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大家有沒有發現,出來社會工作後,工作不差工資也不差,但過著過著就落後同齡人好多?

分亨達人


出來社會工作後,工作不差工資也不差,但過著過著就落後同齡人好多,這是認知差距和能力差距促成的。

工作後的成長速度有快慢,本質差異可以分為:認知差距和能力差距。

能力差距

能力依靠個人學習和努力就可以獲得,努力程度不同,結果不同。

比如:對待工作的態度是否積極主動、工作上努力程度,是否在下班後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等。

認知差距

努力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自己能力很難再提升,也遇到了職業天花板,這是因為本質的差距並沒有解決,這就是在認知上的差異。

梁寧曾說: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而認知的層次,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操作系統。

職場認知層次,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對職業目標的認知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業目標:有的人希望能夠創業,擁有財富;有的人則更喜歡穩定,老婆孩子熱炕頭......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結果是這樣的: 第一類人:27%的人,沒有目標; 第二類人:60%的人,目標模糊; 第三類人: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第四類人: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此後的25年,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25年後,再對這些調查對象跟蹤調查,他們的職業和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四類人:3%的有清晰且長遠人生規劃的人 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為實現目標做著不懈的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第三類人: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規劃的人 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徵是:那些短期人生規劃不斷得以實現,生活水平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第二類人:60%的人生規劃模糊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第一類人:是那些沒有目標和規劃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狀況很不如意,經常處於失業狀態。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


那麼,應該如何去設定自己的目標,我通過身邊的事情告訴你:

一個朋友剛開始畢業的時候,她跟同齡人一樣,進入一家公司做外貿員,一個月工資3000。在那裡待了半年,她就覺得這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也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但她並沒有貿然轉行或者跳槽。而是找了很多前輩和大咖,瞭解了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後,認準了互聯網這個方向,然後通過自學互聯網,短短一年之內就從專員晉升為負責人,月薪3萬+。

在大家的佩服中,她又做了另一件令人驚呆的事情——辭職創業。結果在互聯網在線教育和內容創業的風口上,迅速崛起,畢業兩年就已經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年入百萬。

從跟她的對話中,我知道她的做法是:有著非常清晰的職業目標,而且將長期目標分解成階段目標,從而不斷地修正實現,在恰當的時間選擇最合適的道路。

我的另一個朋友則不同,畢業4年,換了不同行業的4份工作,直到今年才決定了要做一名程序員。

當年和他一起畢業的同學,有的已經成為了部門管理者,年薪數十萬;而他4年過後,月薪5000,重新開始。幾乎4年的時間,等於白白浪費,這正是因為他在職場初期沒有清晰的目標造成的。

二、對機會的認知:抓住機會。

01:團隊缺人

創業公司經常會面臨人不夠用,這讓你有機會鍛鍊各種能力。經常會發生的情境是,如果你的表現還不錯,甚至可能很一般,但是有個事情、或者有個業務,領導覺得你可能行,想讓你試一下,那麼機會就來了,幹成了這個位置就是你的。

但是這裡面需要的是勇氣。我經常發現有些人過度“謙虛”,老闆找上你,那是看中了你某些方面的能力,結果你反覆表達了自己還不夠好,不能勝任這麼重要的角色,向老闆推薦了其他人。

老闆能想到你,本身就說明了你的價值,在這個時候怎麼能啥都沒幹就撤退呢?好歹要試一試。不衝上去,你以後跟這種機會就絕緣了。

因此提醒大家,有任何可被發現或者可被組織用上的能力,一定要積極貢獻。否則你會越來越不重要,晉升怎麼可能想到你呢?

02:有大坑,沒人填

有一個文章叫《你能走多遠,取決於你填坑的能力有多大》。看了這個標題,我就想起了,很多職場牛人就是一路這麼走過來的。

別人能解決的問題你能解決,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你還能解決,這就是你的價值,是有事領導能想到你而不會想到別人的價值,因為只有你能解決這個事,你填坑的能力大於所有人。

很多人會想,這事太困難了太麻煩了,牽扯的方面太多,我可搞不定,我可躲遠點。但是你不從小坑開始練,永遠沒能力填更大的坑。

這就和打怪升級一樣,小怪打得多了,自然就輪到你打大怪了。但如果遇見困難就躲,你的弱項就得不到鍛鍊提高,看上去是一時安逸,但長期來看,吃虧的是自己。沒有白吃的苦,鍛鍊的能力最終都會變成自己的機會和位置。

03:上一級領導能力不強

上一級領導欠缺的能力,總要有人要去補的,這時你的領導的領導是個明白人,而且想做事情,你鍛鍊個人能力的機會就來了。

04:某種稀缺技能,暫時沒人會

如果團隊裡現在特別缺會某種技能的人,而你又是個快速學習型的人,你的機會就來了。你可以比別人更快的掌握這種技能,承擔相應的工作,從而獲得被認可的機會。

這種情況很難靠領導指派,你需要更加主動向領導說明你曾經幹過類似的工作,這個事你願意試一試,那麼在態度上,首先是非常加分的;如果結果也不錯,領導會因為這個事對你刮目相看。

05:在內部活動時露臉

如果你的工作能力真的沒什麼出彩的,那在其他方面,你還有什麼可挖掘的亮點沒有,這個是要靠自己去關注和打造的。

一個團隊需要各種角色,你幹活不行,那就組局行吧,幫助活躍團隊氣氛,或者年會出節目時你有點特長,能在這種大型活動上替團隊露臉,都是非常不錯的。

怕就怕其他方面也什麼都沒有,慢慢的什麼事大家都不會想到你,那晉升的時候又怎麼可能會想到你呢?

本段總結,在職場,要提高你的認知,思路決定出路,行動改變人生。機會無處不在,機會永遠都有,關鍵是發現機會的眼睛。

而機會永遠和風險與困難並存,如果你只想要機會,不想克服風險和困難,沒有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人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證明自己,去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晉升空間,所以,不要放過任何機會。

三、對工作本質的認知

初入職場的新人都是初始階段,這時候,你的大部分資源就是時間和精力,這就是你最重要的資源了。你要靠這些來獲得薪酬。

有的人懂得將時間進行高階置換,用時間去換知識,換技能,換人脈,換名聲,換一系列能在往後職場通關打怪中幫到自己的高級資源。

但我見過不少自以為自己很努力的人,他們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加班的照片。實質上,工作的本質並不是努力加班,而是創造價值。

就好比富士康的工人,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十個小時以上,最終還是逃不過逐漸被機器取代的命運。

如今的職場,並不是你花時間越多,加班越多,就理應拿到更高的薪酬(加班費不算),就能晉升。而是你的知識和技能更專業先進,更符合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才有可能拿到超過行業平均水準的酬勞。

真正能讓你進步的,不是簡單重複的執行工作。而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技能。


四、對圈子的認知

上層人人幫人,很多大佬都喜歡抱團取暖,互換資源。

在職場也是一樣,你和不同公司、不同行業優秀的人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間抱團,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認知,不管是未來創業還是跳槽,都是非常利好的。

混圈子,想從別人那邊獲得東西,首先要想,你能給別人提供什麼?

而“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說出了決定一個人圈子的,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你自身有多少實力,有多少人認識你。

想有實力,想提升圈子,就要提高自己的被利用價值,首先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思想。

最後總結,想快速成長,需要提升自己的認知,提高自己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