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死磕”还要“会磕”,做不到这2点,难逃“磕死”结局


这段时间,有关“死磕”的话题一直在网上时有争议。

为此,我专门查询了“死磕”的解释:“死磕”,本是北京的一句方言,意思是与某人或某事作对到底。最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跟你丫死磕”,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跟你耗上了的态度。

后来,网友开始逐渐使用这个词语。发展到今天,“死磕”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广为使用的热词。

“死磕”不仅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也成为当今职场上的一种现象。

比如,在一个单位“死磕”多少年、与竞争对手“死磕”、“死磕”一项技能等等。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死磕”,主要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那种在一个单位“死磕”多少年的职场现象。

接下来重点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首先,“死磕”不重要,“会磕”才重要;

其次,3种认知偏差,导致被“磕死”;

最后,做到这2点,才能“磕”出圆满结局。


“死磕”还要“会磕”,做不到这2点,难逃“磕死”结局


01 “死磕”不重要,“会磕”才重要


从词语属性上看,“死磕”属于中性词。既能反映认定目标后的锲而不舍,也能用于说明人的“一根筋”。

职场上,有关“死磕”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杭州有一位50多岁的电焊工人,学历不高,也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凭着自己在企业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硬是靠不断琢磨钻研,掌握了一种国内领先的电焊技术。

而相反,我的那位同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张义是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从事技术工作。由于工作比较舒适,而且收入也不错,张义凭着本科学历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没想到这次受疫情影响,企业效益严重滑坡。公司决定通过裁员节减成本,裁员名单中张义赫然在列。张义深知,自己这么多年来躺在舒适区里,原有的知识技能早已落后,这些年又没有持续学习,所以面对裁员只能感到无奈。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都会不相一致。有的人把工作当作经验的垫脚石,选择不断地跳来跳去从中给自己增值,而有的人则选择在一个单位“死磕”。

即使同样的“死磕”,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就象上面两个案例中分别所描述的那样,有的人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始终坚守,而且越做越好。而相反,有的人则是把“死磕”当成了一种时间的消耗,被动地成长。

所以,“死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磕”。

如果不会“磕”,那只会是,用自己的时间去见证别人的成长。


“死磕”还要“会磕”,做不到这2点,难逃“磕死”结局


02 3种认知偏差,导致被“磕死”

同样是“死磕”,为什么有的能磕出好的结果,有的却被“磕死”呢?主要源于认知上的偏差。

1、“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跟着感觉走。

“锚定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表现。是指我们对某人某事作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象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当我们对不太熟悉的事物进行评估时,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对标物。这个过程中,“锚定效应”往往会伴随而生。

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单位“死磕”数年,会发现有些人经过一些年以后,职位得到了晋升。这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拿这些“死磕”成功的人作为对标物,会机械地认为只要自己坚持“死磕”下去,也一定会成功。

其实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便会导致认知惰性和惯性思维。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别人提升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不能轻易地凭着直觉去做决定,跟着感觉走,只会使路越走越窄。

2、“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留恋舒适区。


禀赋效应,是由Richard Thaler提出的,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就会非常不愿意放弃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且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拥有物品的价值。

当禀赋效应体现在工作中,会使人们不愿意改变现状,同时也会吝惜自己的劳动付出,不愿意过多投入精力在工作上,留恋舒适的工作环境。

真正的强者更了解禀赋效应,他们不会高估自己的价值,更不会躺在舒适的环境中,而是不断地通过努力,来获取应有的回报。

3、“赌徒谬论”(Gambler's Fallacy): 缺失内驱力。

“赌徒谬论”,也称为蒙地卡罗谬误,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不合逻辑的推理方式,认为一系列事件的结果都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着相关联的关系。

就象赌徒们在押轮盘赌博时总认为,假如押红,若黑色连续出现几次,那么下回出现红色的概率就会增加。就算这次不中,那下次肯定中,自己很快就会赢的。这就是一种赌徒的心理。

具有这种认知的人,往往认为只要“死磕”到底,总有一天梦想能够实现。工作缺乏内驱力,而是寄希望于通过熬时间换来成功,但实际上最终只会得到失败的结果。


“死磕”还要“会磕”,做不到这2点,难逃“磕死”结局


03 做到这2点,才能“磕”出圆满结局

职场有风险,“死磕”须谨慎。

人生宝贵的时间有限,注定“死磕”是机会与风险并存。磕对了,得到的不仅是经验、认知和能力的原始积累,更有转行、转型和升级的弯道超车。没磕对或没磕好,损失的不止是时间和机会,还有那再也回不来的青春和冲劲。


亨利.戴维.梭罗说过:“事物本身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我们的思维。”

一个人职业发展好坏,与是否“死磕”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如何“死磕”直接关联。

所以,我认为,“死磕”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哪“死磕”,怎么“死磕”,从而才会决定最终磕出什么结果。


一、在哪“死磕”?


不管你在一个公司“死磕”多少年,还是在多少年内换过多少公司,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种选择更有利于你的发展,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频繁的跳槽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选择“死磕”,那就必须磕对地方。“死磕”的地方不对,只会徒劳无益。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3个维度来分析应该在哪“死磕”:

1、行业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职业的发展能不能如预期一样顺利,进入行业的选择十分重要。


前段时间,大学同学聚会,发现10年前选择去互联网行业的,现在大都年薪百万;而去了一些传统行业的,基本上都在工薪阶层,有的甚至失业。

选择的行业不同,不仅待遇不同,职业的发展也不一样。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在什么样的行业“死磕”呢?

  • 快速发展的行业:如站在风口的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行业;
  • 战略性新兴行业:
    如国家规划及中央和地方配套支持政策确定的7个领域,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 社会市场需求广泛的行业:如养老、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 高新技术行业: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等。

在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行业“死磕”,可以吸取到更多的知识营养,尽快实现认知的更新迭代。


“死磕”还要“会磕”,做不到这2点,难逃“磕死”结局


2、企业

工作是最好的训练场,选择一个好的企业,你会发现有许多成长机会,转岗、升职都会快很多。哪怕是将来公司倒闭了,你的经验仍然存在。

判断是否值得在一家企业“死磕”,有几个参考条件:

  • 公司的经营规模

规模大的公司一般管理也规范,发展的机会也多,个人成长的空间相对也大。

  • 公司的发展阶段

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公司,往往业务量增加,业务拓展面广,个人得到历练的范围大、机会多,应该成为优选。

  • 公司的发展速度

我们可以拿公司的发展速度与个人的成长速度做一个比较,如果公司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个人的成长速度,那么个人得到的成长机会也会多。而相反,即使现在的工作得心应手,但也不会有太多的晋升通道,慢慢地就会被固定在现有职位上。

3、岗位

  • 匹配度:个人的专业知识、职业经验、素质能力与岗位需要是否匹配;
  • 适应度: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
  • 成长潜力:在匹配和适应的基础上,个人在某个岗位上是否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发展前景如何?

综合行业、企业、岗位3个维度的衡量评判,应该尽量选择那些对自己当下成长有利、将来发展有为的地方“死磕"。


“死磕”还要“会磕”,做不到这2点,难逃“磕死”结局


二、怎么“死磕”?


"死磕"的过程,是自我学习、积累和提高的过程,也决定了最终会磕出什么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努力:

1、摆脱工作中的“付出弱点”,主动享受工作


英国著名剧作家米尔恩说过:“一般人总是等待着机会从天而降,而不想努力工作来创造这种机会。当一个人梦想着如何去挣五万镑钱时,一百个人却干脆梦想着五万镑就掉在他们眼前。”

王小丹在《职场内驱力》书中提出:“主动付出,来自强大的内驱力。实现从‘我要什么’到'我能付出什么’,或者是为了成就感而工作。”

在职场中,主动付出和被动工作千差万别。主动工作的人,往往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用百分百的精力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将工作做的更好,从而也从中享受到工作带来的乐趣。

工作是一种责任,主动工作是一种心态,而那些工作被动、懈怠的人,总是最快被淘汰。

这就正如《职场内驱力》书中所说的:职场,是所有生存环境中最有“势力”的地方。它只欢迎强者,不欢迎弱者;它只欢迎有能力、肯奋斗、为自我负责、能自我增值的人,不欢迎懈怠者、牢骚者和怀才不遇者。做职场中的强者,是对所有职场中人来说最宝贵的内驱力。

2、深耕自身的优势

要认识到,我们“死磕”的对象不是公司,也不是老板,而是自己的能力。说白了,有的时候“死磕”是在同自己较劲。较劲的目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优势。

当我们去到更大的平台,遇到更多优秀的人,则会发现以往的“死磕”,确实磕有所值。因为我们磕到的能力优势,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把工作做到极致,是“死磕”的基本要求。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专注于自己的长项,深耕自身的优势。我们可以向上和横向延伸一下。

  • 向上延伸:如果你现在是一名普通员工,你不妨对照主管的岗位要求,找出你的差距在哪里?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 横向延伸:如果跳槽到同行业的公司,我的核心优势在哪里?有哪些方面可以吸引人眼球的?


“死磕”还要“会磕”,做不到这2点,难逃“磕死”结局


3、克服不良职业习惯,坚持持续迭代和自我升级

在《职场内驱力》书中,列举了常见的5种职业坏习惯:

  • 工作虎头蛇尾
  • 工作马虎轻率
  • 工作投机取巧
  • 工作浅尝辄止
  • 工作眼高手低

不良的职业习惯,影响的不只是当下的职场,也是未来的职业壁垒。它往往会给我们的职场发展遗留下很多问题和漏洞,就好像成功道路上的定时炸弹,到了一定的时机,就会轰然爆炸,后患无穷。

无数事实证明,所有“死磕”失败的人,往往都是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不良习惯。因此,要想获得预期的职业发展,必须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的职业习惯,抱着永不满足的心态,坚持持续迭代和自我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极致。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这里的不满足,实际上就是一种潜意识地自主自发、自我升级。坚持每天持续地精进,比一时鸡血式的拼命有用的多。因为当你习惯了这种每天一点点地努力,思维定势则会形成。持续迭代和自我升级,将对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益处。


总之,通过“死磕”的过程,过往持续的努力和积累,就会象一个小雪团,慢慢滚成了大雪球,这个雪球就是“死磕”专业、实践和工作成果的所有联结,最终将成为我们行走职场的砝码。


“死磕”还要“会磕”,做不到这2点,难逃“磕死”结局


结语:


职场有风险,“死磕”须谨慎。

“死磕”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哪“死磕”,怎么“死磕”。“死磕”还要“会磕”,才会最终磕出好的结果。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死磕”既不是同公司或老板较劲,也不是“一棵树”磕死,关键是要通过选择在哪磕、磕什么,磕出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磕的目的。

最后,我用GE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过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一个不具备自动自发精神驱动自己不断前进的人,永远只会在原地踏步,即使再有前途的工作,也不会做得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