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時期,國民黨軍隊裝備有哪些輕武器?

___葛某某


既然是講輕武器,那我順道把有關輕武器的管理機構,生產機構也一併說一下吧。1928年11月28日,北伐後的南京政府成立了“國民政府軍政部”,該軍政部下轄軍工署,軍工署下轄硝磺廠,製藥廠,兵工學習機構,各兵工廠,兵工材料管理機構,武器設計科,檢查科等各部。也就是說軍工署是當時武器裝備方面的總管事機構了,上到兵工行政事務,下到武器設計生產都由兵工署參與。後來兵工署出了一個名人,那就是俞大維,此人建立了統一的兵工廠會計制度,對我國近代的兵工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隨後兵工署又根據職能的不同分為了製造司,技術司,軍械司以及署本部,極大地簡化了結構,增加了工作效率。

後來在1939年又增加了兵工研究委員會和採購委員會(這6個部門的具體負責領域根據名稱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就不多說了,不然有些偏離主題了)。到了1944年又增加了一個戰時生產局,這個機構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的整合資源,實現標準化管理,有效的採購資源並將其分配給各個兵工廠,每個兵工廠又分為廠,處,製造所三級。

下面就進入正題介紹一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武器(我國抗戰時期的武器數目本來就繁雜,數量實在是太多了,我就挑幾個著名的講講):

手槍

毛瑟M1896型7.63毫米手槍,俗稱盒子炮。該槍威力強大,而且整槍尺寸也比較大,可以加裝木製槍套後成為卡賓槍,這個不像是手槍的手槍在國外碰了一鼻子灰,沒有一個國家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只有中國大批量裝備該槍,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對華武器禁運不包括手槍。截止1939年毛瑟兵工廠停止生產該槍後,大約一半的都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此外還有一款名為毛瑟M1932型7.63毫米的手槍,也就是自動版本,俗稱712型手槍,此外該槍的各種仿造型(比如西班牙仿造的,實際上西班牙仿造的才是準盒子炮)以及自產型更是多如牛毛。

勃朗寧M19007.65毫米手槍,該槍結構簡單,成本低昂,民間俗稱擼子,有當時“天下第一槍”的美譽,因為性價比高(上海兵工廠仿造生產每支只需30元),裝備數量也是極大。

步槍

中正式步槍,仿自德國M1924步槍,採用7.92*57毫米步槍彈,在試產過程中蔣介石和宋美齡前去視察,俞大維將“中正式”這一名稱提交上去後被批准。

八八式漢陽造步槍,光緒年間漢陽兵工廠仿自德國M1888步槍,1895年冬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該步槍,使用的是7.92*57毫米步槍彈,一直到1944年停產生產了大約100萬支,雖然比中正式落後了2代,但仍然是一線槍,差一點總比沒有好吧。

機槍

ZB26捷克式輕機槍,中國軍隊的神器,1920年捷克設計師在布拉格兵工廠的產物,1927年到1939年間一共有32272挺進入我國,從此開始了這支異國槍在我國的漫長生涯,後來各大兵工廠又開始了仿製,產量極大。

民二四式重機槍,仿自德國MG08馬克沁重機槍,抗戰期間國內各大兵工廠一共生產了18694挺該機槍,該武器雖然是仿造的,但是其品質和同時期的重機槍比起來絲毫不落下風,我心目中的抗戰武器NO.1。

機關槍

德國伯格曼MP18/28衝鋒槍,俗稱花機關,雖然是一戰產物,但是彌補了當時我國在衝鋒槍領域的空白,該槍並不是中央軍的制式武器,高級軍官自衛隊,敢死隊,特務營等才會分配該槍

湯普森衝鋒槍,1923年到1924年山東兵工廠曾經仿製過一批湯普森衝鋒槍,具體細節不詳,該槍主要是配發給抗戰末期的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國內軍隊很少裝備

其他

二八式槍榴彈發射器,27兵工廠生產的二八式槍榴彈,可以套在中正式等步槍上面,最大射距可達250米

博伊斯13.9毫米反坦克步槍,根據租借法案在1942年美國提供了1000支給當時的中國軍隊,只不過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實際只有572支到達昆明。

此外就是諸如手榴彈,大刀,刺刀等武器了。還有一些比較著名的比如布倫機槍,哈齊開斯機槍,柯爾特M1917左輪手槍等,只不過裝備數量並不多,因為當時我國並沒有完整的軍工體制,有武器就用,所以種類很煩多,估計細說起來都可以寫一本書了。

其實當時中國軍隊的有些武器並不比日軍的差,奈何不是自研武器才吃了大虧,所以武器實現國產化真的是很重要,其重要程度絲毫不亞於你的武器有多麼多麼先進。


武備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首先指出,二戰時期不存在什麼國民黨軍隊。

當時只有國民革命軍,軍隊裡面有國民黨嫡系的中央軍,也有共產黨的八路軍、新四軍,還有地方軍閥的軍隊。

在當年,沒有國民黨軍隊一說。

如果說國軍是國民黨的部隊,那八路軍、新四軍也是國民黨的?

說得通嗎?

就輕武器上,國軍的武器非常複雜。


大體是,手槍有幾十種,但主要戰鬥手槍為盒子炮,少數為勃朗寧手槍 槍牌擼子、馬牌擼子。

再說步槍,種類也有七八種之多,但最好的是中正式步槍,只是仿造毛瑟M1924步槍的產物,和98k同一個爸爸,相當精良。


然而,中正式步槍數量太少,因此國軍還大量裝備清末研發的老套筒,也就是委員會1888步槍。雖然是清末的產物,然後這幾十年步槍的進步有限,所以老套筒還是能夠對抗日寇的。

其他還有五花八門各種步槍,甚至包括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就不多說了。

輕機槍也是一樣,主力毫無疑問是捷克式輕機槍,抗戰前後生產了4萬挺。


但因輕機槍數量不足,飢不擇食,從任何願意賣的國家購買,包括蘇聯、丹麥、瑞士、比利時、芬蘭、奧利地、美國,型號多的很。

而中國自產較多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啟拉利輕機槍,一共生產了6000挺。這種輕機槍毫無什麼優勢可言,唯一隻是結構簡單容易製造,聊勝於無而已。



相對來說,手榴彈則很統一,就是仿德國的鞏縣木柄手榴彈。即便八路軍新四軍仿製的手榴彈,大體也是同一個設計。

大家想要知道詳細的,去買薩沙的《抗戰輕武器大百科》。


薩沙


由於抗戰軍興之際,中國依舊是一個前現代國家,軍工企業和其他工業部門一樣,產能產量不足,技術相對落後,更遑論標準化與統一,陸軍也是由國民政府“中央軍”嫡系部隊和各路軍閥部隊組成,各軍閥部隊自行製造,仿造,從外輸出的武器樣式更是五花八門,正如黃仁宇所言“不是國軍進入了抗戰,而是抗戰造就了國軍”,所以在戰爭初期,中國陸軍所用武器種類之繁多,令人驚愕,今天就簡單介紹下各領域的主要武器,掛一漏萬,歡迎其他同好補充指正。

一.手槍

1.漢陽,大沽,鞏造毛瑟手槍

這款毛瑟1896手槍由於應用廣泛,被俗稱為盒子炮,閘槍,駁殼槍,自來得手槍等等。這款手槍的發明人為德國毛瑟兵工廠工程師菲德勒三兄弟,本來希望能使這款半自動手槍成為德國或其他歐洲國家軍隊的制式手槍,不過運氣不佳,幸虧牆內開花牆外香,共計生產的100萬支盒子炮,有一半賣到了中國。除此之外,國內各大軍工廠也有仿造,比如漢陽軍工廠,以及大沽造船所。大沽造船所所造盒子炮槍面光滑,被暱稱為“大鏡面”,並有英文的“大沽海軍船塢”字樣戳記。同時,另外,從國外的西班牙阿特拉斯軍工廠,到國內軍閥控制下的小軍工廠,比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等等,乃至偉光正的蘇區小兵工廠,都有仿造。

盒子炮的裝填方式和毛瑟步槍相同,用10發子彈橋夾,一手拉槍機,一手裝彈。射擊時,彈殼由槍匣上方彈出,由於彈殼直上直下,有時會掉回排殼槽引發卡鏜,所以中國軍人經常以側手姿勢射擊,這一射擊姿勢在影視作品中多見於草莽英雄與土匪,以及敵後游擊隊員,比如李向陽。

除之之外,盒子炮的缺點還有,幾近圓柱形的握把不易牢握,如果裝上木質槍托設計,虎口很容易被擊錘打到,有些經驗豐富的使用者建議大拇指不要跨過槍把,只是在右方扶穩,除了扣動扳機的食指,其他三指向後拉。

2.勃朗寧1900式手槍


由於此槍構造簡單,生產容易,在20世紀2,30年代被大量進口,仿造,保有數量僅次於毛瑟匣子炮,有六寸勃朗寧,八寸勃朗寧兩種主要類型。八寸版本重907克,口徑7.66毫米,採用10發單行插入彈匣,六寸勃朗寧重608克,彈匣容量8發。

3.美國史密斯.韋森31型左輪手槍

主要由中央修械所,即日後的第44兵工廠生產。此槍是史密斯.韋森生產的警用左輪手槍,8毫米32S&W long口徑,6發轉輪彈倉。

4.美製柯爾特1911/1911A1式手槍

作為美軍從一戰至80年代中期的主力制式手槍,1911口徑為11.43毫米,採用7發插入式彈匣,管退式作用原理。珍珠港事件後,此款手槍也開始從美國運往中國,主要裝備駐印軍,反攻滇緬的遠征軍,以及中美合作所下屬的忠義救國軍

二.步槍

1.國產毛瑟1888式步槍

俗稱“漢陽造”,製造工廠為前清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設立的漢陽兵工廠,自1895年至1944年,漢陽兵工廠一共生產了100萬支以上的仿造毛瑟1988式步槍。是近代中國生產量最大的槍支信號。

毛瑟1888作業方式為手動旋轉式槍機,槍長1.25米,重4.06公斤,上彈方式為5發凸出式彈倉。雖然抗戰開始時,已經是誕生了40餘年的產品,但基礎性能十分優越,配備的7.92毫米子彈威力也勝於日方的38式步槍,但它的弱點在於抓殼鉤,小而脆弱,用久了會失去彈性,產生滑殼的毛病,而且分解式容易遺失。

2.浙鐵造77式步槍

即仿造的比利時FN1930式步槍,生產廠家是1938年於浙江麗水成立的浙江鐵工廠,之所以命名為77式,是取不忘77事變之意。77式的槍機可以與遼造13式互換,槍長1.11米,重4.08公斤,採用5發內藏式彈倉,共計生產了32000支

3.遼造13式步槍

這是一款集合了毛瑟1907以及日本三八步槍額“混血產物”。槍機為38式,撞針彈簧在撞針之中,保險用毛瑟的轉鈕。此槍總體性能良好,生產了大約14萬支,主要供應東北軍。但有一個致命缺陷,槍機沒有防止機尾轉動的定位銷,因此在上保險後拉出槍機時,機尾可以自由轉動,造成槍機沒有辦法重新推入機匣,如果硬退,會造成故障。

4.中正式步騎槍

此槍仿造自毛瑟1924式步槍。槍長1099毫米,重3.875公斤,上彈方式為5發內藏式彈夾。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將此槍作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的統一制式武器,使用7.92乘57毫米口徑子彈。1934年,兵工署技術司借財政部長孔祥熙之手,從毛瑟廠得到了1924步槍的全套工作圖,於是開始大規模仿製,在鞏縣兵工廣廠試製成功後,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將其命名為中正式,生產工廠除了鞏縣廠,還有第一,第21,以及廣東兵工廠等。

5.意大利1891式步槍

民國9年,12年,13年,北洋軍政府曾三次進口此槍,累計9萬6千支, 後國民政府也有少量購入,主要裝備福建部隊。1891式基本照抄毛瑟1888式,只是上彈方式改為6發凸出式彈倉,分長短兩式。

6.俄造莫辛那幹1891式步槍

俗稱“三線步槍”或者“水連珠”,槍長1235毫米,重4.1公斤,採用5發凸出式彈倉,自北伐戰爭以來,俄式步槍就不斷通過軍火商流入中國西北軍系統部隊,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也曾向蘇聯軍購5萬支。

7.美國1917式步槍

原為英國設計,稱為p14步槍,在一戰初期,交給美國春田,石島兵工廠生產。槍長1.17米,重4.17公斤,上彈方式為5發內藏式彈倉。為美國參加一戰時陸軍制式步槍,二戰爆發後,為了彌補M1加蘭德式步槍產量不足,再次開工生產,主要裝備二線部隊以及預備隊,在中國國民政府接受美援後,1917式大量裝備駐印軍,為了照顧中國士兵身高普遍偏矮的因素,大量1917在印度被改為短步槍,長度縮減為1040毫米。

8.美國造李-恩菲爾德步槍

槍長1129毫米,槍重4.1公斤,上彈方式為10發插入式彈匣。兼顧可靠,火力強大,經歷了2次世界大戰,採用後方閉鎖式設計,又大量使用衝壓件,是英聯邦國家在二戰中的主要裝備步槍,在駐印軍剛剛進入藍伽訓練營時,第一批接受的裝備就是李-恩菲爾德式步槍。

9.美國造春田1903式步槍

俗稱春田30,是美國根據毛瑟1898式改造的短步槍,二戰爆發後,主要裝備傘兵,以及戰略情報局下屬的突擊大隊,1943年滇緬遠征軍中成立傘兵大隊,也裝備了此槍。

10.美國造M1卡賓槍

M1卡賓槍是美國溫徹斯特軍工廠為軍隊中的非一線戰鬥人員製造的輔助性武器,槍長504毫米,槍管長458毫米,重2.48公斤,上彈方式為15發雙行插入式彈匣,採用短衝程作業,利用子彈發射的瓦斯氣,將活塞加速,打擊聯動杆,後坐力輕小,整槍重量輕,被美國大兵暱稱為“war baby”但缺點是子彈殺傷力有限,該槍主要裝備於“中美合作所”下的敵後遊擊部隊忠義救國軍以及美械整編師中的非一線戰鬥人員

三.輕機槍

1.捷克造ZB26式輕機槍

1927至1939年,共進口32272挺,並由大沽造船所等兵工廠仿造。1934年被定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專制式輕機槍。作業原理:導氣式。槍長1165毫米,槍重9公斤,上彈方式為20發雙行插入彈匣,射速每分鐘650發。ZB26由兩人操作,空彈夾由槍手取下,助手裝上新彈夾並默記彈夾數量,在射完10個彈夾後,就需要更換槍管,這是因為國內仿造ZB26,所用鋼材不過關,而原廠ZB26所用優質鋼材來自斯柯達廠,即使槍管打紅,立刻浸入冷水中冷卻,再取出重新射擊,也無大礙。ZB26還有一項優秀設計,即快速裝彈器,可以把10到12個裝滿子彈的橋夾放在裝彈器中,快速拉動拉柄,橋夾自動滑出,裝滿一個20發的彈夾只要幾秒鐘,這使ZB26在抗戰8年中,始終是國軍最可信賴,且性能優於對手的基礎壓制武器。

2.川造仿啟拉力KE-7輕機槍

為瑞士軍火公司SIG所發明,但沒有被瑞士軍方採用,轉而做為商用出口.槍長1190毫米,重7.7公斤,每分鐘射速550發,上彈方式為25發雙行插入式彈匣。1928至1938年,國民政府一共向SIG訂購了3025支挺KE-7,四川華興機械廠也在1934至1936年仿製了6000餘挺KE-7。KE-7在抗戰中主要裝備川軍,臺兒莊之戰前夕,川軍125師746團即記載,每個連補充3挺重慶製造花筒機關槍。這花筒機關槍就是KE-7, 因槍套筒上的圓形散熱孔而得名。

3.丹麥造麥特森輕重兩用機槍

作用管理管退式,槍長1160毫米,重9.6公斤,上彈方式為32發單行插入彈匣,理論射速450到500發每分鐘。這款通用機槍清末即進入中國,被稱為“輕機快炮”。麥特森通用機槍的優點之一是採用浮動式三腳架,三腳架上的緩衝器能有效減輕後坐力,達到射擊精確性。但同時,如果當做重機槍使用,32發彈夾容量有限,難以形成持續火力,但依舊優於日軍使用30發保彈板的三八,九二式重機槍,國府在1938至1940年,共計購買了3300挺。民國27年3月,兵工署決定設廠,自行製造麥特森機槍,但不幸的是,滇緬,滇越公路運量有限,麥特森機槍的全套進口圖樣和刀具又於1940年6月,毀於日軍空襲。

4.加拿大勃然(bren)輕機槍

槍長1190毫米,重10.5千克,上彈方式為20發雙行插入彈匣,理論射速500發每分鐘。美國宣佈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後,美國即向加拿大英格力斯軍工廠進行訂貨,採購勃然輕機槍以供應中國軍隊。至抗戰結束,一共有18135挺勃然輕機槍送往中國,輸送途徑為駝峰航線以及1945年初重開的滇緬公路。主要配發部隊為駐印軍與位於雲南的遠征軍。

5.比利時造勃朗寧mLe 1930(FM 30)自動步槍

槍長1130毫米,口徑7.92毫米,上彈方式為20發插入式彈匣,射速560發每分鐘。本來設計的原始目的是一款單兵使用重火力武器,但因重量偏大,經過改進後裝上兩腳架,成為2戰中美國步兵班使用的重管自動步槍(BAR)

從1933年至1937年,國府從比利時共計進口9148挺FN30,抗戰開始後又訂購了8000挺。

四.重機槍

1.勃朗寧1917式水冷重機槍(卅節式)

槍長960毫米,重15.6千克,上彈方式為250發彈鏈,理論射速500到600發每分。1921年10月,開始在漢陽兵工廠仿製生產,稱為卅節式,前後生產了大約1萬多挺。由於是反向工程,國產仿造式質量不穩定,沒有一挺可以連續發射200發子彈以上,但是原廠1917式在美國陸軍的測試中,曾有一口氣發射39500發子彈而無零件故障的記錄。1943年起,根據租借法案,美國開始向中國提供步兵輕武器裝備,其中包括2448挺重機槍,由於美國提供的1917A式基本與卅節式相同,所以訓練使用不是問題,彈帶和零部件也可以通用。

2.馬克沁24式水冷重機槍

早在1889年,金陵兵工廠即開始仿造。直到抗戰開始,共計生產18964挺。槍長1197毫米,槍重20公斤,上彈方式為250發彈鏈,理論射速480到600發每分鐘

1936年,金陵兵工廠改進了24式的扳機,雙把手前各有一垂直的聯動杆,任何一邊向後拉,就可以擊發,簡單自然,優於原來的左手拇指推開保險,右手拇指壓扳機而擊發的複雜設計。

3.捷克造ZB37氣冷重機槍

槍長1096毫米,重18.66公斤,上彈方式為100發或者250發金屬彈鏈,理論射速500至700發每分鐘。1937年,國府向捷克訂購1000挺,但只有850挺運抵,因其優秀性能,優先裝備中央軍。ZB37的特色設計包括能調整射速,每分鐘450發至700發,握把部分與扳機組兼做拉柄,並配置有彈鏈裝彈器,裝彈簡單迅速。

五.衝鋒槍

1.白格門(bergmann)手提機槍

由於槍口和槍管外殼上密佈的圓形散熱孔又被俗稱為“花機關槍”,或者格早龍。槍長820毫米,重4.33公斤,7.65毫米口徑,上彈方式為40發雙行插入式彈匣,理論射速500到600發每分鐘。金陵與上海兵工廠從1928年開始仿製,主要裝備部隊 包括川軍與晉綏軍。

2.美國湯姆遜衝鋒槍。

槍長865毫米,重4.87千克,口徑11.43毫米,上彈方式為20發雙行插入式彈匣或者50發圓形彈鼓,理論射速600到700發每分鐘。自1923年開始,廣東,山西,四川兵工廠開始仿造湯姆遜,主要裝備川軍,晉綏軍。自珍珠港事件後,美國開始根據租借發案向中國提供輕武器,湯姆遜1928式(M1)衝鋒槍開始配發駐印軍和雲南遠征軍,理論上每個整編美械師步兵連配備18支湯姆遜,做近距離火力壓制之用。


用戶69792950182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裝備的武器比較雜,各個國家的都有。

美國製造的有:M1911手槍、勃朗寧大威力手槍、M1903春田步槍、M1卡賓槍、湯普森衝鋒槍、勃朗寧M1918自動步槍、勃朗寧M1917水冷式重機槍、勃朗寧M1919中型機槍、M2重機槍。

蘇聯製造的有:莫辛-納甘步槍、DP輕機槍、馬克沁-託卡諾夫M1925輕機槍、馬克沁M1910重機槍、ShKAS機槍(空用機槍或者是中型機槍)。

德國製造的有:毛瑟C96手槍、魯格P08手槍、毛瑟M1898步槍、毛瑟98K步槍、MG08重機槍、MG13通用機槍、MG34通用機槍、MP18衝鋒槍。

捷克製造的有:ZB26式輕機槍、ZB37式重機槍、ZH-29步槍。

國內兵工廠製造的有:元年式步槍、漢陽八八式步槍、中正式步槍、八一式馬步槍、三十節式重機槍、二四式重機槍。

英國製造的有:布倫輕機槍、斯登衝鋒槍、恩菲爾德M1917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維克斯機槍、劉易斯機槍。

瑞士製造的有:SIG Neuhausen KE7拉利輕機槍。

芬蘭製造的有:拉提M26輕機槍。

墨西哥製造的有:蒙德拉貢步槍。

西班牙製造的有:阿斯特拉M900手槍。

法國製造的有:霍奇克斯M1922輕機槍、FM-24/29輕機槍、霍奇開斯M1914重機槍。

比利時製造的有:FN M1900手槍。


鼎盛成寧


輕武器包括手槍、步槍、衝鋒槍、輕機槍等。二戰時期,國軍武器裝備落後,大多數是自己仿造,由於技術落後,水平一般,且遠不能滿足裝備需求數量。

手槍主力——盒子炮

又名駁殼槍、匣子槍、20響等等,抗戰劇必備神器。我們經常在抗戰劇中看到,八路軍將領喜歡使用這款槍管很長、四四方方的槍,以致於有觀眾認為這是八路軍專屬,中國製造。

實際上,盒子炮是德國貨,原型是毛瑟C96手槍。該槍一般使用7.63x25mm毛瑟手槍子彈,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但由於體型龐大,不易攜帶,在德國反而未受歡迎,但在中國很早就有仿造,並且在抗日戰爭中流行起來。

據估計,中國戰場使用的盒子炮,總數不下40萬支,堪稱抗戰劇中的“明星武器”。

除了盒子炮,另有進口或仿製的勃郎寧M1900式、M1911等手槍,但裝備不多。

步槍主力——中正式、漢陽造

1、中正式

又名二四式步槍,原型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生產的“標準型步槍”,系國民政府專門為德械裝備的稅警總團訂做,因生產時間為民國24年(1935年),故定名為“二四式步槍”,後為打上蔣介石的烙印,又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簡稱“中正式”。

中正式步槍使用7.92×57mm毛瑟步槍子彈,槍身較長,加上刺刀後全長達1.66米,這樣跟日軍的主力步槍三八式步槍拼刺刀時,在長度上不至於太吃虧。

二戰期間,中正式步槍在國軍中的配備量達到60萬支左右。

2、漢陽造

又名八八式步槍,使用7.92×57mm毛瑟步槍子彈,國軍裝備的主力步槍,因其原型是德國造Gew 88步槍,故稱八八式步槍,又因主要由漢陽兵工廠生產,故稱漢陽造。

漢陽造設計比較老,但射擊準確,操作可靠,抗戰期間裝備部隊約21萬支。

除了漢陽造、中正式,國軍還進口德制毛瑟Kar98k步槍、蘇制莫辛-納甘步槍及各種變型、美製春田M1903、M1917式等,但數量上都不如上述步槍。

衝鋒槍主力——德制MP18、美製湯姆森

這兩款槍不詳細介紹了,槍是好槍,但由於射速快,太耗費彈藥,中國用不起。MP18衝鋒槍只能裝備在全副德械的精銳部隊(如德械師);湯姆森衝鋒槍裝備稍多,也不過4萬來支。

輕機槍主力——ZB26式輕機槍

又名捷克式輕機槍、二六式輕機槍,原產於捷克,跟盒子炮一樣,抗日戰場上的“明星武器”,也是“牆裡開花牆外香”的典型,在原產國用得少,在中國用得巨多。

ZB26式輕機槍,全長1150 mm,使用7.92x57mm毛瑟步槍彈,空槍重9.6公斤,配備20發彈匣後全重10.5公斤,子彈口徑、射擊初速、整槍穩定性和射擊威力,均略勝日軍歪把子(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一籌,因此能在雙方對射中佔據優勢。

國軍配備的ZB26式輕機槍,既有進口,更多是仿製,總數在10萬挺以上,但仍然遠遠無法滿足需要,一個國軍甲種師僅裝備274挺,平均每團60多挺,大多數部隊更是一個排甚至一個連才配備一挺,同時期的德軍一個步兵班至少配備一挺MG-34或MG42通用機槍。

除ZB26式輕機槍外,國軍也配備英制布倫輕機槍、蘇制DP輕機槍等,但數量很少。

整體來說,國軍在二戰期間的輕武器裝備五花八門,但生產和配備量相對軍隊的需求量而言缺口極大,這主要是我國經濟不發達、工業產能力落後導致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二戰時期國民黨軍隊裝備的武器那可謂是五花八門,每一種類型的槍械都有好幾種不同的型號。在這裡簡單的列舉一下:

首先手槍當時的國民黨軍隊裝備的大多數就是德國的毛瑟C96手槍,也就是常說的盒子炮。除此之外當時國民黨軍隊還裝備了美國的M1911手槍、比利時的勃朗寧手槍(花口擼子)、還有美國和比利時聯合出品的勃朗寧M1903手槍(馬牌擼子)等等。

其次步槍在當時國民黨軍隊是裝備中正式步槍、漢陽造步槍。而有一些部隊裝備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在接受蘇聯援助的時候有些部隊裝備了一些莫辛納甘步槍。另外國民黨軍隊還裝備過美國的春田步槍、日本的三八式步槍等等。另外在抗日戰爭期間,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國家的步槍國民黨軍隊也曾經裝備過。

再次是衝鋒槍。衝鋒槍在國民黨軍隊中還是不常見的,其主要裝備的就是德國的MP-18衝鋒槍(俗稱花機關)、再就是美國的湯姆遜M1928型衝鋒槍。在中國遠征軍期間,中國軍隊接受了相當一部分的英國司登衝鋒槍、美國的湯姆遜M1型衝鋒槍。

然後機槍方面中國軍隊裝備最多的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ZB-26輕機槍(捷克式),然後就是是德國造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和以及中國的仿製品——民24重機槍。另外國民黨軍隊還裝備過英國的布倫式輕機槍、美國的勃朗寧M1917重機槍等等。


迷彩派軍事


一系列輕武器應以槍械為主。

在當時,總體簡言--國軍派系山頭多/裝備來自“萬國牌”。

手槍:

勃朗寧M1900--主打裝備;

柯爾特M1903--主打裝備;

勃朗寧M1910--主打裝備;

西格紹爾M1913;

西班牙快速牌;

毛瑟M1934;

還有,柯爾特M1911--主打裝備;

史密斯·韋森31型轉輪手槍--主打裝備;

以及,大名鼎鼎/最牛B的毛瑟駁殼槍/盒子炮--主打裝備之王中王。

主打步槍:

漢陽造;中正式;莫辛那甘1891式;李-恩菲爾德及美M1卡賓槍。

主打衝鋒槍--美製湯姆遜。

主要輕機槍--捷克ZB26式。

主要重機槍--馬克泌24式水冷型。


野草Yc


彩色國軍照,佩戴英式鋼盔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在抗日戰場上日軍通常對中國軍隊具有壓倒性優勢,其原因無非是兵員素質、裝備和後勤。基本沒有重工業基礎的中國在武器裝備方面可謂是全方位的落後於日本,但輕武器方面卻是中國軍隊少有能略佔優勢的地方(當然是指嫡系部隊),畢竟南部十四手槍、歪把子、九二式重機槍什麼的都過於拙劣。接下來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抗戰中中國軍隊裝備的輕武器。

漢陽造

抗日戰爭時期步兵最主要的武器裝備非屬步槍不可,而中國軍隊彼時最主要的步槍就是有老套筒、漢陽造之稱的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的國產版本。說到漢陽造這個名字,還需要追溯到清政府的洋務運動。當時洋務派大臣,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就是引進德國1888式步槍的主力推動者。清政府從德國手中購得1888式步槍的設計資料和生產機械後,1896年開始在漢陽兵工廠生產該型步槍,並命名為八八式步槍。因為該步槍最先由漢陽兵工廠生產,故有了"漢陽造"這個名字。那為什麼它又被稱為"老套筒"呢?這是由於這款步槍在設計之初為了防止槍管炸膛而採用了全長式槍管套筒,也就是在槍管外再包了一層金屬。而國內早期的仿製型號也沿用了這種設計,於是國產1888式步槍因為這個外觀特點而有了"老套筒"的綽號。不過在1904年,漢陽兵工廠參照德國1898式步槍對這款步槍進行了改進,去掉了槍管套筒,改進了照門,將通條改放於護木中等,所以能被成為老套筒的應該都是早期生產的版本。

漢陽造

漢陽造給人的感覺是一款落後的武器,就像《亮劍》中李雲龍說的"當時我的士兵用的都是老套筒、漢陽造,膛線都快磨平啦!"。事實也確實如此,把一款1896年開始生產的步槍放在1930年代來看,的確可以說是老舊的裝備,性能自然比不上日軍裝備的"三八大蓋"或者是最新生產的中正式步槍。但就是這麼一款老舊的步槍幾乎陪伴著中國士兵進行了半個世紀的奮戰,甚至到了抗.美.援.朝戰場上依然有它的身影,漢陽造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中國軍人使用過的武器。

德械88師標準裝備

如果說漢陽造代表了當時中國軍隊落後的裝備,那對應的精良裝備就應該是中正式步槍了。中正式步槍的前身也是來著於德國的步槍,是當時德國最先進的1924式毛瑟步槍(不得不說清末民初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德國很大的影響,之前就連北洋水師的很多艦船也是訂購自德國)。由於中正式步槍最初由於被製造於民國24年而被命名為民國24年式步槍,後來由於時任國民黨政府最高領導人蔣.中.正而得名中正式騎步槍。

1924式毛瑟步槍在引進時屬於當時世界先進的步槍,其仿製品中正式步槍自然也可以稱得上是精良的裝備。其採用最新的7.92*57毫米尖頭彈,和漢陽造採用的圓頭彈相比,其彈頭質量輕,風阻小,初速高,射程和精度都更高,威力也更大。其和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50毫米步槍彈相比威力更大甚至比以後日本九九式步槍採用的7.7*54毫米步槍彈威力也更大。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被三八大蓋擊中多受貫穿傷,不易致命,而被中正式擊中則不死也是重傷。但是中正式在射擊精度和射程上不如三八大蓋,這也是各有優劣。而且還有一點就是中正式步槍遠短於三八大蓋,就算裝上特別設計的長刺刀後仍然短於加裝刺刀的三八大蓋,所以在進行白刃戰時也會吃長度的虧,畢竟肉搏戰時就是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ZB-26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步槍裝備主要就是漢陽造、中正式步槍。而在火力支援方面,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ZB26了,也就是捷克式輕機槍。顧名思義,這是一款捷克斯洛伐克1926年定型生產的輕機槍。ZB26的確是一款非常優秀的輕機槍,出口到了許多國家,就算是德國吞併捷克後也認可該槍的性能,並將其命名為MG-26裝備軍隊。而中國更是使用ZB-26最多的國家,因為中國不僅大量採購,還進行了大量的仿製,相信大家在各種抗日影視劇中也可以發現大量ZB-26的身影。

對於中國軍隊來講,ZB-26是非常重要的火力支柱,進可攻退可守。在中國軍隊裝備的有限的重機槍經常被日軍的擲彈筒迫擊炮擊毀的情況下,輕便易轉移的ZB-26就是中國士兵手中的法寶利器,優秀的精準度讓它就算是在與日軍的歪把子對射中也佔盡上風。一般來講一個甲種師可以裝備274挺ZB-26,平均一個團60餘挺,而精銳的部隊,如整編88師可以裝備多達700餘挺,達到每個班1挺的水平。但是一些地方雜牌軍隊一個排甚至一個連才有1挺,不同的火力配置也就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戰鬥力。

現存民二四式重機槍

抗戰時期,支撐起中國軍隊火力的兩大支柱一是ZB-26輕機槍,另一個就是二四式重機槍。光看外形就可以知道,這又是中國的一款仿製產品,而仿製的對象就是德國的MG-08重機槍,也就是著名的馬克沁重機槍。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沁重機槍的發明者馬克沁出生於美國定居英國,馬克沁重機槍最早也裝備給英國軍隊。德國在認識到這款武器將開啟自動武器時代的大門後果斷購買並引進生產線,最後進行了成功仿製並改進,就誕生了MG-08馬克沁重機槍。

雖然在二戰時二四式重機槍已經不算先進,但依舊是一款極具殺傷力的武器。在與日軍交戰過程中,日軍往往會優先"照顧"二四式重機槍的陣地,使用迫擊炮或者步兵炮先摧毀二四式重機槍後再發起衝鋒,否則一挺不被壓制的二四式重機槍可以給衝鋒的日軍造成重大的傷亡。而且二四式重機槍在與日本九二式重機槍的對射中也處於優勢,主要是九二式採用彈板供彈,火力連續性不如二四式。

二四式重機槍還可以客串防空機槍的角色,中國軍隊也曾有過集中4挺二四式重機槍齊射防空的戰術。二四式強大的火力極大地激勵了中國軍隊,但是可惜裝備數量較少,一線部隊只能分散佈置,難以組成火力網,再加上是日軍的重點摧毀對象,二四式重機槍的戰損率居高不下,不過也可以由此看出其對日軍的震懾作用。

晉造駁殼槍

說過了步槍、機槍,現在再來說說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手槍,這一款手槍在中國堪稱傳奇,有關它的故事數不勝數,富有創造力的中國軍民給它取了許多綽號,包括駁殼槍、盒子炮、快慢機、20響等。而它的大名就是毛瑟軍用手槍,這也是一款中國大量進口而且展開了大規模仿製的槍械。

雖然沒有再西方嶄露頭角,毛瑟手槍在中國卻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還處在軍閥混戰中,急需各種軍火,而日本為了準備入侵中國又限制中國的武器進口,但是毛瑟手槍不在限制的行列之中,故各個派系武裝都裝備了許多毛瑟手槍。所以一直到抗戰時間,中國軍隊都大量裝備毛瑟手槍。裝備毛瑟手槍比較出名的有馮玉祥將軍的手槍旅,每個士兵配備兩支毛瑟手槍,一把大刀。除此之外,八路軍也曾組建過多支手槍隊,而且毛瑟手槍也是游擊隊所鍾愛的裝備,一來相比於步槍易於攜帶和隱藏,二來毛瑟手槍火力強大,在短兵相接中可以佔到不小的優勢。

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中國軍民想出的解決毛瑟手槍連射時槍口上跳問題的巧妙辦法,這個方法也非常簡便,只需要持槍時手心向上或向下,這樣槍口的上跳作用就可以讓其順勢向左或向右繼續掃射。這個奇思妙想使毛瑟手槍就算不外加槍托也可以很好地連射,使其能夠更好地在中國軍人手中發揮作用,也體現出了中國人的智慧。

MP18

由於時代的原因,中國軍隊的裝備受德國武器的影響很大,之前已經介紹過與德國有淵源步槍、重機槍、手槍,那德國著名的衝鋒槍自然也不會缺席。但是裝備中國軍隊的並不是二戰中大名鼎鼎的MP38或MP40,而是早在一戰中就投入使用的,名聲不那麼響亮的MP18。

MP18在中國也有俗名,叫做花機關槍,主要就是得名於其槍管外的多孔式散熱套。MP18能夠流行於中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軍閥混戰時期軍隊裝備水平不高,缺乏輕、重機槍,衝鋒槍的連續火力就顯得尤為可貴;二是MP18的生產工藝相對簡單,採用機床衝壓成形即可製造,不需要精細的機床,就連閩南地方土豪高為國都能夠製造出MP18。

MP18雖然在軍閥混戰時期大受青睞,但是抗戰開始過後其在中國生產和使用卻慢慢衰落了。一是輕、重機槍,尤其是輕機槍在中國軍隊中數量的增加,使中國軍隊有了更好的支援火力選擇。二是抗日戰爭的作戰形式也與軍閥混戰時期不同,在日軍佔有較大火力優勢的情況下,就算集中使用衝鋒槍,也難以成功突破和滲透。而且正面戰場的大兵團陣地作戰中,也很難運用敢死隊衝鋒的戰術,倒是對於游擊戰MP18可以起到很好的襲擾效果。雖然如此,MP18也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巷戰等特定的作戰環境中,MP18輕便而且在近距離火力強大的特點還是讓日軍吃了些苦頭。


桌面戰爭兵棋


二戰時期國民黨先後裝備了德械、蘇械和美械,算是比較混亂。今天就為大家大概的列舉一下二戰國民黨軍隊裝備的輕武器中的那些軍用步槍吧!

1、德國1924年式標準步槍,該槍為一戰毛瑟98式步槍的前身,後來進行改進,國民黨中最早裝備的是稅警總團,進口了一萬多支,後來成功進行國產化,改名為“中正式”步槍;

2、老套筒,該槍原為1888年委員會步槍,後被張之洞成功引入並國產化,因為最早在漢陽兵工廠生產,因此也稱為“漢陽造”或“老套筒”,在抗戰中應該是裝備量最大的國產步槍;

3、莫辛納甘步槍,該槍早在國民革命時期國民黨軍隊就已經有裝備,但是因為和蘇聯鬧翻的原因撤裝,在抗戰中因為蘇聯大規模軍援的原因,又大規模重新裝備;

4、美國春田M1903步槍,在“租借法案”生效之後,美軍將倉庫中庫存的一戰M1903步槍翻新之後支援給中國,早期型號使用30-06步槍彈,後期改為7.92毫米毛瑟步槍彈,也稱為“花旗中正式”

5、M1自動步槍,初期產量還不大的時候,並沒有提供給中國,但是隨著美國生產能力的提升,後期開始提供給中國軍隊,主要裝備給中國駐印軍

6、MI卡賓槍,和M1卡賓槍一樣,後期才有裝備

希望能夠有幫助,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我哦~

以上


軍武雜談


你好!剛剛發表完你所問道的這個問題的系列文章,你所問道的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講完的,我這邊共編輯這個系列共7篇文章,主要寫的是二戰時期出現在我國戰場的各種武器,

有手槍篇《18年戰爭出現在中國戰場上的各種手槍兩篇(之一)其他武器後續》 https://www.toutiao.com/i6488501485674955278/

《已經退役的武器裝備,戰場上出現的手槍兩篇(之二)》 https://www.toutiao.com/i6488871746379186702/

步槍篇《退役的主戰武器,戰場上常見的步槍(系列武器之步槍篇)》https://www.toutiao.com/i6489307256478237198/

坦克篇《已退役戰場武器裝備 陸軍的鋼鐵屏障-坦克》https://www.toutiao.com/i6489625123778216462/

戰機篇《經典軍事裝備之退役的戰機 系列之戰機篇》 https://www.toutiao.com/i6490025199365259790/

衝鋒槍篇《退役的經典軍事裝備衝鋒槍 戰爭期間出現在我國的衝鋒槍》 https://www.toutiao.com/i6490458929179394573/

機槍篇《退役的經典軍事裝備 戰爭期間出現在我國的輕機槍和重機槍》 https://www.toutiao.com/i6490829770601792013/

火炮及其他篇《戰爭期間出現在我國的大炮、迫擊炮、手榴彈,經典軍事裝備系列》 https://www.toutiao.com/i6491191518395630093/

不好意思沒辦法提交超鏈接,看起來不是很方便,可以複製鏈接打開,或者直接關注我“排頭小兵”查看這個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