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為什麼說范仲淹的《漁家傲》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呢?

范仲淹《漁家傲》確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其所以成為久傳於世的名作,一因其意境雄宏,二因其取材獨特,三因其開豪放詞風氣之先河。在花間派詞人中,孫光憲算是一位“

氣骨甚道”的作家,他的《酒泉子》最能代表這種“氣骨遒勁”的風格,試讀之:空磧無邊,萬里陽關道路。馬蕭蕭,人去去,隴雲愁!香貂舊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綺羅心,魂夢隔,上高樓。這是傳統的徵人思婦題材,和氣格密麗工整、風韻清疏秀逸的溫、韋詞相比確屬別開生面的別調。但和范仲淹直以邊帥之心體驗邊關之情的《漁家傲》相比,其氣象格調都遠不能及。範詞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至慶曆元年(1041)四月任延州知府時。此時正是宋夏戰事方酣,宋軍屢敗、邊防吃緊、邊塞易主之際。朝廷選派龍圖閣學士范仲淹知延州,範雖然積極防禦,築城要塞,很快扭轉了前任範雍知延期間被動挨打的局面,形成與西夏相持態勢。

為什麼說范仲淹的《漁家傲》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呢?

范仲淹雕像

​但西夏元昊仍然陳兵邊地,威脅依然存在。宋軍也因屢受重挫,根本無法主動出擊。處於欲進無力,欲退不能的困境。作為邊帥的范仲淹面對如此困境,也深深陷入思想矛盾與痛苦之中。因此,他寫了這首詞,以“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等語表達他當時矛盾痛苦的思想情感。從詞學發展的歷史來看,他這首詞具有立意獨特、開闢新境的劃時代意義。歐陽修批評他是“窮塞主”詞,多少有些譏諷意味,可能主要是認為範詞情調過於傷感,缺少大將臨陣、傲視狂敵的氣度吧!為了表現所謂“真元帥之事”歐陽在王素出守平涼時作《漁家傲》詞相送,其末句曰:“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玉階遙獻南山壽。”但是,歐陽修的批評是不公的後人有謂範詞的意義在於使人主知邊庭之苦,而歐詞不過阿諛人主耳,此乃正論。劉永濟先生認為“範詞乃自抒情,歐詞乃送人出征,用意自然不同。”歐評雖然不公,但並不影響這首詞的開創意義和審美價值。對此,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為什麼說范仲淹的《漁家傲》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呢?

范仲淹繪圖

(1)開啟了詞旨而雄壯而意境蒼涼的新美境,具有空谷足音、與眾不同的獨特之美。在晏、歐諸人潛心學步《花間》繼承南唐浮靡豔冶詞風的時候,范仲淹邊塞詞卻表現出一種蒼勁剛健、悲壯雄渾的格調。《漁家傲》的出現猶如“萬古一清風”。他把唐詩的邊塞題材引入詞中,雖然是一枝獨秀,但總算是打破了自晚唐花間以來千口一聲,千人一面的膩人局面,總算是在宋詞的藝苑中綻出了一朵與眾不同的、異彩獨放的奇葩。與眾不同,創新振刷本身就是對美境的追求,是一種充滿著創新意味的美。

為什麼說范仲淹的《漁家傲》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呢?

漁家

(2)從詞史角度看,範詞開了宋代豪放詞的先河,在宋詞的發展史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一花引得萬花開,前波才動後波隨。夏承燾說:“北宋詞壇出現這樣感情深厚氣概闊大的小令,是五代以來婉約柔靡的詞風轉變的開端,是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的先驅。”(《唐宋詞欣賞》)在範詞的影響下,宋人前赴後繼,樂此不疲。就北宋大詞家而言,幾乎沒有哪一位沒寫過豪放詞。屈指算來,王安石有《桂枝香金陵懷古》寫興亡之感,蘇東坡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寫壯志難伸的苦悶,秦觀有《望海潮》寫揚州勝景,黃庭堅有“浩氣展虹霓”的《水調歌頭·遊覽》,晁補之有《迷神引貶玉溪對江山作》、《滿江紅·赴玉山之謫,與諸父泛舟大澤,分題為別》,賀鑄有《六州歌頭》、《行路難》周邦彥有《西河·金陵懷古》等等。儘管這些大家名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藝術風格,但於蒼涼悲壯的豪放詞都無不染指。至南宋豪放詞則更加汪洋恣肆,這和范仲淹的開啟之功是不可分割的。

為什麼說范仲淹的《漁家傲》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呢?

古城意境

(3)蒼涼悲壯的風格美。詞中景物充盈著蒼涼之氣詞中人物表現出悲壯之情。“將軍”、“征夫”在明月如霜羌管悲聲籠罩的秋夜裡,思鄉、思親與守邊殺敵保國的兩重心理矛盾交織在一起,顯得沉重而又焦灼,給人以巨大的壓抑和凝重之感。軍營之勞苦、將士之思鄉與蒼涼之環境融為一體這樣濃厚強烈的藝術氛圍,就是在辛詞中恐怕也是罕見的。還應當看到,范仲淹作《漁家傲》絕非偶爾為之,他是有意創新,力矯時文之弊,進而改革詞體的表現魏泰《東軒筆錄》說他“守邊日,作《漁家傲》歌數闕,頗述邊塞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即可證明不是偶爾為之。此外,他還有《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其雲: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駿、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為什麼說范仲淹的《漁家傲》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呢?

壓抑和凝重

表面上是一種高蹈出塵的精神境界,遊戲人生的生活態度,但卻內涵有鬱悶、掩抑與悽愴。這些情感是由他政治改革的失敗、理想抱負的破滅以及空懷壯志卻年華易逝等各種複雜的情感底蘊中激發出來的,所以渾厚深沉,耐人尋味。正因如此,他感到孤寂無奈,所謂“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是一種志士遭讒之後的身世感受,絕非一般怨別之意他將此類情感系之於詞體,已經給以後蘇辛樹立了悲壯風格的先例。說明範仲淹於詞體創作有意創新,已經有了不同流俗自闢蹊徑的自覺意識。當然,這種文學創新的自覺,是和當時詩文革新的精神相聯繫的,也並非范仲淹所獨有。單從詞體來說這種創新意味的詞作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社會背景:當時已經有不少人對文壇浮靡豔冶、不關時事的現象深惡痛絕,他們一方面嚴厲批評當時“

因仍歷五代,秉筆多豔冶”的浮靡文風,另一方面對國家、社會、蒼生寄寓著強烈的關注。

為什麼說范仲淹的《漁家傲》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呢?

殘燈明滅

范仲淹更是對當時浮靡文風深為不滿,他在《尹師魯河南集序》中對楊大年為首的的浮靡文風提出嚴厲批評:“近則唐貞元元和之間,韓退之主盟於文,而古道最盛。懿僖以降,及五代,其體薄弱。……楊大年以應用之才,獨步當世。學者刻辭鏤意,有希彷彿,未暇及古也。其間甚者,專事藻飾,破碎大雅,反謂古道不適於用,廢而弗學者久之

。”他批評西昆體代表人物楊大年之流“專事藻飾,破碎大雅”,自然在創作中力矯其弊,特別是在詞的創作中更是有所表現。如王禹偶《點絳唇·感興》: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闌意。

為什麼說范仲淹的《漁家傲》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呢?

水村漁市

是將身世家國之感,寄於“徵鴻”,有深沉渾厚的內涵蓄力,一掃纖豔淫靡的風氣。范仲淹有意革新詞體的創作實踐得到時人的響應:如與范仲淹同時的還有滕子京作《臨江仙》,以“帝子有靈能鼓瑟,悽然依舊傷情”表達他去國懷鄉的苦悶;張昪作《滿江紅》,以“無名無利,無榮無辱,無煩無惱。夜燈前、獨歌獨酌,獨吟獨笑”等句表達淡泊名利、超塵脫俗的達觀態度;而他的《離亭燕》卻以“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悵望倚危欄,紅日無言西下。”表達興亡感懷;李冠作《六州歌頭·驪山》二首,其一追敘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導致禍國的沉痛歷史;其二追懷“秦亡草昧,劉項起吞併”在及“共虞姬相對,泣聽楚歌聲”的悲壯歷史,隱含了深刻的諷世情感;

為什麼說范仲淹的《漁家傲》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呢?

悲壯意境

劉潛《水調歌頭》(落日塞垣路)則是諷刺漢天子和番屈敵之事,隱含對現實“事夷狄”國策的批評等等。這些詞都是身世家國、寄慨感懷之作,也皆以大筆揮灑,吞吐盤旋,表現出駿發蹈厲的清勁風格,說明範仲淹《漁家傲》對當時詞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說明範仲淹作《漁家傲》並不是一種偶然的、孤立的文學現象,而是當時一批文人關注國家、社會、蒼生的普遍反映。雖然這種創作傾向還不能形成改變詞風的力量,但他確實給蘇辛豪放詞樹立了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