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始皇為什麼命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用戶63507440059


2005年的一個穿越故事,一曲美麗的神話,感動了無數人,電影中講的是驍勇善戰的秦朝大將軍蒙毅,奉秦始皇之命,護送朝鮮公主玉漱,入秦為妃,二人心生情愫,千年以後再度重逢的情景。

看完這個電影以後,禁不住去查證了一下,秦始皇在位的時候,果然有一個叫蒙毅的人,蒙毅是大將軍蒙恬的弟弟,但他卻只是一個文官,玉漱公主這個角色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整個神話的故事,原來都是虛構而成。


蒙恬和蒙毅兄弟倆一文一武,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蒙恬所統領的“赳赳老秦”,就是大秦帝國主力。

秦統六國以後,除了北方有匈奴、東胡,南方還有嶺南百越諸部族,江湖術士燕人盧氏告訴秦始皇,他發現了一本天書,天書上寫著“亡秦者胡”,秦始皇信以為真,防患於未然,就在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前去攻擊匈奴,蒙恬連敗匈奴,收復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和陝西北部一帶),修築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並帶著30萬大軍駐紮此處,防止匈奴南侵。

嶺南則包括現在兩廣的大部分,和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以及越南的北部,早在滅六國以前,秦始皇就已經把百越之地,作為統一的新目標。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統率50萬大軍進攻嶺南,但因為五嶺之路漫漫難行,糧餉轉運困難,最終以失敗告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派人在湘江和灕江之間,修建了一條運河,起名靈渠,靈渠修成後,解決了後勤補給的問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再次出兵,迅速平定了嶺南,在嶺南設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三個郡,命任囂為南海尉,統領南海郡,其所轄軍隊駐紮於此。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趙高偽詔賜死公子扶蘇,秦二世胡亥繼位,胡亥繼位後,發生了大澤鄉起義,起義軍很快攻進關中,逼近咸陽,秦二世趕忙派大將章邯,把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集合起來,整編成一支軍隊,對起義軍進行鎮壓,就這樣一群烏合之眾,竟然就將陳勝和吳廣的軍隊打敗了。

大澤鄉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點燃了天下反秦的烈火,這烈火很快就在全國熊熊燃燒了起來,公元前207年,在各路起義軍攻擊下,大秦王朝滅亡。

看到這裡,我們也接近主題了,肯定有人會問,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南北兩支大秦的重兵,為什麼不回防支援呢?

歷史學家曾經考證,秦始皇在臨時死前,分別給駐守在南嶺和北方長城的秦軍,發過兩道密令,讓他們固守疆土,不得回防。


究竟秦始皇下沒下過這個命令,歷史上其實沒有正面準確記載,這個結論是專家們根據趙佗歸漢時寫的一封信得出的。

那麼,當大秦處於危難之時,這兩支軍隊到底有沒有回防呢? 真實的情況是,公子扶蘇死後,蒙恬也心灰意冷自殺身亡,北地秦軍的指揮權,被轉交給了王翦的孫子王離。

王離也曾統兵回來平叛,但在鉅鹿一戰中,被項羽率部破釜沉舟,一戰擊潰,此一戰後,項羽趁機乘勝追擊,迫使章邯帶兵投降,到這個時候,大秦駐紮邊境的軍隊只剩下嶺南一支了。 面對中原混亂、大秦帝國分崩離析的局面,任囂選擇了擁兵自重,拒不回救。

任囂病死之後,趙佗接受了他的建議,派兵封鎖了通往中原的通道,公元前204年,趙佗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正式建立南越國,國都定於番禺(今廣州)。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以後,經過了楚漢相爭的亂局,劉邦也失去了足夠的實力,去征服嶺南,就半推半就承認了南越王的獨立事實。

公元前191年,趙佗表面上接受了漢朝冊封,對漢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下屬的一個諸侯國,公元前112年,南越國才被漢武帝滅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