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因何被慈禧逼死?

朱邏輯世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阿魯特氏的悲劇不是自己的決定的,而是政治。

阿魯特氏是蒙古人,為蒙古正藍旗。

正藍旗是所謂下五旗,比起上三旗差的多了。原則上,阿魯特氏成為皇后是一種拔高。

這主要是慈安太后對於阿魯特氏的喜愛,因為慈安太后是阿魯特氏的表姨。

然而,立皇后在宮中是大事。

因為皇后是統領後宮的,一旦丈夫去世就可以為兒子代理政務,絕不是泛泛角色。

所以,慈安太后將阿魯特氏立為皇后,當然有政治上的佈局,為自己增加了勢力。

但是,慈禧對於阿魯特氏非常不滿。

阿魯特氏的生母愛新覺羅氏,是鄭親王端華之女。

端華是八大顧命大臣,也是肅順的好友。兩宮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後,端華被迫自盡。

自然,端華的是也同慈安太后有關係,但她們終究是一家人,血濃於水。

相反,慈禧和端華家族則是敵人,現在立阿魯特氏為皇后,不就是為慈禧樹敵嗎?

所以慈禧對於阿魯特氏極為厭惡,自己立了慧妃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她是上三旗的正黃旗,是滿洲“八大貴族”之一,也是慈禧的盟友。

慈禧希望兒子同治皇帝能夠寵愛慧妃,將來將慧妃立為皇后,將阿魯特氏打壓下去。

誰知道,同治對於死板、醜陋的慧妃極為不喜歡。

相反,長相不錯的阿魯特氏有著蒙古女人特有的直爽、開朗性格,同同治皇帝非常投緣,夫妻兩人婚後十分恩愛。

然而,慈禧卻勃然大怒,認為兒子和他作對。

於是,只要同治一靠近阿魯特氏,甚至兩人在一起過夜,第二天慈禧就把同治喊去,臭罵一頓。

久而久之,同治就不敢親近阿魯特氏,甚至不敢親近其他妃子,怕觸怒慈禧。

當時同治是個棒小夥子,有著很強的慾望。

但宮裡的女人不能碰,同治就偷偷出宮偷吃。

他是皇帝當然不敢去知名的妓院,就跑到比較偏僻的低等窯子去。

窯子的妓女一天接幾十個客人,當時又沒有避孕套,所以很多妓女都是有性病的。

由此,同治感染了梅毒,年紀輕輕就掛了。

對於阿魯特氏,慈禧也頗有不滿。除了阿魯特氏的出身以外,這個蒙古女人性格比較強硬,直來直去,讓慈禧很不滿意。

阿魯特氏不服慈禧的壓制。

一次慈禧藉口阿魯特氏做錯了小事,命令太監去責罰。誰知道阿魯特氏卻說:“臣妾就算犯了什麼大罪,也是從大清門抬進宮的皇后,請皇太后為臣妾留點顏面吧!”

誰都知道,慈禧雖然貴為太后,但開始只是一個妃子後來因為生了兒子才轉正的。

而帝后大婚娶皇后時,大清門才會開啟。

慈禧當年可沒有這種待遇,大清門沒有為她開啟過。

阿魯特氏未必故意說難聽話,但慈禧認為兒媳婦諷刺她出身低賤,勃然大怒。

同時,同治死後才幾個月,阿魯特氏就暴死。

當時說阿魯特氏是為了皇帝之死憂愁,最終殉夫。

其實,現在看來,阿魯特氏不是被慈禧暗殺的,也是逼死的。

在同治死前,阿魯特氏已經幾乎活不下去。

同治重病臥床時,阿魯特氏怕慈禧責怪,不敢去見皇上。

為此,慈禧大罵“這賤人,毫無夫妻之情”。

阿魯特氏去看望同治,親自為同治擦身、換衣,慈禧又罵“都什麼時候了,淫婦還想狐媚皇帝”!

這種情況下,同治皇帝死後,阿魯特氏不死也得死了。

因為阿魯特氏是正宮皇后,如果同治死後立下一輩人做皇帝,慈禧就是太皇太后,不能執政,需要將權力交給阿魯特氏。

而阿魯特氏同慈禧不和睦,慈禧絕對不可能把權力交給她,只能將她弄死,以絕後患。


薩沙


俗話說,清宮難斷家務事,天下最難處理的關係恐怕就是婆媳關係了,民間如此,皇家也不例外,往往婆媳關係非常激烈的家庭,都有一個無能的兒子或者丈夫,慈禧太后與兒媳阿魯特氏功臣緊張,就是因為同治太懦弱了,保護不了他的皇后,以至於年紀輕輕的皇后就被慈禧太后逼死了。


慈禧本是咸豐皇帝的一個妃子,母以子貴,兒子登基做了皇帝之後,她順理成章的成了皇太后,掌控了一切朝政大權,同治自小生活在慈禧的陰影裡,雖說貴為皇帝,但僅僅是慈禧的一個工具,傀儡而已,在母親的高壓下,他沒有半點的自主權。


慈禧向來專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就連兒子兒媳也不例外,同治十一年,六歲開始繼位的同治帝已經長成十七歲的翩翩少年了,慈禧太后不得不放棄垂簾聽政,把政權交給她的兒子同治。
交權對於慈禧來說如同割肉,在接下來的挑選皇后的問題上更是讓她大為不滿;東太后慈安、同治皇帝與慈禧太后對於選誰出現了分歧,東太后看中了翰林院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崇綺是蒙古第一位金榜題名的狀元,阿魯特氏生長在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知書達理,淑慎端莊。

而慈禧太后則看中了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認為這位聰穎俏麗的少女頗有幾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由於同治皇帝也傾向於立阿魯特氏為皇后,二比一,慈禧太后敗下陣來,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兩宮太后頒佈懿旨,選阿魯特氏為皇后,封富察氏為慧妃。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由此埋下了慈禧與皇后關係緊張的禍根。


由於阿魯特氏皇后並不是慈禧太后中意的人選,由此她對這個皇后是橫挑鼻子豎挑眼,一百個不滿意,處處為難她,有時甚至當著其他妃嬪的面責罰她,皇后不得已跪地求情,對慈禧說:

“臣妾就算犯了什麼大罪,也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請聖母為臣妾留點顏面吧”。


皇后說的是有道理,但這句話卻深深的刺痛了慈禧那顆敏感的心,要知道,按大清祖制,皇帝大婚當天,只有皇后是從大清門風風光光的抬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到後宮,而其他的妃嬪則只能由紫禁城的後面神武門進入。

慈禧雖然從一個貴人到最後當上了太后,但她是從神武門進來的,而她的老對手慈安是從大清門進來的,因此她永遠都比慈安矮一等,這是她一生的痛點,也是她最為忌諱的。


後來的一件事再一次觸怒了慈禧敏感的神經。

慈禧看中的是富察氏,而同治喜歡的是阿魯特氏,又不敢忤逆強勢的母親,於是他採取逃避的方式,兩頭不討好,都一起冷落,後來他得了天花,又染上了風柳病,奄奄一息之際,阿魯特氏皇后過來探望,向同治抱怨太后的迫害,同治安慰皇后說“卿暫且忍讓,終有出頭之日”。


這些話都被安插在同治身邊的慈禧的耳目聽到了,慈禧得知後是惱羞成怒,他趕到了同治的病榻前,抓住皇后的頭髮就打,並讓太監大刑侍候。

病中的同治一見這態勢習慣性的又嚇暈過去了,大家都慌慌張張的侍候同治皇帝,慈禧這才放了皇后一馬。

慈禧太后想廢了阿魯特氏的皇后之位,這時醇親王奕譞提醒她說“按大清祖制,非由大清門入者不能廢大清門入之人”,看起來慈禧想廢皇后她還沒有這個資格,她也只好作罷。


在同治皇帝死後,阿魯特氏皇后失去了最重要的保護傘,最終因不堪忍受慈禧太后的淫威,在同治皇帝死後的第75天就被迫自盡了,時年22歲。






遺產君


阿魯特氏和同治皇帝的婚姻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好結果,可是,誰也想不到竟會悲催到這種程度



阿魯特氏出身名門,是崇琦之女,除了相貌出眾外,從小受家庭薰陶,她在文化上的造詣也十分突出,左手書法更是傳遍京城。婚禮當日,同治為了驗證她的文采,還專門考了阿魯特氏,沒想到阿魯特氏對答如流,很得同治歡心。在所有人看來,她和同治的婚姻都是天造之合,可大家疏忽了同治身後始終站著的那個慈禧

慈禧向來囂張跋扈,在為同治立後的這件事上和慈安發生了分歧。慈安鐘意阿魯特氏,而慈禧則傾向於富察氏,二人相持不下,只好讓同治自己選擇,沒想到同治選了阿魯特氏,這讓親孃慈禧很不高興,於是就把怨氣撒在了阿魯特氏身上



阿魯特氏比同治大兩歲,婚後對同治百般呵護,在她的開導下,同治也一度想做出一番成績,可他們的恩愛卻被慈禧看成是一種諷刺,她以“有妨政務”為由,下諭讓同治多體貼一下富察氏,硬生生把二人拆開。同治不敢違命,但是又不願親近富察氏,索性獨居乾清宮。可他此舉卻被慈禧認為是阿魯特氏挑唆,對阿魯特氏的不滿日益嚴重

後來,同治不幸去世,在他去世時阿魯特氏已經懷有身孕,但是,慈禧依然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另立醇親王之子為王。慈禧不是害怕阿魯特氏,而是怕她肚子裡的孩子,慈禧能有現在的權勢,是因為她是同治的母親,如果阿魯特氏產下皇子,那阿魯特氏就成為皇太后,那她就必須退出了。慈禧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於是,不顧眾人反對,執意立了他人。

這種屈辱讓阿魯特氏痛不欲生,可是,面對氣焰囂張的慈禧她又能怎樣?最終,她選擇了自盡,以此表達自己的抗議和不滿。



阿魯特氏的死震驚朝野,各地官員紛紛上書指責,但都被慈禧給壓了下來,第二年,御史吳可讀在同治墓前自盡,在遺書中他再次怒斥逼死皇后阿魯特氏的做為,斷了同治帝的血脈,引起極大轟動,連外國公使也開始過問此事,在這樣情況下,慈禧不得不發佈詔書,宣佈以後不管誰做皇帝,都視為同治皇帝的後裔


回眸滿清


大家好!我是小熙,熱愛中國歷史,歡迎和我交流。

阿魯特氏,即孝哲毅皇后,清穆宗同治帝皇后。


很多人認為,她是被慈禧逼死的。慈禧為何要那麼做?

史料記載:她是在穆宗歸天七十四天之後死的,享年21歲,帝后接連去世,的確有些蹊蹺。

對於孝哲毅皇后的死,有兩種推論,一是被慈禧太后逼死的,另一種認為是自殺。

阿魯特氏入宮才兩年,穆宗就突發天花賓天。僅僅七十四天後,阿魯特氏也隨之而去。

我個人認為,她是被慈禧逼死的。


據說,阿魯特氏和婆婆慈禧太后關係極差,幾乎所有可查的旗人世家後裔的口述中都提到了這一點。

眾所周知,慈禧專橫殘暴,沒有人敢頂撞她,然而,身為兒媳婦的阿魯特氏不但頂撞慈禧,還說了一句觸碰慈禧最痛點的話刺激她,也許這正是慈禧動殺機的原因!

阿魯特氏對婆婆慈禧說“自己是大清門內抬進來的。”

眾所周知,慈禧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為此慈禧一直耿耿於懷,也是她畢生的遺憾。


未進大清門對慈禧的打擊那麼大,大清門為何物?咱們不得不提提了。

大清門被清朝統治者視為國門,平時不開,一般的官員和嬪妃都只能走神武門,唯有太上皇、皇太后、皇帝和皇后才能走此門。

在整個清朝,從大清門抬進來的皇后只有5位,分別是順治的廢后博爾濟吉特氏、順治繼後都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和光緒皇后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


清朝立祖制:非大清門入者,不能處置大清門入者。由此可見。由大清門抬入的這5位皇后,自然具有不可憾動的地位。

事實情況是: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是被抬進大清門的,而慈禧卻不是。

後來又發生一件事,慈禧太后向惇親王奕誴埋怨兒媳婦不聽管教,想要廢掉這個兒媳,而奕誴卻直白的說,“想要廢從大清門抬進來的,必須也要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才行”。

也許正是這句話令慈禧非除掉這個兒媳不行!祖宗的規矩是:不是從大清門進的,就沒有權利處置從大清門進的人。


也就是說,按祖訓,慈禧這個未進大清門的,是沒有權利處置這個從大清門進來的兒媳的。

但慈禧是誰?她本身就是個喜歡逆天而行的人!就衝這句話,她也得除掉這個兒媳!讓天下人看看,祖訓對我慈禧沒用!這樣就更沒人敢和她作對了。

有這個大清門祖訓,阿魯特氏非常有優越感,竟連慈禧都敢頂撞。其實,也正是這條祖訓害死了阿魯特氏。

謝謝對小熙的關注與支持!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小熙為人人


兩宮太后在將權力移交給年輕的皇帝之前,就給皇帝選了一位皇后和幾個妃子。來自一個滿人貴族世家的女孩子成了後宮之首的皇后,她叫阿魯特。眾妃子中位置最高的是“慧妃”,她是榮祿的朋友風秀的女兒。據宮裡一位太監的日記記載,慈禧太后的意思是正好將她們二人的順序對調,讓鳳秀的女兒做皇后,讓阿魯特僅做個妃子。但是兩宮太后之間就這個問題產生了一些分歧,於是決定聽一聽同冶皇帝自己的主意。皇帝立即表示看中了阿魯特,而慈禧本來信心十足地期待皇帝能遵照她的意願,現在聽到皇帝這樣說,非常惱怒,毫不客氣地表示反對。

宮裡的人們大都知道年輕的皇帝與其生母感情淡薄,即使他還是個孩童之時,就比較偏愛東宮太后,在大婚之後,他與慈禧的關係更加惡化了,而阿魯特氏與她的婆婆相處的也不好。因此再清楚不過了,慈禧在朝廷裡一直擁有的統治權,很可能隨著新一代統治者的崛起而漸漸失掉。

垂簾攝政取消,同治皇帝親政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以後朝廷奏摺不再呈遞其母后閱覽。

過去在熱河的那些歲月裡,隨著咸豐皇帝一天天衰弱下去,年輕的葉赫那拉氏為生存與權力而戰,她與輔政大臣周旋鬥爭,奪回了帝國的統治大權,而現在輪到她放棄攝政大權了,她才意識到自己前景將會很不妙。宮中那幾個月時間一定是煎熬的,帝后之間的權力爭奪首次公之於眾。年輕的皇帝能夠獲取大權,成功地取代他那強大的母后嗎?慈禧會甘心自己被冷落到一旁嗎?對於期待著後半生過上無憂無慮的體面生活的那些官員來說,及時準確地獲知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意味著極大的幸運和遠大的前程,他們後半生就能得到獲勝者垂青,真的可以高忱無憂了。不過,在垂簾攝政結束,她兒子親政的第一個年頭裡,她仍然是紫禁城裡最有權力的人,而她那個人魅力與極高的聲望,依舊使得眾多高級官員追隨在她左右,聽候差遣。榮祿隨傳隨到,還有李鴻章手握重兵,就駐紮在不遠的天津。

同治皇帝與其年輕的皇后(她15歲,比皇帝小兩歲)過於輕率的顯露出了他們對慈禧的不滿,而當時他們自己的地位還沒有鞏固好。年紀小的優勢就是可以等待,耗得起,而劣勢就是容易心浮氣躁缺乏耐心。同治皇帝在位時間很短暫,駕崩後。慈禧遷怒於阿魯特氏,更多責備於阿魯特氏,同治帝死後不久就逼死了阿魯特氏!





來今雨軒39655858



眾所周知,從同治到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一直掌握政權,她之所以能爬到皇家權力頂端,主要還是得益於親生兒子——同治皇帝載淳。然而相比於母親慈禧來說,載淳的運氣就相差很多,雖然如願當上皇帝並在位很多年,實際並卻無權力可言,絕大多數時候要屈服於慈禧太后的意志。

▲慈禧、慈安垂簾聽政劇照

青年時期,慈禧一心放在政治上,在咸豐皇帝死後,27歲的她與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聯手發動政變,剷除先帝指定的載垣、肅順、端華等八位顧命大臣。由於肅順等人此前明確反對太后干涉朝政,慈禧太后對其自然不會手軟,基本上是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每個人下場都很慘。處理完反對派後,慈禧太后就開始垂簾聽政——畢竟此時的同治皇帝年僅6歲。

▲恭親王奕訢舊照

嚴格說來,載淳並非咸豐皇帝獨子,他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可惜出生一天後就夭折了。所以說載淳作為皇子,是非常幸運的,不需要與兄弟鬥得頭破血流才能上位。然而他的幸運又全被母親慈禧給奪走了,誰也沒想到慈禧的權力慾和控制慾會如此之強。

載淳年滿18歲時,已經該結婚了,作為成年人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慈禧太后已經提前下過懿旨,要他必須“恪遵慈訓”,這就嚴重束縛載淳的自由,令其長期鬱鬱寡歡。更不幸的是,作為一國之君,載淳擁有一個皇后、四個后妃,美貌程度基本都處於中上水平,但卻沒有給他留下一個子嗣。這實在是令人費解,幕後真相到底如何呢?

▲青年慈禧與同治皇帝劇照

仔細查閱史籍,就會發現其實同治皇帝擁有子嗣,而且懷孕的還恰恰是嘉順皇后阿魯特氏。阿魯特氏不僅長相十分貌美,而且接受過十分良好的教育,家族背景也很雄厚,父親崇綺乃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狀元,祖父賽尚阿為大學士,外公則是當年“顧命八大臣”之一的鄭親王端華。更要命的是,阿魯特氏還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嘉順皇后阿魯特氏畫像

由於這一層關係,阿魯特氏對慈禧太后而言是一個嚴重威脅。在同治皇帝人生的最後時光裡,阿魯特氏已經懷有身孕,然而在載淳死後剛剛三個月,慈禧太后就直接羅織罪名下詔將其賜死。這時,阿魯特氏肚子裡還懷有胎兒,他被後世史家稱作“末阿哥”。

其實在載淳活著的時候,阿魯特氏就從沒有得到過慈禧太后的認可,慈禧非常討厭她和妹妹,不過她強大的家族背景讓慈禧忌憚,考慮到兒子非常喜歡她,慈禧太后也就一直沒有下狠手。現在載淳已離去,慈安太后也已離奇身亡,阿魯特氏失去了兩座靠山。此外,阿魯特氏一旦誕下皇子,將會榮升為太后,作為太皇太后的慈禧自然就不能再合法地垂簾聽政。於是慈禧必然會選擇痛下殺手。

▲慈禧太后舊照

同治皇帝和嘉順皇后二人的下場,對於當時的清宮來說,只是無數個悲劇的縮影而已。慈禧太后為了鞏固自己對朝政大權的把控,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任何對其掌權有阻礙和威脅的人,都會被慈禧利用各種理由和方法除去。

參考文獻:

《清史稿》


趣觀歷史


皇后阿魯特氏之死,僅僅在於她說錯了一句話,這一句話讓她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同治皇帝不學無術,在近臣的攛掇下染上了嫖妓的惡習,他經常微服出宮,換上平民服裝,流連於煙花柳巷。為了避開出沒於高級會所的達官顯貴,同治皇帝總是光顧低級的窯子,最終不幸染上了花柳惡疾。同治皇帝在19歲那年,就渾身長瘡,到處流膿,從此一病不起。

皇帝病重,皇后阿魯特氏心急如焚,趕緊前去探望。阿魯特氏是蒙古人,自幼飽讀詩書,知書達理,是個不可多得的大家閨秀。同治皇帝非常敬重她,然而專橫的慈禧太后卻怎麼看阿魯特氏都不順眼,因為她更喜歡慧妃。同治皇帝寵幸皇后無疑是對她的反抗,所以慈禧太后很討厭阿魯特,總是不斷挑她毛病。



當時阿魯特氏看到同治皇帝的病態後,悲從中來,不禁失聲痛哭。在哭泣之時,阿魯特氏還談及慈禧太后對她的排擠,總是因一些小事責罵她。阿魯特氏對慈禧的吐槽,真真切切地被慈禧佈下的耳目所獲知。原來,慈禧太后為了找阿魯特的毛病,專門派間諜跟蹤她。


慈禧聽聞阿魯特氏埋怨她,立即趕往養心殿,當著兒子的面將兒媳打了一頓。據溥儀所說,慈禧太后抓著阿魯特氏的頭髮出走了養心殿,並且命令太監用棍子痛打她。情急之下阿魯特氏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

媳婦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

雖然這句話只有11個字,卻著實要了阿魯特氏的命。因為慈禧太后是秀女出身,並非正兒八經的皇后。皇后都是從大清門那裡抬進來的,而慈禧太后永遠也享受不到這樣的殊榮,而這也成為慈禧太后心中永遠的痛。


阿魯特氏此話一出,慈禧太后頓時怒不可遏,然而躺在床上的同治皇帝因為驚嚇過度,竟然暈了過去,慈禧太后這才放過阿魯特。然而這一嚇,讓同治皇帝的病更加嚴重,不久後,同治皇帝就徹底嚥氣了。阿魯特氏,年近21歲就守了寡。

同治皇帝死後75天,慈禧太后就賜死了阿魯特氏。

有野史說:皇后阿魯特氏有了身孕,慈禧唯恐其生男孩威脅自己地位,於是將其逼死。就這樣,阿魯特氏就和同治皇帝在九泉下相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