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心理學: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是,胡亂咬人的瘋狗越來越多

當今社會, “見死不救、見危不助”的人越來越多,這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擔憂,有人為此甚至悲觀地斷言“道德大滑坡時代即將到來!”

古有韓信鋪漢,被誅淮陰;岳飛抗金,冤死風波亭;商鞅變法,車裂渭河;比干諫帝辛,剖肝剜心;袁崇煥抗清,凌遲京城。

今有彭宇好心,反成被告;救死扶傷,反被醫鬧;資助貧困山區,反被訛錢......

這一件件真實的案例彷彿都在說“好心未必有好報”,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這樣,那些原本熱心腸的人,也最終選擇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心理學: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是,胡亂咬人的瘋狗越來越多

個體的自身因素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是由三個“我”(即“本我”、“自我”、“超我”)共同影響的。

“本我”是個體最原始的狀態,也是個體原始的本能、慾望、衝動和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以及情感體驗;

“自我”則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習得的生存法則和社會契約;

“超我”則代表著個人的良心和道德準則。

當我們決定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尤其是在遭遇衝突選擇時,通常會權衡利弊,考慮周全,怎樣做才能夠既保護自己,又被社會接納,同時還可慰籍自己的良心。

心理學: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是,胡亂咬人的瘋狗越來越多

生活中部分人“本我”強於“超我”,對於這樣的人,在他們心中旁人的生命與自己並無強烈的關聯,自身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超我”命令他要救死扶傷,這是出於基本的良心和道德準則;“本我”告誡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我”在選擇中權衡利弊,引導他做出選擇,抑或遵從自己的良心,抑或明哲保身。

個體化社會:缺乏社會認同感

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意味著傳統的熟人社會正在逐漸瓦解,社會日益走向人際情感淡漠的陌生人社會。

英國後現代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曾說過: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幾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普遍的陌生世界,我們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們本身也是陌生人。”

心理學: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是,胡亂咬人的瘋狗越來越多

生活在現代秩序中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傳統人文關懷精神,在理性的指導下爭取個人自由、謀取個人利益、實現個人價值,從而導致於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淡漠、懷疑和猜測。

人與人之間喪失社會信任

社會心理學家觀察到,個人的冷漠行為會受到他人冷漠行為的影響。

如果一位老人倒在地上,前面的過路人袖手旁觀,後面來的行人也會照樣如此;而一旦有人上前救助,其他許多人也會跟著上前幫助。這說明冷漠行為也是模仿或暗示的結果。

心理學: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是,胡亂咬人的瘋狗越來越多

道德,兩字在辭海中釋義為:“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冷漠,辭海釋義為:“對人或事物冷淡、不關心的態度。”

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曾經做過一項實驗:

將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分別以一對一和四對一的方式與一假扮的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並通過對講機通話。

結果顯示:在一對一組中,有85%的人衝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四人組,只有31%的人採取行動。

心理學:現代人越來越冷漠的原因是,胡亂咬人的瘋狗越來越多

當單人在面對危機情況時,他的社會責任感遠遠強過群體面對危機時的責任感。

因此,對於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個體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加強,並做出積極的反應;而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人的責任感就會減弱,面臨困難或責任時,通常採取退縮行為。

在當下社會中出現的道德冷漠,我們不應該只看到表面現象,還要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

生活中,種種道德問題的出現,並不能單純用“為人冷漠”、“沒素質”、“缺乏同情心”等概括,而應該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

同時,我們面對道德冷漠時,還需要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反思,也需要社會形成以正義和善良為核心的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