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全國楷書展上,發現一件“不像楷書”的入展作品

在第二屆全國楷書作品展上,山東書家王升峰的作品入展。王升峰的作品帶有很明顯的蘇軾書法風格特徵,這種特徵讓這件作品在小楷、魏碑為主導的楷書創作形式下,顯得格外特別。這也許是作品能夠入展比較關鍵的一點。

全國楷書展上,發現一件“不像楷書”的入展作品

王升峰全國第二屆楷書展入展作品

這件作品抄錄的內容是黃庭堅的《山谷題跋》,文字內容與書寫風格都是宋代文人趣味,可謂相得益彰。以書法縱向的歷史來看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有些碑刻書法格調高,但後人一學就落入俗套,比如《鄭文公碑》及李邕的一些碑刻;有些字以氣質取勝,如何寫都不會差到哪裡,比如蘇軾的字。

王升峰的這件作品以蘇軾書法為根基。蘇軾留下的書跡很多,有長篇的《赤壁賦》《寒食帖》等名作,還有一些小件的尺幅。這兩類各有特點,而且蘇軾楷書、行書格調都很高,書卷氣息濃厚。

全國楷書展上,發現一件“不像楷書”的入展作品

王升峰作品

王升峰楷書展入展作品為楷體,略帶行書意,用筆挺拔,結字呈扁形,大小錯落有致。捺畫強調頓挫,往往上挑,似借隸和魏碑意,故又給人以新鮮之感,如“窮”“章”“觀”等字即是蘇字不折不扣的挪用,但由於用筆的變化,使此作顯然比純描摹蘇體要高明許多。

有一個問題值得說明一下:蘇軾的一些寫得比較規矩的作品,我們一般認定為楷書,但蘇軾的最高水準不在楷書上,而是其行草書。蘇軾的一些楷書,本來就帶有行書筆意,王升峰的入展作品又強化了行書意味,所以使得這件作品更加靠近行書。在楷書展上,入展一件很像行書的作品,投稿者和評委都挺大膽的。

全國楷書展上,發現一件“不像楷書”的入展作品

王升峰作品

這件入展作品還能給一些初學書法的人一些提示:楷書,並非一般性的橫平豎直的用筆技法和間架結構上的簡單領悟與理解,它也有對“書卷氣”“文雅氣息”的追求,即使如褚遂良、虞世南等唐楷書家都是如此。書法史上,凡是拘囿於注重間架結構的,都沒太高成就,比如黃自元等。

王升峰是個善於思考的書法家。在某公眾號上,常見他臨摹歷代經典碑帖的體會,其中有對經典碑帖的解讀、有臨摹的作品,還有臨摹過程中的思考。涉及的碑帖都為歷代經典,從鐘王風流,到唐宋明家,甚至明清流派,可見其學習的對象與目標。

全國楷書展上,發現一件“不像楷書”的入展作品

王勝峰作品

以研究的態度學書法,並將自己的經驗推廣開來,猜想他如此,一是為了作一記錄,二是推而廣之,為大家普及知識。這才是一個書法家應該有的學習書法的態度。

全國楷書展上,發現一件“不像楷書”的入展作品

王升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