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長安十二時辰》皇帝為何突然讓太子和右相穿布衣覲見?他倆最終誰受到了責罰?

侃聊天下


“今日,若聖人徹底讓渡皇權,我唐,便開了天地新法。君臣明暗配合,君以相為盾,以守為攻,無為而治。至此,無對無錯,無功無過,無善無惡。如此治國之術,先進無匹前所未有。如此便可摘去諸位臣工,在聖人面前的表演之狀。凡事,僅有法制,只要法理正確,千秋萬代,將銘記我大唐在天保年是如何地繁盛無雙”!




這是林九郎在自己家裡面對下屬說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話,對於聖人讓他代政,他表面上冠冕堂皇地恭維聖人唐玄宗,背地裡卻已經得意忘形,以為過了上元夜,大唐便在他的掌控之中!


右相率先在聖人面前摘去了表演之狀

“表演之狀”是要畫重點的,右相幾個時辰前還說聖人讓他代政的目的是為了讓諸位臣工摘去表演之狀,露出真實的自己,沒想到的是,在得意之餘,他自己率先露出了真面目。

林九郎本來就對太子就心存芥蒂,他們兩方也一直是明裡暗裡的對立面。他代政後,第一個要收拾的一定是太子,只是,當他得知有人要在去聖人燈宴的路上襲擊他時,他來了一個將計就計,將“收拾”提前了一步。



他讓屬下代替他登上馬車,走出府門,就是為了引誘對方上當,沒想到兇手不但上了當,還讓他抓住一條大魚,何孚的落網讓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他終於抓住太子刺殺他的鐵證了,即便太子沒有參與,他也要讓何孚親口承認是太子的指使,他有的是辦法!


果然,在林九郎的威逼利誘下,何孚說是太子指使他刺殺林九郎,並在口供上簽字畫押。

只要何孚承認,太子的老師、何孚的父親何監還跑到了嗎?李必還跑的了嗎?

很快,林九郎便準備齊了所有指證太子的口供,並在上面蓋上了刑部、御史臺、大理寺三個衙門的官印。

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引以為傲地在自己家中就能完成三司會審的壯舉,卻成了李必反擊的有力證據。

李必正是利用林九郎的疏忽,一人獨攬三家官暑的印章是犯了聖人的大忌,聖人怎麼可能看著他專權而置之不理。

所以李必設計逃出了右相府,找到了同樣站隊太子的郭利士,又找來何監的學生寧王孫,讓他寫下監察文章呈送給聖人。

李必相信,聖人看過文章之後一定會震怒,因為李必早就參透了聖人的平衡之術,就是太子和右相的平衡,因此聖人不可能讓任何一方勢力徹底打敗另一方勢力!



善於揣摩聖人心理的林九郎卻誤會了皇帝的平衡術

林九郎一直以能準確地揣摩聖意而自得,卻沒有想到,自己也有失手的時候,他以為此時、此事還會像聖人年輕的時候一樣,因為他的彈劾,而殺掉了前太子和兩個王爺。


其實他錯了,此時的聖人想的是如何平衡朝局,他才可以和嚴太真逍遙自在,而不是動不動就懲罰或者殺掉自己的兒子。

聖人之所以讓林九郎代政,是因為如果讓太子代政的話,朝臣們會以為是皇權的過渡,時間長了,放出去的權利;就收不回來了。右相代政的話,他可以隨時收回代政之權,而朝臣們也會認為理所當然。


聖人要的是右相和太子之間的平衡,而不是任何一方的獨大,而右相彈劾太子的奏章顯然是用力過猛。

聖人接到奏章,如果責罰或者廢黜了太子,又把朝政和軍政大權交給了右相,那麼他們李家的江山就有可能旁落,他有那麼傻嗎?所以寧王孫的監察文章正好給了聖人一個臺階。

同穿布衣參加上元燈宴,對於右相是懲罰,對於太子則是不罰

上元等宴,是皇家最隆重的一次宴會,有資格參加這次宴會的要麼是皇親國戚、要麼是朝廷重臣、要麼是何監這樣的世家大族以及各國使臣。



在當朝所有權貴面前、在服色就是身份象徵的大唐,著布衣參加如此盛大的宴會,無異於在打自己的臉,而打臉者還是聖人,這對於林九郎來說,就是最大的懲罰。

看到郭利士送來送來的布衣後,林九郎徹底懵了,懵過之後是後怕,這一次,他揣測聖意的失誤,會不會讓聖人從此不重用自己了呢?


何監講的宰相張閱的故事,讓林九郎心有餘悸:張閱泰山封禪歸來,給自己女婿連升三級,他的女婿著紅袍出席了宮宴,刺了皇帝的眼。第二天,皇帝就將張閱打入了大牢。

何監講這個故事意在告訴林九郎,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千萬不要刺了聖人的眼。同時也讓他明白,兒子就是兒子,而他林九郎只不過是臣子而已!

太子也得到了一件同樣的布衣,但對太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在林九郎證據確鑿的情況下,聖人不是廢黜太子,也不是殺掉太子,而僅僅是賞給了一件布衣,說明聖人在顧念父子之情,也說明聖人本就沒有廢太子之意,太子懸著的心也終於落了地!


於小小


皇帝在得知右相私持三司官印辦案和太子涉及行刺右相後,賜給右相和太子布衣,要他們著布衣參加花萼樓宴會觀燈,有著不同的暗示。

對右相,皇上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

無論是多大的官職,其家世也是從布衣百姓出身的;

多大的官職都應該為百姓著想,牢記為官的本心;

官職再大,也是聖人的臣子,如果聖人不許你的官職了,你又能比老百姓高貴多少呢?

寓意就是:如果做不好了,皇上還可以讓你做回布衣。

對太子,皇上的意思可能是這樣的:

身為太子要多體會民間疾苦,以後才能委以重任;

聖人的孩子中不是沒有被廢黜的,所以聖人也可以讓你去做普通老百姓;

你的身份都是聖人給的,不然你就是布衣,所以應該對聖人感恩戴德;

萬一以後將國家大權授予右相了,你若是將他謀害了,也會處置了你;

兩個人都賜了布衣,其實都有警示作用,權勢始終掌握在聖人手裡,他們官位再高,但傳什麼衣服都是皇上賜的,聖人也可以在一夜之間,將他們貶斥成普通人。

就目前來看,兩個人都受到了責備,但是太子的事應該會有人替他背鍋,不會讓他遭到廢黜,龍波的計劃也將如期進行,但應該也會在關鍵時候功虧一簣,皇上在經過這件事後,可能會重新考慮將權利授予右相。不過這場風波的最大受益者還是皇上,他通過右相和太子的明爭暗鬥,相互制衡,自己得以穩坐泰山。


亦喜亦悲


聖人是在立威

太子和右相相爭的動靜鬧得這麼大,聖人不可能會不知道他們在爭什麼,平日裡爭一爭無傷大雅,而今日,各國番邦相聚於此,若是讓他們知曉,豈不是有失顏面,讓人恥笑自己管理下屬不嚴,之後,就更別說借今日上元節來彰顯國家的實力了。

話說回來,太子這方可以說是有理說不清,是否參與到了謀刺當朝右相中來,現在還說不太清楚,但是嫌疑肯定是最大的;而右相這方,三司印於他一人手裡,獨斷專權,視條規戒律於何處,依舊不對;

但不過好在並沒有鬧到無可挽回的局面,而且,現今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宜嚴懲,施些小懲戒即可,要不然,何以服眾?

賜予布衣,依我看,聖人就是在告誡他們,他們的權利和臉面都是他賜予的,不要把他當一個傻子來看,要不然以後將不會只是布衣那麼簡單了。

至於最終誰受到了責罰?

我覺得應該右相受到的責罰會更重一些,並不是因為太子是聖人的兒子,而是就事論事,林右相的做法著實有些過了,他和太子的夙願已久,這是朝堂上眾所周知的,而今,遇到謀刺,憤怒是肯定的,想要將兇手揪出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顧條規戒律,不經三司會審,以偏概全,一人執掌三印,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那他那份罪狀的可信度也不會太高。

不管怎麼說,林右相這方是最站不腳的,受到懲罰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一些。


煙雨闕


皇帝讓太子和右相穿布衣覲見,小編覺得皇帝有三方面的考慮:


第一、平衡之術

朝廷之中,派系眾多,各有各的立場。右相跟太子不是一個派系,不管是誰,都會為自己的利益先考慮,不能合作就只能走向對立面。

然而兩黨相爭,只要勢均力敵,反而對於皇帝的皇權更才有保障。

只是非常可惜,最後他沒能玩好反而出現了安史之亂。

歷史中乾隆皇帝可以說玩這一手玩的相當出色,同時啟用劉羅鍋、紀曉嵐、和珅,把朝野平衡的相當好。



第二、警告兩人

皇上賜太子和右相一身粗布衣服,是為了下他們的臉面,同時告訴他們,自己才是皇帝,能給他們地位,也能剝奪他們的地位,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加以警告。


第三、試驗太子

作為皇帝一方面希望太子才華出眾、能力超群,一方面又害怕太子能力過強。

特別是唐玄宗李隆基,我們知道此人是通過逼宮才坐上皇帝的,威逼自已父親退位,殺害了自己的姑姑。

所以,他的疑心更重,恐怕這樣的事情臨到自己身上。他曾懷疑自己的兒子,也就是之前的太子謀權篡位,一下子就殺了包括前太子在內的三個皇子。

他是一個疑心重又對皇權看的很重的一個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開創了開元盛世。

所以,這一齣戲也是試驗太子的能力如何、有無反心。

皇帝可以說是導演了一出好戲,起到了平衡、警告、試驗等作用,最終受益的確是自己。太子與右相之間明爭暗鬥,相互制衡,他的皇權得以更加穩固。


我想最後受到嚴重責罰的應該是右相,必經他動作太多了,做的也有點過火,皇帝豈能不知道這些,肯定會嚴厲的敲打。


樾檬影視



1、首先他們二人都不會受到懲罰。

2、聖人只喜歡自己,只看中自己,權利當下只有自己才靠得住,兒子權臣都不算個什麼東西,但是殺了一個太子會有其他兒子當太子,殺了一個林九郎會有張八郎李七郎,只有他們互相制約的時候,才是最安定的時候。



3、都穿布衣,看來聖人要退休了,會做出最後的抉擇,必須選一個了。


三味書屋之家


《長安十二時辰》看似一部古代的反恐片,其實是個大唐盛世高層權貴之間的博弈,太子、右相之間的鬥爭是聖人最想看到的,因為這是聖人玩的平衡術,但是最終他沒能玩好出現安史之亂,不像乾隆皇帝啟用劉羅鍋、紀曉和和申,他就平衡的相當好。

聖人根本就不會真正的把皇權過度給右相林九郎

我們知道聖人其實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此人是通過逼宮才坐上皇帝的,威逼自已父親退位,殺害了自己的姑姑,他曾懷疑自己的兒子即以前的太子謀權篡位,一下子就殺了包括前太子在內的三個皇子。

這說明他疑心很重而且對皇權特別的看重,這樣人會把皇權讓給別人嗎?這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把皇權讓給一個家族之外的人,這樣做無異於是自殺,所以這是一種試探或者說是故意製造一種矛盾。


但是他曾經殺了三個兒子,這讓太子認為他會不顧父子情,是會讓權給右相的,是一位自私極其狠毒的父親,所以他小心翼翼的,做事十的謹慎,他為自保必須要置右相於死地,但又處於弱勢。而右相更想獨攬大權,代替聖人行政,其野心可掬,太子是他上位執政的最大障礙,所以他以除掉太子為後快。但他們都不知這是聖人的挑撥離間之計,無形當中就為他們製造了矛盾,讓他們互相之間博弈撕殺,就沒有精力來真正的謀取聖人的皇權了!

越到關鍵時候林九郎就越飄

何孚表面上看起來是龍波的僱主,但龍波從不聽何孚的,並還挖掉了何孚的雙眼,何孚被林九郎抓住以後,林九郎對何孚利誘力逼,終於讓他指證太子私自聚會結黨營私,並把材料上報聖人,但何孚是謀反叛亂,謀殺朝廷高層官員,他又是何監的養子,這樣就牽涉甚大,這需要三思會審的,但是林九郎太自大了,有點高興過頭、有點飄,竟然當著李必的面前使用了三司的官印做假口供,這是攬權的重要證據,而且已成事實。他根本就沒把李必放在眼裡,這是一種極為自以為是的做法。


林九郎用檀棋生死來威脅李必,但是他沒有想到李必會為了顧全大局而暫時放棄檀棋,因為只有活著才會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李泌最想做的事就是守護長安和守護長安的老百姓,他這種選擇是對的、是具有大愛的、是需要勇氣的,所以李必也簽字只暫時指證太子,從而逃了出來,一出來他就找到同時也支持太子的郭仕力幫忙,並且也讓受寵的皇孫把右相掌握三司大印獨攬大權的事舉報給聖人。

於是乎就出現了聖人讓太子和右相都"穿布“出席燈會,這其實對兩位都是一種懲罰和警告,讓他們都明白聖人才是皇權的掌握者,聖人已經殺了三個皇子,如果再殺太子試問其他皇子還不是人心惶惶啊?老百姓也會謾罵或笑話聖人太過歹毒的,他暫時不會殺太子和右相任何一個人,因為這會讓其中另一個人會獨攬大權,會騰出時間來與聖人謀皇權,聖人就危險了,這就是平衡術,關鍵在平衡兩字!



這也是乾隆皇帝明知和申是個大貪官而不辦理他的原因,因為和申或者劉羅鍋或者紀曉嵐獨攬大權的話就會給乾隆皇帝製造很大的麻煩,就會真的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會功高蓋主的,就會動搖的皇權。


我個人認為這次的恐怖行動有可能聖人是幕後操控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平行太子與右相的力量,為他們之間製造矛盾而不惜犧牲老百姓的利益,還有一種可能就是11年之後安史之亂的主人安祿山在背後操縱著這一場恐怖行動,意在直接幹掉聖人謀取皇權,當然也有可能是林九郎在喊賊喊捉賊。然而何監所說的仁義是道,理國是術,聖子、太子、右相都沒做到,大唐危險了!


芳輝靜思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和右相的政治理念不相同,他們很多的看法,政治看法也不一樣,所以右相總跟太子過不去。

朝廷之中,派系很多,太子黨,皇子黨,各有各的立場,右相跟太子不是一個派系,而且兩個人在爭奪這個國家的話語權,不管是誰,都會自己的利益先考慮,既然不能共同生存,那就只能走向對立面。



在唐玄宗眼中,太子身為自己繼承人,太有實力就很容易像唐太宗曾經那樣逼迫自己父親讓位;但如果太子沒有實力,那你怎麼配當太子呢?你父親我可是開創了開元盛世“萬國來朝”的男人。



用《長安十二時辰》裡,右相林九郎的話來說,那就是:今日,若聖人徹底讓渡皇權,我唐,便開了天地新法。君臣明暗配合,君以相為盾,以守為攻,無為而治。


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君主立憲制”而皇上賜了右相、太子一身粗布衣服,是為了剝奪右相和太子的臉面,對他們的行為加以警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