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南明國祚39年,為何不敵風雨飄搖的百年東晉?


對於這個問題本身,其實我有不同看法。

1,南明沒有39年,從1644年崇禎自殺算起,至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殺死於昆明止,只有18年。


我理解39年是算到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可是永曆帝死後大明不再有皇帝,臺灣用永曆的年號,與朝鮮一直用崇禎的年號性質其實是一樣的,不能再算作南明史的一部分。

2,東晉其實算不上風雨飄搖,除了383年苻堅南征的淝水之戰外,東晉在王、庾、謝、桓四大世家的支持下江山還是穩固的。


即使最後政權在420年被劉裕取代,則只是皇帝換了個姓,其實整個南朝的班底變化不大,東晉~宋齊梁陳,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體。

3,南明速亡的原因很多,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是根本,但如果跟東晉比,顯然外部環境差別更大。

東晉之時,北方五胡亂華,先後有十幾個政權混戰,根本無暇南顧,這是東晉能夠在南方立穩腳跟的關鍵。

而南明則不同,清朝迅速南下,而南明既無明君,又無中興名臣,再加上繼承了明末的一切缺點,如黨爭、腐敗等,不亡也難。


李定國可以算是南明唯一的名將,但在孫可望叛清後獨木難支,而鄭成功只想自立東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後,李定國和鄭成功也在同一年去世,南明亡。


心向青山


南明簡史

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年號弘光,第二年五月被俘,弘光政權結束。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稱隆武皇帝,一年後被俘而死。隨後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立永曆政權,最後兵敗逃入緬甸,1662年被吳三桂絞死。

南明王朝前後約18年。

鄭成功雖然在臺灣奉明正朔,但他沒有立明朝宗室為帝,其實是獨立一方,所以不計。

東晉小史

317年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於420年被劉宋取代,前後103年。

兩個王朝在開始也差不多,最後結果卻截然不同,為何?

首先,局勢不同

東晉時期,東晉有很多問題,世族控制政權並一再引發內亂,比如王敦叛亂、蘇峻叛亂,桓玄想自立為皇帝,但這些事件都被平定,東晉依然保持著統一,對外還算團結有力。

東晉出事的時候,北方政權並不能趁機南征,因為北方一直是分割的狀態,少數民族政權在不斷相互攻伐,無暇顧及南方,當時北方前後總共有十六國,打來打去,不亦樂乎,只有前秦統一過北方,但也很快分崩離析。

那時南北常有戰事,但北方對東晉的主動南征只有過一次,淝水之戰,而且敗了。

這是東晉得以生存的一大原因。

而明末卻是相反的,滿清在北方以團結有力的面貌出現,內部沒有紛爭,它的對手主要是南明、大順和大西,而南明、大順和大西之間沒有真正團結,南明對起義軍只有利用,從不真正信任,南明政權內部也不團結,經常是各自擁護勢力,內部派系鬥爭厲害,結果各種矛盾層出不窮,難以形成真正的統一戰線。

其次,實力不同

東晉實力不弱。其實東晉並不是一直偏安南方,相反,它還有過多次的北伐,想收復北方再次統一全國。比較有名的有祖逖、桓溫、殷浩和劉裕的北伐,除了殷浩,其它三人的北伐都有一定成果,桓溫收復過洛陽,也曾兵臨長安,駐軍灞上,劉裕更是勇猛,直接滅掉了南燕和後秦,把長安收復。

東晉不時主動北伐,而北方對南方的大規模進攻只有一次,淝水之戰。

東晉經歷的最大危機是淝水之戰。

前秦當時非常強大,統一了北方,疆域勝過當時的任何一個政權,甚至比後來的北魏、北齊和北周都大,它剛剛統一就決定南下,號稱百萬之眾,然而內部包含多個民族,這些少數民族軍隊被征服不久,心裡是不安份的,並不會真正為前秦作戰,卻有倒戈的可能,東晉團結一致,依靠精銳的北府兵,最終打贏了前秦。

總體評價,東晉的實力並不算弱,起碼能對抗北方政權。

南明真是無法評價。

滿清入關剛佔領北京的時候,南明和農民軍加在一起大約有兩百萬軍隊,佔據全國六分之五以上的地域,實力不弱。滿族兵力只有五萬,剩下的蒙寒八旗和漢人投降部隊,總共約有二十萬人左右,兩家對比懸殊。

南明一方並不是不能打仗。

大順軍的郝搖旗、劉體純和李來亨一直抗清到南明滅亡。

大西李定國與南明合作,他在1652年攻佔桂林,殺死被滿清封王的孔有德,撤退長沙時又殺清軍元帥尼堪,讓清朝深為震驚。另一支大西軍在劉文秀的帶領下克服重慶,進攻成都,在寶寧縣差點弄死吳三桂。

南明左良玉傭兵八十萬在湖廣。

延平郡王鄭成功帥兵十萬圍困南京,滿清差點想把京城遷回遼寧老家。

實力弱嗎?也不算弱,可惜最後全敗。

滿清軍隊確實強大,他們已經打了多年,從將官到士兵都能征善戰,這是刀槍考驗出來的,加上能實施正確的軍事策略和政治策略,整體不容小覷,但是南明的失敗一小部分是外部原因,敵人太過兇狠,一大部分是內部原因,內部消耗太大。

大順退出北京後不能做統一戰略考慮,導致一盤散沙、軍心渙散。李自成死後農民軍南下時,南明弘光政權面對滿清和大順,竟把大順當成首要威脅。史可法說目前最急者無逾辦寇,而馬士英建議讓大順和滿清相鬥,好坐收漁利。永曆政權時大順的夔東十三家脫離出來,自己單打獨鬥,可憐不可憐?

馬士英派出使者和滿清議和,火燒屁股了還賣官鬻爵,並與史可法內鬥,混蛋不混蛋?

左良玉有八十萬人,和馬士英有了矛盾就揮兵東進,半路死了,他兒子左夢庚就率餘部降清,驚喜不驚喜?

大西和南明合作,李定國和孫可望成為永曆政權的中流砥柱,但兩人不合,孫可望進攻李定國被打敗,直接投降清朝,可氣不可氣?

南明這邊不是一筆爛賬,而是數不清的爛賬,誰和誰都有矛盾,都會爭鬥。

所以,不敗才怪,這才叫氣數已盡。

(李定國是很不錯的將領,征戰多年,在永曆皇帝被絞死後憂憤而死)


鬼山楓語


地緣環境和敵人都不同。

1 先說地緣環境。東晉時,南方地區並不是經濟重心,直到宋朝才重視南方,所以客觀上敵人不是太重視;北方是匈奴、鮮卑、羌等五個少數民族和漢族在統治(鮮卑又分慕容部、拓跋部和宇文部),少數民族和漢族,少數民族內部經常攻城掠地,客觀上也有利於東晉太平。

但是到南明,也就是清初時,清軍已經統治了中原廣大地區,基本上沒有其他割據政權還有其他民族跟清軍作對,所以南明獨自抵抗清軍,註定要失敗。

2 敵人不同。 東晉時,北方少數民族還比較落後,戰鬥力並不是特別強,只是因為西晉“八王之亂”才趁虛而入。

但明末清初時,後金(清)已經與明朝爭鬥了幾十年,有一定戰鬥力。此外,清軍掌握了弩槍和簡易火炮,已經不完全是冷兵器時代了。

所以,兩個方面決定東晉可以偏安一隅,南明就連苟延殘喘的機會也沒有。


六菠蘿說歷史


南明哪有39年?從1644年到1662年4月14日朱由榔在昆明篦子坡絞死,不只有18年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