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張良諸葛亮劉伯溫足智多謀,為什麼不自己拉隊伍,而是當別人的謀士呢?

海中生物


不管諸葛亮,張良或則劉伯溫也好,不是說他們沒有大局觀,也不是說他們不會用人,只是他們當謀士,還是皇帝,都是有歷史的客觀性的,如果諸葛亮是漢朝後裔,他定然不會以謀士自居,張良當謀士,是他從沒有想過做一個皇帝,他定位自己就是一個謀士,而他輔佐的劉邦卻不是,知道劉邦的經歷,我們就知道他的許多特點,或許在這些特點在和平年代是缺點,但是在亂世,他的那些缺點幾乎都是為當一個皇帝準備的,而對於劉伯溫,他的出現,在歷史上確實比朱元璋晚,所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必然是皇帝,而劉伯溫的足智多謀必然是謀士。但是如果反過來呢,如果劉伯溫已然是一方諸侯,而朱元璋還是一個和尚呢,那麼誰會成為皇帝呢?所以說歷史具有客觀性,每個人的性格,個性,眼光,大局觀,都會影響這個人未來的道路發展,這就是我們說現代職業發展的道路取決於許多客觀原因。

我再舉個例子,隋唐時期,著名的楊玄感的叛亂,當時楊玄感是領導,而雄才大略的李密是軍師,但是後果怎麼樣,楊玄感失敗了,而李密驟然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所以這個我上面的觀點也是相互佐證的。

相信很多看歷史,學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歷史是不容許假設的,所以誰是時士,誰是皇帝,真的誰都說不準。


小軻愛歷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正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從古至今造反成功的沒有一個是謀士。“槍桿子裡出政權不管在任何時代都是非常恰當的形容詞。而且謀士都太過於聰明,正是由於這個聰明他們不會去當出頭鳥。他們很清楚自己組建勢力當皇帝風險太高。即使成功了也不過家族輝煌兩三百年罷了。但萬一沒成功的話全家都會受連累。所以文人沒有這個膽子造反。而且作為一個君主不需要有太超於常人的智慧和武力。當君主需要的是帝王心術。需要的是能掌控別人,駕馭臣子的能力。這種能力文人謀士是不具備的。



比如蕭何。蕭何在秦朝為官之時就很有名氣。蕭何的上級也非常欣賞蕭何的能力。後來秦末天下大亂造反。本來劉邦一夥人再加上劉邦都準備推舉蕭何當老大。結果嚇的蕭何誓死不從。蕭何就是怕萬一沒成功的話會遺禍家族。而它給劉邦當謀士,成功了劉邦虧待不了他。失敗了他頂多算是脅從,死也死一個罷了。再有以蕭何的能力你認為他可以駕馭韓信這種大才嗎?答案肯定是不能的。蕭何能發掘韓信重用韓信。但是蕭何絕對收不了韓信的心。而劉邦這種恩威並施,而且用一些市井下作的手段才能俘獲韓信的心。


我們再說張良為什麼不自己拉隊伍單幹。原因很簡單張良的心中始終是忠義韓國的。張良一家時代效力於韓國。歷經了韓國五代君王,擔任了五代君王的相國。而到了張良子承父業的時候韓國被滅了。張良失去了繼續為韓國效力的國家。所以張良的願望就是為韓國報仇。但博浪沙沒有成功之後。又趕山秦始皇去世天下大亂。張良也拉了一部分人馬跟隨項梁一起舉兵反秦。後來項梁和項羽立楚國後人繼任楚王。張良也趕緊勸諫項梁恢復韓國之地。所以在張良的努力下韓國復國。而張良返回韓國繼續輔佐韓王成。由此可見張良從始至終的想法就是復國為韓國效力。他的一家都是效忠韓國的。打內心裡他認為自己是韓國的臣子而不是君王。也就是說張良甘為馬仔。


而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拉隊伍自己幹呢?首先漢朝時期是十分看重家族社會地位的。諸葛家在漢朝時期只能算是一個十分渺小的家族 ,而且他們也沒有能力去組建勢力。一個小小的諸葛家族分分鐘就被滅了。其次,諸葛亮成年之後整個東漢末年的亂世局面已經開始區域穩定,各地諸侯已經開始進行吞併兼容了。除了原有勢力,整個天下已經沒有了立錐之地。諸葛家族想要建立勢力純屬做夢。而且諸葛家族也沒有資格去爭霸天下。東漢末年起兵造反的各路諸侯哪個不都是家世顯赫之輩。唯獨一個“屌絲”劉備人家也是名義上的漢室宗親。諸葛家族?除了荊州之地,別的地方人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小家族。諸葛家族拿什麼去爭。而且向我上邊說的。文臣謀士都是聰明人。他們喜歡以最穩妥的方式來獲利。顯然當出頭鳥風險實在太高了。而投靠某一勢力就不一樣了。既能獲利又不需要太冒險。從諸葛亮三兄弟分別效忠魏蜀吳就可以看出 諸葛家族謀劃甚深。實際上諸葛家族和司馬氏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司馬氏更狠,最終走了篡權的路子。


最後來說劉伯溫。元末造反大家都是出來拿命拼的。而且造反的那些人都是活不下去才開始造反的人。而劉伯溫沒理由造反。首先劉伯溫考中了進士,做了縣官。可以說天高皇帝遠小日子過的很是舒心。這和朱元璋他們快要餓死的叛賊是不一樣的。劉伯溫沒道理放著官不做去造反。後來反反覆覆在元朝辭官上任來回好幾趟。劉伯溫也厭煩了元朝的腐朽。就乾脆辭職和幾個志同道合之輩遊山玩水過起了隱士的生活。

後來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勢力後想要更加壯大。所以他請出了劉伯溫輔佐自己。而劉伯溫也感覺這是個機會所以就出山輔佐朱元璋。我們從劉伯溫出山輔佐朱元璋的時間點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已經是頗具勢力了。所以綜合考慮之後劉伯溫才下了注。而當時元朝天下已經四分五裂的不像樣了。從劉伯溫一直隱居直到元朝覆滅已成定局才出現就可以看出,劉伯溫也是非常的謹慎。所以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顧及的東西太多。不想其他人說幹就幹,腦袋掉了碗大一塊疤。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資源不夠

要做帝王需要強有力的資源支持,糧草,士兵的招募,隊伍的訓練,而謀士大多不具備這些條件,巧婦難做無米之炊。

2.太過聰明

這些謀士都很聰明,而太過聰明和算計的人,手下人跟著他幹會沒有安全感,也撈不到什麼好處,所以追隨他的人不會多。

3.管理能力差

聰明能幹的人,不一定會識人用人,他自己很優秀,但他不會合理安排人力資源,不會達到整體最佳的效果。




丸子說事兒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應當就是對古代那些傑出的謀士最貼切的評價,而題中所提到的三位歷史人物,就是屬於這樣的謀士,那麼如張良、劉伯溫、諸葛亮這樣足智多謀的人,在當時為什麼不自己單幹,而是選擇輔佐他人呢?

原因一:在於他們自身

這三位謀士選擇了輔佐他人,自然與他們三人本身有關。


先說說張良,張良是貴族出身,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宰相,按這個情況發展下去,張良是很大可能去子承父業,但是,張良這一代,韓國這個國家滅亡了,於是,張良心裡面就有了根深蒂固的念頭,就是反秦,而且張良還曾刺殺過秦始皇,雖然刺殺失敗,但是張良反秦的念頭依然很強烈,他之後投奔劉邦,也是因為他自己勢單力薄,所以想借助別人的勢力。

而劉伯溫此人,他最初跟隨朱元璋就是以謀士的身份,因為他這個有才能,是朱元璋聘請過去的,所以劉伯溫在出場時的定位就是謀士。

諸葛亮這個人物,其實就如他所作的《出師表》中所言,“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就相當於是個隱士,而之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選擇出山,也是以謀士的身份,因為他本身相比於其他人,是沒那麼大的野心的,讓諸葛亮自立門戶“單幹”,他還不如繼續過他的隱居生活。



原因二:自己單幹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三位謀士有著大智慧,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更適合的是謀士這個職務,因為自己單幹,去做領導者,不是有聰明才智就行的。

就說張良,他一心反秦,自己也曾拉起來過一支小隊伍,有100多人,揭竿而起反秦,但是後來,也是要去投奔別人,因為張良拉起這個隊伍之後,也意識到不好去發展,勢單力薄,所以他選擇了投奔劉邦。

在這三位謀士所處的時期,他們三人若是自立門戶,不好立,因為作為謀士,他們只需要去分析局勢,給主公提出建議,其他的雜七雜八的事,不需要他們怎麼操心。



而且領導者也不是誰都能做的,就如他們三人輔佐的人,劉邦、劉備、朱元璋,這三位領導者在當時,都是有著自己能力、勢力、有威望、得民心等等,這是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這三個人坐在領導者的位置。而謀士能夠做好自己謀士的分內之事,但未必能做好領導者。

總結

其實這些出色的謀士之所以不自己“單幹”,而是輔佐他人,就相當於是老闆和員工,謀士就相當於員工,這些員工有著想法,有著創意,那麼老闆就給他們一個施展抱負的平臺,給他們提供資金、設備等支持,從而達成一種共贏。而有的員工出謀劃策行,若是走到臺前去運作,反而不是他們所擅長的。


說與山鬼聽


劉邦曾經說過“吾文不如蕭何,武不如韓信,謀不如張良,然能成事者,善用人也!”

為什麼張良,諸葛亮,劉伯溫他們身上都具備有輔佐別人成為皇帝的才華,卻不能自己聚集民眾,成為皇帝,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能等而觀之。成為一國之君,他的能力是全面的,那不是單向的,是要有號召力和人格魅力的,是向前的,拋頭露面的,能夠一下子把握住機會的,不是隱居的,等待機會的。



首先劉邦所說的善用人,這是謀士,他們身上所不具備的,因為他們身邊就沒有人可用。劉邦起義的時候,身邊就有了蕭何和曹參。劉備四處奔波,周圍也一直聚集著像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人才。朱元璋開始跟隨郭子興,後來又出來單幹,他兒時的玩伴徐達,郭英,周德興都積極跟隨他,這些人也都是後來以一當十的明朝開國功臣。我們再來看看這些謀士張良除了刺殺秦始皇,身邊有個扔鐵錘的大力士,湊來湊去總共才湊夠100人。劉伯溫雖然在元末當官,但也是個文官,一不順自己的心意就辭官,壓根不敢提謀反的事,不然早已經死無葬身之地。諸葛亮周圍則聚集的都是一些隱士,今天所以聊一聊治國,明天聊一聊文學,後天再罵一罵那些沒有見識的文人,根本沒有號召力。



那麼這些領導者周圍是如何聚集的了這麼多的人呢?劉邦雖然是一個地痞流氓式的沛縣長官,但是他十分豪爽,不拘小節,送人服役的時候就能把押送的人全部都放了,這種殺頭的事情可不是一般人敢做的。所以周圍一直聚集著一幫因為有救命之恩而回報劉邦的下屬。劉備則一直以自己仁慈的人格,還有自己祖上的名聲中山靖王周圍聚集一幫兄弟。所以劉備得感謝一下,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更要感謝一下,自己祖宗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朱元璋從參加起義以後就一直處事得當,既能把上級伺候的十分滿意(每次戰利品全部上交),又對下屬十分重視,關心。所以這些領導者身上,基本都是有一種自帶光環,吸引他人聚集到自己身邊的品格。



這些領導者們都承認別人比自己強,並且能很好的用好這些強者。我們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到了劉邦對於自己的認識。劉備更是處處禮賢下士,三請諸葛亮出山。朱元璋自己單幹以後也是多次請劉伯溫出來相助自己。謀士則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傲氣,諸葛亮在隱居的時候,他就批評天下的儒生見識鄙陋,這樣的人又怎麼能願意和一般人相處呢,更何況還要召集一幫普通人做大事。劉伯溫當官的時候則是一不順心就辭職,每天各種吐槽,估計在官員系統裡邊,也沒有幾個他看得上的。張良他祖上就是當丞相的料,所以張良的最高定位估計也就是宰相了,因為開始的時候在張良的心裡邊,韓國國君的地位才是最高的。



第三個他們理想的目標不同,劉邦的目標就是做一個男人就應該像秦始皇那樣,劉備的願望就是光復漢統,朱元璋的願望就是推翻暴元,做出世明王。張良的目標就是為滅亡的韓國復仇,所以殺了秦始皇是他的目標,自己勢力小的時候,藉助他人的力量依就能實現。諸葛亮雖然隱居,但是他心懷天下,他的目標就是輔佐明主,成就大業,那麼選一個好主子是重要的,沒有當頭的打算。就算後來劉備託孤,諸葛亮也不敢貿然取而代之,因為蜀漢滿朝的文武,不一定都能答應,更何況他的手下可是沒有一兵一卒。劉伯溫的目標大概就是當一方好官,治理一方百姓,為朝廷出力,這也是他讀書的目標。所以當朝廷腐敗的時候,劉伯溫沒有想到揭竿起義或者參加一個起義軍,而是不斷的辭官,再當官,再辭官。




紅雨說歷史


先把問題人物簡單介紹一下:

張良:秦末漢初傑出的謀臣,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漢高祖劉邦曾這樣評價他:“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幫助劉備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從而形成了三國鼎足的局面,在他的幫助下又奪佔荊州、攻取益州、奪得漢中。

諸葛亮一生被後世評價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伯溫:劉伯溫其實原名叫劉基,伯溫只是他的字,幫助朱元璋推翻元朝,是明朝開國元勳之一。參與謀劃了平定張士誠、打敗陳友諒、北伐中原等軍事行動,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對明朝的穩固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後世這樣評價他:“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皆是曠世奇才,對於上面所問的問題,他們為什麼不自己拉隊伍,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1、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皆是忠臣,古代忠誠是很重要的,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說,古代把“忠”放到了“孝”的前面,所謂百善孝為先,忠還更勝一籌,所以說一位傑出的謀士是不可能因要自己拉隊伍打江山,而背叛自己主公,留下永世罵名的。

2、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都是謀士,缺乏做一國之君的能力,後世雖稱他們為政治家,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的特長只在于軍事指揮,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才是有天壤之別的,他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放棄自己的技術特長,拉隊伍打江山轉為管理人員。

綜上所述,張良、諸葛亮、劉伯溫他們是不想自己拉隊伍打江山當皇帝,也是沒有能力拉隊伍打江山當皇帝,只能從實際出發輔佐明君打天下,做好自己的謀士專長。


以史為鏡可以明智


這是自身的性格決定的,跟足智多謀沒有太大關係。

一個開國皇帝,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可以迅速聚攏人心。

而此三人,好像都不具備這一點。

張良義士,書上之氣過重。劉伯溫太剛直,朋友也沒有幾個。諸葛亮就自己聰明,卻不善於用人,也不善於提拔屬下。

反觀劉邦,朱元璋,李世民都有那種讓你,不由得想跟他的人格魅力。

這種魅力只有梟雄身上才有,這也是王者之魅力。

當然,這三人也可以拉隊伍自己幹,但一定不會成功。

他們都是聰明人,又豈會看不透這一點


小豬旅遊


置身事外,才能做到旁觀者清。再說古代信仰,一種傳承。一個沒身份,沒背景的人是無法立足的。就像曹操的出身是宦官之後。最後,即使稱帝了,也讓人詬病。即使沒身份也要創造身份。比較典型的就是劉邦斬白蛇起義。劉備以皇帝子孫自居。


熱門話題評論員


張良,諸葛亮,劉伯溫是世間高人,曲高和寡,他們的優秀是普通人望塵莫極的,他們也不會有普通勞作和交往,因而他們是拉不起一支隊伍的,而只有具有帝王屬性的人才能拉起隊伍,並駕御高人為他服務,張良,諸葛亮,劉伯溫只能做謀士,不能做皇帝。


春回芳去一玫到


應該是他們明確自己的佔位,謀士之才,沒有領導才能與溫控大局的能力。是將才而不是相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