋒隊的地區總隊長施密特,隨後把所有前來開會的幹部全部抓獲,當天晚上就把羅姆關進監獄,隨後是7月1號到7月2號期間對於衝鋒隊的清洗,在這次清洗中,衝鋒隊有1070人被殺,另外有1120被捕,基本上衝鋒隊已經名存實亡了。

更加深層次的原因也是清洗衝鋒隊也可以看做德國容克貴族對於當時小資產階級的勝利,要知道德國經過工業革命之後存在著大量的小資產階級,這些人對於當時的掌握政權的壟斷知產階級是十分不滿的,羅姆和其他的衝鋒隊頭子曾經提出過要“二次革命”,全面實施納粹黨當年提出的《二十五點綱領》,而這個綱領正是小資產階級所追求的政治目標,但是當時的容克貴族控制的國防軍自然不會同意這樣的條款,於是雙方產生了矛盾,而羅姆本人也有一個致命的錯誤,他企圖把衝鋒隊,國防軍,黨衛隊和其他一切國內武裝力量都控制在一個全新的國防部下面,這引起了國防軍內部將領的強烈不滿,也使得希特勒十分忌憚羅姆。

希特勒清楚國防軍在德國是一隻很獨立的力量,他們大部分都是由以前的容克貴族組成,這就使得國防軍對於想要取代他們的政治勢力十分嫉恨,希特勒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他才配合國防軍,消滅了衝鋒隊,這使得國防軍的勢力對於希特勒十分有好感,比如7月2號,對於衝鋒隊的清洗還沒有完成,興登堡總統就發來賀電,稱希特勒成功的平定叛亂,拯救德國人於水火之中。8月2號,興登堡去世之後,而在8月1號德國內閣已經制定法律,總理和總統合二為一,希特勒成為三軍總司令成為德國的獨裁者。

想當年希特勒正是通過小資產階級的支持得以上臺,但是他上臺之後立刻拋棄了昔日的支持者。不由得令人唏噓。


人者仁義也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那就是為什麼羅姆一方面敢於背靠衝鋒隊要求取代國防軍,另一方面當希特勒決心拋棄甚至消滅他的時候他卻毫無還手之力。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羅姆到底在幹什麼,第二就是羅姆在衝鋒隊裡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

(褐色襯衫原本是給德屬非洲生產的,因為德屬非洲丟了就積壓在倉庫裡,沒想到了成了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褐衫軍得象徵)

首先羅姆提出要取代國防軍,他這個主張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很簡單,那就是德國要實現再武裝,除了需要錢需要裝備之外最大的資源就是人。而當時的國防軍手裡沒有人,因為《凡爾賽和約》規定了國防軍的人數不得超過十萬。所以整個魏瑪共和國的歷史上國防軍都在千方百計的發展準軍事組織作為預備軍。也就是所謂的“灰色國防軍”。最初他們乾的很順利,因為戰爭結束之後緊跟著就是德國的經濟崩潰。幾百萬退伍軍人沒有工作,只要國防軍給一點錢,或者給他們拉來一點資助,能管飯就能組織起來一大批失業軍人。這也是為什麼魏瑪共和國的各個黨派幾乎都有自己的準軍事組織的原因。而衝鋒隊原本是這些準軍事組織裡比較排不上號的一個。

(自由軍團從裝備到規模都比衝鋒隊厲害多了)

而羅姆自己是一個國防軍軍官,卻成了衝鋒隊的首腦,其實也符合這一時期國防軍的做法,那就是把非貴族出身的和政治上不太可靠的軍官都踢到準軍事組織裡去,儘可能的保持準軍事組織作為預備軍的性質。但是啤酒館暴動的失敗讓羅姆心灰意冷,甚至脫離了納粹黨。同時希特勒也看出依靠軍隊搞意大利和匈牙利式的武裝政變是不現實的。

有人說1924年是扭轉希特勒命運的這一年,甚至寫了這麼一本書,這個觀點其實是成立的。因為正是在牢裡的那半年,希特勒痛定思痛放棄了自己走軍事政變直接成為德國獨裁者的路線。轉而發揮他自己真正的長處,那就是宣傳和鼓動,成為一個依靠民主的遊戲規則反對民主制的右翼煽動家。與此同時的希特勒找到了一個真正天才的組織者,那就是新衝鋒隊的締造者普菲費爾-馮-扎羅蒙。

(赫斯和普菲費爾兩個被遺忘的納粹元勳)

普菲費爾自己也是一個貴族和舊軍官,但他非常清楚舊軍隊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到1920年代,隨著經濟形勢逐漸回暖,一戰老兵已經漸漸找到了工作開始迴歸社會了。而且如果納粹黨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執政,那麼一戰老兵到1930年代就已經是中年人了,他們是無法成為一個不搞軍事政變,而是專注於街頭暴力和破壞的衝鋒隊的主體的。因為古往今來適合這檔生意的都是青年人,為了吸引青年人必須把舊軍隊和國防軍外圍組織的形象徹底拋棄掉。把衝鋒隊打造成一個酷炫的、暴力的、街頭流氓組織,才能吸引到處在叛逆期的青年人。

所以二十年代末的衝鋒隊其實和納粹黨的立場差異非常大,納粹黨是一個偏右的、保皇的、保守主義黨,但衝鋒隊是一個偏左的街頭暴力組織。納粹黨喜歡和保皇黨合作,和中產階級合作強調地位和身份。而衝鋒隊則追求荷爾蒙,就是要打個痛快,跟德共甚至在打的頭破血流之外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感。大家都仇恨資產階級共和國,都仇恨布爾喬亞,都要砸爛這個黑暗的世界。只不過一個偏左一個偏右。所以隨著納粹逐漸佔上風很多德共的支持者成了衝鋒隊員。

(羅姆和赫斯)

普菲費爾這種走金屬朋克的組織路線不可避免的導致他和希特勒之間產生矛盾,所以他很快就被希特勒踢出了衝鋒隊和納粹黨。羅姆也就在這個時候回到了衝鋒隊,但希特勒沒有讓他成為衝鋒隊領袖而是自己擔任領袖,只讓羅姆作他的參謀長。羅姆試圖把舊軍隊的那一套帶回衝鋒隊,結果是衝鋒隊爆發了好幾次“政變”。羅姆用盡方法才鎮壓下去。

無論普菲費爾的政策是對是錯,至少他的政策是成功的到1930年代衝鋒隊有了兩百多萬成員,實際上已經把國防軍竭力想要抓在手裡的預備兵員都吸納到了自己手裡。而納粹黨被國防軍注意到也是因為這一點。國防軍想要納粹加入內閣也是為了讓納粹接受軍隊的指導,把衝鋒隊的人力資源收歸己有。從這個意義上說普菲費爾是希特勒事業上的真正救星。

但隨著希特勒上臺執政,開始推行“德國的革命化”,也就是讓納粹接管國家。羅姆認為自己壓倒國防軍的時候已經到了,因為相比三百萬衝鋒隊,十萬國防軍根本微不足道。即使新軍隊需要衝鋒隊的人力,那麼衝鋒隊也不能白白把人力交給軍隊。衝鋒隊必須得到一種合法的地位,在軍隊面前分庭抗禮。這種要求實際上是符合希特勒的“革命化”主張的。但為什麼羅姆被拋棄了呢?

(作為納粹黨的首腦和黨與國家結合的象徵的赫斯原本手握無與倫比的權力,但事實上之所以把這個權力交給赫斯就因為希特勒知道他不會去用)

因為1934年希特勒其實並沒有讓納粹黨全面結果國家的念頭。希特勒和列寧主義有一個最大的區別,那就是列寧是打造了布爾什維克,然後帶領布爾什維克奪取了國家。而希特勒並不是納粹黨的締造者,相反他在大部分時間裡和納粹黨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希特勒在納粹黨內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相反希特勒甚至還對納粹黨有一種不信任感,樂於挑動納粹的各個山頭互相競爭和對抗。從1933年執政到1941年德國戰事逐漸不穩之間的8年,希特勒想要的並不是納粹黨全面接管國家,相反希特勒希望的是把納粹、帝國、軍隊彼此分離,讓他們全都對自己一個人負責。這就是為什麼當羅姆想要取代國防軍的時候他被希特勒拋棄了,而被希特勒提高到“納粹黨與國家相結合的象徵”的魯道夫-赫斯其實長期沒有真正的權力。

理解了希特勒的這種心態,和羅姆的行動,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衝鋒隊在國防軍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了。因為衝鋒隊原本就不喜歡羅姆這樣的舊軍人。羅姆向國防軍發難也不是因為他牢固的掌握了衝鋒隊,相反羅姆真正的靠山是希特勒,是他的靠山認為他操之過急而拋棄了他,衝鋒隊其實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跟著羅姆這樣的舊軍人走。所以三百萬衝鋒隊才會如此順從的拋棄了他們的參謀長。


克羅採和春天


清洗衝鋒隊的行動發生於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這次行動又被稱為長刀之夜。

至於被害者的數量已經不得而知,有人說有上千人被捕,普遍的說法是有85人被害。維基百科上公佈了103人,其中56人為衝鋒隊領導。

令人疑惑的是,衝鋒隊當時人數龐大,有數百萬之眾,為何遭遇清洗時完全沒有反抗?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瞭解一下長刀之夜之前德國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納粹已經實現一黨專政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興登堡總統任命為德國總理。到了這一年夏天,納粹黨通過沖鋒隊,橫掃了一切政敵,實現了一黨專政。

衝鋒隊的職能就是在街頭鬥毆,打擊政敵。現在政敵已經沒有了,但是衝鋒隊還想繼續進行街頭暴力。衝鋒隊領導人羅姆鼓吹二次革命,他們衝擊了很多機構,奪取權力,這些行為引起了保守勢力以及民眾的不滿。

保守勢力和民眾要的是秩序,解決經濟危機帶來的就業問題。

保守勢力的代表是國防軍,當時德國雖然實行議會民主制,但國防軍在幕後掌控一切。

衝鋒隊的活動引發了保守勢力對希特勒的質疑,納粹如果得不到國防軍的信任,隨時會被換下去。

不過納粹已經實現了一黨專政,戈林已經是內政部長,而希姆萊擔任了警察總監。

希特勒是納粹黨的元首,也是衝鋒隊的精神領袖。羅姆的職務是參謀長,負責具體組織和管理。也就是說,衝鋒隊是希特勒的,而不是羅姆的。希特勒下令清洗羅姆,可以算是黨內懲戒。

而具體負責清洗行動的是戈林、希姆萊和海因裡希,他們掌握著內政大權。他們的行動還受到國防軍的支持。民眾也不反對清洗行動。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的警察力量和軍隊想抓一批民眾反感的人,這批人憑什麼反抗。

二、缺乏政治敏感的羅姆

1933年下半年,納粹實現一黨專政之後,德國的政治氛圍就開始變化了。按理說衝鋒隊的任務已經完成了,需要轉換角色了。

但是羅姆缺乏這種政治敏感,還抱著希特勒在十多年前提出來的“二十五點綱領”,希望希特勒立即實行“二十五點綱領”,也就是通過暴力剷除現有機制。

但是希特勒是很實際的,他早就看出這條路行不通。

於是羅姆對此滿腹牢騷,甚至說納粹已經腐化了,“背叛了革命”。當然了,羅姆對希特勒本人一直很忠誠。

羅姆希望將衝鋒隊變成類似意大利民兵的那種組織,承擔守衛德國的任務,這個要求跟國防軍的利益產生了衝突,也不符合希特勒的期望。

希特勒要的是穩定的秩序,以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希特勒未來的戰略是奪取生存空間,民兵組織肯定承擔不了這個任務,只有國防軍在未來才能承擔這種任務。

希特勒試圖緩和衝鋒隊和國防軍之間的關係,同時轉換衝鋒隊的角色。但是當時衝鋒隊數量非常龐大,裡面有大量失業人口,根本就安置不過來。

羅姆並不在納粹的權力核心,也意識不到政治氛圍的變化,他還在宣揚革命,意識不到自己已經身處險境。加上他對希特勒的忠誠,就不可能作出應對。

三、事發突然

1934年5月,羅姆視察全國的衝鋒隊,他在演講中不斷宣揚“革命”,同時發動了大規模的檢閱和遊行。

羅姆的做法引起了國防軍的震怒,因為此前雙方已經商定,衝鋒隊只負責人員的入伍前訓練,只有國防軍才能擁有武器。但羅姆的表現顯然突破了之前的協議。

此時希特勒正準備停止衝鋒隊的武裝行動,換取英法同意讓國防軍擴軍到30萬。

希特勒對羅姆的行為非常憤怒,在6月5日兩人會談中,希特勒指責羅姆是在準備“布爾什維克革命”,要求他放棄這種“沒有理性的做法”,同時告誡羅姆的同性戀行為。(羅姆的同性戀傾向在當時一直被視為納粹的汙點)

兩人談了4個小時,最終兩人決定讓衝鋒隊休假。6月8日,羅姆宣佈了休假的命令,假期一直到8月1日。

休假本來是可以緩和局勢的,但是此時出現了一個意外情況,導致局勢一下子惡化了。

就在羅姆休假期間,興登堡總統病危。興登堡的病危讓保守勢力活躍起來,尤其是副總理巴本。巴本希望興登堡死後,由德國王室繼位,復興霍亨索倫王朝。要達成這個目的,只要讓興登堡對希特勒產生厭惡即可。

6月18日,巴本發表了一個演講,嚴厲抨擊了納粹政權的“過激”行為,特別是衝鋒隊衝擊機構,干預行政的現象,矛頭當然是對準希特勒的。

希特勒大為光火,要求報社不準刊登演講,但是還是有報紙發表了演講。

巴本得知演講被禁,直接找希特勒抗議,以辭職威脅。

巴本作為保守勢力的代表,他的傾向其實說明了保守勢力對希特勒的不滿。

這讓希特勒意識到不徹底解決衝鋒隊,是不能重新贏得保守勢力的。

6月21日,希特勒會見興登堡,表示會徹底解決衝鋒隊的問題。

而當時羅姆等人還在休假,羅姆對政治的遲鈍,也使得他沒有意識到危險。

戈林和希姆萊等人掌握著內政大權,還羅織了羅姆想要政變的罪名。這個罪名其實是不太可信的,因為後來羅姆很容易就被捕了,說明他根本就沒有防備。

不過這時候希特勒已經決心要解決衝鋒隊了,罪名並不重要。

最終,納粹依靠所掌握的國家機器,對毫無防備的衝鋒隊領導們來了一次突襲,一舉解決了希特勒的危機,獲得了國防軍的信任。其實衝鋒隊有些類似十年動亂期間的造反派,後來他們被粉碎時,也沒有反抗。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江蝶夢


衝鋒隊頭子羅姆做夢也不會想到,“老戰友”希特勒真的會在肉體上消滅他,他嚴重低估了德國總統興登堡和德國陸軍給希特勒施加的壓力之大,因此衝鋒隊並沒有對即將來臨的清洗做任何準備,反而從上到下集體按希特勒的命令開始“休假”,成了一群待宰的蠢豬。



(衝鋒隊參謀長羅姆)

興登堡和德國陸軍所無法容忍的,是羅姆試圖將衝鋒隊打造成“第二軍隊”的計劃,它破壞了國防軍“唯一合法武裝”的地位。其實,羅姆的企圖後來一一被希姆萊變成了現實,武裝黨衛軍在二戰後期已經發展到近100萬人,成為國防軍之外龐大而又合法的軍隊。

只是,羅姆操之過急了,在興登堡仍然在世、希特勒尚未取得絕對權力的情況下,納粹建立黨屬正規武裝還不可行。同時,羅姆自恃資歷深厚和所指揮的近300萬衝鋒隊員,漸漸不太尊重希特勒,甚至試圖在黨內取而代之,因此在戈林和希姆萊的不斷挑撥下,兩個人之間的裂痕開始加大。



在1934年6月初,希特勒和羅姆進行了一次“攤牌式”的長談,希特勒最終也沒能說服羅姆放棄建立“第二軍隊”的念頭,面對總統和陸軍的巨大壓力,希特勒無奈拿出了臨時性辦法:命令衝鋒隊自7月1日起休假一個月,期間不得身著制服、不得舉行遊行和演習。

幾天後羅姆申請病假離開柏林,繼續給希特勒施壓,但並沒有撕破臉皮,仍然邀請希特勒6月30日前往慕尼黑附近的度假小城維西,去接見衝鋒隊的高級指揮官們,因為他們將在那裡舉辦休假前的告別宴會,同時再次商討衝鋒隊的前途問題,希特勒欣然答應。

希特勒後來確實按時去了,只是他赴約的方式是羅姆及其部下未曾想到的,他們首先從思想上已經解除了戒備和武裝。



(羅姆和希姆萊)

羅姆離開權力中心的柏林是更加作死的,他喪失了對政治局勢變化的掌握,在這段時間裡,戈林和希姆萊一直勸諫希特勒痛下殺手,而這個納粹黨魁卻有些猶豫不決。國防軍隨後有了動作,6月25日陸軍總司令部命令進入戒備狀態,28日宣佈將衝鋒隊參謀長羅姆開除出“德國軍官聯合會”,同時聲稱國防軍視希特勒為“自己人”,這一踢一拉,已經傳遞出清晰的信號:動手吧,我們是你的後盾。

希姆萊適時送上了羅姆等人意圖“政變”的情報,真的假的不知道,反正希特勒信了,終於下定決心清洗衝鋒隊,並晉見興登堡獲得了武力整肅的授權,戈林的警察和希姆萊的黨衛隊立即完成了秘密集結。



(羅姆、戈林、希姆萊)

而可憐的羅姆對此一無所知,他跟衝鋒隊的各大區領袖們正在維西尋歡作樂,等待希特勒前去視察和談判。再或者他雖然有所察覺,卻根本不相信希特勒敢動真格的,狂妄的一塌糊塗,no zuo no die。

1934年6月30日凌晨2時,希特勒攜戈培爾飛往慕尼黑,當他帶領黨衛隊隨行人員到達維西的旅館時,羅姆等人還在呼呼大睡,幾個衝鋒隊骨幹當場被拉到院子裡槍決,羅姆被押往慕尼黑監獄,第二天也被黨衛隊槍殺。



與此同時,戈林和希姆萊也在柏林採取了行動,秘密逮捕了150多名衝鋒隊長,押往一所軍校內集體槍斃,一夜之間,衝鋒隊高中級頭目幾乎全部被殺,休假中的衝鋒隊完全處於群龍無首的境況,根本無力進行反抗。其實,就算羅姆有機會抵抗也是徒勞,衝鋒隊當時已經是個大雜燴,而希特勒是掌握權力的德國總理,並且得到正規軍的支持。

這一天的屠殺被稱為“長刀之夜”,兩天內有400餘名衝鋒隊頭目斃命,希特勒還趁此機會清除了衝鋒隊之外的一些政敵,加上後來在集中營被處決的,大約有1000餘人死於非命。衝鋒隊骨幹被清洗後,少量精銳隊員被選拔進黨衛隊,大多數後來在擴軍中被編入國防軍。


度度狼gg


衝鋒隊是希特勒在1923年創立的武裝組織,創立初期負責維護黨內紀律秩序,組織負責人恩斯特·羅姆。

隨著衝鋒隊員人數的不斷壯大,羅姆的野心也愈加龐大,想要以衝鋒隊來取代國防軍,由此與希特勒產生了矛盾,1934年長刀之夜被肅清,羅姆本人也被槍決。

清理衝鋒隊時,並沒有反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衝鋒隊是由希特勒一手創建,在隊內具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希特勒想要清理的只是不忠於自己的幹部,不會涉及到一般的衝鋒隊員,因此衝鋒隊隊員並不會產生牴觸情緒。

  2. 衝鋒隊的形成最早源於希特勒成立的納粹黨,他是納粹黨旗下的一個工人武裝組織,這個組織一開始效忠的就是德國納粹組織,也就是希特勒本人,而不是羅姆。

  3. 在清理衝鋒隊時,希特勒出動了國防軍,而衝鋒隊只是一個民間機構,根本沒有實力去反抗。


國聞雜談


衝鋒隊成立於1921年,是希特勒所屬納粹黨的武裝組織,因為都是穿的褐色制服,又被稱為“褐衫隊”。

由於其組織成員大部分是一戰退伍軍人、流氓、罪犯組成,所以衝鋒隊也就是納粹黨早期破壞和打擊其他黨派組織的一個無賴隊伍。

希特勒在創建衝鋒隊初期,說衝鋒隊是黨的政治宣傳工具。

而其他黨派和團體對沖鋒隊的評價是-----這是一群身穿統一制服的流氓暴徒。


(羅姆)

衝鋒隊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別的黨派組織進行集會的時候,衝擊會場搞破壞,恐嚇威脅與會者。

而納粹黨集會的時候,他們負責會場的安全。

衝鋒隊為希特勒上臺打垮其他政治派別而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隻隊伍在其首腦恩斯特·羅姆的帶領下,對於希特勒和納粹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光參加過“啤酒館政變”,在以後納粹黨獲得議會多數和希特勒登上德國總理的過程中,“衝鋒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羅姆與希特勒)

甚至在希特勒當上德國總理的當晚,衝鋒隊還組織了幾十萬人的“武裝慶祝遊行”。

希特勒當上總理後,對沖鋒隊平時惹事生非很不滿,衝鋒隊是希特勒清理敵對的工具,但在希特勒掌管德國大權之後,衝鋒隊便完成了歷史使命,成為了一塊雞脅。

1934年,衝鋒隊人數已達到250餘萬人。

隨著勢力的膨脹,衝鋒隊頭目羅姆的政治理念逐漸與希特勒分道揚鑣,兩個人的矛盾越來越多。

1934年4月,羅姆甚至開始與反對納粹的其他勢力接觸,這觸碰了希特勒的底線。

羅姆提倡把主要工業企業國有化,擴大工人的控制權,沒收舊貴族的田產然後再分配,許多衝鋒隊員出身於工人階級,支持推行社會主義路線,並要求衝鋒隊與國防軍合併,成為強大的正規軍。


(衝鋒隊)

很多納粹高層和德國貴族、商人們對沖鋒隊這些主張十分反感。

希特勒的上臺是由於得到了德國容克貴族和大商團的“金元支持”,這些幕後人物逼迫希特勒必須停止衝鋒隊的活動,否則將不再支持納粹。

興登堡總統也對希特勒下了最後通諜,要求希特勒必須保證國內局勢的平穩,否則將會使希特勒失去權力。

可笑羅姆身處危地而不自知,他說:“阿道夫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任意踐踏我的主張,我已經今非昔比了。

別忘了我有三百萬衝鋒隊,所有關鍵職位都被我的人佔據,阿道夫也知道我在國防軍裡也有不少朋友。

如果阿道夫講道理,我們就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如果他不這樣,我就打算使用武力了”!

可是實際情況是,納粹在德國已經取得了一黨專政,德國國防軍在希特勒的控制下,內政部在戈林的控制下,而警察則由希姆萊統領。



(羅姆與希姆萊)

羅姆還在不斷的宣揚“革命”,完全沒有意識到希特勒會對他動手。

同時,他也沒有很好的認清自己的處境和地位,衝鋒隊並不是羅姆的私人武裝。

當希特勒動手時,沒有多少人為了羅姆起來反抗。 在1934年6月初的時候,希特勒把羅姆找來,兩人進行了一次長談,但羅姆顯然沒有被說服。

羅姆太小看希特勒了,當6月25日陸軍總司令部宣佈進入戒備狀態,28日宣佈將羅姆開除出“德國軍官聯合會”之時,這個衝鋒隊的領導已然還在渡假中。

1934年6月30日凌晨,衝鋒隊高級頭目幾乎全部被殺,休假中的衝鋒隊完全處於群龍無首的境況,根本無力進行反抗。

(長刀之夜抓捕的頭目)

當一個國家的獨裁者運用國家機器,在正規軍和大財團的支持下,對一小群異已而不是大規模的人群實施定點剷除時,衝鋒隊根本無力反抗。

衝鋒隊成為了歷史,新崛起的黨衛軍吸收了不少優秀的衝鋒隊員,其他人大多加入了國防軍。

後來後“黨衛隊”成為了一支比“衝鋒隊”更瘋狂的法西斯組織。這也許是希特勒沒有想到的吧。

原創文章,謝絕抄襲,喜歡的請關注,謝謝!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衝鋒隊,是早期希特勒上位的幫兇;隨著希特勒統治的穩固,為了秘密擴充軍備,得到大資本家的支持,國防軍的支持;而羅姆認為,希特勒背叛了他們。衝鋒隊要進行第二次革命。衝鋒隊反叛逐漸威脅到了希特勒的地位。

“長刀之夜”,希特勒,為了迎合陸軍,以戈林的秘密警察,希姆萊的黨衛隊;合力清洗了衝鋒隊的高級頭目,從此衝鋒隊的職能被黨衛隊所代替。



早期的衝鋒隊;

1921年8月3日,希特勒組建了衝鋒隊;陸軍參謀恩斯特.羅姆上尉任參謀長。衝鋒隊簡稱SA,也稱褐衫隊;誓言“鋼鐵的組織”,誓死效力和追隨“納粹黨”和阿道夫·希特勒領袖。

1923年11月,巴伐利亞政府分離主義保皇派和柏林鬧翻了,巴伐利亞軍方準備為脫離中央進行決戰;希特勒參加了啤酒館暴動,遭到了軍警隊伍的鎮壓。納粹黨遭到毀滅,衝鋒隊和突擊隊被取締。希特勒被關進監獄,羅姆被開除軍籍,戈林逃亡到奧地利。

羅姆獲得保釋後,從新建立了武裝團隊,把以前的衝鋒隊舊部組織起來,取名”火線分部”。群龍無首的北德納粹分子,紛紛加入了這個組織,人數達到3萬人。但希特勒並不高興“火線分部”的壯大。1924年希特勒出獄,委託羅姆從新建立衝鋒隊,他希望羅姆不要再組織埃爾哈特式的獨立衝鋒隊,但羅姆堅持認為,希特勒這種搞政治的人,不要染指衝鋒隊;兩個人發生了爭吵。問題的根結在於,希特勒要干預衝鋒隊,而羅姆不允許希特勒干預衝鋒隊,衝鋒隊也不干預任何黨務,就是要獨立。這顯然不是希特勒願意看到的,不能控制的衝鋒隊,希特勒是不會讓其成立的。

羅姆沒有辦法,於1925年4月30日給希特勒致函。兩個分道揚鑣。羅姆跑到了玻利維亞去擔任德國軍事教官去了。

斯滕內斯時期的衝鋒隊開始反擊希特勒;



羅姆離開衝鋒隊後,衝鋒隊的最高領袖普菲費爾更加警覺希姆萊的滲透,為了有別於衝鋒隊的獨立性,他下令;黨衛隊只允許在衝鋒隊領導最密切的配合下采取行動。名義上納粹黨的黨衛隊是在衝鋒隊的管轄下。希姆萊並不甘心於衝鋒隊之下,矛盾自然就會產生。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了國家總理寶座;希特勒通過政治絞殺,其他政黨遭到合併,解散。衝鋒隊又一次為其賣力,開始狂熱的為希特勒拉選票,通過對選民的威脅利誘,納粹黨的大肆宣傳,使德國千百萬中產階級和農民陷入恐懼之中,他們在衝鋒隊的威脅下,不得不投票選舉納粹黨。

從此,衝鋒隊橫行街頭,對反對納粹黨的肆意抓捕,毆打。連一心想控制衝鋒隊的秘密警察頭子戈林都害怕了。因為許多警察都直接加入了衝鋒隊。

衝鋒隊不斷地擴張,使得更加自負;衝鋒隊的領袖也不願意接受希特勒政治上的指揮。隨著失業者不斷湧入衝鋒隊,加劇了衝鋒隊走向流氓式性質。納粹黨開始制約,從財力上開始制衡衝鋒隊的發展,這種情形一度使衝鋒隊懷疑希特勒要限制他們,更有甚者認為納粹黨的領袖把他們當著權利和威望上的障礙。他們認為希特勒背叛了無產者。背叛了他們,他們開始鬧事。

東德衝鋒隊最高領袖斯滕內斯,被排擠在國會選舉的納粹黨之外,激起了衝鋒隊的憤怒,他們把矛頭直接對準了希特勒;襲擊黨衛隊崗哨,武力驅散戈培爾的宣傳機器,最後不得不請求共和國的警察來平息。經此一鬧事,希特勒答應了衝鋒隊的要求;允許衝鋒隊擔任國會議員,限制納粹黨區領袖的影響,支付衝鋒隊擔負保衛工作的報酬。

斯滕內斯第二次反擊;

在希特勒召回羅姆之後,任命為衝鋒隊的參謀長。在這之前,希特勒已經給衝鋒隊來了一次換血,原來衝鋒隊的最高領袖普菲費爾不想幹了,希特勒直接接替了他的職務,並讓所有衝鋒隊必須效忠於自己。羅姆之後,推行衝鋒隊中央集權方針,又一次遭到了斯滕內斯一幫人的反對。這一次斯滕內斯準備對慕尼黑的領袖發起一次規模更大的反叛。他們拒絕執行希特勒的命令,東部衝鋒隊的領袖們支持斯滕內斯,反對希特勒。

希姆萊的黨衛隊在衝鋒隊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不得不再次退縮。斯滕內斯的衝鋒隊佔領了納粹黨區的辦公樓和納粹黨的機關報所在地;暴動迅速蔓延北德和東德地區,一時間,幾乎所有衝鋒隊的有影響人物都在反希特勒。後來因為衝鋒隊的財力不濟,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希特勒讓戈林乘機清洗了斯滕內斯的黨羽。

羅姆時期的衝鋒隊反叛,加劇了希特勒清除衝鋒隊的決心。



希特勒獨裁的第二年,衝鋒隊的領袖羅姆喊出了第二次革命;衝鋒隊人數已經達到250萬之眾,羅姆的野心開始膨脹,要求希特勒讓衝鋒隊來取代國防軍,而國防軍的軍官團們怎麼能屈辱於羅姆之下。這個問題最後只能交由希特勒裁決。

希特勒不能得罪國防軍。因為希特勒最終的目的是要國防軍來實現,那就是秘密擴軍,向外擴張。

希特勒偏向了國防軍,不支持羅姆的建議。而且希特勒準備裁減衝鋒隊的消息也被洩露出來。本來衝鋒隊和國防軍就水火不容,這次希特勒偏向國防軍激怒了衝鋒隊,他們又像1931年斯滕內斯暴動前一樣,到處能聽到“阿道夫背叛了我們”。所有衝鋒隊的領袖都感到曾經受到讚揚的民主主義革命軍衝鋒隊,現在成了這個民族社會主義國家的眼中釘和納粹黨領袖的絆腳石。

羅姆甚至不屑希特勒對於國防軍和衝鋒隊的調和。背後辱罵希特勒,不需要希特勒的那一套,自己可以幹。

羅姆說幹就幹,衝鋒隊大軍準備奪取德國政權,要把國防軍排擠出傳統的位置,這讓國防軍的軍官團們惱羞成怒,他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在衝鋒隊暴動以前,清除衝鋒隊。而絞殺衝鋒隊的行動也開始了。

希特勒也和羅姆攤牌了,在長達5個小時的討論中,希特勒最希望的是和羅姆達成最後一次諒解,顯然最終失敗了。

希特勒對沖鋒隊下手。

海德里希已經把部隊調動起來了,他們慢慢的包圍了衝鋒隊,而衝鋒隊完全不知情。然而羅姆又和希特勒意外的一致同意延期解決衝鋒隊和國防軍之間的問題。羅姆最終同意衝鋒隊休假一個月,這讓海德里希無法理解希特勒到底要幹什麼?希特勒本來還想保衝鋒隊,但不確定的因素時刻在變。興登堡要求希特勒消除德國的緊張局勢,不然就宣佈全國戒嚴,讓陸軍來控制國家。這對於希特勒來說顯然是老元帥最後通牒。

希特勒受到了打擊,不僅繼任總統無望,他的納粹黨政府也將面臨災難。經過思考,他必須要讓納粹黨政府生存,現在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偏向陸軍,鎮壓衝鋒隊,停止衝鋒隊的繼續革命,

國防軍和黨衛隊,秘密警察同意合作,一起對付羅姆的衝鋒隊,一切按照計劃部署就緒。

1934年6月27日,希姆萊開始嚴秘監視衝鋒隊的行動。6月30日清晨,對沖鋒隊的血腥清洗開始了,希特勒和戈培爾來到了羅姆下榻的旅館,羅姆完全不知變故。最後希特勒下令把羅姆帶回慕尼黑,關在了施塔德爾海姆監獄。衝鋒隊的領袖羅姆就這樣謝幕了,到死都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可笑其政治頭腦的簡單和看不清格局的悲哀。7月1日,羅姆被處決。

這次清洗,搜捕了150名衝鋒隊隊長,然後被希姆萊的黨衛隊,戈林的特別警察組成的行刑隊給槍決了。



羅姆從1923年參加希特勒的啤酒館暴動失敗後,後期又隨希特勒建立第三帝國發揮了重大作用,雖然他們之間經常意見不統一,但在發生危機,失敗和絕望的時候,兩個總能相安一處,歷經十四年的患難與共後,希特勒最終為了自己,而除掉了他。


歷史戲語


衝鋒隊的前身是體操運動俱樂部,為的是掩人耳目而發展街頭運動打手的組織。

掌控權在於納粹黨手中,而執行者正是羅姆一類的退役軍人,甚至是地痞流氓等。

這些打手在納粹進行街頭鬥爭或者搞事情都是衝在第一線,為其打擊異己,製造事端和保衛,與當前那些熱點很有相似之處。

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只是工具。

在納粹奪取政權後,希望國防軍能夠效忠,奈何衝鋒隊的壯大與渴望取國防軍而代之產生了衝突。

權衡利弊,在系統的武裝力量與烏合之眾的社團力量比較之下,希特勒選擇了前者,決定掌控更符合法律條文規定的力量才是王道,故此決心清洗衝鋒隊。

本來衝鋒隊的頭目還是有機會的,可惜啊,他沒認識自個是工具的本質,反而咄咄逼人要希特勒答應以衝鋒隊取代國防軍,結果談崩了,立即被拉到後花園處決。

後來的黨衛軍與蓋世太保都是從衝鋒隊剝離出來的,這是羅姆的不明智導致他的派系被清洗。

故此,清洗衝鋒隊也只是清洗羅姆那一款不識時務的人群,壓根沒有做到傷筋動骨,只不過是用暴力的手段進行人事調整和體制改變罷了,所以就反抗很是低微,甚至是忽略不計。

畢竟衝鋒隊的惡名確實很大,不值得同情,更談不上搬上臺面取代國防軍。

洗白不要,那就去死吧。

這是希特勒對羅姆的處理。


鴻哥iouyh福小鋪


衝鋒隊,也被稱為“褐衫軍”,就像後來的黨衛軍被稱為“黑衫軍”一樣。衝鋒隊在納粹黨成長期與掌權初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於當時德國瀕臨崩潰的經濟環境,青少年大量失業流入社會,衝鋒隊正好為他們提供了好去處。出於對《凡爾賽條約》和對現政府的不滿憤怒,使這群失業青年輕易就接受了納粹的思想煽動。衝鋒隊扮演著“保安與打手”角色,小到發傳單、貼海報,大到維持納粹演說集會會場秩序,踢政敵場子,在納粹黨的權力之路上,衝鋒隊可謂是如影隨形。等到納粹掌權後,衝鋒隊已成為擁有數百萬成員的準軍事組織,除了沒武器,他們已與國防軍沒多大區別了。同時,這支龐大的暴力性質組織,也越來越不受希特勒的控制。

恩斯特羅姆是衝鋒隊的領袖,在納粹黨中資歷非常老,如果在黑幫裡,他和希特勒算是一個輩兒的。性格狂妄自大,私下一直管希特勒叫“那個下士”,在公共場合能肆無忌憚地硬懟希特勒,而希特勒也只能受著。

最要命的是羅姆的衝鋒隊當時已達數百萬人,數十倍於黨衛軍與國防軍。如此龐大的準軍事組織被一個與希特勒平起平坐的人掌管,怎能讓希特勒和其他納粹大佬安心?爆發點是羅姆終於提出了他的要求,注意不是請求也不是申請,而是要求,要求他來擔任未來納粹化了的德國武裝力量總司令。這一下觸動了希特勒緊繃的神經,同時羅姆也終於擋在了希特勒、戈林、希姆萊和國防軍高層等所有人的路上。

關於羅姆要篡權和謀反的傳聞不斷從戈林與希姆萊的口中傳進希特勒的耳中,納粹黨要員和國防軍將領對於除掉羅姆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最後,希特勒終於說出了“我受夠了,我要殺雞儆猴”,下達了清洗命令。

於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1934年“長刀之夜”,由國防軍提供車輛與武器、由黨衛軍付諸行動,短短數日便把衝鋒隊高層和與納粹有舊怨的老政敵抓的抓,殺的殺,很多衝鋒隊將領在被槍決的時候,都是一臉懵逼。希特勒在黨衛軍和蓋世太保的簇擁下,親自衝進羅姆的鄉間別墅,將羅姆和男寵抓了個現行,被一頓暴罵後已經癱軟的羅姆被架進了地下密室,留給他了一把手槍和一份“長刀之夜”的報紙。而羅姆許久始終沒有自裁,最後是由後來集中營部隊總司令,也就是著名的武裝黨衛軍“骷髏師”的首任長官艾克執行了羅姆的死刑。

PS:下面的照片非常形象體現出當年羅姆的地位:與希特勒平起平坐,而希姆萊在羅姆眼中不過是希特勒的保安隊長。






silvercastle


第一,衝鋒隊自身並不是鐵板一塊,而且總體來說低劣的成員素質也使得他們缺乏軍人應有的紀律性和忠誠性,在長刀之夜前夕的納粹黨是山頭林立,衝鋒隊內部同樣也是如此。

就像希特勒在6月初同羅姆最後一次攤牌的對話上指出的那樣——他告訴羅姆,他從無數謠言和許多忠實的老黨員及衝鋒隊長的報告中獲得這樣的印象,沒有良心的人正在策劃一個全國性的布爾什維主義的行動。

羅姆雖說是衝鋒隊的總參謀長,但並沒能將衝鋒隊變成一個有綱領,有組織性的群體,而是繼續保持一盤散沙的狀態。希特勒所真正注重的組織黨衛隊已經開始朝著精英化和有組織化的方向發展,衝鋒隊作為一個流氓和無賴組成的打手組織到了該下臺的時候了。

第二,在衝鋒隊內部不團結的基礎上,其外部敵人又太強大。

羅姆本身的打算是想讓衝鋒隊發展成德國的國防軍,也就是說讓這些流氓頭子們代替那些以軍事容克優良傳統自命不凡的陸軍軍官們,這自然引起了陸軍的強烈反感。

就像勃勞希契後來作證時說的那樣——重整軍備這件事實在是太重要了,不能允許盜用公款者,酗酒鬧事者參與其事。

除了陸軍外,大資產階級工業家們也同樣厭惡這些叫囂著二次革命的衝鋒隊激進分子,因為前者也屬於二次革命中被清洗的右派。

羅姆除了希特勒之外,還有戈林和希姆萊這兩個強大的敵人,黨衛隊自希姆萊1929年接手後迅速擴大,而戈林更是身兼國會議長和普魯士邦總理的重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羅姆根本沒想過希特勒會和他動手。在6月初的談話後,希特勒給衝鋒隊放了一個月的假,在假期中。衝鋒隊員不得身著制服或舉行遊行和演習。

甚至羅姆在離開柏林之前,還邀請希特勒6月30號到慕尼黑附近的維西小鎮會見衝鋒隊領袖們。

一直到6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也就是清洗衝鋒隊的前一個星期,希特勒還在猶豫不決不知怎麼處理這些功勞不淺的衝鋒隊頭目們,最終是希姆萊讓希特勒相信羅姆將要舉行政變。


當6月25日陸軍下令處於戒備狀態,6月28日羅姆被從德國軍官聯合會中開除時,可衝鋒隊卻沒有采取相應的警備措施。

於是,當6月30日天剛亮時,還在維西小鎮旅館床上呼呼大睡的羅姆等人一下子都捉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