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引言

隋朝作為了終結了南北朝亂世的朝代,雖然其為中國歷史的進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其得國畢竟還是通過篡權得來的,這讓隋朝統治者在隋朝建立初期一直擔心相同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楊堅在篡位之後為了穩定自己的權力,先是鎮壓了尉遲迥等北周重臣的叛亂,之後又誅殺了北周皇室,才終於獲得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隋朝地圖

可是隨著隋朝的發展,楊堅依然不能完全相信自己身邊的大臣們,和許多開國君主一樣,楊堅在坐穩了皇位之後,也對許多重臣產生了懷疑。而他懷疑的人中,尤其以之前的北周重臣最多,而其中掌握軍權的宇文忻和梁士彥等人受到的猜忌最多。

即使兩人已經被剝奪了軍權,在京城無所事事,但是楊堅依然不能信任他們,終於將他們逼上了反叛的道路,而之後史萬歲的死也源於楊堅對於他的猜忌。由此可見楊堅雖然堪稱千古明君,但是在對於權力執念上,和其餘皇帝其實並沒有太明顯的區別。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隋文帝楊堅



楊堅掌權之後對於北周殘餘勢力的清洗和吸收

楊堅在北周武帝在位時是朝中重臣,其父親楊忠就是北周的重將,再加上楊堅的女兒當時嫁給了太子宇文贇為妻,楊堅的身份也就愈加尊隆。可是隨著北周武帝的去世,楊堅的處境卻出現了極大的變化。新即位的宇文贇年紀尚輕,擔心自己不能掌控時局,便開始排擠疏遠前朝的重臣,楊堅就是其中之一,而楊堅國丈的身份讓北周宣帝對其更加警惕,所以楊堅在宣帝一朝幾乎沒有任何實權。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北周宣帝宇文贇

但是宣帝是一個貪玩的皇帝,整日的遊玩讓宣帝的身體不堪重負,他很快就身染重病,口不能言。在劉昉等人的安排下,楊堅成為了輔政大臣,在宣帝去世之後,楊堅就成為了其外孫北周靜帝的輔政大臣。在掌權之後,楊堅就受到了許多政治勢力的反對,其中尤其以北周重臣尉遲迥和北周諸王勢力最強,反對意願也最為強烈。楊堅在高熲等人的幫助下迅速平定了這些叛亂,穩定了北周內部的局勢。

經過這次平叛戰鬥,楊堅也將北周的軍事權力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為之後的篡權做好了準備。不過經過這次戰鬥,楊堅已經發覺了北周皇室對於自己的威脅,於是楊堅在北周內部進行了一次大清洗,他將北周分封的諸位皇室全部殺死,這也為他登基稱帝鋪平了道路。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北周靜帝畫像

除了皇室之外,北周國內還有許多大臣搖擺不定,不知道是否應該跟隨楊堅。對於這些人,楊堅採用的是拉攏的策略,比如推薦他登上輔政大臣之位的劉昉,一開始並不打算站在楊堅這邊,他只打算把楊堅當成一個傀儡,達成自己操縱朝政的目的。這一點在楊堅接受輔政大臣那一天就已經有所表現。但即使對於這樣的人,楊堅依然許以高位,由此可見此時的楊堅在拉攏北周重臣的時候並不在意他們是否獲得了權力或者地位。

此時的楊堅還沒有長時間掌握權力,其被權力浸淫還不是很深,還能信任之前交好的朋友們。像日後被其處死的梁士彥,宇文忻等人都是其十分依仗的大臣,在平定尉遲迥叛亂的戰鬥中也都立下了大功。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北周叛將尉遲迥

不過筆者認為楊堅對於北周舊臣的懷疑在此時也還是顯露了一定的跡象的,當時在尉遲迥剛剛興兵的時候,楊堅派出了北周名將韋孝寬前往討伐。不過由於韋孝寬在西魏以及北周仕官已久,而且之前與楊堅也沒有太好的私交,這讓楊堅十分不放心,甚至有了臨陣換將的想法。

還好當時李德林等人力陳這樣做的弊端,才打消了楊堅的這一想法。不過楊堅還是派了自己最為信任的心腹高熲去到前線,在幫助韋孝寬的同時也對他進行監視,從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楊堅的權力慾在此時已經生根發芽了。此事在《隋書》中有如下記載:

"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騎八萬,進屯武陟。高祖令韋孝寬擊之,軍至河陽,莫敢先進。高祖以諸將不一,令崔仲方監之,仲方辭父在山東。時熲又見劉昉、鄭譯並無去意,遂自請行,深合上旨,遂遣熲。熲受命便發,遣人辭母,雲忠孝不可兩兼,歔欷就路。"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楊堅心腹高熲

筆者認為楊堅對於北周皇室的清洗以及對於其他北周重臣的吸收,對於當時的他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北周皇室對於外戚專權的現象肯定十分不滿,因此不將他們清理乾淨,日後勢必對自己造成極大的威脅。而當時南陳未滅,北方又有突厥等強敵,如果一味打擊排擠舊臣,就會讓北周的國力出現下降,可能會遭受外敵的打擊。因此楊堅在剛剛當上輔政大臣之後的做法是十分正確的,而且當時的他對於願意投靠自己的北周老臣還是能夠信任的,但這一點隨著楊堅執政時間的增加卻悄悄出現了變化。

被隋文帝逼出的梁士彥、宇文忻叛亂

楊堅在處理了北周的皇室之後,國內已經沒有威脅其統治的勢力了,於是楊堅在不久之後就舉行了禪位儀式,正式成為了隋朝的皇帝。

在隋朝建立之後,楊堅勵精圖治,先是平定了南陳,完成了中國的統一,之後又在內部重整了內政體系,幫助國家恢復了生產力,並且建立了完善的權力統治體系,讓久經亂世的中國再次迎來了新的盛世——開皇盛世。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隋朝名將梁士彥

不過就在隋朝逐漸走向的鼎盛的時候,隋文帝楊堅多疑的性格卻在這個時候逐漸發酵,對隋朝的政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如果說之前的尉遲迥叛亂是因為這些北周忠臣想要為衰落的宇文氏死節的話,那麼在開皇年間發生的梁士彥,宇文忻叛亂就完全是因為楊堅的過度猜忌而出現的了。

梁士彥和宇文忻二人雖然都曾經是北周的臣子,但在楊堅掌權之後,兩人一直甘心受楊堅指揮,為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從他們出擊尉遲迥一事我們就可以看出兩人對於楊堅是比較忠誠的,不過由於兩人都掌握兵馬大權,這逐漸成為了楊堅的心病。雖然在國家政局趨於穩定之後,兩人已經失去了兵權,但是楊堅對於他們的猜忌卻還是無法停止。此事在《隋書》中有如下記載:

"忻既佐命功臣,頻經將領,有威名於當世。上由是微忌焉,以譴去官。忻與梁士彥暱狎,數相往來,士彥時亦怨望,陰圖不軌。忻謂士彥曰:'帝王豈有常乎?相扶即是。'"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隋朝名將宇文忻

當時兩人閒居在家,卻還是能感受到無處不在的壓力,這樣的生活狀態讓他們無法忍受,才終於有了謀反的心思。筆者認為如果楊堅能夠像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那樣在奪取大臣的兵權之後,就安心對待他們,而不是猜忌,監視這些重臣,那麼梁士彥和宇文忻也不會有造反的心思,隋朝也就不會失去兩名優秀的軍事統帥。

從史萬歲之死看楊堅對於權力態度的最終演變

在楊堅在位期間,由於其對於群臣多有猜忌,因此隋朝的開國功臣中有不少人都沒有好的結局,但是被楊堅以謀反罪冤殺的卻只有名將史萬歲一人。

史萬歲當時作為隋朝最勇猛的戰將之一,為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其在與突厥人的戰鬥之中更是取得了驕人的戰績,為隋朝北方邊境的穩定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可是其在之前曾經有過收取夷人首領賄金的事情發生,楊堅在知道之後差點處死了這位功臣,可見當時楊堅對於史萬歲就已經不是十分放心了。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隋朝猛將史萬歲

後來史萬歲再次跟著越國公楊素遠征突厥,擊退了敵軍主力,成為了首功之臣。但是等待他的不是豐厚的賞賜,而是冰冷的屠刀。雖然這裡面有楊素進讒言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來源於楊堅的猜忌。楊堅給史萬歲安的罪名在《隋書》中有如下記載:

"突厥達頭可汗領其兇眾,欲相拒抗,既見軍威,便即奔退,兵不血刃,賊徒瓦解。如此稱捷,國家盛事,朕欲成其勳庸,復加褒賞。而萬歲、定和通簿之日,乃懷奸詐,妄稱逆面交兵,不以實陳,懷反覆之方,弄國家之法。若竭誠立節,心無虛罔者,乃為良將,至如萬歲,懷詐要功,便是國賊,朝憲難虧,不可再舍。"

之前梁士彥,宇文忻等人叛事雖然未舉,但陰謀確實已經在醞釀。而史萬歲之死則像極了後來才被定義的"莫須有"罪名。楊堅只是因為一句讒言,以及其對於朝中大臣和突厥人勾結的擔心,就殺死了這位猛將,由此可見當時楊堅將權力看得有多麼重。

其實除了史萬歲之死,從楊堅對於自己兒子的態度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位曾經的雄主到了晚年變成了怎樣一個權力的奴隸。當時的楊堅對於自己的兒子都處處提防,在立太子一事上的反覆,更體現出當時的楊堅已經將楊勇當做了自己的敵人看待,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出楊堅被權力腐化成了什麼樣子。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楊勇被廢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楊堅的猜忌



結語

楊堅自從成為輔政大臣掌權之後,國家前後發生了許多次叛亂,而當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分析這些或者發生,或者正在醞釀,甚至只是懷疑的"叛亂"就可以看到楊堅在掌權之後其權力慾的膨脹軌跡。

在楊堅剛剛控制北周朝政的時候,北周重臣尉遲迥,司馬消難等人的叛亂是真正反對楊堅的,他們旨在幫助北周皇室奪回統治權。此時的楊堅對於他們的鎮壓更多的是出於自保,而不是對於權力的執著,這從他積極籠絡北周重臣一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他此時只求得到盡多盟友的支持,對軍權的下放雖有擔心,但是卻沒有特別在意。

隋初重臣多難善終,這究竟和隋文帝楊堅的性格有怎樣的關係?

楊堅稱帝建立隋朝

可是在隋朝政局穩定下來之後,楊堅的權力慾卻逐漸顯露了出來,這首先表現在他對於之前摯友的懷疑,宇文忻,梁士彥本來是他多年摯友,但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兵權,就受到了楊堅的猜忌。楊堅甚至在剝奪了他們的兵權之後還是不能完全放心,終於將這些曾經的心腹逼上了造反的道路。之後史萬歲更是在他剛剛有謀反的趨勢的時候就被直接處死了。

有人認為楊堅的轉變是由於權力對人的腐化,不過筆者認為這還有一種解釋,就是楊堅在剛剛掌權的時候還想著像北周一樣割據一方,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全控制住整個國家,因此他還是諸侯思維,對於集權的需求不高。但是在統一了中國之後,隋文帝變成了天下共主,其思維方式以及對待權力的態度自然也是大不相同的,這樣以來楊堅的行為轉變也就可以解釋了。不過楊堅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在意權力的事情還是十分確定的,這可能是掌握權力的人都難以避免的吧。


參考文獻

1《隋書》

2《周書》

3《資治通鑑》

文章內容來自明浩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