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假如給項羽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他會輸給劉邦嗎?

泇口小咖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亂世中誕生出無數英雄豪傑,這其中最耀眼的當屬西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歷史永遠難以捉摸,最後的勝利者卻是出生低賤的劉邦。於是乎,許多同學就要說了,如果再給項羽一次機會,那他能翻盤嗎?小編覺得還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不會用人

項羽出生楚國貴族,天生自帶貴族光環。他覺得自己文膽武略,用兵如神。可就是因為這樣,他手下很多人才都流失了,首當其中的當屬陳平,韓信二人。陳平,此人擅長謀略,而且特別是那種毒計,讓人特別噁心那種。而韓信,大家都知道,兵仙。用兵如有神助,擅長大兵團作戰。可是項羽卻覺得陳平這個人和嫂子通姦,人品不行。韓信呢,雖然有能力但是持才傲物,咱也不喜歡,只給韓信當個執戟郎。結果,這兩人最後都被劉邦所用,在劉邦問鼎天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陳平,後來成為西漢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韓信,封為齊王,與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從這二人在兩邊的遭遇可以看出,項羽認為自己文武全才就算不需要這些人相助,也天下無敵。可劉邦就是那種很會用人,自己什麼都不行,那就吸取別人行的來彌補。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一個人再厲害也抵不過一群人。

性格太正直

項羽和劉邦的出生,決定了二人截然相反的性格。項羽太正直,劉邦太流氓。項羽貴族出生,做什麼事都秉持著回屋作風。從他起兵反抗暴秦開始,做什麼都光明正大。比如援救趙國,主帥宋義貪生怕死,。項羽覺著貴族就算死也要上,直接一劍殺了宋義。帶著幾萬人抱著必死的決心就跟秦朝二十萬大軍幹起來。後來回救彭城也是,帶了三萬人直接告訴劉邦,你就在那裡不要走動,爸爸就是要幹你。三萬人殺的劉邦六十萬大軍丟盔棄甲,一點不玩陰謀詭計,就是剛就完了,典型的古典貴族作風。反觀劉邦,因為出生市井,一身地痞流氓作風。彭城之戰中,被項羽打的抱頭鼠竄。逃跑過程中,為了保命,一腳把自己兒子踹下車,。兒子沒了,還可以再生,命沒有可什麼都沒有了。兩個人的出生決定了性格相反,想要奪取天下不玩陰謀詭計可能很難成功!

年齡相差,受挫能力不足

項羽出道到自殺,也才二十多歲。劉邦,一出道都四十多了,這決定了二人在面臨失敗時,不同的選擇。項羽,典型的出道即巔峰。一出道,力能扛鼎,一人擊殺太守府幾十名守衛。幾萬人,打敗二十萬秦軍。同樣幾萬人,殺的劉邦六十萬大軍潰不成軍。因為太年輕,他也從來沒有嘗過失敗的滋味。而一旦失敗了,他也就選擇了一條難以回頭的路。劉邦,可謂是一路失敗,到最後才成功,堪稱打不死的小強。你要咸陽,我打不過你,給你。我要保命,你叫我去巴蜀我就去。他的格言就是,失敗不要緊,只要命還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因為年齡原因,兩人的受挫能力都不在一個等級。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即使老天爺再給項羽一次機會,他依舊會輸給劉邦。但是也可以換一種說法,他輸給的其實是自己。自己的正直,自己的高傲,自己的自負。但是,他死後還是贏得了無數後人的敬佩與嘆息!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無敵紫荊


我的回答是完全不可能。項羽在開始的時候一把好牌,卻被他打的稀爛,秦朝滅亡以後,當時的楚懷王只是個傀儡,項羽的地位相當於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還是落了個兵敗自殺的下場。他的性格缺陷註定他是個將才而非帥才,帶兵衝鋒陷陣無可阻擋,但不會駕馭全局,沒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假如再給項羽一次機會,還是會敗給劉邦。

首先,項羽殘暴而劉邦知道用仁愛收買人心。項羽的殘暴很出名,在新安,他將秦軍二十萬降卒坑殺;攻克秦都咸陽後,秦王子嬰出降,項羽殺了子嬰,並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火燒三月不滅;古人說,殺降不祥,是有一定道理的;後來項羽為了清除稱帝的障礙,又派人殺害了諸侯共同推舉的楚王,這也激起了各諸侯和天下人的憤怒。劉邦則比較仁慈,注重收買人心,當他首先攻進咸陽的時候,秦王子嬰出降,許多人勸他殺掉子嬰,劉邦說,當初楚懷王派我出征時,就認為我是一個寬容的人,現在既然他已服降,又殺他,這是不祥的;他又召集豪傑說,父老鄉親遭受秦朝的苛法已經很長時間了,現在與父老鄉親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我來這裡,就是為民除害,大家不用擔心。秦人大喜,爭先恐後牽著牛羊擔著酒食犒勞劉邦的軍隊,劉邦又推辭不接受,說,倉庫糧食多,不缺軍糧,不用麻煩了,秦人更加高興,唯恐劉邦不當秦王。

其次,項羽不會用人,而劉邦能做到知人善任。其實,項羽手下並不缺乏人才,但是他不會用人,韓信和陳平以前都跟隨著他,卻沒有用武之地,於是就投靠了劉邦,范增是他謀士,為他出了不少計謀,但是陳平的一個反間計,就使項羽對他失去信任,范增看項羽不是成大事的人,就辭官回鄉,結果病死半路;項羽就是這樣一個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的人;劉邦卻很會用人,像投降他的韓信、陳平、彭越等人都得到重用,給了他們用武之地;劉邦還知人善任,讓張良、陳平等出謀劃策,讓韓信、彭越等帶兵打仗,讓蕭何鎮關中安撫百姓,不斷向前線供應兵源和軍糧,做到了人盡其用。

第三, 項羽不能算是政治家。項羽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他的仁慈是婦人之仁;政治家要殺伐果斷,既要仁政,必要的時候又要痛下殺手,不留後患,婦人之仁別人是不會感激你的。比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應果斷殺掉劉邦,結果在劉邦的一番花言巧語下被矇蔽過去,放虎歸山,而且還把自己在劉邦的臥底曹無傷告訴了劉邦,劉邦一回營就清除了內奸,兩人的做法完全相反,這也說明項羽不會玩政治手腕。

通過這幾個方面,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就是再給項羽一次機會,他會戰勝劉邦嗎?


宗政瓊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覺得結局是一樣的。性格決定命運,只要項羽不改變自己的性格,失敗對他來說是最終的結局。

一、矛盾性格。我覺著性格是決定二人成敗的最重要因素。項羽武功卓絕,勇猛果敢,善於帶兵。但卻有著矛盾的雙重性格,一是殘忍濫殺,坑殺秦軍二十萬俘虜,這不僅讓他失去關中的民心,而且讓其他諸侯豪強根本不敢歸附;二是心慈手軟,抓住劉邦老爸和老婆呂雉,卻最終還給劉邦;特別是鴻門宴縱虎歸山,直接導致了最後的失敗。反觀劉邦,項羽威脅要煮了劉太公,劉邦居然說別忘了分一杯羹給我,活脫脫的“我是流氓我怕誰”。

二、剛愎自用。這點從他用人上可以看出,范增算是項羽手下最有謀略的謀士,項羽卻自視過高,不怎麼接受他的意見,完全我行我素。特別是鴻門宴,范增屢次示意項羽下手,項羽卻視若罔聞,沒有一個帝王該有的眼光遠見。由於自己能征善戰,對手下將領也不是特別信任,英布、陳平、彭越、韓信這些人原先跟著項羽,後來都跑去伺候劉邦了。由此可見劉邦善於識人用人,手下蕭何、周勃、樊噲、張良都對他忠心耿耿,可見人格魅力絕對高於項羽。

三、缺乏遠見。分封天下時就瞎搞一氣,搞得很多有功之臣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紛紛投靠劉邦。特別是派人暗地裡殺了楚懷王,落下一個弒主的罵名。讓劉邦可以號令天下人,跟著自己一起去討伐項羽。這是項羽最大的敗筆,真不如曹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

4、過於驕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失敗了,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寧可自刎烏江。項羽的性格里自負的成分太高,他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失敗,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反觀劉邦,被打得滿世界跑的時候也沒見他心灰意冷,依舊頑強地生存。這就是差距。

杜牧《題烏江亭》說得很到位: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可惜,項羽永遠不會明白這一點。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個好的發展,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戲馬臺(段金訓)

戲馬臺是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蹟之一,公元前206年,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在現在的彭城壹號興建西楚帝都;在城南南山上構築戲馬臺。

項羽的部隊攻下暴秦都城咸陽,有人從中國地理西高東低的特點,勸他在咸陽建都,軍事上更為有利,弗聽。亞父範曾勸也沒用。於是把咸陽美女財寶掠奪一空,又一把火把咸陽宮和傳說中的三百里阿房宮燒了。

鴻門宴後,諸王分封完畢,項羽自以為天下甫定,引兵東進富貴還故鄉去了。彭城離項羽老家宿遷很近,項羽是貴族,家裡有兩個錢,年輕時候經常在這一帶遊蕩。項羽心想,推翻了秦朝立下不世之功,若不回家顯擺一番,猶如衣錦夜行。

到了彭城,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構築祟臺,以觀戲馬,演練閱兵。

不可能天天閱兵,帶著虞姬天天遛遛他的烏騅馬那倒是真的,寶馬婦人,有玩的成份,那年(公元前206年)項羽26歲,正是貪玩的年齡。

項羽在戲馬,遠在戰略要地關中的劉邦則在馭人。同是那年,劉邦50歲已知天命,在蕭何、張良的輔佐下,把韓信彭越等收在帳下,從黃土高坡俯衝下來,勢不可擋。

歷史再來一次,項羽還是戰勝不了劉邦。

 


段金訓


性格決定命運,以項羽的性格,無論給他多少次機會他都無法贏劉邦。

其實如果我們冷靜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理有據。項羽和劉邦的性格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差別,才決定了他們後來的命運。

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劉邦率大軍攻進漢中,隨後項羽也率大軍進入咸陽,秦朝徹底滅亡。

但是在這場勝利面前,項羽和劉邦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沒有將子嬰殺害,還與其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並退出秦王宮,撤軍霸上。這一舉動表現出了劉邦帝王的英雄氣概。

范增曾對項羽說:項王,劉邦此人不可小看,據我所知,劉邦原在沛縣的時候是一個地痞流氓、喜酒肉、好女人。現在他來到秦皇宮之後,對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可見其志不在小,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此人絕不可以小看。

但項羽卻聽不進去,還說:劉邦沒什麼了不起的,其志不小又能奈我何?

反觀項羽不僅殺了子嬰,還燒了秦皇宮,屠了咸陽……項羽做得這件事直接斷送了其前程,史書上對項羽的記載是:城無遺類。

意思是項羽每城攻下一座城池,就會將城裡的人殺光,而且他連婦女兒童都不放過,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皇宮,他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完全全就是一個武夫的行為。

後來有人勸項羽:咸陽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帝,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的秦皇宮卻被項羽燒了個精光,皇宮已經不是皇宮的樣子了,而項羽卻一門心思的想回家,回到江東光宗耀祖。於是就說“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衣錦夜行: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夜裡走,誰能看得見?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到家鄉去,這才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也是出自項羽之口。

在大事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卻狂暴浮躁。這也註定了項羽和劉邦各自的命運


公元前


今天有人給出了一個假設,那就是當年的項羽如果在烏江邊的時候沒有回頭與韓信的在軍對戰,而是逃回了江東,那麼他還是不是還有機會可以打身為劉邦?

這個問題猛一聽就感覺項羽再回江東一萬次也不可能打敗劉邦,因為項羽會失敗並不是說只是這一次的失敗就讓他血本無歸,其實說白了就是一次次的戰鬥中把自己所有的精銳全部給消磨掉了,本來項羽的騎兵可以說在當時幾乎屬於無敵的存在。

但是項羽的這個性格太狂了,他認為劉邦的士兵與自己對戰根本就不可能會勝,那怕有時候在明白知道用計謀引自己進入包圍圈,但是比較逞強的項羽根本就不管這些,直接帶著自己的騎兵就這樣衝了過去,雖說最後的戰鬥結果是勝了,但是自己的騎兵損失也相當的大。

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逞強讓項羽的這支騎兵慢慢的減員,一直到最後這支騎兵終於還是廢了,可是新加入的騎兵實力遠遠跟不上項羽的進攻腳步,這也是項羽最後會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太狂妄了,也太小看天下英雄了。

所以說就算是讓項羽回到江山,再給他無數次的機會也無法打敗劉邦,這就是性格的問題,說實話劉邦身為一個地痞出身,對於失敗這種事從來都沒有當過真,連自己的老婆被項羽捉了都無所謂。

可以說劉邦為了能得到勝利,無所不用其及,各種陰謀詭計只要能勝都不是問題,仁義道德對於劉邦來說太遙遠了,所以劉邦敗了無數次,都可以東山再起,而項羽不一樣,他太驕傲了,從來不會承認自己輸了,連過個烏江都會認為自己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

讓項羽逃過烏江這種丟臉的事,項羽實在是拉不下來這個臉面。

可是問題也來了,那就是過烏江,去江東。如果這一次項羽能拉下臉面來過了烏江,並且還可以回到江東再一次發展起來,那就說明項羽成長了,他人生當中的傲氣終於開始被消磨了。

我們都明白項羽會敗就是因為自己臉皮問題,可是當他逃過烏江這一刻,臉皮的厚度我想一定是增加了,不然他不會拉下臉面來逃走,更不用回江東。

也就是說只要項羽敢逃回江東,從性格來說項羽就已經成長了,要知道當時的劉邦手中的大將與良臣,有很多都是項羽的親戚和手下,只是從來沒有得到過項羽的賞識,所以才會投奔劉邦。

所以這一次能不能過烏江,並且逃回江東,完全就是看項羽的性格會不會成熟,如果他成熟了,這一次的失敗真心不是個事,無數的英雄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才得到了最後的勝利。

說實話以項羽的戰場水平,可以說在硬碰硬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打敗韓信,只是項羽的個人英雄主義太明顯了,很多計謀項羽都可以識破,只是他不屑於去做那種退讓的事情,對項羽來說自己就是無敵的,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打敗自己,那怕是陰謀詭計也沒有用。

所以說這就是項羽的一個分水嶺,目地不在於他能不能回到江東,而在於他能不能改掉自己的性格,讓自己的傲氣開始收斂一些,這樣的話回到江東再以陳懇的態度再一次起兵,只要以後不會發生那種意氣用事的情況,要打敗劉邦並非不可能。

也就是說成長之後的項羽要比韓信更加狡猾,這個時候誰勝誰敗真心就不好說了,個人認為逃回江東的項羽一定會打敗劉邦的。




快看前面有個


你好,我是觀今昔,前來答題。

再給項羽一次機會,項羽能不能贏劉邦?我的回答是不能,為什麼?

項羽和劉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人們都說項羽是英雄,而劉邦算是梟雄。英雄與梟雄往往最後取得勝利的是梟雄,為什麼?因為梟雄做事少受世俗所拘束。而英雄往往會考慮自己做的事會不會有損自己英雄的形象。這在楚漢之爭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兩個人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項羽的特點

1、缺乏謀略與遠見,不適合做政治家。

2、為人自大,不聽人言,缺乏從諫如流的國君氣質。(從鴻門宴可看出)

3、為人殘忍,缺乏仁善。(史記中記載,項羽在新安“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入關後,引兵屠咸陽,殺秦王,燒秦宮室,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劉邦的特點

1、工於心計,善於用人。(劉邦用籠絡手段壯大自己的力量,而且受到很多人的敬重)

2、有大膽量,寬容仁慈。(史上記載,劉邦入咸陽後,諸將勸他殺秦王,劉邦說秦王已經投降,沒有殺的必要。項羽兵敗死後,劉邦還為其發哀,並且沒有殺項羽的諸多部屬)

3、遇事冷靜,善鬥智,不硬拼。

4、可以為了志向而隱忍。(若是劉邦不隱忍自己,厚積薄發,贏項羽是不可能的)

項羽有著嚴重的性格缺陷,這決定了他只能是個將才,而劉邦才具有成功者的品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即使再給項羽一次機會,即使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項羽也不會成功,最終也會死於他人之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若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區評論,謝謝。


觀今昔


假如項羽重新來過,若是不改變策略,可能中國歷史上會多出現幾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但最終會被劉邦消滅。《說虎》中有這樣幾句名言,感覺詮釋項羽很貼切。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敵百,雖猛必不勝。

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類也

項羽的優勢就是勇猛,猶如一直猛虎,有人誇讚項羽的勇猛“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在我看來項羽只不過是一個大號的猛虎,其只在戰場上勇猛,一生經歷過76場戰爭,無一敗績,只輸了一場,便把命搭進去了,這多想“說虎”中的老虎,只善用力,不善智謀,雖猛必不勝。

再看劉邦,好像沒啥文化,也沒有啥武力值,為啥能笑到最後。劉邦的本領是會識人善用,就如韓信曾說過,臣善將兵,陛下善將將。另外,劉備喜歡賞賜部下,讓將士們感覺有利可圖,一些原本為項羽效力的人才歸屬到漢軍陣營,如韓信、陳平等,都是有才能之人,項羽不肯用,項羽僅有的謀士范增也被離間而走。項羽成匹夫之勇,是鬥不過劉邦的


饕餮中國


假如給項羽一次重新來過得機會?

個人認為,項羽還是鬥不過劉邦。

項羽所代表的是貴族階級,思想被禁錮,一心只想恢復西周時期分封制度,而完全摒棄秦朝相對先進制度。從這一點就不能得民心,有一句話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點就是失敗的。劉邦就不一樣了,屬於底層階級,生活在最底層,深知人民需要什麼,另外樂善好施,處處散播自己的愛心。比較得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點項羽就是完敗。

另外,項羽剛愎自用,驕傲自大,機遇機遇向雨點般向他打來,而他卻打了傘🌂。殘暴無度。虐殺章邯二十萬降卒。殺害已降的秦室皇室成員。縱兵殺害咸陽百姓。其實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劉邦入咸陽之後,善待城內百姓,保存秦朝典籍,法律法規。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項羽永遠打不過劉邦。







人生俠客


項羽必輸。項羽只是一個將才,絕非帥才,只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他才能成為楚霸王。劉邦起身於草莽之間,最終成為一代雄主,與他的性格也不無關係。

首先,劉邦的性格拿得起放得下。用現在的話叫臉皮厚。在做泗水亭長時就到處混吃混喝,耍無賴,這種性格在與項羽的對峙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比如項羽抓住了劉邦父親劉老太爺,威脅他不投降就烹了劉太爺,劉邦卻對項羽說,熟後分一杯羹。直接講項羽氣的夠嗆,無奈只能釋放劉老太爺。而項羽乃名門之後,生於貴族,自然是需要講究禮義廉恥的,而在楚漢相爭的幾年裡,正是由於項羽的禮義廉恥害了他。

其次,劉邦有識人之明。劉邦起家的班底是他在沛縣的親友故足。比如樊噲有萬人不擋之勇,他變讓他做了將軍,蕭何有經緯國家之才,他變讓蕭何管理後方籌措糧草,更難能可貴的是,僅在蕭何的推薦之下變認命韓信為三軍統帥,並將大軍悉數委之。而項羽不聽範曾之言,在鴻門宴上剛愎自用放走了對手,隨後又趕走了亞父,導致參詳無人,最後大敗。

最後,也是歷史趨勢潮流。秦末貴族制度徹底瓦解,項羽只是迴光返照,無力迴天。秦漢交界是中國階層的一次大洗牌,項羽剛好站在了潮流的對立面,而劉邦恰好順勢而為。所以項羽必敗,劉邦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