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仅用十年,在欧美市场上“碾压”欧美产品,日本是怎么做到的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定,史称“广场协议”。

仅用十年,在欧美市场上“碾压”欧美产品,日本是怎么做到的

这一事件之后,日元一路升值,出口企业节节败退,日本经济二十年没缓过神。

这是欧美“眼红”的结果,也是当“出头鸟”的代价,因为在这之前,日本企业海外发展太过强势,完全挤压了欧美企业的生存空间。

举个例子:80年到85年,日本企业开启了在美国的收购狂潮,平均每年收购上百家美国本土公司,最辉煌的时候,曾买下美国“经济繁荣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三菱集团)和“文化繁荣的象征”好莱坞(索尼公司)。

作为一个刚刚经历了二战,而且是战败国的日本,在70年代之前,他们都还是在自我恢复阶段。也就是说,从真正走向世界到获得以上成就,日本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左右,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速度,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美国一本财经著作中看到这么一个流行于70年代的“讽刺笑话”:伦敦交易所里,美国人和英国人交谈正欢,一群西装革履的日本人走了进来,列成一排,拿出本子,记录交易所工作人员所说地每一句话,就好像小学生般规矩。

这时英国人对美国人说:你瞧,这就是日本人不可能成大事地原因,我们欧美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研究并解决它,而日本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来看看欧美人是怎么解决这类问题的。

仅用十年,在欧美市场上“碾压”欧美产品,日本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笑话讲出了当时欧美人对于“日本人是模仿专家”的不满,在这背后是日本企业打进欧美市场的“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取经。每家日本企业都会选定一些他们业务范围内要生产的产品,然后派人到欧美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研究市场,寻找消费者的关注点和排斥点。这些人回国后,如果能获得外国的技术许可合作协议,便直接生产,如果不能,就将学习到的基本原理传授给国人,让他们在形式上创新,以回避专利法。

第二步:彩排。将学习回来的技能生产属于自己的产品,在日本国内销售,通过本土市场的彩排不断完善产品功能。在这一阶段中,日本政府会通过提高进口关税和减少同类产品进口配额进行“打掩护”,保护这些民族工业的幼苗。

第三步:织网。在日本对外贸易工业部的协调下,生产同类产品的公司联合起来,低调地在欧美市场上布局销售网络。他们在不触碰欧美倾销指控和触怒当地竞争公司的原则上,将价格尽可能调低,而且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因为有提高进口关税作为掩护,日本在本国市场上的定价很高也没太大影响,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国内赚到的钱去贴补欧美市场“打江山”时所产生的损失。

另外,由于有政府的统一协调,日本企业在欧美布局的时候,就算在当地建厂,使用的相关配件也是日本国内工厂输送,可以避免受制于人。

第四步:升级。通过第三阶段布局,打开销路后,日本企业会推出同类产品的2.0升级版,这个时候定价保持与欧美当地市场差不多。同样的价格,日本产品是升级版,而欧美本土产品是原始版,这样的优势让日本企业迅速占领了当地市场,而且没能让欧美找到任何倾销指控的理由(毕竟价格和当地一样)。

仅用十年,在欧美市场上“碾压”欧美产品,日本是怎么做到的

这样的“四步走”战略,不得不说还是非常高效的。它不需要像欧美人那样花大量的时间和财物去研制开发新的产品,只需要引进这些先进技术,然后打上“日本特色”——更好的产品质量,就可以在欧美市场上获得独有的优势。

从服装到钢铁到家用电器到汽车到电子产品,日本企业慢慢占据了欧美市场,索尼打败了美国广播公司,丰田打败了通用汽车,日立、东芝成为了IBM、惠普和戴尔最大的竞争对手。

当然,广场协议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日本十年的布局敌不过一纸协议。这样的结果,谁是谁非,见仁见智,有人觉得这只是欧美拿回属于他们的专利而已,有人又认为欧美用政治手段打压经济,属于恼羞成怒。不管怎样,就七八十年代的日本而言,这种策略确实取得了成功。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