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從曹叡發的《通告》中看到一個與歷史記載不一樣的諸葛亮(原創)

劉備死後,諸葛亮專權。而此時的諸葛亮是一個極其自負的人。由於他的目中無人、剛愎自用,讓蜀漢一步步走進滅亡的境地。

從曹叡發的《通告》中看到一個與歷史記載不一樣的諸葛亮(原創)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舉著“匡扶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旗,對魏國發動了戰爭。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卻出師不利,以失敗告終。諸葛亮的犯邊,大大地出乎曹魏政權的預料,也讓曹叡極為憤怒。從此,曹魏對蜀漢的警惕性和戒備心完全建立起來了。

從曹叡發的《通告》中看到一個與歷史記載不一樣的諸葛亮(原創)

為了譴責諸葛亮的進犯,曹叡向天下發布了一個《通告》。《通告》的內容如下:

劉備忘恩負義,逃竄巴蜀。諸葛亮拋棄祖國,阿諛殘賊,毒害神主,惡貫滿盈,自取滅亡。他對外宣稱自己是在扶立孤兒君主,實際上卻幹著專權亂政的勾當。劉禪、劉理兄弟幾個,只不過是在守空城而已。由於諸葛亮凌辱益州,欺壓人民,所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等地人民紛紛揭竿而起,抗擊暴政,宣佈正式脫離蜀漢,並視諸葛亮為罪惡的敵人。然而諸葛亮卻反穿裘皮衣服,揹負乾草薪柴。這真可以說是內失舒適、外失形象;也可以說是削足適履、刻肌傷骨。他還巧言雌黃,自以為是,非要行兵於井底,遊步於牛蹄。這不是太可笑了嗎?

自朕繼位以來,三邊無事,令朕頗為欣慰。天下百姓屢遭刀兵之災,朕常為此而痛心疾首。所以朕打算養天下的老人,扶年幼的孤兒,先移風於禮樂,再練兵於農閒,把諸葛亮的事情放一邊去。但諸葛亮卻是無知者無畏,不去反思過去的教訓,反而驅使官民,盜利於祁山。我王師一經出擊,敵人便魂飛魄散,馬謖、高翔望旗奔逃。如狼似虎的敵人想向北進,卻換來了蹈屍涉血的下場。諸葛亮這小子,讓我軍健兒震動而驚怒。將士們紛紛英勇殺敵,大家心目中一個共同的目標便是:把敵人趕出去。

朕認為,天下之臣莫非王臣。大軍所到之處,盡是荊棘叢生之地。朕不想讓朕的忠信良臣與淫昏之黨共受塗炭。所以朕發此通告,以昭明國家之真誠,勉勵思想之進步,避免滯留於亂邦之中。巴蜀將官兵民卻是被諸葛亮所迫的,所以朕希望,巴蜀公卿以下的人都停下來,不要再為諸葛亮賣命了。

從曹叡發的《通告》中看到一個與歷史記載不一樣的諸葛亮(原創)

這份《通告》有幾層意思:一是講諸葛亮弄權,架空劉禪;二是講到諸葛亮施行暴政,官逼民反;三是講諸葛亮窮兵黷武,自不量力,以卵擊石,最後自取滅亡;四是講到諸葛亮的強盜行為引起了我軍將士極大憤慨,正義之師應戰,敵人必敗;五是講到我曹叡本來不想打仗,並不代表我怕你諸葛亮,我只是不想讓將士們到巴蜀那些窮鄉僻壤的地方去拼命,同時我只想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上去;六是講到諸葛亮這次來犯,是綁架巴蜀人民意願的結果,希望廣大人民群眾看清諸葛亮的本來面目,及時和他切割關係,再也不要助紂為虐了。

曹叡這份通告有理有據、言辭犀利、層次分明、文釆飛揚。諸葛亮出師伐魏是侵犯他國?統一中原?仰或是為了報恩?出兵的理由太過狹義。而曹叡的防守反擊卻是為了保障人民生活不受影響。誰是正義,誰是邪惡,一目瞭然。

從曹叡發的《通告》中看到一個與歷史記載不一樣的諸葛亮(原創)

諸葛亮真的像曹叡《通告》裡寫的這麼刁滑奸詐、卑鄙齷齪、罪惡累累嗎?讓我們簡單地回顧諸葛亮為人從政的一些事蹟。

從曹叡發的《通告》中看到一個與歷史記載不一樣的諸葛亮(原創)

早在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時候,他就常以管仲、樂毅自居。管仲擅長治理國家,樂毅善於攻城拔寨。那時的諸葛亮就告訴人們,此二人的長處我都具備,我既能縱橫政壇,又能騎騁沙場。也是在這個時期,諸葛亮得到岳父黃崇彥、同胞姐姐的公爹龐德公、龐德公的朋友司馬徽、自己的朋友徐庶等這些親朋好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成功地把自包裝成了“臥龍”。形象包裝好之後,開始了“擺酷”作法。諸葛亮告訴親友,發現有陌生人來隆中,務必在第一時間通知他。所以,劉備第一次去請他時,避而不見;第二次去請他時,吃了閉門羮;直到第三次才把他請出茅廬。其實劉備第一次去找他時,他躲在某處,已經高興到心窩裡去了,恨不得馬上隨行。諸葛亮進入蜀漢高層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對那些冒犯他的人進行了嚴厲的打擊。如:將看不起他的彭羕處斬,將指責過他的廖立廢為庶民,將抱怨他的魏延捉監致死。因此,蜀漢政權的官史對諸葛亮是敢怒而不敢言、畢恭畢敬、阿諛奉承。如梓潼太守楊戲的《季漢輔臣贊》:“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言辭之間,媚態百出,極盡吹捧。當然,在諸葛亮的唯我是尊的白色恐怖下,這種高歌讚美也就不足為奇了。諸葛亮管治時期,大肆實施嚴刑峻法,對蜀漢政權轄區內的治安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卻壓制了民主。蜀漢政權的話語權,基本上被諸葛亮一手操控。因而整個劉備統治集團出現了“國不治史、註記無官”的局面。陳壽在寫《三國志·蜀書》,竟然找不到足夠的史料記載。

從曹叡發的《通告》中看到一個與歷史記載不一樣的諸葛亮(原創)

《吳書》、《魏書》中,雖然粉飾過吳主、魏主及他們的高級官吏,但卻記載了他們大量的暴虐行為與其它劣跡。而《蜀書》完全掩蓋了“與其說劉備求賢三顧茅廬成為美談,還不如說是劉漢集團引狠入室最終逃不過滅亡的宿命;街亭失守,揮淚斬馬謖,不過是諸葛亮借人替過的一個伎倆,等等”這些鐵一樣的事實,並把劉備、諸葛亮等人描寫得至善至美、白璧無瑕。以致於後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集智慧與謀略於一身的仁者,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的代表人物。而認為曹室政權人物卻是:曹操為奸雄,曹丕為篡逆,曹叡為餘孽。今天,我們重溫歷史,透過曹叡的這個《通告》,細咀慢嚼地品味“三國”,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諸葛亮。出於對歷史的尊重,我們還原出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他並沒有《蜀書》中所記載的那麼高尚。人無完人,諸葛亮是一個優劣並存且極富爭議的歷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