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趙雲去街亭而派馬謖去了?

欣欣向榮145097341


無論是趙雲還是姜維,或者魏延、王平、馬岱,甚至讓張翼做為主將去守街亭,都能夠守住。

因為街亭其實並不難守,並不需要有超高的軍事才能,守街亭真正最重要的是執行力!


趙雲肯定是不可能被用來去守街亭的,趙雲有更重要的任務――率偏師冒充蜀軍主力,把曹真死死釘住,他是負責牽制的。

魏延也有重要的任務,必須留著對付尚未降服的隴右二郡,特別是郭淮還在上邽。魏延是負責消化的。

那麼姜維呢?咱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真實思想。


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當時在蜀軍指揮層有兩種意見:

一、“子午谷奇計”

這是由魏延提出來的。這個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由魏延率五千輕騎,五千後勤,兵行子午谷,快速行軍十日,突襲長安,然後在長安堅守二十天,截斷魏援。

另一路由諸葛亮率蜀軍主力出祁山,平推而進,兩軍在長安會師。

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戰果就太巨大了。隴、雍、涼與魏國內境的聯結被割斷,將曹真、張郃、郭淮所率的魏軍全都一鍋燴了。

這個計劃的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雖然戰果輝煌,但風險也是十分巨大的,行動要求太精密了。

魏延這一路人馬不能有任何失誤,需要在敵人眼皮底下穿行十日不被發現,還不能遇到阻截,還需要長安魏軍不戰而逃,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必須如期到達。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將是一場慘敗。

另外還需要蜀軍消化能力超強,能夠迅速消化掉這個囫圇嚥下去的大果子。

這其實就是賭國運了。

二、“平取隴右”

這是諸葛亮提出的。這個計劃是以趙雲和鄧芝率一支偏師,冒充成蜀軍的主力部隊,大張旗鼓出萁谷,假做攻取郿縣,吸引住曹真所部的魏軍主力。

另一路由諸葛亮率領真正的主力部隊平取隴右,割斷隴西諸郡與魏國內境的聯繫,逐步蠶食。

這個計劃的特點是穩賺不賠,本錢很小,利潤可觀。

有點像釣魚,投下餌鉤,只要曹真一咬鉤,被趙雲牽著溜一段時間,蜀軍就牢牢把握住主動權了,只管收利。

而事實上,蜀軍就是按照諸葛亮的這個計劃進行的。

前期幹得相當不錯,趙雲和鄧芝成功地將曹真所部的魏軍主力釘死在了萁谷。

諸葛亮率部突襲,挺進祁山,魏軍完全沒有防備,天水、南安兩城太守不戰而逃,天水的姜維、梁緒、尹賞等被圍而降。郭淮退守上邽,固守待援。隴右五郡失了三郡。剩下廣魏和隴西也是朝不保夕。

形勢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蜀軍其實已經穩操勝券了,只要卡住咽喉要道,使魏軍“急切間不得偷過”,張郃的援兵一時半回沖不過來,諸葛亮就可以從容地攻取剩下的幾城,到那時,張郃再衝過來,幾乎就相當於自投羅網。

再不濟,諸葛亮也能把到手的百姓、財產、牲畜和糧草全部遷走。將來就算魏軍收復了,還必須重新遷來人口和生產工具。蜀軍再乘著魏國遷民,地方也沒有完全恢復,再來爭搶,就將魏國的國力一點點消耗在這片土地上了。

所以說,諸葛亮這個計劃的後面隱藏的是滿滿的陰毒。


街亭這個地方並不難守。

街亭的地形屬於狹道,只要當道而立,築寨挖壕,深溝建壘,張郃的部隊很難通過。

為了抓緊時間,強調速度,張郃率領的是騎兵部隊,輕裝遠襲,就必然無法攜帶完備的的攻堅戰具,怕的就是攻堅戰。

再者,想發揮騎兵的優勢,地形上就需要有足夠的寬正面,迂迴側翼,以衝開防禦漏洞。正面硬磕可不是騎兵的長處,騎兵部隊最怕的就是在狹路上碰到了勁弩。

所以說,街亭這個地形很容易限制住騎兵的機動性,正面死守,節節抗擊,雍塞道路,破壞通道,沒有了速度,騎兵就會變成步兵。

冷兵器戰爭中,防禦一方比進攻方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

所以說,街亭這個地方並不難守,其實並不需要什麼重將。


趙雲在萁谷牽制著曹真的主力,魏延要留下來對付郭淮,因為魏延很善長收拾郭淮。如果順利拿下剩下的兩城,諸葛亮還可能派魏延率領一支騎兵部隊迂迴過去,去摳張郃的屁股。

街亭不難守,但很重要,如果守住了,這是大功,那麼讓誰去白撿這個大功呢?

諸葛亮他不僅僅是個軍事家,他首先是個政治家,所以他在軍事上機關算盡的同時,他還要算無遺策地考慮到政治問題。

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彝陵,蜀漢的根基――荊州勢力,在這兩次慘敗中幾乎被一網打盡。老一代逐漸凋零,年輕一代尚未成長,荊州派已經到了青黃不接、難以為繼的地步。

馬謖是荊州派的後起之秀,他的幾個兄長都為蜀漢立下過汗馬功勞,馬謖的家族也很有名望。馬謖還是諸葛亮忠實的粉絲,兩人之間在工作中是上下級的關係,在事業上猶如師徒,在感情上情同父子。

所以,諸葛亮非常想培養馬謖,這份功勞給了馬謖,就能提高他在軍隊中的威望和地位,對一些人形成制衡。



為了馬謖得到這份功勞,諸葛亮是費盡了心機。

他首先強調守住街亭的重要性,就是為了讓大家認識到,這可是一份大功,將來他升格提拔馬謖,別人也沒有什麼意見。

諸葛亮又讓馬謖立下了軍令狀,這就使眾將沒有什麼可指摘的。

諸葛亮還將防禦的注意要點傾囊相授,使馬謖能夠很輕易地掌握。

諸葛亮又給馬謖派了個副將――精通地形的王平。王平的戰鬥經驗很豐富,務實而厚道,他是魏國降將,對魏軍的作戰風格也很熟悉。

諸葛亮還把要求降了一個檔次,只要使魏軍“急切間不得偷過”就行了。什麼意思呢?就是打了敗仗都不怕,張郃就算打開了防禦圈,他都不敢衝過去,只要馬謖這支部隊建制保持完整,就能隨時切斷張郃的後路。

諸葛亮把這份功勞算是掰開了,揉碎了,填進馬謖的嘴裡,還不放心,又往食道里捅了下去。都到了這份上,馬謖仍然丟了街亭,還能埋怨諸葛亮嗎?


在軍事佈署上,諸葛亮算無遺策,但他漏算了人心。

馬謖久在軍中,但都是做為諸葛亮的參謀人員贊畫軍機,他以前並沒有獨立領兵作戰的經驗,也沒有什麼戰功。馬謖在軍中的威望其實都來源於蜀軍眾將對諸葛亮的崇拜和尊敬,馬謖在諸葛亮光環的蔽佑下太久了。

馬謖非常渴望能夠有機會證明自己,他希望立功,以自己真實能力而獲得的功勞,這份功勞完全屬於他馬謖自己,而不是打著諸葛亮的烙印。

所以,馬謖不僅想守住街亭,他還想超出諸葛亮的預期,以攻代守,重創張郃,不但要完成任務,還要有所斬獲。

於是馬謖把主力佈署在了半坡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要打張郃一個擊潰戰。


問題就出在這裡了。諸葛亮給馬謖配置的兵力,要守住街亭是綽綽有餘的,但要想擊潰張郃,可就遠遠不夠了。 馬謖沒有能夠打張郃一個擊潰戰,反而讓張郃打了個殲滅戰,率兵直插蜀軍後方。

牽一髮而動全身,街亭的迅速丟失,使諸葛亮的戰略計劃全盤落空,蜀軍還面臨著後路被抄的巨大危險,形勢陡然急轉直下,連到手的居民和財富都來不及遷走。

諸葛亮大驚之下,只能通知各處的蜀軍晝夜兼程緊急後撤,返回川蜀,前期所有的戰果都付諸東流。

重新覆盤這場戰役,令人感慨萬分。諸葛亮的計劃十分周密,也並沒有漏洞,採取的措施也堪稱妥當,嚴絲合縫。

他唯一漏算掉的是人心。


有句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你也許並沒有什麼驚才絕豔的才華,也沒有天馬行空的思維,也沒有洞察先機的眼力,但只要你能把任務紮紮實實地貫徹到底,你也能夠成為一代名將,這就叫“執行力”。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再想想廖化這個人,他無論武藝還是戰術技巧都很普通,但他有個很大的優點:執行力強。能把任務貫徹落實到最細微的地步,終究也能有所成就,這就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


饞嘴肥貓鏟史官


諸葛亮為啥不派姜維、趙雲去街亭,而派馬謖守街亭?



這個提問,首先需要搞清楚背景。諸葛亮派馬謖駐守街亭,是後主劉禪建興六年(228)春,在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去世後,經過五年的長期準備,諸葛亮籌劃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說大規模,不是虛張聲勢,是因為諸葛亮的總體規劃,不僅先派趙雲、鄧芝帶一隊人馬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親自帶領主力,出乎意料繞道祁山,這還只是其中一路;其二,通過書信、信使瓦解策反孟達,忽悠孟達從上庸、新城一帶,攻擊曹魏宛城、洛陽;第三路,修復與東吳關係,挑動孫權從東邊攻擊合肥一線。




讀過這一段,就會明白,即使在《三國演義》中,趙雲、鄧芝出箕谷,也是一件重大部署,就是說,還在漢中出發前,趙雲、鄧芝就從箕谷出兵,方向是關中。而分派守衛街亭任務、是在西涼前線,那時趙雲已在上千裡之外,執行另一項任務,不在身邊,怎麼可能派去守街亭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派馬謖、王平去街亭走後,又叫趙雲、鄧芝帶兵出箕谷,雖然情節不太合理,但多數人不熟悉地理,可以忽悠,而“七分真實,三分演繹”的寫作原則,卻是不能馬虎的。



至於姜維,當時剛剛投誠,而且年輕,資歷、威信都沒有樹立,街亭守衛是事關第一次北伐成敗的關鍵,換誰當主帥,都不可能讓姜維出任主將,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馬謖則不同,自當年赤壁之戰後,馬謖的哥哥馬良,給劉備獻計,先取江南四郡立足,再徐圖發展時,馬謖隨哥哥一起投入劉備麾下,到這次北伐,馬謖為蜀國效力,已經二十年。這期間,馬謖引起諸葛亮注意,是在劉備去世後,南部軻羌郡太守朱褒、越嶲郡高定、建寧郡太守雍凱,三人響應蠻王孟獲,起兵造反,包圍永昌郡,永昌太守王伉,緊急求救,諸葛亮鑑於事態嚴重,親自帶兵平叛,在這一軍事行動中,馬謖隨軍參謀,對平南策略馬謖建議說,南方蠻夷,地處偏遠,這次平叛應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個建議,正合諸葛亮想法。



後面七擒七縱孟獲,正是這一策略執行結果。實踐證明,這一建議是正確的。一直到蜀國滅亡,幾十年間,再沒發生大的動亂。這與司馬懿平定遼東,殺當地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餘眾,當地再起動盪,形成鮮明對照。



正史中,沒有詳細說明,馬謖如何爭取到街亭守衛任務,但《三國演義》中,對這一過程,有十分生動的描述。在得知孟達兵敗,被殺身亡後,諸葛亮大驚說,今司馬懿出山,必取街亭。諸位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話音未落,馬謖搶上去說,某願往。諸葛亮說,街亭雖小,干係非輕……,馬謖回覆說,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諸葛亮說,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張郃為先鋒……,馬謖回懟說,休道司馬懿、張郃,就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瞧,這話都說絕了,作為主帥,不派馬謖再派誰?雖然諸葛亮派馬謖任主將,又加派王平為副將協助,再令高翔側翼策應,還讓魏延在後面,隨時觀察、準備支援。然馬謖兵敗如山倒,丟掉的街亭再也難以挽回。


流譽後


諸葛亮自然是有自己的安排的,當時他派江維和趙雲去守其他地方,這些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個時候最主要的就是蜀國已經是沒有什麼厲害的人物了,所有英雄人物都已經消失了,諸葛亮是沒有辦法才會選擇馬謖這一個人,其實他也知道這個人有點不怎麼懂得帶兵打仗,雖然能說會道,但是有點紙上談兵,可是死馬當活馬醫,再加上他那麼急切,最後諸葛亮是選擇了他。



此之為利,亦已深矣。【◎胡三省曰:言蜀與吳和,則雖傾國北伐,不須東顧以備吳,而魏河南之眾欲留備吳,不得盡西以抗蜀兵也。】權僭之罪,未宜明也。”乃遣衛尉陳震慶權正號。


諸葛亮當時最主要是希望這一切能夠安定下來,只要能夠安穩的回到祖國就行了,本來是有機會獨得天下的,但是沒想到因為馬謖這個人失敗了,最終導致諸葛亮是非常的疲憊,而且被司馬懿追殺了過來差點就滅亡了,要不是擺了一個空城計的話,諸葛亮就已經是死了。

當時已經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諸葛亮只能夠選擇他了,這一切的原因就是蜀國沒有什麼人才可以用諸葛亮,一個人是苦苦堅持之中。


在劉備死後這一切都變得非常的可悲,劉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英雄,在三國之中是能夠代理蜀國是越來越強大,可是劉備死後再也吸引不來厲害的人才。而諸葛亮雖然是具有很大才能的,但是卻不是一個真正的領袖,這個對於諸葛亮來講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他最後只能夠依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本來在前期的時候有很多英雄,可是這一切都被劉備消耗完了,諸葛亮也是十分的可憐。



當他得到姜維的時候就感到非常開心,因為他知道有自己一樣的英雄就好了,可是將為年紀還小也就只有一個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安排他,而趙雲的年紀已經是大了,在那個時候都已經死了,自己怎麼能夠用它呢?諸葛亮考慮到這些情況這些人都不能用,如果去用魏延的話,自己又不放心,只能夠擁有馬謖了。

你們認為諸葛亮到底是有多麼心酸,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馬謖是諸葛亮的高參,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經常與馬謖談軍事整夜長談到天明,在軍事上很多戰略諸葛都採用了馬稷的建議,馬謖並非人們著為茶餘飯飽之後的笑料,只會紙上談兵,馬謖此人是很有才的,否則諸葛亮怎會與其關係這麼好,難道諸葛亮吃飽了撐的,與一弱智在一齊共事,而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給馬謖,交給王平也好,王平並非弱者,武藝跟魏延差不多,為什麼讓王平做副將呢?

趙雲,不用說,他不如魏延能守能攻,而且魏延根本不看好諸葛的軍事才能,(政治除外,諸葛亮聯吳抗曹的設想到落實,這是不可否認的)姜維資歷尚淺,所以魏延一直不受器重。

概括語言,諸葛亮用人遠遠的遜色於劉備,他的軍事才能如陳壽所說,連年征戰勞而無功,但是他己盡力了,換任何人去守街亭,都是失敗,因徐晃僅是先鋒,曹魏大軍壓境,失敗是肯定的,充其量延長几天,諸葛的援軍遙遙無期,無軍隊可用,鞭長莫及,所謂揮淚斬馬謖,那是戲劇性的。主要責任是諸葛亮的,戰爭不是兒戲,應該親自坐鎮,都關係兩軍決戰的階段,主帥幹什吃的。


9紫氣東來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這個白眉說的是馬良,馬良是劉備稱帝之後封的第一個侍中,是劉備的近臣,因為馬良的才能深得劉備信任,而馬謖就是馬良的親弟弟。

馬良戰死於夷陵之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在諸葛亮南征南中的戰役中,馬謖給諸葛亮出了很好策略,最終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順利地平定了南中的叛亂。

當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伐用兵時,就面臨如何用人的問題,蜀漢政權自劉備去世,大批人才隕落,老一輩的將領只剩下個趙雲,蜀漢能夠擔當獨立任務的將領只有魏延、吳懿,當時王平在軍中資歷較淺,只是個牙門將軍,而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投降。

諸葛亮能用得上並且能夠獨自領兵打仗的將領寥寥無幾,按照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策劃,必須有一支軍隊擔任疑兵,拖住曹魏關中軍團曹真的主力,另外還得有一支軍隊,在街亭擔任阻擊魏軍的任務,不讓魏軍進入隴右,而諸葛亮本人則率領主力收割隴右五郡。

諸葛亮用來擔任疑兵拖住曹魏關中主力的軍隊一定不能太弱,太弱了很明顯就失去了牽制作用,而且還要有能抵抗曹魏關中主力反撲的能力,擔任疑兵的軍隊如果被曹魏擊潰,那麼魏軍主力就能順著疑兵前進的道路,反攻漢中,那將是蜀漢的災難,弄不好諸葛亮北伐主力有去無回。

擔任疑兵拖住曹魏關中主力的軍隊也不能太強,太強了,會影響諸葛亮主力作戰的實力,而且擔任疑兵的主將還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諸葛亮仔細考慮過擔任疑兵的將領人選,只能選擇趙雲,趙雲是老將,又身經百戰,處理穩妥。

魏延這個將領是絕對不能擔任獨自領軍的重任,因為他有時會不聽命令行軍,而且魏延的長處在於進攻而不是防守,吳懿雖然也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但是他的能力弱了一些,同時吳懿還是皇帝劉禪的大舅子,也不方便讓他擔任這麼敏感的任務。

諸葛亮看來看去只有趙雲最合適,還給趙雲配了個副手鄧芝,畢竟趙雲年齡也大了,諸葛亮作了萬全之策,萬一趙雲有什麼不測,還有個鄧芝可以頂起來。

疑兵選好主將後,諸葛亮就面臨選擇駐守街亭抵禦魏軍援兵的將領,當時蜀漢大部分將領都推薦魏延和吳懿兩人,可諸葛亮卻力排眾議,沒有選擇魏延和吳懿,而選擇了馬謖這個胸有謀略,卻沒有任何領兵經驗的馬謖。

諸葛亮讓馬謖作為鎮守街亭的主將,將王平作為馬謖的副將,並且另派高翔率領一支軍隊駐紮在街亭左側的列柳城協助馬謖,派魏延駐守在街亭右側的山谷中協助馬謖,從諸葛亮當時的人事安排來看,諸葛亮用馬謖,完全就是在培養馬謖。

明明可以用魏延作主將,卻讓魏延協助馬謖,很明顯街亭之戰,諸葛亮就是培養馬謖,而且是力排眾議,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提拔馬謖來守街亭,當時蜀漢大多數將領都持反對意見,任用一個馬謖,派出三個將領協助,你說不說諸葛亮特意培養馬謖,恐怕都沒人相信。

為什麼諸葛亮要刻章培養馬謖呢?

原因很簡單,當年的馬良是劉備的親信,作為皇帝劉備的侍中存在,馬良是深得劉備信任的,並且馬良很有才能,現在的馬謖同樣是深得諸葛亮信任的,馬謖在街亭之戰前,經常與諸葛亮討論軍事謀略,而且是徹夜長談,馬謖深得諸葛亮賞識。

韓信也好,趙括也罷,在沒有具體的成名戰役之前,都是靠嘴巴說謀略的,能不能成才的關鍵就在於實戰中的表現如何?如果馬謖在街亭之戰打贏了,他就是韓信,可惜馬謖打敗了,他只能當趙括了。

而諸葛亮就給了馬謖這麼一個機會,一個看上去非常有希望立功的機會,如果馬謖能把握好,將是馬謖人生中的重大轉機,可惜馬謖敗了,身敗名裂,而且諸葛亮也得背鍋。

諸葛亮用馬謖,除了馬謖表現得有才能外,不得不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馬謖的身份問題。

馬謖是荊州襄陽人,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中的上層官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荊州人,像龐統、劉巴、李嚴、馬良、向寵、董和、霍峻等等,都是荊州人,這是劉備政權穩定的根本所在,劉備就是要利用外地人來壓制本地人,才能保證建立在益州的這個政權的穩定與繁榮。

諸葛亮也繼承劉備時代的這一國策,你看諸葛亮重用的人,不是外地人,就是荊州人,反正幾乎沒有益州人,比如蔣琬、費禕、楊儀、董允都是荊州人,而王平、姜維、吳懿都是外地人,就是沒有益州人,這是蜀漢的國策。

諸葛亮反正要用人,在用人方面,諸葛亮刻意優先使用並培養荊州人,馬謖作為當時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而且能與諸葛亮徹夜討論軍事謀略的人才,諸葛亮是有意重用提拔的,但是重用提拔,前提是馬謖得表現出才能,得立功,諸葛亮用馬謖,就是給了馬謖一個立功的機會,是馬謖自己不珍惜。

當然,你也可以說諸葛亮是刻意重用本派系的人才,即使劉備臨死前說了馬謖不可重用之類的話,可是諸葛亮也很難啊,畢竟人才缺乏,馬謖已經是鳳毛麟角了,諸葛亮只能先試探一下馬謖的才能。

但馬謖絕對不是諸葛亮的心腹,心腹與培養重用是有區別的,你看諸葛亮培養的接班人,比如蔣琬和費禕,是以國家為重的,而不是以諸葛亮為重,況且諸葛亮也沒有拉幫結派,培養私人勢力,他不是司馬懿,也不是曹操,諸葛亮重用馬謖是為了蜀漢國家而培養人才,而不是為了他諸葛亮自已,這一點必須明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28年,諸葛亮在平定南蠻之後,趁著蜀國兵強馬壯決心北伐曹魏,這次是諸葛亮準備最充分的一次,也是曹魏最沒有準備的一次,可謂是機會最大的一次。諸葛亮北伐以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

魏國朝廷聽到諸葛亮北伐之後,非常震驚,立馬調派20萬大軍前去阻擋蜀軍,其中10萬大軍由曹真率領,10萬大軍由張郃率領,前往街亭阻擊蜀軍。

此戰諸葛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是讓馬謖統領各軍在前,同張郃在街亭交戰。馬謖是一個從來沒有領兵作戰的人,諸葛亮此番作為也是讓很多人不認同,那麼為什麼諸葛亮要力排眾議,選擇馬謖為先鋒呢?

首先諸葛亮器重馬謖。馬謖是荊州人,在進入益州之後,也是做了一些工作,也喜歡誇誇其談,所以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但是諸葛亮還認為不是這樣,並對馬謖非常器重,讓馬謖擔任參軍,兩人談論軍事,有時一談就是一個通宵。

其次在平定南蠻的過程中,馬謖提出要恩服南蠻,這個觀點是非常好,而諸葛亮也確實這麼做了,最後諸葛亮赦免了孟獲,使南中人心歸服,南方不敢再次反叛,這也充分說了馬謖的建議還是比較正確。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諸葛亮認為馬謖應該能明白自己的戰略意圖,由於諸葛亮長期和馬謖一起交談軍事,那麼在諸葛亮的心中,他的想法馬謖應該是心領神會,所以安排馬謖做為前鋒,諸葛亮的戰爭思想就更加容易體現。這也是很多將軍使用部下的一個特性,都喜歡能理解自己意圖的手下。

但是實際上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調配,而是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結果被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只得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至於為什麼沒有派遣趙雲,那是因為趙雲在斜谷攻郿城,是此次北伐中獨立的一支疑兵。


帝國烽火


《三國志》中記載: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建興六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準備就緒,從漢中出兵,走祁山,討伐曹魏。諸葛亮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祁山,並任命馬謖為先鋒,把守軍事重地街亭。結果“紙上談兵”的馬謖坑了“恩師”諸葛亮,放棄水源,在街亭南山上安營紮寨,被張郃切斷水源,最後丟失街亭,功虧一簣。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派遣能征善戰的姜維和趙雲守衛軍事要塞街亭,而是派了馬謖去了呢?

個人認為諸葛亮沒有派姜維和趙雲守衛街亭,而是派了馬謖,主要是因為姜維不適合,而趙雲卻另有重用,下面看看當時姜維和趙雲都幹啥呢。

姜維

公元228年,姜維是曹魏天水郡參軍,也就是參謀之類的官職。在諸葛亮伐魏時,姜維正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人跟著天水太守馬遵巡查各地。馬遵是一個膽小鬼,他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都響應諸葛亮,順便懷疑姜維等人也可能叛變,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逃跑。姜維等人反應過來,想追上司天水郡守馬遵,可是追不上了,也進不了城。姜維無奈,只能歸順諸葛亮。

在姜維歸順諸葛亮不久,就發生了街亭之戰。此時的姜維雖然深得諸葛亮器重,被諸葛亮稱之為“涼州上士”,對他也非常器重。可是,此時的姜維剛剛歸順蜀漢,還未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換句話說,姜維還在諸葛亮的試用期內,還需要經過磨練,經過考驗,才能得到諸葛亮的信任。

如果姜維早歸順幾年,通過諸葛亮的考驗,成功“轉正”,他就會受到諸葛亮的重用。或許諸葛亮會把軍事重地街亭交個他把守。而現在,諸葛亮即使親自出馬,把守街亭,也不會派“新員工”姜維的。他怕姜維被曹魏重新拉過去,重新回到曹魏陣營,把自己給賣了。到時候,諸葛亮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因此,此時的姜維不能單獨領兵出戰,只能呆在諸葛亮的中軍大帳,多聆聽諸葛亮的教導,做些傳達將令、出謀劃策、書寫文書之類的活。

趙雲

公元228年,諸葛亮伐魏時,他分兵兩路,親自帶領十萬大軍,兵出祁山,正面進攻曹魏。同時,諸葛亮派出趙雲、鄧芝作為疑兵,從斜谷道出兵,佯攻曹魏。千萬別小看偏師的重要性,這個偏師也需要一個能征善戰、經驗老到的大將負責。再怎麼說,這支部隊暫時脫離諸葛亮的控制,獨自和曹魏軍隊對戰。

趙雲是蜀漢後期為數不多的大將,是少數能拿得出手的老將了。他辦事情,勤勤懇懇,不折不扣執行上級的指令。如趙雲曾兩次救小阿斗,多次救劉備,無論事情大小,他都盡職盡責,完成主公任務。趙雲在和曹真大軍對戰,失利後,他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的損失。在諸葛亮下達撤退命令時,趙雲親自斷後,是各軍中損失最少的了。

《三國志》中記載: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因此,姜維是剛剛歸順蜀漢的,還沒過“試用期”,諸葛亮不放心,不敢派出他守衛街亭。而趙雲是能夠委以重任的老將,征戰經驗豐富,被排到斜谷道,佯攻曹魏,為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打掩護。所以,諸葛亮再三考慮後,越級提拔馬謖,並派他把守軍事重地街亭。

魁哥說歷史


趙雲是疑兵無法派、姜維還沒有投降,只有魏延和吳懿二人是有經驗的大將

在關於街亭之戰,我也寫過好多篇問答,基本上都是從軍事地理和行軍速度去討論,基本結論有:

1、諸葛亮派遣馬謖要守的不是街亭,而是隴關——阻止張郃5萬大軍進入隴西,才是馬謖要完成的任務,街亭之戰是馬謖和張郃的遭遇戰;

2、魏國騎兵多,加上有夏侯淵的行軍速度傳統,是張郃能夠比馬謖早2、3天穿越隴關的原因。

面對街亭張郃的5萬大軍,馬謖盡力了,換了魏延、姜維、趙雲等名將,一樣打不過張郃。想知道原因就要弄明白蜀漢到底有多少兵馬、諸葛亮北伐大軍有多少人、馬謖軍有多少人。

離開這些士兵數據去談論換誰去打是沒有意義的。

諸葛亮北伐大軍有多少呢?

《三國志 後主傳》在蜀漢滅亡時記錄了蜀漢的全國士兵數目:

“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而在鍾會出兵攻打漢中時,曹魏的兵力為:

鍾會軍10萬,鄧艾軍3萬、諸葛緒軍3萬,合計16萬。而蜀漢全國只有10.2萬士兵。

而率領大軍在沓中屯田的姜維的兵力,在姜維投降後鍾會的上書中有記錄:

“維等所統步騎四五萬人”

有就是蜀漢所謂的北伐大軍,基本上就是4、5萬人。而鍾會在進攻漢中前對蜀漢的分析也相當準確:

“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

劉備舉國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劉備軍只有4萬人:

“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

因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再怎麼抽調,最高就是7萬人。這7萬人分為三處:

1、趙雲和鄧芝一軍最少也要1.5萬人,否則難以成為疑兵;

2、馬謖軍;

3、諸葛亮軍。

除去趙雲軍,諸葛亮最多隻有5.5萬,和張郃軍基本無差。

馬謖軍的人數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三國志 王平傳》記錄了街亭之戰王平軍的人數:

“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上面的信息說明兩點:

1、王平軍為1000人;

2、街亭之戰中馬謖軍主要是散敗,被張郃殺死和俘虜的不多,最後是跟隨王平回去;

《馬謖傳》對馬謖軍的記錄是:

“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

這說明諸葛亮把大部分士兵交給了馬謖,也就是說60%到70%的兵馬,因為諸葛亮還要30%到40%的兵力去佔領天水三郡。

因此馬謖軍兵力應該是在3.3萬-3.85萬之間。張郃軍5萬,比馬謖軍只有1萬士兵的優勢。蜀漢軍是有機會擊敗張郃軍的。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用魏延而用沒有戰場經驗的魏延,有可能是有兩點:

1、魏延提出偷渡子午谷計劃,諸葛亮因此不滿意;

2、魏延人際關係不好,諸葛亮和馬謖關係很好。

在諸葛亮看來,魏延就是一個不服從命令的刺頭,因此派遣馬謖——這個世界不是少了誰地球就不轉。這很可能是諸葛亮當時的想法,有點賭氣。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尚有趙雲、魏延、吳壹等名將,為何派一個從未帶過兵的馬謖去守街亭?這裡面有何玄機呢?下面根據史書《三國志》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馬謖好論軍計 與諸葛亮私交深厚 馬謖是個比較合格的參謀 而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扛起了北伐的重任,當時諸葛亮與馬氏五常中的馬良、馬謖兩兄弟關係甚好。馬良和馬謖也是有才能的,馬良受到劉備的重用,是劉備親近的近臣,曾經不辱使命出使東吳,在劉備伐吳時,奉劉備之命聯合五溪蠻出兵相助,可惜在夷陵之戰中不幸戰死。



馬良、馬謖都是荊州當地的名士,與諸葛亮關係不錯,馬謖也經常與諸葛亮討論國家大事,遇事每次都能說到點子上,還給諸葛亮一些良好的建議,比如諸葛亮平定南中之時,就建議諸葛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徹底收穫南蠻的心,諸葛亮覺得很不錯,採納了,終於在七擒七縱南王孟獲後,收穫了南中之人的人心,南中至此再也沒有復叛。



作為一個出謀獻策的參謀來說,馬謖其實還算合格的,馬謖也沒有那麼不堪,正所謂理論要結合實戰,沒有行軍打仗和作戰經驗的馬謖,是不適合當一個將軍的,除非是天生的軍事天才。

諸葛亮為啥派馬謖去守街亭而沒有派趙雲和魏延姜維等人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意圖是要攻取隴右,佔領雍涼二州,切斷雍涼與曹魏的聯繫,從而以雍涼為基地來圖謀關中。為了迷惑曹魏,諸葛亮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首先,設立疑兵部隊:派趙雲、鄧芝帶領疑兵從褒斜道進兵,給與曹魏造成一種進攻長安的假象,吸引和拖住曹真的主力部隊,為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奪取隴右爭取時間。

其次,諸葛亮帶領主力部隊出祁山,攻取隴右。

這一規劃其實很好的迷惑了曹魏,直到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時,曹叡才明白諸葛亮要攻佔隴右取雍涼的真實意圖,所以派名將張郃去長安,出兵去抵擋諸葛亮,戰爭的聚集點集中在了街亭這個地方。



諸葛亮這時候也很有意思,當時軍營裡大多數人都以為會用魏延、吳壹,但事實並沒有,卻選用了參軍馬謖。馬謖不聽從諸葛亮的謀劃 沒有當道紮寨,而是上山紮營 依據山勢來迎戰張郃大軍。結果被張郃斷了水道,山上的蜀軍不戰自潰,被張郃大敗。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見《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

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諸葛亮其實也想有個人只要守住街亭即可,為自己贏得時間就行,一片大好形勢卻被馬謖給斷送了。回想下諸葛亮為啥要派馬謖去呢?

趙雲被諸葛亮派去當疑兵了,這個任務非常重要,吸引魏軍主力,更是重中之重。

魏延在幹嗎呢?魏延和高翔被諸葛亮安排在街亭的左右兩翼來接應馬謖。

姜維作為剛投降的降將,諸葛亮還得考察呢?

守街亭還得自己信得過的,諸葛亮為了保險起見,還給馬謖配了一個相當穩重的王平。

馬謖是跟諸葛亮同屬荊州派集團,諸葛亮有意要培養一個能獨當一面的良將之才,馬謖好論軍計,有見解,只是缺乏歷練,這時個機會,如果馬謖能聽從諸葛亮安營紮寨的辦法,馬謖就會守住街亭,以後在軍中就會有一席之地,說不定一會繼承諸葛亮的衣缽都有可能。這個馬謖浪費了諸葛亮的一番苦心,包括這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的真實案列。馬謖誇誇其談,正如劉備臨死前所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只可惜諸葛亮在人才匱乏的情況下,不得不用。

結語:派馬謖去守街亭,有諸葛亮的私心,想要給蜀漢培養一個能獨當一面的良將之才,可惜馬謖並不能領會諸葛亮的意思,因為自負、因為誇誇其談、因為紙上談兵,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導致大敗,辜負了諸葛亮的心意,斷送了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如果馬謖能在戰爭中多歷練,在實戰中不斷改進,說不定可以成為蜀漢獨擋一面的良將,畢竟馬謖死的時候才三十六歲。歷史沒有如果,馬謖的過錯是無法挽回的,諸葛亮不得已“揮淚斬馬謖”。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評論 喜歡三國的朋友別忘了關注我哦!

期待與您一起探討三國!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馬謖失街亭”一事一直是後人熱議的話題,因為它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疑惑!據《三國志》記載:

“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

諸葛亮為何要力排眾議而執意讓馬謖去守街亭呢?而馬謖在守街亭的過程中又為何偏偏不尊諸葛將令,一意孤行以致街亭失守呢?讓我們用審視的眼光再來追溯這段歷史。

事件背景

“馬謖失街亭”一事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也正是因為街亭之失,直接導致了諸葛亮首次北伐無功而返,不免讓後人嘆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為興大漢,真可謂肝腦塗地,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準備最為充分的一次,戰之初,諸葛亮的北伐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曹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而降,關中震動,迫使魏明帝曹叡不得不親往親往長安坐鎮!時諸葛亮欲乘勢攻佔隴右,曹叡深知事態嚴重,於是急令兵馬前往支援,據《魏書》記載:

“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時曹魏以曹真為主帥,老將張郃為先鋒,領五萬精兵前往抵禦諸葛大軍支援隴右。諸葛亮聞訊,深知當速取隴右,然曹魏援軍在即,固當令一可信之人固守街亭,以拖住曹魏援軍的腳步,為攻取隴右而爭取時間。只要能在街亭拖住魏軍以達成攻取隴右的目的,則魏軍自當退守關中,而北伐大業的第一步也算是順利完成,固由此拉開了街亭之戰的序幕。其實說到這我們也知道,守街亭無非是守一時,它守不了一世,不過守住這關鍵的一時,對於諸葛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諸葛亮選擇馬謖的原因

這裡先簡單說下諸葛亮為何不用姜維和趙雲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不用趙雲是因為趙雲另有要務在身,而不用姜維是因為當時的姜維根本不可能完成守街亭的任務。

史書記載,當時諸葛亮令趙雲與鄧芝領一軍出箕谷,作為疑兵,用以分散曹魏援軍的兵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既然用了趙雲,自然不可能再讓他守街亭。而姜維我們知道他是在諸葛亮攻天水郡時歸降蜀漢的,當時的姜維只是一降臣,在蜀軍中無半點威望,試問諸葛亮在當時能用姜維?姜維在蜀漢後期確實是響噹噹的名將,然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啊。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執意要選擇馬謖呢?其因有三:

其一:馬謖的忠誠絕對可靠。馬謖早在劉備入主荊州時便加入到了劉備集團,且馬謖與諸葛亮同屬荊州集團體系,諸葛亮對他自然放心。

其二:馬謖其人有謀略。陳壽曾贊曰: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像諸葛亮南征時就曾採納了馬謖的不少建議,終使南中人心歸服!

其三:諸葛亮早已將馬謖視為接班人。史料記載: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時諸葛亮親子(諸葛瞻)年幼,諸葛亮急需培養一位以後能接替他的人,而這個人便是馬謖!

馬謖失街亭的原因

其實街亭失守倒不是因為蜀軍寡不敵眾,時諸葛亮曰: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可見當時雙方的兵力是勢均力敵的,因為當時趕到街亭的只是由魏將張郃率領的先鋒部隊,魏軍主力並未到來。之所以失守,其主因還是在於馬謖的立功心切,欲一戰成名。

那麼馬謖為什麼會渴望一戰呢?

其一:馬謖實戰不多,在軍中威望不足,他需要一戰揚其威名。

其二:街亭的地勢允許一戰,馬謖確實可以以逸待勞,憑藉山勢,居高臨下與魏軍拼殺。

其三:不負諸葛重託。要知道諸葛亮當時用他也是承受了不少壓力的,棄魏延、吳懿而選馬謖。

故馬謖不聽固守街亭之令而選擇與張郃一戰。而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由於違背諸葛之令,馬謖與副將王平失和,大軍分兵兩處,如此一折騰,勢必軍心動搖,加之對手又是曹魏名將張郃,故終以慘敗告終。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