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儒家的思想是什麼?

龍眼先生334


構成中國文化核心的部分就是哲人們的歷代哲學思想和學說,他們對萬物、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認識,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和品格。

只要是一箇中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的在儒道思想的薰陶下規定自己的生存之道。

儒家思想三位主要的大師是孔子、孟子、旬子。

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市),他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受徒講學,號稱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他的見解和談話,由弟子們記錄和整理為《論語》,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孔子所在的魯國,與周天子有血緣關係,因此產生在魯文化氛圍裡的儒家思想,維護周文化的核心成分“禮樂制度”。

孔子的中心思想實際上就是一個“任”字,

“任”字幾乎包含了所有的美德。

孔子說“仁者愛人”,“推已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具備了“仁”的人,必須“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必須“言忠信,行篤敬”。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樣,一個人具備了理想的人格。在這,孔子表現出對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對完善的道德人格追求。

孔子由“任”的思想出發,提出了一套修身達任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觀念。即《大學》中所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主張“正名”和主張統治者“立信”。他主張用道德化的辦法來治理國家,而不主張使用強權暴力。

當然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孔子的思想裡也有很多落後和保守的東西,比如看不起體力勞動、鄙視婦女等。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文化價值。

2⃣ 孟子(約公元前385年-約公元前304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人(今山東鄒城人),他是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他在最大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孔子思想,他以講述為業,和弟子共同編寫《孟子》一書。後世常把儒家學說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的核心主張是“性善”和“良知”。在“仁學”方面,他補充了“義”,仁是發自內心之愛,義是所以為人之道。在孔子“殺身成仁”的基礎上,他提出了“捨身取義”。

在政治思想當面,他進一步發現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強調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國家政治結構中的地位。

3⃣旬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字卿,趙國人。他和孟子一樣提倡“禮義”,但出發點卻不相同,他強調“性惡”,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因為人性惡,所以要靠後天的力量來助人為善,其方法一是“修身”,二是在“師法”,即通過教化。

其政治思想也與孔孟不同,他主張強化君權,但重視民的作用,認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簡單概括的說,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義”。 想研讀更多,可以讀下四書五經。





雯睿愛讀書


單說儒家看不清真相,找個參照物來對比,就知道儒家是什麼。

如果給孔子找個參照物,這參照物一定是老子。為什麼呢?老子到孔子是天道社會到人道社會的過渡,老子從商,孔子從周,商朝到周朝是以農業為輔到以農業為主的過渡,以農業為主了,社會全面實現農耕了,人口也大量增加,人口密度變大,這時候人與人的關係重要於人與物,與自然的關係,所以社會就進入到了人道社會,人道社會與之前的天道社會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人更有人性,但同時不失去物性,而天道社會由於沒實現全面農耕,人口少,密度小,人性主要表現為物性,心性得不到相對於人道社會那樣的充分鍛鍊,所以天道社會心性差,相對物性高。物性對應邏輯,理性,所以西方社會就表現為這種特性,所以當他們財富大爆炸的時候,能量更多的去填充天道,促進了科學大發展,但是由於他們心性差,人性不健全,所以社會等級低,所以只能走資本主義,走不了社會主義,但也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發展,全人類都能,也必須進入人道社會。

所以,孔子儒學就是人道思維下的人學,對應天道思維下的科學。但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己就是人道的心性,也就是說缺少心性的腦性,或者說缺少人學的科學會把人類帶向滅亡,所以在西方思維下的世界是混亂的,動亂的,不穩定的,因為他只知腦不知心。人與人,心與心叫人道。人與自然,腦與物,叫天道。所以老子是天道思想,老子是個直痴男,非常理性,沒情商。天道思想跟西方哲學是一回事,是腦與物的思想,以物性為主,心性相對差,所以感覺西方人沒人性。孔子是人道思想,孔子情商高,智商相對差。人道思想是人類社會進入到全面農耕,人口增加的前提下實現的,所以西方一直沒有進入到人道社會,而我們更有人性,你看東西方拍的戲裡,我們的怪物也更像人,西方的人卻更像獸。


混沌大世界


儒家沒有真正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