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時,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和鍾會?

娟花兒


雖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過在殺鄧艾和鍾會這事上,還真不是司馬昭主動的,鄧艾和鍾會之死,與司馬昭有關,但並不是司馬昭主導的。況且天下尚未統一,司馬昭就開始殺鄧艾與鍾會,那麼還有誰幫他滅亡東吳呢?

鍾會是司馬昭的心腹之臣,為司馬昭出謀劃策,鄧艾是司馬家一手提拔起來的優秀將領,司馬昭怎麼會僅憑一場戰爭就對自已人對手,況且當時的司馬昭正是奪取招攬人心的時候。



司馬昭執意伐蜀這事,整個朝堂除了鍾會支持司馬昭,其他人大多都不支持,認為滅亡蜀漢時機不成熟,包括當時的徵西將軍鄧艾也反對伐蜀。但司馬昭力排眾議,同時也是為了建立功勳,加快代魏腳步,力主伐蜀。

換句話說,魏國朝堂大多數人都不看好伐蜀之戰,就連司馬昭也不知道這場戰爭會如何?



魏國大軍主要分成三部分,西路軍以鄧艾為主將,兵力約3萬人,中路軍以諸葛緒為主將,兵力約3萬人,西路軍以鍾會為主帥,同時也是整個魏軍的主帥,兵力約12萬人,整個魏軍總兵力約18萬人。

之後魏軍進展順利,順利進入漢中、越過陰平,直到被姜維堵在劍閣,這個時候鍾會奪了以畏戰為名,奪了諸葛緒的兵權,鍾會的奪兵權行為肯定要上報司馬昭,對於這事,司馬昭沒有反對,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鍾會的奪權行為可以視為獨攬大權的一種行為,這個時候的鐘會畢竟還沒有造反之心,最多也就是攬權行為,為後面的爭功打基礎。

誰知鄧艾另僻捷徑,偷渡陰平,在綿竹擊敗諸葛瞻後,鄧艾兵臨成都城下,逼降後主劉禪,這個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緊接著蜀漢就全國投降了,消息傳到司馬昭那,司馬昭也是明顯準備不足。



如果執意一戰滅亡蜀漢的話,身為政治家的司馬昭肯定要做好接收蜀漢政權的準備,可是並沒有,而為滅蜀立下首功的鄧艾,卻在成都擅自以征服者的名義,接收蜀漢政權,同時以天子名義私自封官許爵。

鄧艾在成都幹了一系列的荒唐事,比如他將陣亡將士屍體築成京觀,還將魏軍陣亡士卒與蜀漢陣亡士卒合葬在一起,將敵我雙方的士卒安葬在一起,不知道魏軍士兵或蜀軍士兵如何感想?



擅自加封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然後下面的文武百官各自根據官職大小加官晉爵,完全超出了他這個徵西將軍的職權範圍。

在魏國的司馬昭得知鄧艾與鍾會滅亡蜀漢後,首先向魏帝申請加封鄧艾和鍾會,封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封鍾針為司徒,增加食邑近萬戶。



接下來司馬昭還沒說什麼,鄧艾開始不斷的上書向司馬昭提政治意見,比如厚待劉禪,如何佈置兵力,如何準備圖謀東吳?等等,說了一大通,司馬昭還沒有說什麼?鄧艾就以功臣自居不斷的對朝政指手劃腳,最要命的是,鄧艾上書給司馬昭的信件,被鍾會修改成傲慢無禮。

眼見鄧艾立下首功,身為18萬魏軍主帥的鐘會一萬個不爽,因此故意修改鄧艾上給司馬昭的書信,故意誣陷鄧艾有不臣之心,並且鍾會還聯合了衛瓘、胡烈等看不貫鄧艾的人一起上書司馬昭,說鄧艾謀反。



應該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司馬昭對鄧艾和鍾會有了強烈的戒備心理,因為南下伐蜀的魏軍有18萬人,再加蜀漢的降軍有10萬人,這加起來就是28萬人,足以與魏國對抗,司馬昭是玩陰謀和纂位起家,他不會不知道這麼多兵力竟昧著什麼?

現在衛瓘、胡烈、鍾會聯合起來告鄧艾謀反,如果拿掉鄧艾,鍾會就一家獨大,這也是司馬昭所顧忌的,但是不拿掉鄧艾,此時的鄧艾已經開始頭腦發熱了,誰知道後面會不會出什麼亂子?



此時的蜀漢成為一塊危險的權力真空,雖說被鄧艾和鍾會所滅亡,但是還不在司馬昭的強力控制之下,司馬昭為了保證蜀漢的絕對控制,同意將鄧艾押回問罪,同時給鍾會去信一封,說賈充已經率軍一萬進入漢中的樂城,而司馬昭本人則率領十萬大軍坐鎮長安,隨時南下。

司馬昭在放棄鄧艾的同時,威懾一家獨大的鐘會,同時司馬昭肯定還有其他的相關動作,比如通知監軍衛瓘注意鍾會,當鍾會看到司馬昭的來信,大吃一驚,以為司馬昭早有準備,這個時候的鐘會直接被逼反了。



如果此時的鐘會不謀反的話,就會被調回魏國,就失去了蜀漢這個地方和謀反的時機,鍾會是個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就這樣失去一切,於是匆忙之間選擇謀反,還被姜維給利用了。

看看鐘會的謀反計謀一踏糊塗就知道鍾會根本就不是“早有預謀”,而是“臨時起意”,另外從時間上也能看出鍾會不是“早有預謀”,正月初一,鄧艾被囚車押回魏國,正月十五,鍾會到達成都,正月十六,鍾會召集魏軍將領開會,並關押部分將領,正月十八,鍾會被殺。



如此倉促的時間,鍾會這是造的什麼反,與其說是鍾會造反,不如說是鍾會被司馬昭逼反的,而鄧艾則死於魏軍爭奪軍功的內鬥,鄧艾之死的主謀是鍾會和衛瓘,而鍾會之死的主謀,一半是鍾會自已野心膨脹,另一半是司馬昭逼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鄧艾與鍾會,是覆滅蜀漢最為突出的兩位將領,也是司馬昭麾下的“獵犬”,專為司馬昭披荊斬棘,開疆拓土。但是,面對這兩位立下赫赫戰功的愛將,司馬昭最終卻是接連痛下殺手。原因如下。

其一,成也蜀漢,敗也蜀漢。自曹叡以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了更能夠順利的稱公稱王,司馬昭必須要有輝煌的戰績在手。這時,伐蜀的計劃就被提上日程。之所以伐蜀,一是因為蜀漢與曹魏有仇,伐蜀能師出有名;二是因為蜀漢在三個國家中是最弱的,伐蜀消耗的物資會比伐吳的小;三是蜀漢與曹魏邊境接連,不像東吳那般有長江之險。

伐蜀的建議,被司馬昭在朝廷上提起,而在眾官支持的時候,鄧艾唱反調,先是讓司馬昭不喜。後來,鄧艾走小道,出其不意的兵臨成都,嚇得劉禪等蜀漢官員直接開城投降。蜀漢的投降,對司馬昭來說,本是好事。因為伐蜀是司馬昭提出來的,而伐蜀的指導以及將領,也是司馬昭及其麾下的人。

可以說,司馬昭滅蜀這一功績,足以讓他勝利的稱公稱王了。可是,喜悅沒有多久,鄧艾居然越權了。他照葫蘆畫瓢,學“鄧禹之事”,擅自承製擅封。把劉禪,以及當時投降的那些蜀漢官員都大大小小的封了一遍。最緊要的是,他還把他的兒子,以及他麾下的那些將領也封官了。

這一事被嫉妒他的鐘會給反應到了司馬昭的耳裡。本來,行使這些權利的應該是司馬昭,這也是司馬昭辛辛苦苦策劃伐蜀所想得到的。可這一切都被鄧艾給做了,那司馬昭接下來還能幹什麼。所以,本來對鄧艾之前反駁自己而感到不滿的司馬昭,這下是真正的下定決心去殺掉鄧艾這可眼中釘了。

但是,為了掩人耳目,以及避免惹上消極的信息。所以,殺鄧艾這一件事,就直接借了鍾會這一把“刀”。鍾會本來就不滿鄧艾搶他的功勞,再加上鍾會也是一個善於奉承司馬昭的人。因此,在接到司馬昭的命令後,鍾會便展開了暗殺鄧艾的陰謀,最終使得鄧艾這位有功之臣慘死。

其二,功高蓋主。自古上位者最害怕的就是臣子有一天會功高蓋主,一旦有臣子立下滔天之功,上位者就會害怕這位臣子會不再受他的控制,甚至會產生反叛之心。這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防患於未然,上位者就會暗算這位臣子,使其泯然於眾人。

鄧艾和鍾會的功勞不可謂不高,他們兩個人滅掉了一個國家。這樣的功績,連司馬昭都沒有。這樣一來,使得司馬昭這位心狠手辣,又有嫉妒之心的上位者是多麼的羨慕。但是,因為沒有把柄,使得司馬昭儘管很嫉妒,卻也毫無辦法。之道鍾會的進言被送到了司馬昭的手上。

鍾會讒言說鄧艾有反叛之心,在蜀漢擅自封將,且有得蜀伐吳的居心。得到這一消息後,司馬昭大為興奮,因為他終於有機會了。

後來,也確實很司馬昭所想的一樣,鄧艾死在了鍾會之手,但間接死在他手上。而鄧艾一死,鍾會馬上收攏這些兵卒,手上的兵力已達到將近二十多萬。可是,有了鄧艾的前車之鑑,司馬昭已經不再信任這些在外的將領了。最終,連鍾會也死在了司馬昭之手。

所謂為官,就要懂得為官之道,有一定的政治才能,而且還要看清上級的政治意圖以及為人處事。否則,就會像鄧艾和鍾會一樣。


韶華傾夢


鍾會與鄧艾被殺,歷史上認為,是他們自取滅亡的結果。

鄧艾在拿下成都,滅亡蜀國以後,雖然並沒有想叛變獨立的心思,但是他政治上很不成熟,自高自大,說話行事很不檢點,在成都當土霸王。這給了鍾會讒陷他的機會,因而他被朝廷抓上囚車,最後,監軍衛瓘慫恿鄧艾的仇人,中途把他給殺掉了。

鍾會則是到成都後,立刻舉旗造反。最後,在姜維的挑唆下,他把魏國的將領都囚禁起來,意欲把他們全部殺掉。最後引起魏將們不滿,反戈一擊,把鍾會連同姜維一併反殺了。

也就是說,鄧艾和鍾會的死,並不是司馬昭殺的。

但是,鄧艾和鍾會真的不是司馬昭所殺的嗎?

(鍾會)

我之所以對這件事產生懷疑,是因為有一件事是解釋不過去的,就是司馬昭執意要伐蜀這件事。

這件事最初是司馬昭提出來的。司馬昭認為,伐蜀的機會來了,應該整頓大軍,一鼓作氣拿下蜀國。當司馬昭提出這一點的時候,當時魏國國內基本上都不同意,包括鄧艾,都認為攻打蜀國還沒到時候。支持司馬昭伐蜀的,只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鍾會。但就算鍾會支持,當時也有人提醒司馬昭說,鍾會這個人不可靠,他伐蜀,可能別有用心。

也就是說,司馬昭伐蜀這件事,是非常冒險的。首先是很可能伐蜀無法成功。就算伐蜀成功了,鄧艾、鍾會等人很可能居功自傲,甚至反叛司馬昭。那樣一來,司馬昭勢必白忙活一趟。而司馬昭本人又是不可能帶隊伐蜀的,因為曹魏宗室都在鄴城,他們是當年被司馬懿拘禁起來了的。如果司馬昭帶兵去了蜀地,可能國內就會變天。總之,司馬昭只要啟動了伐蜀這道程序,他怎麼著都是輸家,吃力不討好。

既然吃力不討好,為什麼司馬昭還要做這件事呢?

(鄧艾)

我認為,司馬昭之所以敢派鄧艾和鍾會去伐蜀,很可能是有恃無恐。而他之所以有恃無恐,是因為他有三道保險措施。

第一道措施,借鍾會殺鄧艾。

鍾會和鄧艾有矛盾,鍾會不容鄧艾有功。鑑於這種情況,司馬昭偏偏要給鄧艾權力,讓他建功。而一旦鄧艾建功,鍾會必然嫉妒他。這樣,司馬昭就可以借鍾會的手,殺了鄧艾。

事實上正是如此。當鄧艾奇襲陰平,奪取成都以後,司馬昭立刻奏請給他封侯,並提拔他為太尉。這個封賞是非常大的,本來鄧艾是鍾會的部下,現在卻成了太尉,職權一下變得在鍾會之上,鍾會怎麼可能容許他的存在呢?所以便偽造他對朝廷很怠慢的書信,並誣陷他造反。

司馬昭知不知道鄧艾被冤枉呢?他當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將錯就錯,不做調查,就派人把鄧艾抓起來。這就是借鍾會之手,搞倒鄧艾。

(衛瓘)

其二,衛瓘是重要棋子。

鄧艾和鍾會實際上都是在衛瓘的運作下,被殺掉的。

首先是鍾會讒陷鄧艾,衛瓘沒有糾錯,和鍾會一起讒陷鄧艾。後來,鄧艾被押解去長安的時候,衛瓘害怕自己合謀讒陷鄧艾的事情暴露,慫恿鄧艾的仇人,中途把他殺掉了。接著,衛瓘又組織魏軍將領,反戈鍾會,把鍾會殺掉。

衛瓘是司馬昭派到前線的監軍,是專門監督鍾會和鄧艾軍事行動的。

不過,這裡卻有一些讓人不明白的地方,衛瓘是司馬昭派去的監軍,他怎麼敢自作主張殺鍾會和鄧艾呢?尤其是殺鄧艾。史書上說他怕鄧艾迴去後,他的陰謀暴露,所以才這樣做。但是,他一個監軍,怎麼敢擅作主張隨便殺大將呢?殺大將,其罪行不是比陷害大將更嚴重嗎?

所以,很可能衛瓘在前去蜀國當監軍之前,司馬昭就已經給他交代好了,讓他在合適的時機裡,想辦法殺掉鍾會和鄧艾。

從衛瓘回國後,司馬昭對他的封賞,以及司馬炎上臺後,對他的格外重視,就可以看出,衛瓘必然是得到秘密授權的。

(司馬昭)

其三,屯兵十萬防鍾會。

除了前面兩道保險措施外,司馬昭還有一道保險措施,便是他已經準備了十萬兵力,屯集在長安。同時,他也把天子劫持在一起。一旦前面兩道保險措施都失靈了,司馬昭將直接提兵攻打鐘會。

再加上鍾會手下的魏軍,並不真心歸附鍾會,也就是說,鍾會人心不穩,司馬昭並不害怕鍾會造反。

當然了,這只是下下策。

不過,實際上在前面兩條措施下,鄧艾、鍾會已經被殺,司馬昭用不著這條下下策了。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鄧艾、鍾會的死,司馬昭是脫不了干係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曹魏滅蜀有兩個片段極為精彩,一個是鄧艾偷渡陰平,一個是鍾會叛亂。前者直接造成蜀漢滅國,後者直接造成參與滅蜀的魏人幾乎全部被殲。那麼為什麼鄧艾和鍾會立這麼大的功勞,司馬昭卻選擇了要殺了他們呢?

司馬昭、鄧艾、鍾會這三個人很有意思,鄧艾比司馬昭大14歲,而司馬昭又比鍾會大14歲,似乎14這個數字很神奇的跟這三個人沾上了關係。然後老而彌堅的鄧艾卻是官職最低的,司馬昭年齡居中卻官職最大,為大將軍,鍾會最年輕,為司隸校尉,是最聰明的一個,為什麼這樣講呢?

公元262年,蜀漢大將軍姜維懼怕回成都遭到佞臣黃皓的陷害,於是領兵滯留沓中種麥。而沓中距離漢中遙遠,無力回援漢中,這給了曹魏進攻蜀漢的機會。

公元263年,大將軍司馬昭召集眾臣商議伐蜀大計,眾臣都持反對態度,尤其是安西將軍鄧艾態度尤為堅決。鄧艾認為:蜀漢氣數未盡,仍有諸如姜維、廖化等人在朝,現在進軍蜀漢,不會勝利。

環顧整個朝堂,只有司隸校尉鍾會一人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行動。於是司馬昭派鍾會說服了鄧艾,共同制定了三路伐蜀大計。隨後,司馬昭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正式拉開了攻伐蜀漢的大幕。

司馬昭的計劃是這樣的:派左路軍三萬餘人由鄧艾率領,經狄道直撲沓中,與姜維作戰。派中路軍三萬餘人由諸葛緒率領,經武都直插陰平橋頭,阻斷姜維東歸的道路。派右路軍(主力軍)十萬餘人由鍾會率領,經斜谷、駱谷直撲漢中。

這個計劃很歹毒,鄧艾和諸葛緒負責堵截姜維,而鍾會負責佔領漢中。誰知道計劃趕不上變化,司馬昭的計劃被姜維所洞悉,於是姜維沒有敢於戀戰,急忙率軍擺脫鄧艾,匆忙向東行軍。後遇到堵截的諸葛緒,姜維揮軍假裝攻擊諸葛緒軍的尾部,趁諸葛緒調軍之際急忙回軍強渡陰平橋頭,搶先一天過去,然後和前來支援的廖化、張翼會師防守劍門關,堵住了鍾會的十萬大軍。

這時漢中已失,鍾會十萬大軍和姜維的近六萬人相持於劍門關,鍾會不得進,時間一長,糧草不繼,於是鍾會考慮撤軍,這時奇蹟發生了。

鄧艾率軍偷渡陰平,經棧道小路偷偷的行軍到油口,迫降油口守將馬邈。然後又在綿竹戮戰前來堵截的諸葛瞻,最後成功斬殺諸葛瞻,直撲成都。劉禪迫於形勢出城投降,蜀漢形式上滅國。

劉禪一投降,形勢變得複雜了。為什麼這樣講呢?本來原計劃是鄧艾和諸葛緒為輔助,攻陷成都由鍾會的十萬大軍來完成。結果卻是鄧艾憑藉三萬人的偏師迫降了成都,搶走了鍾會的功勞,你說鍾會心裡會怎麼想?

而且這時鐘會和鄧艾心裡都發生了變化,一個為公,一個為私。但是不管為了什麼,在司馬昭眼裡都是叛亂。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鄧艾接受劉禪投降後,以天子的名義(注意這裡)就地安撫,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師纂兼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魏人兼領蜀漢各郡郡首,其餘諸如蜀漢的舊官都有所任命。而且鄧艾還對他們誇耀說:如果不是我鄧艾,恐怕你們都要死於亂軍之中吧。

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

這其實僅僅只是一個苗頭,後來鄧艾又給司馬昭寫信,發表了自己對於時局的看法。鄧艾認為:此時雖然是趁勢進攻東吳的好時機,但是士兵們都很疲憊。應該留蜀軍兩萬人,隴右軍兩萬人,在蜀地煮鹽鍊鐵,修建船隻,積存實力。同時安撫蜀地軍民,以威望屈服東吳。這樣的話,既有強大的軍事威脅,又有德行的感化,東吳很快會投降。

鄧艾的思路很好,也很無私,但是卻犯了司馬昭的忌諱。為什麼呢?當時決定伐蜀時,鄧艾堅決認為此時不宜伐蜀,現在伐蜀成功了,又操起大將軍司馬昭的心,想掌更大的權,把伐吳大權也搶到手,看來,鄧艾心志不小。於是司馬昭冷冷的回了一封信,告訴監軍衛瓘,讓他轉告鄧艾,此事需要從長計議,不急。

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鄧艾沒有猜到司馬昭的心思,繼續上表,言語更加的狂妄,甚至說出了將在外,只要有利於國家,可以專斷這樣的話。司馬昭對於鄧艾的信開始敷衍,同時也對鄧艾的忠心表示了懷疑。

鍾會此時心態也開始失衡,本來功勞應該屬於自己,但是卻因為鄧艾偷襲陰平而大功旁落,這讓鍾會很鬱悶。於是鍾會開始找機會陷害鄧艾,正逢鄧艾和司馬昭書信往來溝通伐吳的事宜,於是鍾會發揮它的特長,善於模仿他人筆跡的才能,偷偷修改了鄧艾寫給司馬昭的信,使語氣變得更加猖狂。

同時鍾會勾結監軍衛瓘一起誣告鄧艾謀反,而司馬昭也正好想要找理由罷了鄧艾的兵權,於是很順利的,鄧艾以被懷疑謀反的名義抓了起來,裝入囚車送往京師洛陽。

鄧艾被抓後鍾會心中並不高興,為什麼呢?三路大軍伐蜀,鄧艾、鍾會、諸葛緒三人為領軍。諸葛緒早在陰平堵截姜維不利時就被鍾會奪了兵權,判了一個畏敵不前的罪名送往洛陽。而鄧艾在自己和衛瓘的陷害下也以謀反罪名被捕,也被送往洛陽,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高處不勝寒呀!

這時,降將姜維也為鍾會分析形勢,姜維說:自從淮南叛亂以來,你輔佐司馬昭平定叛亂幾乎算無遺策。現在又平定蜀地,立了不世之功。難道不應該效仿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遠避是非,保全性命嗎?

“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邪!”

其實姜維說的很對,當時的朝政被司馬昭所把持,然而鍾會近期表現太好,掌握軍權太重,自己又處於蜀地這個是非之地,想要撇清關係太難。早反也許還有機會,如果回去遲早要被司馬昭剝奪兵權,死無葬身之地,於是鍾會秘密決定謀反。

鍾會的計劃是讓姜維領軍五萬出斜谷為先鋒,然後自己率軍在後,匯軍於長安。然後兵分水陸兩路,出孟津,會師於洛陽,這樣的話天下大定。

誰知道司馬昭早已經洞悉了鍾會的意圖(也許是監軍衛瓘通風報信),於是司馬昭率軍十萬親臨長安,又派護軍賈充領一萬騎兵入斜谷,駐紮在樂城。這一切都說明,鍾會判斷正確,司馬昭提前動手了。

沒有辦法,鍾會和姜維聯合提前謀反,以郭太后的名義誓師討伐大將軍司馬昭,要求解除司馬昭的大將軍之職。誰知道由於起事倉促,釀成了兵變,在兵變中鍾會和姜維被亂軍砍死。隨後監軍衛瓘率軍平定了叛亂,至此平定蜀漢之事徹底結束!

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鄧艾、鍾會就是螳螂,劉禪就是樹上的蟬,而司馬昭就是最後面那隻黃雀。一心為國的鄧艾慘遭鍾會誣陷,聰明睿智的鐘會又被司馬昭制服,說到最後,還是司馬昭的心思最多。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鄧艾死於假謀反,事實情況是遭受鍾會的誣陷。而鍾會死於真謀反,自己立功太大又不懂得自保,被姜維忽悠,被司馬昭威脅,形勢所逼下不得不反。其實說到底,即使兩人安全回到洛陽,遲早也會被剝奪兵權然後殺掉,一句話,功勞太大又不善自處而已!


每日趣評


曹操死後,司馬懿逐漸控制魏國朝政大權,後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控制曹魏國朝大權,大將軍司馬昭行為更明顯,欲推翻魏國皇帝,自己改朝換代做皇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明司馬昭野心很大。

一次早朝,大將軍司馬昭提議攻打蜀國,滅亡蜀國計劃,在朝中議事,將軍鄧艾明確唱反掉,反對司馬昭攻打蜀國,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本來司馬昭淮備任命鄧艾為主帥伐蜀。因為鄧艾反對出兵,所以司馬昭決定任命另一將軍鍾會為主帥,鄧艾為付將出兵滅蜀國戰爭。

於是魏軍出發伐蜀,本來鍾會想借此次機會,搶立頭功滅掉蜀國,但是他碰到強硬對手蜀軍主帥姜維領導的蜀國軍隊,一值相持,久攻不下,這時候,鄧艾也想立頭功滅蜀,他末同鍾會商量,擅自帶領一支奇兵從崎嶇山上小路,爬山過嶺,到成都附近,只有小股蜀軍被他消滅,輕而異舉突龔成功,活捉蜀國皇帝劉禪,滅掉了蜀國。

姜維聽到蜀皇被捉,軍心大亂,軍隊被鍾會擊潰。鄧艾取下成都後,野心大了,他沒請示鍾會,司馬昭,魏皇帝,擅自派他自己親信到各地任太守縣令官職,意途謀反,於是司馬昭以鄧艾謀反罪命鍾會派人除掉鄧艾,其後鍾會派兵追殺掉了鄧艾。

鍾會手握重兵,表面上服從大將軍司馬昭,實際也想造反當皇帝,野心也不小,於是司馬昭叫監軍衛灌設計殊殺了鍾會。衛灌坐上了鍾會位子,坐鎮成都。

司馬昭之所以殺鄧艾,鍾會,不僅因為這兩個人傲漫,主要是鄧艾一直沒有投靠司馬就,這個人南影響力,如果司馬家取而代魏。他必然反對,所以司馬昭找到機會了。去掉了鄧艾。鍾會雖然投靠了司馬昭家,但是鍾會太聰明,也有野心,不除掉他,對將擊司馬昭家取代曹魏家不利。所以早點下手除掉鍾會為好。

由於司馬昭在位時為司馬家族後來替代魏皇,掃清了道路,後司馬昭死,兒子又當時魏國大將軍,朝政大權他一人在手,公元265年,司馬昭兒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己做了皇帝,成立了晉朝。


蔡哥談


公元263年,司馬昭命鄧艾、鍾會、諸葛緒率大路大軍進攻蜀漢,我們來看看兵力分佈,鄧艾與諸葛緒都是三萬,而鍾會是十幾萬,那我們再來看看鄧艾與鍾會兩人的官職,鄧艾是徵西將軍,而鍾會是鎮西將軍。

與蜀漢的官職不同,在曹魏裡面,徵西將軍是高於鎮西將軍,是曹魏在西線戰事的最高長官,之前擔任過這個官職的是夏侯淵,張郃,諸葛玄,郭淮,陳泰等人,那顯然鄧艾的官職是高於鍾會的。

但是鍾會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假中、都督關中諸軍事,而鍾會之前沒有率軍打仗,他是司馬昭的軍師,司馬昭稱他為子房,也就是張良,可見鍾會對於打仗來說,也是紙上談兵。

而鄧艾在西線征戰多年,而且還多次打敗過姜維,在這次徵蜀之戰,就是他憑藉著三萬兵力,直接襲陰平,直抵成都,使得劉禪投降的,而鍾會的十幾萬大軍還被姜維給拖在了劍閣,還差點因為缺糧,而要撤軍。

還有另外一個人也需要我們引起注意,那就是衛瓘,他擔任的是監軍,就是他將鄧艾給逮捕的,然後關進囚車,發往洛陽的,姜維、鍾會造反,平定叛亂的也是他,派田續殺死鄧艾父子的,還是他,顯然,衛瓘就是負責來監視鄧艾、鍾會的。

我們就可以知道司馬昭的這個安排了,鄧艾打仗太厲害,在西線的威望又高,如果是由鄧艾當主帥,那麼根本就沒有人制衡他,所以只能由鍾會來擔任這個主帥,這樣兩個人能互相制肘。

另外劉禪投降之後,司馬昭還派賈充入益州,他自己率十萬大軍到達長安,可見司馬昭對這兩個人根本就不放心,當有人包括鍾會的親哥哥跟司馬昭說鍾會有異心的時候,司馬昭無動於衷,因為他清楚,要滅蜀,得靠鍾會,而鍾會即使造反,蜀人與魏軍都不會跟他造反的。

鍾會被殺,那很明顯,因為他有異心,想學劉備,稱帝於蜀地,那為什麼鄧艾也會被殺呢?是衛瓘自作主張嗎?顯然不是,主要原因還是鄧艾太厲害了,司馬昭得防著他,現在蜀漢被滅了,那麼鳥盡弓藏,兔死狐悲。


歷史簡單說


公元263年,魏國兵分三路進攻蜀漢。西路:徵西將軍鄧艾率領3萬多大軍進攻姜維屯田的沓中;中路: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3萬多大軍進攻陰平負責堵截姜維退路;東路: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餘萬主力進攻漢中。此次滅蜀之戰,魏國出動了18萬大軍,而蜀漢總兵力才10萬,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作為蜀漢最後的守護者的姜維,能否力挽狂瀾?

滅蜀之戰

會攻樂城,不能克,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三國志

姜維成功突破鄧艾封鎖,用計晃過諸葛緒,成功與廖化、張翼、董厥等蜀漢援軍會合,但是,陽安關守將傅僉殉國,蔣舒投降,陽安關失守,魏軍得以長驅直入攻破漢中多數據點,逼近劍閣關,姜維只得率眾拒守劍閣關,抵抗鍾會。

姜維實際上幾乎粉碎了魏國的滅蜀計劃:鍾會被堵死在劍閣關外,始終無法突破,漢中最重要的漢城、樂城依然在堅決抵抗拒絕投降,這時候魏軍出現糧草危急,鍾會沒辦法,只得準備撤退。如果鍾會真的撤退了,姜維完全有希望反動反擊,與漢城、樂城守軍裡應外合夾擊魏軍,實現“斂兵聚谷”戰術,擊敗魏軍。但是,鍾會這邊對姜維無計可施準備撤退,鄧艾卻另闢捷徑偷渡陰平,打敗諸葛瞻,最終逼降後主。實際上,早在魏國進攻蜀漢之前,姜維就已經讓後主加強陰平、陽安的防守,但是後主被黃皓迷惑,沒有聽從: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國志

姜維詐降

但是即使蜀漢滅亡,姜維依然沒有放棄恢復蜀漢基業。這是他平生最妙的一計,也是最後的絕唱。他率軍假裝投降鍾會,挑撥鍾會和鄧艾的關係,慫恿鍾會造反,並且反咬一口誣陷鄧艾造反,最終害死鄧艾,之後又鼓動鍾會以強硬手段逼迫眾將造反,但是,事情洩露,姜維、鍾會都被誅殺。因為此事件直接導致鄧艾、鍾會和姜維自身身死,所以被稱為——

一計害三賢。

但是仔細分析就可以看出來,姜維的假投降之計,實際上並沒有瞞過司馬昭,所謂的姜維一計害三賢,其實是司馬昭借刀殺人。一計害三賢最終獲利者是司馬昭,這一切其實都在司馬昭的掌控之中。姜維實際上只是被司馬昭利用除去鍾會、鄧艾的棋子而已。

借刀殺人

鍾會進攻漢中之時,已經有10餘萬大軍,之後又軟禁諸葛緒,吞併了他的3萬大軍,再加上姜維數萬大軍投降,此時已經帶甲二十萬。鄧艾手下才3萬兵馬而已,即使加上劉禪投降的成都守軍,兵力也不會超過10萬。然而當鍾會誣陷鄧艾造反之時,司馬昭居然信了,不去懷疑帶甲二十萬的鐘會,卻去懷疑帶甲數萬的鄧艾,這符合正常邏輯麼?當鍾會扣押諸葛緒,吞併他的部隊之時,其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後主明明投降的鄧艾,姜維卻堅持降會不降艾,這其中的目的性還不明顯麼?兩處那麼明顯的破綻,司馬昭會看不出來?可見,司馬昭心裡知道要造反的是鍾會而不是鄧艾,但是他必須要——借刀殺人。

其實司馬昭的行動也是很明顯的,他居然讓賈充率兵佔據斜谷,親率10萬大軍到長安坐鎮,很明顯,以鄧艾的兵力,根本不是鍾會姜維的對手,司馬昭調兵遣將的目的,並不是針對鄧艾,而是針對鍾會。派遣賈充率兵佔據斜谷,目的在於堵死鍾會,因為有劍閣在,鍾會就不能進取漢中,沒有漢中屏障,鍾會即使佔據蜀地,也是徒勞無功的,率10萬大軍進駐長安是為了防止情況有變,鍾會真的成功佔據益州並且奪取漢中以後對關中的威脅。

因此,姜維一計害三賢,其實是司馬昭借刀殺人,司馬昭才是最終的勝利者。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亭殿閣


大背景: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因不滿司馬昭專權,率領數百宮人和僕從去襲擊司馬昭,司馬昭得到手下彙報,派賈充和成濟在宮門外,反殺了魏帝曹髦。


因弒殺魏帝朝廷文武多有不滿,司馬昭為了轉移朝廷裡的不滿情緒,分三路伐蜀,以重新樹立自己的威望。


一路以鍾會為主,一路以鄧艾為輔,最後一路以諸葛緒切斷姜維後路。

結果鍾會與諸葛緒大軍被姜維攔在劍閣,鄧艾看到主力大軍被擋在劍閣,自己則偷渡陰平,下江油、戰綿竹、降雒城,直逼成都,迫使劉禪舉國投降。

這時滅蜀的大致過程,瞭解這個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滅蜀之後,作為統帥的司馬昭、三軍主將鍾會與先鋒鄧艾三人的所作所為。

正史裡記載,鄧艾與鍾會並非死於司馬昭之手,鄧艾是被衛灌派田續所殺,鍾會因作亂死於魏軍將領之手,但兩人之死與司馬昭有絕對的關係。

鄧艾,是窮苦出身,因屯田有功,被司馬懿發掘,受到重用,鄧艾是屬於司馬家的家臣,對司馬家忠心耿耿,但鄧艾在滅蜀後的所做所為,已經被司馬昭忌憚,被殺或許在滅蜀後就以註定。

鄧艾對蜀國的態度:

在滅蜀後,沒有及時上報主子司馬昭,擅自對蜀國君主和文武百官進行官職劃分,之後再上報。在蜀國揚武耀威,把陣亡的魏蜀士兵堆成山,號為京觀,以彰顯自己的軍功。這時候的鄧艾已經沒有憂患的意識了,自負有些飄飄然,功高而不知收斂,得意而忘行,是取禍之道。

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

鄧艾對司馬昭的態度:

向司馬昭建議,趁著滅蜀的時機,順勢伐吳滅吳,並沒有得到司馬昭的首肯,在私下訓練士卒、打造戰船,為伐吳做好準備,沒有經過主子的同意,這些做法已讓有心之人覺得鄧艾有謀反之心,鄧艾是想多建軍功,但不知這些做法已深深觸動了司馬昭的敏感神經。

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

鄧艾的初衷是好的,安排好蜀漢軍民,防止蜀漢發生大的動亂,但過於自負驕傲,本想滅蜀之後再圖滅吳之功,鄧艾的所做所為已讓司馬昭動了殺心,這樣一個軍功蓋世而不知進退的名將,司馬昭覺得難以駕馭了,所以司馬昭下令叫鍾會去收押鄧艾,押往洛陽等待發落,在司馬昭的授意下,監軍衛灌派田續在路上斬殺了鄧艾父子。


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子忠與艾俱死,餘子在洛陽者悉誅,徙艾妻子及孫於西域。

說完鄧艾,再說鍾會

鍾會,是曹魏重臣鍾繇之子,豪門望族之後,鍾會年少好學聰慧,世人評價,不會久居人下,長大後必有大才,經常為司馬昭出謀獻策,深受器重。

鍾會對蜀漢的態度:

鄧艾滅蜀後,接納了降將姜維,待姜維為心腹,事事猶豫不決之時與姜維協商,並讓姜維統屬舊部,姜維是詐降,想找機會復國,鍾會有異心,想獨佔蜀地而自立。



鍾會對同僚鄧艾的態度:

因滅蜀之功被鄧艾所佔,心中憤懣,藉機寫信給司馬昭,舉報鄧艾欲謀反,併成功收押鄧艾。自此鍾會在蜀中威望日盛,手中又有精兵強將,謀反之心堅決。

會所憚惟艾,艾既禽而會尋至,獨統大眾,威震西土。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

謀反之事洩露,手下魏將與衛灌率軍誅殺了姜維與鍾會。




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眾既格斬維,爭赴殺會。會時年四十,將士死者數百人。

滅蜀之戰中,鍾會牽制了姜維的主力,使得鄧艾得以通過陰平小道,達到滅蜀的效果。因二人不和,二人爭功,除掉鄧艾之後,鍾會不甘久居人下,有異心,欲爭天下,真正有謀反之心的是鍾會而不是鄧艾。鍾會誤判形勢,在一未得蜀人之心,二未得魏軍上下之心,根基不穩、威望不足貿然謀反,這時鐘會失敗的原因所在。

最後輪到司馬昭和衛瓘登場

除掉鄧艾和鍾會,主謀是司馬昭,執行者是衛瓘。在鄧艾和鍾會出征伐蜀之時,就有人告知司馬昭,此兩人後必反,要司馬昭小心提防,司馬昭也深知二人不和,但兩人確實是伐蜀的最佳人選,鄧艾熟悉兵法韜略,能征善戰,鍾會善穩重,出謀劃策,胸有成竹。


司馬昭是如何除掉兩人的呢?

一、在滅蜀後,先對二人大加封賞,加官進爵,加封鄧艾為太尉,其子封侯,加封鍾會為司徒,均是三公之位。先穩住兩人,讓兩人覺得司馬昭沒有其他的想法。

二、先除鄧艾

兩人互相制約,鄧艾其實很冤,鍾會告知司馬昭鄧艾欲謀反,司馬昭下令鍾會進軍成都討伐鄧艾,又怕鄧艾反抗,派監軍衛灌和鍾會先去討伐鄧艾,鄧艾不明所以,被下獄,準備發往洛陽,交由司馬昭處置,後鍾會作亂被殺後,按理說鄧艾應該會無罪釋放,但並沒有,反而在途中,衛灌派田續殺鄧艾,田續與鄧艾有仇怨,正好報仇,監軍為何敢殺素有軍中威望的鄧艾,原因就是得到司馬昭的授意,在後來衛灌得到重用可知。


漢晉春秋曰: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續不進,欲斬,既而舍之。及瓘遣續,謂曰:“可以報江由之辱矣。

三、再逼反鍾會,趁機除掉

在得到鍾會舉報鄧艾謀反之時,司馬昭親率大軍兵髮長安,要與鍾會相見。鍾會得知司馬昭肯定料想他有異心,鍾會早有圖謀,想要割據蜀漢自保。司馬昭有逼反之意,鍾會同樣有反叛之心。

結果魏將都願歸鄉,不願跟隨鍾會謀反,在衛灌和胡烈等將的策劃下,先下手為強,率領士兵作亂殺了鍾會與姜維。


這一出大戲,正所謂“二士爭功,衛灌一計除三賢“,最終的受益者是隱藏在後面的大贏家司馬昭,不僅滅掉了蜀國,還順帶除掉了日後難以駕馭的兩大隱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昭是其中高手,這以上就是司馬昭要除掉兩人的原因。

參考文獻《三國志》

《漢晉春秋》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司馬昭為什麼會殺鍾會和鄧艾?相比對司馬昭有一點了解的人都大概明白 司馬昭的陰狠狡詐

下面我來分析下


1司馬昭完全繼承來司馬懿的陰狠狡詐 甚至青出於藍

司馬懿蟄伏前半生 安然熬死來曹魏三代人 待曹芳繼位時曹魏宗室有能耐的人大多死去 所以司馬懿的心智是無人能敵的 司馬懿陰養死士三千 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得曹魏大權 在此過程中我覺得司馬昭變現的比司馬懿更加陰險老辣

司馬昭故意接近駙馬何晏 並取得何晏信任 何晏想利用司馬昭監視司馬懿 但誰知卻被司馬昭套了進去 司馬懿最後遠離中樞但卻對朝堂一舉一動了如執掌這有一部分是司馬昭功勞

司馬師妻子發現司馬懿養死士後 司馬昭果斷把她殺了 並把矛頭指向司馬懿 讓司馬師誤以為是司馬懿所為 最終完全為自己開脫

2

司馬昭掌權比起司馬懿更加肆無憚忌

司馬懿死後死後 由司馬師掌權 但司馬師後就死去 司馬師生前無子 所以權利自然就轉移給了司馬昭 司馬昭掌權後大肆捕殺忠於曹魏的殘餘力量 司馬懿時期的漏網之魚幾乎被趕殺殆盡,更猖狂的是司馬昭竟然公然在大街上殺害魏帝 這是司馬懿司馬昭都不敢做的 司馬昭殺來魏帝后急切稱帝 但自己合法遭到質疑 所以想盡快消滅蜀漢和東吳以建立功勞 為稱帝做鋪墊 因此命鄧艾鍾會發動滅蜀之戰

3鍾會鄧艾滅蜀後雙雙被殺 司馬昭一舉兩得

司馬昭為伐蜀兵分三路 鍾會領兵10萬 直面姜維 鄧艾率5萬側翼進攻 諸葛緒率5萬斷後

姜維憑蜀地險要地形 硬生生靠3萬兵力抵擋鍾會10萬大軍寸步不前 但姜維也無法抽身

鄧艾偷渡陰平奇襲蜀漢 搶的頭等功 於是鄧艾居功自傲 自封劉禪為車騎大將軍同時也封來蜀地一大批官員 有把自己當皇帝的感覺

鍾會知道後就寫信給司馬昭說鄧艾密謀造反 於是司馬昭命鍾會抓捕來鄧艾並押解去洛陽 半路上司馬昭派人把鄧艾父子給殺了

鄧艾死後鍾會夥同姜維密謀造反 效仿劉備以巴蜀為根據地三分天下並殺回洛陽奪取天下,計劃是很完美,但完美的計劃抵不過城府極深的司馬昭

當鍾會給司馬昭寫信告訴鄧艾造反時司馬昭就預感鍾會也會造反 畢竟手握10萬大軍 鄧艾一死鍾會無人可節制 所以司馬昭親自率10萬大軍向長安方向部署,以應對鍾會殺回洛陽做準備,但鍾會計劃還未實行 就因洩露計劃被司馬昭親信當場殺害。

因此蜀國剛滅 司馬昭就想到未來能發生的情況 對鄧艾鍾會一舉一動了如指掌 ,而且鄧艾剛死司馬昭就知道鍾會必定會造反 所以屯兵洛陽應對情況,所以最終蜀漢滅了 滅蜀兩大功臣也背上造反罪名被殺了 真是一石二鳥之計 即消滅了蜀國為自己贏得聲望 也剷除了功高震主的鄧艾和鍾會


月影青霜


鄧艾鍾會都有取死之道,並非司馬昭想要殺就殺得了,特別是鍾會,要不是反跡已露被亂軍殺死,可能司馬家還真不好下手。論私,鍾會對司馬昭有大恩,高平陵之變使曹魏權柄移入司馬家,經司馬懿奪權,司馬師廢立,本來曹魏已沒有機會翻盤,恰好新君選中了一位才學不輸曹植,武略不讓曹操的高貴鄉公曹髦,曹髦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力主中興,對司馬家霸權耿耿於懷,一直在尋找機會奪回權柄。


255年,淮南第二叛毌丘儉和文欽之叛爆發,司馬師親自率兵出征,雖平叛亂,自己也死於軍中,面對新老交替的千載良機,曹髦沒有放過機會,下詔令命司馬昭駐守許昌為其兄打理喪事,大軍由尚書傅巽的侄子傅嘏率領帶回洛陽,這是上屋抽梯釜底抽薪的計劃,實行得好,說不定軍權就此易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一計劃被鍾會識破並化解了,他讓傅嘏上表推辭並請司馬昭一同帶兵回洛陽,一舉粉碎了曹髦表面輕飄飄卻殺機暗藏的一著。鍾會從此成為司馬昭言聽計從的心腹。


鍾會又在平定諸葛誕之叛中立有大功,功至司隸校尉,掌管朝廷大小事務和官吏任免權,生殺予奪名躁一時,又為表忠心,拒絕了朝廷欲升任他為太僕的詔命,以中郎官身份在司馬昭的大將軍府任記室。所謀所算沒有不中的,當時人稱小張良。(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以這樣對司馬昭司馬家的擁護之功,就算造反,司馬昭也很難下手處置,一著不慎容易被誤會為飛鳥盡良弓藏,有害賢名聲,而此時天下尚未定。

何況,司馬家在曹魏能夠大權大握,背後站著漢末魏國的世家豪族,世家們以司馬家馬首是瞻,而鍾會,正是潁川士族之後,太傅鍾繇之子,論家世,論通家,論老一輩交情,鍾會都是不怵司馬昭的,後來他的造反,也有看不慣司馬昭想自己過把掌權癮有關。

而鄧艾,軍事出色政治低能,出身寒族卻不知自己與朝中權貴的距離,自以為是老司馬提拔,又功高勞苦,自恃身價不通權變。在成濟弒殺曹髦後,急於立功洗罪和鞏固權位,打算立大功以成大事時不配合,不顧司馬昭再三派人說服,堅持說蜀不可伐。無奈的司馬昭只得任命言蜀可伐的鐘會為主帥,行險攻破成都後,又只懂軍事不懂政治,自作主張大封劉禪和蜀漢降官,準備伐吳,系列專權激起司馬昭殺心。司馬昭警告無效親自帶兵到長安壓陣。鍾會死於亂軍後,受他誣陷的鄧艾也沒有得到赦免,妻小依然發配充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