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啥春秋七國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漢朝打的劉邦不敢出頭呢?

qzuser27746770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戰國時期匈奴其實還沒有統一,著名的冒頓單于是在秦代才殺父自立,讓匈奴各部有統一的領袖。他父親頭曼單于為兒子打下很好的基礎。

而匈奴各部落的特點是,如果沒有最高領袖就會陷入無止境的互相殘殺中,爭奪牧場、牲畜和人口。

所以,匈奴真正強大,是在秦代以後。

但即便如此,在戰國時期匈奴和其他胡人也是很難對付的。

大家看看李牧的戰績。

自趙國建國開始,趙國就不斷和林胡、襜襤等胡人作戰,曾經多次吃過胡人騎兵的大虧。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說白了就是被胡人逼迫,不得已而為之。

到了李牧時代,隨著匈奴的崛起,北方的外患更為嚴重。

同最多出動數千兵力的襜襤、林胡不同,匈奴、東胡的部落眾多,實力強大,甚至出現了擁兵萬人的超大部落。

匈奴騎兵驍勇善戰,機動靈活,善於騎射,利用戰國陷入戰亂的良機屢屢入侵,一次就能出動騎兵數萬。

一時間,趙國北部邊境屢屢告急。大量趙軍被兇悍的匈奴騎兵殺死,更多的趙國百姓被成群屠殺或者掠走成為奴隸。

同秦國的戰事久拖未決,趙國無力對抗匈奴,基本只能以被動的防禦為主。

這幾十年來,至少有幾十萬人死於匈奴人的屠刀之下,無數趙國婦女被掠走成為洩慾和生育工具,還有很多趙人淪為匈奴的奴隸,永世不得超生。

當李牧奉命駐守代郡(河北省蔚縣)、雁門郡(山西省右玉縣)時,面臨的是一個驚人的爛攤子。

匈奴騎兵早已肆無忌憚,隨意進出雁門,殺入山西腹地。

趙人的活動基本完全陷於城池之內,出了城池就是地獄般的場面。匈奴騎兵隨時可能入侵騷擾,殺死男人和兒童,掠走婦女和牲畜。

到處都是累累的白骨,無數的良田被放棄,這裡的老百姓一日數驚。

匈奴騎兵兇惡善戰,趙軍和他們交戰鮮有勝利,長此以往出現了恐慌情緒。很多趙軍看到匈奴戰馬就不敢應戰,一味逃走。

李牧自上任開始,就堅定執行自己的長期戰略。

他親自出馬,教授士兵們射箭和騎馬,以編組大量的弓箭手和騎兵。訓練艱苦又無情,幾年後就建成一支強大的軍隊。

就帶兵上,李牧非常體恤部下,每天下令宰牛犒賞士兵,不惜截留當地財政也要讓士兵們生活無憂。

長期以往,李牧受到官兵的一致愛戴,官兵士氣也非常高昂。

這邊,李牧深知人民的支持對於戰爭的重要性。李牧下令趙軍不得擾民,搶掠民財者斬、奸人妻女者斬、毀民田苗者斬、亂佔民間房舍者斬。

在李牧的愛民政策下,趙軍和民眾相處和諧,民眾將趙軍視為保護神,全力支持。

對於匈奴人的入侵,李牧巧妙的採用堅守不出的戰略。

李牧在北方部署了大量間諜,還設置了大量烽火臺,只要發現匈奴騎兵的蹤跡就提前報警。

這邊,趙軍官兵和居民就帶著牲畜和財物,全部撤入營壘中!

李牧規定,如果擅自出擊應戰匈奴,一律斬首。

匈奴人的弓箭不可能攻破堅固的營壘,只能悻悻的空手撤退。

這樣幾年過去了,匈奴人每次南下都勞而無功,收穫極少,無法以戰養戰壯大自己。

而趙軍堅守不出,傷亡輕微。

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見李牧一味避戰,認為他是個懦弱無能的庸將,對他非常輕視。

見李牧每年花費大量軍餉練兵,卻不敢出戰,趙王非常不滿。

說起來也是,哪有這樣打仗的?你匈奴人敢來,我李牧就敢躲?

惱怒的趙王,終於耐不住性子,將李牧撤換。

新任的將領指揮不了李牧的軍隊,偶爾幾次出兵也無法抓住匈奴人的主力,反而傷亡不小。

幾次戰鬥下來,趙王被迫將李牧派回。

李牧開始拒絕上任,在得到趙王不會干涉用兵後才回到部隊。

見李牧回來,趙軍士氣高漲。

經過幾年的訓練,李牧已經練成了一支十多萬人的強悍精兵,讓人望而生畏。

這邊,匈奴人還茫然無知,一味認為李牧無能。

南下期間,匈奴非常囂張,甚至圍繞著趙軍營壘亂轉、表演馬術、斬殺捉到的零星戰俘、公開姦淫捉到的趙國婦女,對趙軍百般羞辱。

此時趙軍從上到下群情激奮,發誓要和匈奴決戰,保衛國家和人民。

這樣一來,趙軍如何能夠不勝?

見時機已經完全成熟,李牧終於開始了戰略決戰。

通過潛入匈奴陣營的間諜情報,李牧得知匈奴各部落再次集中起來,又聯合東胡和林胡,共計10萬騎兵,準備南下再次攻擊趙國。

確認情報的準確性以後,李牧開始了作戰部署。

戰役的關鍵,在於要將匈奴人引入趙國境內以合圍殲滅。這並不容易,為此李牧用盡方法迷惑敵人。

首先,他命令大批牧民驅趕數千牲口在邊境放牧。

匈奴騎兵一來,這些牧民奉命丟棄牲畜逃走。匈奴先鋒虜獲大量牲口,認為此次趙國並沒有準備,興奮之餘讓餘部迅速傾巢而來。

不過,匈奴人終究是馬背上的戰士,開始還是比較慎重的。先鋒部隊走走停停,觀察趙軍是否應戰。

在這種情況下,李牧命令數千老弱趙軍攔截,許敗不許勝。

這數千人剛和匈奴先鋒交手,就大敗,丟盔棄甲逃走,匈奴人追擊斬殺了一通,大獲全勝。

由此,本來就極度輕視李牧和趙軍的匈奴人,認為趙軍又會不戰而逃,更是沒有任何顧慮。

各部落都急於先一步進入趙國搶奪戰利品,不覺放棄謹慎,瘋狂搶先南下。

於是, 10萬匈奴騎兵,浩浩蕩蕩、昂首擴胸,殺入趙國境內。

這邊,李牧得知匈奴人中計,立即集中了全部精銳主力迎戰:戰車1300輛,戰馬13000匹,勇於衝鋒陷陣的精銳步兵5萬人,善射的弓兵10萬人。

這些部隊訓練多年,戰鬥力極強,士氣更是高漲到極點。

官兵紛紛表示,不需要任何獎賞,也要入侵的殘酷敵人決以死戰。

於是,匈奴大軍首先遭遇了趙軍正面的主力。

李牧這麼多年來示弱的結果,讓匈奴人狂妄到了極點,根本不把趙軍放在眼裡。匈奴人認為只要全軍一次衝擊,趙軍一定會潰不成軍,夾著尾巴亂竄。

數萬匈奴騎兵耀武揚威的集結起來,向李牧的正面猛烈衝來。

按照以往的戰術,匈奴人衝擊到趙軍的陣前,立即射出大量的弓箭,通過遠程火力先重創趙軍。

沒想到,此次迎接他們的是趙軍10萬精銳弓箭手。

這些弓箭手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更有強弓硬弩以及金屬箭頭,更有甲防禦敵人弓箭的衣甲。

雙方激烈對射中,匈奴騎兵完全不是對手。

在趙軍可怕的箭雨下,匈奴騎兵一片片的被射死。匈奴射過去的箭雨,卻軟弱無力,動搖不了趙軍的陣腳。

匈奴人極為震驚,這是以往多年戰爭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一下子就懵掉了。

不過,匈奴人畢竟是英勇的戰士。

無奈之下,他們立即轉為猛烈的衝鋒,試圖近距離肉搏,衝散趙軍的箭陣。

在沒有馬鐙的當年,騎兵近距離肉搏非常危險,這完全是敗中求勝的方法。

沒想到,衝鋒的匈奴騎兵,卻遭遇了1300輛趙軍的戰車。

這是古代的坦克,趙軍戰車不可能可以利用車速進行激烈肉搏,上面的弓弩手還可以持續射箭。

戰車兵可以站在車輛上揮舞兵器,雙腳可以借力,而匈奴騎兵一旦武器打空,往往會落馬摔死。戰車的長戈可以達到2米,而受技術限制,匈奴騎兵戰刀才不過半米長。近戰也完全是一邊倒!

在趙軍戰車衝擊下,匈奴騎兵遠程近程都不是對手,很快潰不成軍。

在正面交鋒的同時,李牧迅速派出精銳步兵和騎兵進行兩翼包抄,切斷匈奴人的後路。

這裡是趙國境內,趙軍對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1萬3000名騎兵首先行動,擊潰了匈奴後方殿後的小股部隊,一舉切斷了退路。

稍後,趙軍精銳步兵也紛紛趕到,配合騎兵形成了完整嚴密的包圍圈。

此時匈奴人才感覺不對,考慮全軍撤退。

遺憾的是,匈奴人並沒有統一的指揮,數十個部落只能散亂的互相聯絡,分頭向後撤退。

結果,他們很快撞進了李牧的包圍圈。

此時匈奴、東胡、林胡各部落已經失去聯絡,各部如無頭蒼蠅一樣亂竄。

無論他們撤退到哪裡,都會遭遇趙軍步兵、騎兵和弓兵的迎頭痛擊,丟下大片的屍體。

與此同時,李牧指揮部隊迅速收攏包圍圈,戰車、步兵、弓兵、騎兵巧妙配合,四面推進。

此時,匈奴騎兵又體現出自己的弱點。他們畢竟是武裝化的牧民,能勝不能敗。遭遇毀滅性打擊後,匈奴各部落出現了全線的潰散,部落領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部族。匈奴人分為幾十股,四處亂竄突圍。

於是,下面的戰鬥成為一場單方面屠殺的殲滅戰。

趙軍迅速收攏包圍圈,數日之內就將匈奴騎兵基本殲滅。

此次匈奴、林胡、東胡被殲滅高達10萬之眾,這是一個極為驚人的數字,幾乎將草原各部落的男性掃掉了一大半。

趙國戰場上,到處都是匈奴人的死屍和失去主人亂竄的戰馬。戰國士兵割下匈奴人的首級論功,人頭堆成無數小山。

主戰場十多公里範圍內,泥土幾乎都被染成紅色!

此戰,匈奴、東胡、林胡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隨後十多年再沒有1騎敢於進入趙國境內。

這邊,李牧乘勝追擊,先將蔚縣以北的襜襤部落全部殲滅;隨後,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內蒙古東部的東胡殘部,後者倉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竄;餘下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嚇破了膽,單于丟下部落獨自逃亡,餘部宣佈歸順趙國,林胡消亡。

強大漢朝和匈奴鏖戰200年,才將匈奴打垮消滅。

而李牧同匈奴只進行了1次大仗,就將匈奴幾乎打垮,太牛逼了。

此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勝利之一,開創了步兵殲滅騎兵重兵集團的先例。

正常來說,以步兵殲滅10萬騎兵基本沒有可能,李牧卻做到了。

李牧創造的這個經典戰役,不但前無古人,也是幾乎後無來者的。

戰國真正的戰神就是李牧大將軍。

由此,北部戰爭全部結束,趙國得以擊中主力對付南方的秦國。


薩沙


戰國七雄時期,能夠接觸到外族的主要是燕、趙、秦、楚,而所謂的外族應該就是犬戎。戰國時期,戰亂不斷,使得各國之間民風強悍,犬戎根本不敢入侵中原。而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漢朝,軍事力量更加集中,按理說應該更加強大才對,實際卻恰恰相反,漢高祖劉邦在與犬戎作戰過程中,基本上都是處於劣勢狀態那麼,這是為何呢?

戰國時期,中原混戰,匈奴也不例外

由於歷史的必然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常態。這種常態不僅僅發生在中原,也發生在犬戎等外族手中。

以戰國七雄為例,戰國七雄之中,能夠接觸到犬戎的有趙、燕、秦。比如秦國便與義渠接壤,趙國則與林胡、樓煩接壤,燕國則與東胡接壤(《史記·匈奴列傳》)。

也就是說不僅僅只有中原等國是處於分裂的狀態,就連犬戎也是處於分裂的狀態,說不定比中原更加混亂。

再加上秦、趙、楚等國紛紛修築長城,佔據有利的優勢,這才能打得犬戎不敢還手。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戰亂依舊沒有停止,而此時的犬戎卻已經整合完畢

本來以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然而情況卻愈演愈烈。秦始皇在位之時,頻繁的發動戰爭。雖然戰爭最後都以勝利告終,卻極大地消耗了國力。

此後,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即位,各地紛紛起義,中原再次陷入了內亂當中。隨後楚漢戰爭打響,劉邦消滅項羽,漢朝建立,這才結束了這場紛爭。

不過,漢朝雖然建立,但是國力卻已經大大損耗。要知道,儘管戰國時期戰亂不斷,但那是有一個相當大的時間跨度的,各國之間都是有休養生息時間的。而秦朝至漢朝建立期間,不僅時間短,而且戰爭頻繁,根本沒有恢復國力的機會。

因此,名義上戰國時期的分裂時間久,看似比漢朝初期不利,實際上情況卻比漢朝初期好得多。

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史記·匈奴列傳》

而與中原混戰相反,犬戎們已經實現了勢力的整合,謂之匈奴。此消彼長之下,這才使得漢朝初期一直處於劣勢。

結束語

戰國時期,各國打得外族不敢還手,那是因為外族也處於分裂狀態。而到了漢朝初期,漢朝經歷過不斷的戰亂,國力下降嚴重,這才敵不過外族。等到了休養生息以後的漢武帝時期,不是照樣打得外族卑躬屈膝嗎?


小云軒談史


春秋七國是啥玩意?應該是戰國七雄才對吧。的確,在戰國時代,外族對中原的威脅是很小的。漢朝開國後,北方的匈奴便成了中原政權最強的敵人,甚至讓漢朝皇帝蒙羞。那麼,從戰國到西漢,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呢?

第一,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尚武的時代

戰國雖然是一個諸侯爭霸的戰亂時代,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尚武精神的時代,此期華夏諸侯武力之強盛,的確讓人驚訝。單說戰國七雄,秦、楚都擁有百萬雄兵,魏、趙、燕、齊等國在國力最強盛時,也都擁有五十萬以上的軍隊。戰國七雄的兵力在最多時,加起來可能在300-400萬之間。戰國時代戰爭規模之大,比起後世一點也不遜色。

在春秋時代,北方蠻族的勢力還是比較強,對華夏構成很大威脅。經過春秋幾百年的掃蕩,北方蠻族基本被打敗了。在攘夷之戰中,晉國與秦國的表現最出色,晉國打垮了狄人,秦國則打垮了戎人。到了戰國時代,華夏基本上就是內戰,外族並沒能構成實質威脅。

第二,匈奴在戰國後期興起,遭李牧沉重打擊

進入戰國後,晉國分裂為魏、趙、韓三國,後來這三個國家陷入混戰,這便給了北方蠻族興起的機會,匈奴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壯大的。不過,匈奴的實力,與戰國七雄根本不是在一個檔次。

長平之戰後,趙國一下子損失45萬精銳大軍,軍事力量一落千丈。匈奴趁機騷擾趙國邊關,李牧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略,不與之發生正面衝突。如此十餘年,匈奴人對趙與李牧漸生輕視,李牧遂利以誘之,把匈奴十萬餘騎兵引至既定戰場,一戰而殲滅之。是役匈奴遭到重挫,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無法恢復元氣。

當時李牧以殘破趙國的偏師,擊破匈奴,著實是極為偉大的事業,此亦見證戰國時代華夏諸國之鐵血精神。

第三,秦末混戰,匈奴趁機崛起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此時匈奴的首領名為頭曼單于,他是匈奴崛起的一個關鍵人物。秦國雖然一統天下,卻只維持短短的十幾年,便分崩離析。在秦末大亂時,匈奴的政局也出現重大變化,頭曼之子發動政變,是為冒頓單于。

冒頓單于是匈奴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統治者,同時也堪稱世界歷史上的一代梟雄。他統一匈奴,消滅東胡、月氏等強鄰,建立了一個國土遼闊的大匈奴帝國。與此同時,秦覆滅後,緊接著是楚漢戰爭,而後是大漢開國。匈奴與漢在軍事力量上,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但是在打仗水平上,冒頓單于比劉邦要高出一截。

冒頓單于採取誘敵之計,故意示弱於劉邦。劉邦不知是計,在白登山遭匈奴主力包圍,被圍七天七夜。儘管白登之圍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經此一役,劉邦心有餘悸,不敢與匈奴爭鋒。

其實以西漢的軍事能力而言,縱然與鼎盛時期的秦國不能比,至少也不會比殘破的趙國差,畢竟國力擺在那裡。漢在與匈奴的戰爭中落入下風,主要是因為匈奴崛起太快了。冒頓時代的匈奴,絕非李牧時代的匈奴可以相比。

因此,我們在比較不同時期華夏與外族的戰爭史時,不僅要考慮華夏族力量的消長,也要考慮外族力量的消長。


君山話史


戰國後期,秦國、趙國、燕國,一邊要忙於內部征戰,一邊還要修築長城,派軍打擊匈奴,而且效果還非常好。尤其是趙國,更是把匈奴打到遠遠地逃遁。

秦朝一統天下以後,也幹了築長城、打匈奴兩件事情,而且效果也非常明顯。

但是劉邦統一天下以後,在打匈奴的時候,竟然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毫無脾氣。若不是最後陳平用了一出反間計,劉邦能不能安然撤退,還真的很難說。

劉邦那時候的情況,和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自然不能比。不過,再怎麼說,總比戰國末期要好得多。國內已經統一,而且基本上保持了太平。漢軍又連年征戰,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為什麼竟然還被匈奴打得那麼狼狽呢?

而且不僅僅劉邦被打得那麼狼狽,從劉邦到漢武帝之間,一直都不敢和匈奴正面作戰,一直採用奉送禮物,以及拿皇室公主與匈奴和親的方式,討好匈奴,和匈奴搞好關係。

(漢武帝劇照)

明明從戰國末期到秦朝的時候,中原王朝一直都很厲害,為什麼漢朝初年卻這麼不經打啊?

一、漢朝初年國力不濟。

戰國末期,雖然諸侯割據,但各國有數百年的經營和積蓄,家底子其實是比較厚的。尤其是後勤保障措施,相關的配套部門,物資供應都比較完善。當遇到打仗的時候,有一整套的預警措施和應對措施,所以打起仗來不慌不忙。

同時,各國雖然戰亂不斷,但實際上打仗的次數並不多。秦朝兼併六國的戰爭,主要在最後的十年。所以各國是比較容易應對的。

秦朝建國以後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集六國的國力和兵力一起來做築長城、打匈奴這件事,所以打匈奴打得得心應手。

但是,劉邦打匈奴的情況卻非常糟糕。那時候劉邦雖然統一了,但是在統一之前,經歷了數年的戰爭。而且是一波接一波的戰爭。先是陳勝吳廣起義,秦朝和農民起義軍作戰。接著諸侯並起,秦朝又和諸侯作戰。後來諸侯把秦朝滅了,項羽搞了一個分封。但是諸侯又不服氣,尤其是劉邦,又和項羽進行了四年的楚漢大戰。等到劉邦把項羽滅掉建國以後。劉邦又發動了剪滅功臣的戰爭。

可以說,那時候幾乎沒有一天不打仗。打到匈奴入侵的時候。整個國內窮得幾乎像水洗過的一樣。《漢書》記載:“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也就是說,劉邦想找四條毛色一樣的馬都辦不到。將相都只能坐牛車。

事實上,劉邦在和匈奴打仗的時候。最終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軍隊打仗能力不足,後勤供應保障不夠等等。

(劉邦劇照)

二、劉邦缺少大將。

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有韓信幫他獨當一面。韓信滅趙破齊,打敗了不少諸侯。其能力是相當突出的。除了韓信以外,還有彭越與英布,他們聯合起來,在垓下十面圍攻打敗項羽。可以說這三個人是漢軍中戰鬥能力最為強勁的。

除此以外,劉邦當然還有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大將,但是實際證明,這些人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這些人當年跟著劉邦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仗。

但是,劉邦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無論是韓信,還是彭越和英布,都已經被劉邦給殺了。跟隨劉邦的也就只有曹參、周勃、灌嬰、樊噲這些人。靠這些人去打匈奴,怎麼打得贏呢?

這一點,連劉邦自己都知根知底。他在《大風歌》裡寫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手下沒有大將獨當一面的憂慮。

(陳平劇照)

三、劉邦缺謀士。

有人可能說,不對呀,陳平不就是劉邦的謀士嗎?而且是劉邦最重要的兩個謀士之一,怎麼能說劉邦沒有謀士呢?

實際上,陳平雖然有非常多的計謀,但他都沒有指揮作戰的計謀。他說出的那些計謀,主要是關於人事的。比如陳平給劉邦說,讓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比如陳平離間范增和項羽的關係。比如陳平給劉邦出主意,使劉邦兵不血刃抓到韓信。包括最後陳平給劉邦出主意,解除白登之圍,其實出的都是與人事有關的主意。也就是說,陳平其實是一個縱橫家,他並不是兵家,並沒有在戰場上指揮軍事作戰的能力。

實際上,劉邦的手下,具有軍事指揮作戰能力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張良,一個是韓信。張良能夠進行戰略規劃,劉邦攻下咸陽,劉邦明修棧道,劉邦發動對韓信的大反攻,所有這些,都是張良給劉邦出的主意。而前敵指揮,韓信更是最拿手,包括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十面埋伏、暗渡陳倉,這些都是韓信的傑作。

陳平本人在軍事指揮上能力不高,還體現在劉邦在和匈奴打仗的時候,當時冒頓單于採用誘敵深入之計,誘使劉邦向前貿然推進。最終落入冒頓單于的包圍圈。而且糧草也跟不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至於落入絕境。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陳平在軍事指揮作戰能力上的有限。

當然了,也許當初陳平也給劉邦提過建議。但是陳平這個人有個特點,比較聽領導的話。可能他提了建議,劉邦沒當回事兒,他也沒有再強調這個事情。

(冒頓單于劇照)

四、冒頓單于異軍突起。

匈奴在冒頓單于之前,其實是比較弱的。冒頓單于剛剛當單于的時候,還要極力討好東胡。甚至東胡王還公開向冒頓單于請求,索要冒頓單于的老婆閼氏。但是冒頓都能夠忍受。

不過,後來冒頓就強大起來了,東征西討,擁有了一大片土地,征服了20多個國家。最後,擁有了“控弦之士”三十萬的規模。

有這樣一支強悍的軍隊,可能當年的李牧、蒙恬打起來都有些頭痛,何況是劉邦。

諸如此類的原因,最終,劉邦沒能打得過匈奴。後來的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畏懼匈奴,因此,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才敢於向匈奴發動挑戰。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強悍的外族,只有匈奴這一個吧?當然,還有西戎和婁煩也曾經比較強大,只是在戰國時期就分別被秦趙兩國給徹底收拾了。輪轉至漢朝的,實際上也就只有匈奴一個強大部族了。

在春秋和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可以收拾匈奴。包括秦國、趙國,甚至是最弱的燕國,都打得匈奴越不了各國修建的長城。

當時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相比較遊牧部族,當時中原各諸侯國實力都非常強,對於周邊其他部族有壓倒性的優勢;其二是當時的匈奴還沒有崛起,北方並沒有出現強大的國家。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這種情況開始變化了。由於秦滅了六國,中原的勢力平衡被打破,燕趙等國對匈奴的牽制開始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天敵的匈奴開始迅速發展,並逐步崛起。

秦朝建立以後,匈奴的勢力已經擴大了不少,於是秦始皇不得不大修長城,不得不派蒙恬率數十萬大軍大規模打擊匈奴。然而,隨著秦末天下大亂,北方防線奔潰,匈奴佔領了河套地區。河套地區在古代很關鍵,因為河套是天然的養馬場。匈奴佔有河套以後,實力大增,完全崛起。而中原王朝,不僅失去了騎兵補給基地,並且完全暴露在了匈奴的威脅之下。從這個時候開始,歷史的天平開始由中原向北方的匈奴傾斜。

到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匈奴羽翼已經豐滿。而反觀漢朝,經歷了秦末大亂和楚漢之爭,中原地區元氣大傷。國力此消彼長之下,漢初受制於匈奴,也就不足為奇了。


蘇綻


"春秋七國打得外族不敢反抗,而到了漢朝外族打得劉邦不敢出頭”,這種論調是明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孔子曾經曰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啥意思?如果沒有管仲(也就是齊桓公執行的“尊王攘夷”政策),那麼整個華夏都要披髮左衽,華夏就不成個華夏了,這還不明顯嗎?華夏民族在春秋時期曾經相當危險,危險到要被異族同化的程度!

錢穆先生在其《國史大綱》中曾經表示,西周早期之前乃是華夷雜處的時期,當時諸夏與所謂的“蠻夷戎狄”有著密切的往來,包括互相通婚。而西周分封的各個諸侯國之間也並非是直接接壤,而是中間可能夾雜著眾多的蠻夷小邦。北狄強盛之時,曾經入侵邢國、衛國(迫使邢國國君出逃、衛國國君被殺),又滅溫、伐齊、伐魯、伐鄭、伐晉,甚至蹂躪周王室,北狄最強盛的就是中山國了。

除了北方、西方的強族之外,南方還有一個以蠻夷自稱的楚國,所以《公羊傳》中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披髮左衽”的風險是實實在在的。當時的華夏,戰勝外族是非常不容易的。


國史通論


不論是春秋戰國時期,還是秦朝,或者漢朝時期。當時中原政權最主要的外敵還是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而這個草原遊牧民族也特指的是“匈奴”。此時的匈奴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種族,而是多個草原遊牧民族的統稱。中國近現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按照這個結論來看的話,從商朝開始,中原政權就飽受“匈奴”的入侵了。一直到後來的周朝,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匈奴都是中原政權的極大威脅。就像我們上邊所說。匈奴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統稱,他可能包含了很多的民族以及分支。歷史上匈奴真正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的時候,還是在秦朝時期。也就是說,秦朝之前,其他所有國家所面對的“匈奴”不過都是規模大小不一的部落而已。根本不是漢朝時期所面對的統一的匈奴。所以自然而然雙方的實際情況也略有不同。

秦朝時期,匈奴頭曼單于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其他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這也就證明了秦朝之前中原政權所面對的匈奴和秦朝之後漢朝時期所面對的匈奴,完全就不是一個等級的選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擊敗了林胡、樓煩等國。實際上林胡和樓煩只是一個很小的胡族部落而已。即使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所面對的匈奴也依舊只是匈奴中的一支。而且很多人都有一個誤會。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諸侯國最多隻是抵禦住了匈奴的入侵。根本沒有所謂的打的匈奴不敢露頭。春秋戰國時期從來沒有諸侯國主動出擊過匈奴。都是被動防禦。如果他們真的能夠打垮匈奴也就不需要修築長城了。

即使以秦始皇之英明神武,他平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以舉國之力也不敢說打的匈奴不敢露頭,最多也就是擊潰匈奴,使匈奴不敢隨意入侵罷了。事實上秦朝時期對於匈奴也多以防守為主。而並不是進攻。不是不願,而是實力不允許。否則秦始皇也不需要費那麼大力氣修築長城。把長城連接在一起。而秦朝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經很不容易了。要知道秦朝時期的匈奴實力比起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實力都呈幾何倍數增長了。

漢朝時期,劉邦並不是被匈奴打的不敢出頭。實際上在劉邦建立漢朝初期,劉邦對於匈奴的態度也是以武力鎮壓。我們通過劉邦鎮壓韓王信造反時期,劉邦對匈奴也是一視同仁的以武力鎮壓就可以看出,劉邦實際上並不怵匈奴。但通過了白登山之圍後。劉邦發現,想要真正的戰勝匈奴是根本不可能的。當時的漢朝沒有那個實力。所以白登山之圍後,劉邦選擇了和親,休養生息。以和親來取代之前的戰爭。通過和親籠絡匈奴。這屬於策略問題。並不是漢朝打不過匈奴。而是劉邦知道耗費錢糧和匈奴大戰之後也收穫不了什麼。因為匈奴是遊牧民族。從根本上是滅絕不了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



中原處於春秋戰國的時候,草原民族也是四分五裂,但是都在向中原民族進攻,這是由草原民族的生活習慣決定的。草原民族也是靠天吃飯,夏天短,水草茂密的季節也就不到五個月,剩下的半年就是吃老本,遇到點自然災害,就得大面積餓死人了。所以一到秋天,他們就要集合起來搶劫,存儲過冬的糧食。

由於遊牧民族都是在馬背上長大,所以個個能騎善射,機動性很強,但是中原民族卻是步兵為主,等到集結起來趕到戰場,敵人早就沒影了。這個問題各國都解決不了,唯一想了辦法的是趙國。



趙武靈王搞了胡服騎射,跟草原民族學習騎馬射箭,生活習性跟草原民族一樣,也是騎兵機動,這樣管了一陣子用,趙武靈王被餓死了,繼任者就沒有他的熱情和毅力了。

所以只剩下唯一的辦法,就是修長城。長城就是阻礙騎兵大規模行動的牆。畢竟馬是走平地的,不是猴子,也不是山羊,不能蹦高蹦低。



到了秦朝,中原王朝有了強大統一的政權,蒙恬能夠組織起強大的軍隊守護長城了,但是匈奴人也有了強大統一的政權,就是冒頓單于。秦朝二世而亡,劉邦帶人來到山西地界追趕投降匈奴的韓王信,結果就被冒頓圍了,七天後才撿了一條命。

所以不是漢朝中原民族才處於劣勢,而是一直處於劣勢,這種劣勢一直持續了幾千年,直到機槍的出現。


唐風宋月


相較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而言,可能人們對漢朝時期的歷史要更清楚一些。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才會覺得春秋戰國時期,外族勢力被打得不敢貿然入侵中原,而到了漢朝時期的時候,漢朝廷居然要為維持和平狀態,而卑微地同外族勢力和親,以犧牲女性的幸福來換來短時間的休戰期,實在是夠窩囊。

既然這種觀點出現了,那肯定就會有人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產生很大的好奇心。為了幫大家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們今天就以此為話題,來為大家揭秘外族勢力在春秋戰國時期和漢朝時期的發展情況。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家想的那樣,是因為劉邦太慫才導致大漢朝被外族勢力欺負。

一、春秋時期外族勢力實際是把中原勢力打慘了。

很多人認為,春秋時期的時候,中原的霸主曾經將外族勢力打慘了。正因為如此,那個時候才沒有外族勢力敢貿然入侵中原。但是實際上,春秋時期真正被打慘的是中原勢力罷了。

要知道,當時連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周天子,都被犬戎從關中打到了洛陽,那他手下的那幫諸侯小國哪裡還能過上什麼好日子?而且當時的形勢還異常嚴峻,中原勢力可以說是遭到了外族勢力的南北夾擊。若非齊桓公和管仲力挽狂瀾,那中原估計早就被外族勢力完全侵佔了。

二、戰國時期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原勢力將外族勢力打慘了。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權奪利,可以說是紛紛將戰鬥模式給全面開啟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原動不動就會爆發各種形式的戰爭。

時間久了,不管是中原的各位諸侯,還是在各位諸侯地盤中生活的百姓,都已經將戰爭當成是家常便飯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原勢力的整體實力相較於外族勢力而言,無疑佔有明顯優勢。若是外族勢力想要入侵中原的話,單是舉一個諸侯國之力,就足以將一支外族勢力打到沒有招架之力。更何況當時的諸侯國有很多,哪裡還能再懼怕外族勢力?

當然了,除了中原勢力較強這一原因之外,本身外族勢力當時也沒有入侵中原的想法。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原因是中原沒有外族勢力想要的草場,另一個原因則是外族勢力沒必要進行對外戰爭。有這兩個原因存在,就算戰國時期中原勢力沒有我們前面所說的那麼強大,外族勢力輕易也不會跑去入侵中原。

這樣一來,至少從大體來看,就弄得好像是中原勢力已經強大到,能夠將外族勢力都通通收拾乾淨了似的。殊不知這其中,多少也有外族勢力本身存在的問題在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三、漢朝劉邦“打不過”外族勢力的原因。

其實,嚴格來講,並不能說是漢朝的劉邦“打不過”外族勢力,而應該說是劉邦建立漢朝後,已經懶得再跟任何人打仗了。因為為了建立漢朝,當時中原可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處於戰亂的狀態。

只不過此時的戰爭基本上都是中原內部的戰爭,而跟外族勢力沒有太大的關係。結果等到漢朝建立以後,以劉邦為首的中原勢力都打戰打煩了。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外族勢力危及不到大漢朝的根本統治,那劉邦輕易是不會對外族勢力發動戰爭的。

中原不對外族勢力發動戰爭,並不代表外族勢力不會主動前來挑釁。若說春秋戰國時期外族勢力的特點就是過於分散的話,那到了漢朝時期,匈奴帝國的建立就算是完全改變了外族勢力的原有狀況。而匈奴帝國本身就屬於一個好戰的外族勢力,所以為了擴充地盤和掠奪財物,他們遲早會對中原勢力發起進攻的。只不過劉邦統治時期比較講求休養生息,這才搞得好像中原勢力怕了外族勢力一樣。

此外,也並非是整個漢朝統治時期,都一直在向外族勢力表現出很慫的一面。要知道在漢武帝統治漢朝的時候,可是多次派出大將,將匈奴打得很長時間都不敢再涉足中原。那時別說外族勢力不敢貿然入侵中原了,就算是謙卑地提出和親的請求都不一定會得到允准。

所以說,我們不能輕易認為劉邦是因為太慫才如此縱容外族勢力,而應該結合當時漢朝的建立背景和所處的外圍環境,來辯證地對此問題加以分析。畢竟只有這樣,得到的結論才更為合理一些。


元哥說歷史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遠征匈奴,而這個如此強大的匈奴帝國在春秋和戰國時期就沒有出現過,為何草原上會突然崛起這樣一個強悍的匈奴帝國呢?我想,這才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在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原有許多的諸侯國,而草原也不例外,只是作為一個個小部落存在,各自為政,沒有盟主(也就是中原的周天子或者霸主)指手畫腳。

由於長城以北的降雨量不足,所以生活在那裡的人無法農耕,物資稀缺,便形成了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生活在馬背上,雖然兇悍,但由於群體太小,無法和中原的諸侯國開戰,搶奪資源。一旦開戰,必定損失慘重,搶到的資源根本不夠彌補損失。怎麼辦呢?只能通過貿易。

那麼問題來了,我中原諸侯國憑什麼跟你們這些夷狄進行物資交換呢?你們有什麼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嗎?答案很簡單,馬。

中原並不盛產好馬,真正的好馬都來自於草原。而馬,是當時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沒有好馬,你就打不了戰,只能被其他諸侯國欺負。

所以,中原諸侯國爭先恐後的跟草原上的小部落進行貿易,而小部落方面也樂意,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高的利益。

而秦漢時期就不一樣了,集權帝國成立,貿易被壟斷,遊牧民族沒辦法生存,只好選舉出一位“大可汗”,一起向中原集權帝國開戰。

面對兇悍的匈奴大軍,集權帝國哪裡扛得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匈奴只是一個類似於聯盟的帝國,“大可汗”並沒有干涉“小可汗”旗下部落的權力,只有物資分配權。

所以這個問題,“為啥春秋七國打的外族不敢扛,而到了漢朝打的劉邦不敢出頭”,有兩個原因。

一是在春秋時期,遊牧民族還只是小規模實力,打不過中原的諸侯國。

二是貿易能解決的問題,幹嘛非要通過戰爭來解決?皆大歡喜不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