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備奪取益州花了3年之久,為何曹操和孫權都沒有阻止?

逍遙酒一壺


引言:

劉備奪取益州有瞞天過海的趨勢。劉備入川是受劉璋的邀請,而不是大張旗鼓的率軍奪取地盤。

諸侯之間聯盟互相支援是常有的事,以援助的名義不會刺激到曹操和孫權。而且劉備奪取西川時曹操比較忙,期間曹操還整軍攻擊了孫權。


曹操都在忙些什麼

建安十六年至十九年間曹操可是很忙的。期間平叛、受封、征討孫權忙的不行,單單是劉備增援劉璋曹操又怎麼會在意。等到曹操知道劉備真正的意圖時,再採取行動已經晚了。曹操被一件一件的事搞得不能抽身,耽誤了前半生追著劉備打的樂趣,結果劉備一下做大了。

建安十六年馬超、韓遂、楊秋等人聯合造反,這一戰雖然持續了近一年時間,但是曹操平定了關中地帶的各路小股勢力。建安十七年年初,馬超餘部作亂,曹操派遣夏侯淵去平定了反叛。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征討孫權攻破了孫權設在長江以西的營塞,這一戰持續到了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才撤回北方。建安十八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建安十八年十一月,馬超在漢陽郡作亂,這一戰又持續到了建安十九年正月才結束。建安十九年七月曹操再次征討孫權。

曹操如此忙碌,怎麼會阻擊劉備去支援劉璋。


孫權一直被劉備忽悠著

按照正史的解說,這幾年孫權是非常的悠閒。修建城池、抵禦曹操、更是閒的攻擊曹操。完全沒有把劉備未來想要去哪發展放在心上,真心的把劉備當成了盟友,不想劉備卻是一直在忽悠孫權。

建安十六年,孫權將治所遷到秣陵縣。建安十七年,孫權修築石頭城,把秣陵縣改名建業,又在濡須的兩岸修建濡須塢。建安十八年,孫權、曹操開戰。建安十九年,孫權進攻皖城。

周瑜活著時確實有提出佔據西川,但是隨著周瑜去世,計劃也擱置了。而擱置的原因可能是孫權怕攻下西川后無論誰去鎮守都會是個隱患,但是作為盟友的劉備佔據了對自己是有好處了,盟友強大了自然也多了一份保障。所以孫權完全不在意劉備入川到底是什麼意圖。



總結:曹操是忙的不可開交,無暇顧及劉備對劉璋的“支援”;而孫權確實是把劉備當做了盟友,不想劉備確忽悠了孫權。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攻取西川,也是無奈之舉。若大個中國,曹操佔了一大半,孫權佔了也不少,只剩下益卅。打旽偏有送枕頭的。前有益卅別駕張松獻益卅地圖,後有益卅軍閥劉璋求救。因為受到漢中張魯進攻,無力抵抗。因赤壁之戰,劉備哥們幾個太能打,又是同宗兄弟,劉姓。其不知,劉璋前門拒狼,後門引虎上門。劉備哥幾個,目的不純,在外創業幾十年,也沒個安家之地,劉璋自動送上益卅,那有不收之理呢。等劉璋看出眉目,晚了,劉備攻城奪地,更有虎狼軍師龐統急於立功,指點江山,進軍速度可想而知。但四川地勢險要,劉璋手下也有能征善戰,懂謀略之人,進展速度慢了下來。多虧張松的圖紙,要不還真不好打。龐統急於求勝,疏互大意,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劉備無奈,急調孔明來籌劃。接受教訓,穩紮穩打,用了三年,終於打到成都,劉璋投降,劉備總算是有一大片安家之地了。曹操也想趁機撈一把,張魯投靠曹操/但劉備不給他機會趁勢拿下漢中,自稱漢中王。孫權鞭長莫扱,還做著劉備拿下西川,歸還荊卅的美夢呢。劉備是什麼人,那有肉吞進肚裡再吐出來:門都沒有。


用戶7250116464786高


赤壁之戰後,劉備在荊州佔據了一席之地,三國鼎立的局勢初現端倪。但令人奇怪的是,最後拿下益州的竟然是實力最弱的劉備。要知道,劉備打益州可是花了三年之久,為何此時曹操和孫權都沒有阻撓呢?

先來說孫吳方面。孫權拿不下益州,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是進軍路線問題。

孫權如果想要拿下益州,有兩條路線,一是水路,二是旱路。走水路的話,必須要經過劉備的領地,劉備擔心孫權拿下益州之後,自己就會被夾在中間,到時候兩面夾擊,非常難受,所以劉備肯定不同意。如果走旱路的話,這要經過曹操的地盤,也是行不通的。

第二點就是劉備的阻撓。

劉備本人就是想獨吞益州的,為了不破壞孫劉聯盟,同時也不讓孫權拿下益州,劉備就答應孫權聯合取蜀的計劃。

但是劉備轉頭又告訴孫權說:我們剛剛拿下荊州四郡,地盤還不穩固,所以只能按兵不動。所以孫權只能自己過去攻打益州。

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這樣的主意,孫權自然不同意。於是劉備就開始耍滑頭,警告孫權如果再繼續進軍,自己就要退隱山林了,同時劉備又命令關羽、張飛等人守住各道關卡。如此一來,孫權只能退兵。

後來劉備單獨入蜀,又派關羽鎮守荊州。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孫權氣得破口大罵:劉備你這個老滑頭居然敢使詐!可見,孫權對此事實在是無能為力。

至於曹魏方面,此時的曹操還沒把劉備當回事,主要敵人依然是孫權。而且曹操遇到的麻煩比孫權還要大,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後院起火

赤壁之戰後,曹操覺得一時半會打不過孫劉聯盟,於是就想鞏固自己在北方的實力,在劉備奪取益州的這三年時間裡,曹操一共出徵了三次,第一次是打馬超韓遂、第二次是征討孫權、最後一次是收降張魯。

但是這三次出征之後,曹操都是倉促收場。

曹操在趕走馬超,拿下涼州之後,沒有直接南下攻打張魯;征討孫權的時候勞師動眾,相持了一個月之後,曹操也沒有繼續糾纏,直接下令撤兵了;第三次打張魯的時候,曹操得隴不望蜀,竟然沒有南下繼續攻打還沒在益州站穩腳跟的劉備。

對於曹操這些反常的舉動,法正曾經評論道:內必憂逼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前屢戰屢勝,大有統一全國之勢。許都的朝廷官員對曹操這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雖然很不爽,但也不便多說什麼,反正曹操最後能匡扶漢室就可以了。

但是赤壁之戰失敗之後,曹操就萌生了想當皇帝的野心。此時的曹操功勞小了,卻有了野心,脾氣也大了。自然而然,朝中就出現了許多反動的言論。

當時有人就罵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曹操在封魏公的時候,還遭到了荀彧的強烈反對。可見,此時曹操後方不穩,統治根基遭到了動搖,因此這三次出征曹操才會草草收場,急忙趕回許都穩定局面。

所以說,這一期間的曹操都已經自顧不暇了,哪還有時間管劉備呢?

也正是因為孫權和曹操兩大巨頭的疏忽,最終使得劉備順利拿下益州,三分天下的局勢就此奠定。可以說,三國鼎立看似偶然,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逍遙侃歷史


曹操阻止了,而且是武力阻止,但由於當時曹魏軍事集團後院起🔥,自顧不暇,儘管文韜武略的阿瞞有計劃地採取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最終錯失了良機!而孫權想阻止,卻鞭長莫及,不具備阻止的條件。

1.曹操知力有不逮,對南方戰事有見好就收的意思。

赤壁之戰前,曹操躊躇滿志,這時,他兵多將廣,是他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赤壁之戰曹操失敗後,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似乎再沒有‘’皎皎如月,何日可掇"的質問,也沒有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意願,可以說,他已經放棄了消滅孫權和劉備勢力的意圖了;知力有不逮,曹操開始醞釀在北方取獻帝而代之的事,建安十七年的時候,群臣打算推舉曹操做魏公,但是為荀彧等士族出身的大臣所阻攔,第二年,曹操做了魏公,此時,南征北戰的曹操已經五十九歲了;進取心已消磨的差不多了,對戰事已有了見好就收的意思!


2.曹魏軍事集團後院起火,忙於化解和平叛!

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優勢,但曹魏軍事集團內部還有大量忠於漢獻帝的舊臣,赤壁之戰後,曹魏軍事集團內部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這要花精力化解;在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曹操一方面是在建安十六年派鍾繇攻打漢中,但是卻被馬超打得丟盔棄甲,曹操不得不親征馬超,直到將馬超逼入漢中。另一方面,在建安十七年與孫權在濡須口打相持戰,曹操沒有佔到多大便宜,第二年便退兵了。

其實,有戰略眼光的司馬懿曾勸曹操繼續進兵益州,但是曹操慮及內部瑣事沒有采納,而是安排夏侯淵、張郃等人駐守前線,曹魏集團內部的矛盾迫使他不敢長時間滯留南方了。

3.孫權有夢想阻止妹夫,沒成功!

而孫權要攻打益州,在地利上不佔優勢。孫權曾有和劉備聯合取益州以便早得荊州的想法,劉備也同意了,劉備的小九九是讓孫權當自己的志願軍;但劉備的主簿殷觀勸劉備說:孫權不傻啊,吳、蜀聯合進兵的話,孫權的兵馬在主公你的後面。如果主公往你往前打不下益州,再被孫權抄了後路,我們不就完了嗎?所以,劉備突然反悔了。後來孫權“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但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派兵把住了隘口,不讓孫權進兵,

“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

孫權一見妹夫未雨綢繆、有了準備,只好撤兵。而且,後來劉備帶龐統入蜀時,還把諸葛亮與五虎上將中的三位關羽、張飛、趙雲留在了荊州,量自己的大舅子孫權也翻不了多大的浪花!所以,孫權也不敢有大動作。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有深度,首先一句話點出關鍵詞,曹操不但想過阻止劉備奪取益州,而且他也確實做出了這方面的努力,只不過沒有成功。而孫權本來就不想阻止,事實上還送錢送糧支持劉備進軍益州。下邊是具體分析:

先說曹操為什麼沒有出面阻止,在這三年中他做出了努力又為什麼失敗。

曹操赤壁大敗,七十三萬大軍折損大半,軍事上沒有充足實力去阻止劉備佔領益州。曹操最好的策略是牢固佔據中原及北方富饒地盤休養生息、恢復經濟,有了穩定龐大的人口基礎和充足豐盈的賦稅錢糧,才能增加自身的軍事實力,而後才可能在三國爭雄甚至一統天下中佔據強勢地位。事實上曹操的確是這樣做的,而且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曹魏一直在三國爭雄中佔據上風,並最終統一天下(司馬氏實際上繼承的正是曹魏的政權)。

假如曹操不願意看劉備佔領益州擴大地盤,而硬要出面阻止,那麼他有三種選擇。

一、直接攻打荊州,消滅劉備。但此時劉備攜赤壁勝利之威又佔領了荊州南部四郡,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政治地位經濟狀況等都比赤壁之戰前增強很多,已經基本在荊州站穩腳跟,且與孫吳政權正處於聯盟之中,堅守襄陽樊城南郡一線形成對峙局面已屬不易,要興兵消滅劉備又談何容易。

二、聯合孫權消滅劉備。但孫權也是一代雄主,他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若劉備在還可三國鼎立,劉備亡則江東不保矣,所以孫權輕易不會放棄孫劉聯盟,此時不可能與曹操聯盟消滅劉備。但曹操有心胸也有心計,始終不放棄拉攏孫權,在劉備佔領益州漢中樊城又被關羽攻打吃緊時,孫權不願意看到劉備進一步坐大而使江東處於三國最弱一方,所以就有了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當然此時劉備已經佔領了益州和漢中。

三、曹操出兵先佔領益州。想實現這個目的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攻佔荊州沿長江而上從東方進川,這個剛才已經分析了不能攻打荊州的原因,所以此路不通。二是出兵攻佔漢中,再由北方進攻益州。事實上曹操也做了這方面的努力,赤壁之戰是公元208年,在210年的時候,曹操命令大將出兵攻打漢中,但遭到馬超韓遂西涼軍的阻擊而大敗,後來曹操親征也是經過割須斷袍離間韓遂等長期拉鋸戰才打敗了西涼軍,迫使馬超敗投漢中張魯。在這期間劉備已佔據益州,並立即出兵收降馬超滅掉張魯佔據了漢中自封漢中王,由此在北方也形成魏蜀對峙局面。

所以曹操不是不想阻止劉備奪取益州,而是在有心無力的情況下仍然做出了阻止的努力,只是沒有成功罷了。

再說孫權為什麼沒有阻止劉備奪取益州。

上邊第二條已經分析了孫權是有雄才大略的一個君主,他明白僅靠東吳的力量不能抗衡曹魏,只有讓劉備佔據益州具備一定實力之後,孫劉的聯合才能共同對抗北方。何況當初劉備佔據荊州是向東吳暫借的,當初說過劉備佔領益州後就歸還荊州,所以孫權不僅不會阻止,而且還在周瑜死後派魯肅給劉備送去錢糧,資助劉備進軍西川。當然,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並沒有如約歸還荊州,孫權不能坐視劉備實力進一步增強,還是出兵襲取了荊州,進而形成了真正的三國鼎立。


酒味悠悠過


從劉備入川到佔據成都,的確有三年多的時間。但劉備與益州牧劉璋翻臉決裂,到佔據成都也就兩年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曹操、孫權究竟在幹嘛呢?

01

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投降,劉備佔據益州的過程。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聽從張松的建議,派遣法正邀請劉備入川,以抵抗漢中張魯。

劉備遂留下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自己帶領龐統及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在涪城相會。

在此期間,張松、法正、龐統等人都勸劉備趁機除掉劉璋。但劉備認為初來乍到,人心未服,以此拒絕。

劉璋上表推薦劉備代理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為其增派兵士,並都督劉璋精銳白水軍,命劉備出兵進攻張魯。

劉備到達葭萌關,卻按兵不動,厚樹恩德以收服人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投靠劉備之事,被其兄張肅揭發而敗露。劉璋殺死張松,與劉備徹底決裂。劉備誘殺白水軍將領楊懷、高沛,併吞並其部隊,進而佔據了涪城。

建安十八年(213年),龐統在攻打雒城時被流矢所中,死在落鳳坡。劉備急召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援助。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與諸葛亮等會合,一起圍困成都。此時,馬超背叛張魯投靠了劉備。

益州牧劉璋迫於形勢,舉城投降,劉備佔據了益州。

在劉備忙活西蜀的時候,曹操、孫權也沒閒著,並不是他們坐山觀虎鬥,而是彼此之間玩得不亦樂乎,顧不上劉備與劉璋那檔子事。

02

首先看一下,這個時期孫權在做啥呢?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原劉表大將文聘守江夏,樂進守襄陽。

周瑜聯合劉備圍困江陵一年多,最終逼迫曹仁棄城逃走,孫權佔據了南郡。此時,孫權親自進攻合肥,派遣張昭進攻九江郡當塗縣。

張昭出師不利,孫權攻打合肥一個多月,也未能破城。曹操派遣張喜率騎兵增援合肥,還未到達,孫權就已經撤軍。

此後,劉備佔據了荊州南四郡,孫權也向桂陽派出了太守。

儘管孫劉聯盟摩擦不斷,但還是維持著表面的合作關係。周瑜建議孫權除掉劉備、諸葛亮,但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威脅巨大,沒有采納。孫權接受了魯肅的建議,將荊州部分地盤借給了劉備暫以立足。

周瑜幾次謀取劉備佔據的荊州,並提出西征益州的計劃,但因其病逝,暫且擱淺。

在戰略上,孫權還是堅持聯合劉備對抗曹操。劉備也以取得益州之後,再歸還荊州為藉口,以求得孫權的容納。

因此,孫權也就沒有逼人太急,沒有把戰略重點放在劉備身上。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派遣步騭揮師南征,佔據了交州。

次年,也就在劉備入川時,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

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修築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同時修築濡須口以防範曹操南侵。

劉備入川后,孫權之所以沒有趁機奪取荊州,主要兩方面原因。

其一,孫權的主要敵人還是曹操,曹操隨時有南侵的可能。

第二,劉備入川,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都還在荊州,劉備的主要勢力還沒有離開。

此時,孫權謀取荊州的時機還不成熟,操作不慎,就會被曹操所乘。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口,與孫權相持一個多月,無功而返。

此時,劉備因為龐統戰死,召諸葛亮等入川。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率呂蒙、甘寧征討宛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獲取人口數萬,完全控制了江淮南部。

也就是劉備圍困成都的時候,孫權沒有進攻荊州,而是攻佔了曹操佔據的宛城,奪取了江淮南部地區。

孫權此時也沒有能力兩線作戰,優先考慮攻佔曹操的地盤,這個策略還是正確的。

畢竟劉備還是戰略聯盟,而且劉備除了荊州別無立足之地。如果孫權與劉備聯盟破裂,劉備會誓死保衛荊州,很可能兩敗俱傷。

另一個考慮,劉備得到益州,答應歸還荊州。即便不歸還,劉備的主要勢力已經轉移到益州,僅僅留下關羽鎮守,孫權取勝的機會還是有的。

同時,曹操在西北方向給劉備足夠的壓力,在戰略上孫權就取得先機。後來的湘水劃界,孫權趁機收回長沙、桂陽二郡,就是戰略的勝利。

03

老曹自然不會閒著,他究竟在做啥呢?

赤壁之戰後,曹操元氣大傷,後院也出現了不穩定的因素。

曹操首先採取一系列措施,穩定內部,於建安十五年(210年),下達《求賢令》,唯才是舉,大量收羅人才,以鞏固其統治。

建安十六年(211年),也就在劉備入川這一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

當時,關中軍閥馬騰、韓遂等人雖然歸順了朝廷,但並沒有真心依附。曹操以征伐漢中張魯為名,進攻關中聯軍。

曹操採納賈詡的反間計,打敗馬超、韓遂。之後,曹操率軍撤回,留夏侯淵都督眾將繼續西征。經過兩年的時間,把馬超驅逐到了張魯那裡,擊破韓遂,滅掉盤踞在枹罕自立為王三十年的宋建,橫掃羌、氐,基本平定了涼州地區。

此時,劉備已經入川,還沒有跟劉璋決裂。同時張魯經營漢中二十多年,也頗具實力,橫亙在涼州與益州之間。

如果不能滅掉張魯,曹操還管不了益州劉璋與劉備那些事。

夏侯淵在平定西涼後,曹操沒有趁機進攻張魯,而是回過頭來與孫權交戰。

孫權也是在曹操平定西涼的時候,趁機佔據了曹操江淮南部地區,這令曹操很不爽。

此時,劉備沒有取得益州,還沒有成氣候,暫且不是曹操主要的對手。曹操真正的對手還是孫權,這才是他的心腹大患。

建安十八年(213年),也就是劉備與劉璋決裂的時候,夏侯淵平定了西涼地區,曹操就親率大軍又開始南征孫權。

次年,進攻濡須口,攻破了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了其將領公孫陽。

孫權率大軍前至濡須口,與曹操對峙。兩軍相持月餘,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意料無法取勝,撤軍而還,留下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此時,遠在西蜀的劉備,趁此機會佔據了成都,得到了益州。

從這個過程來看,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積極倡導的孫劉聯盟的重要戰略意義。

如果不是曹操的威脅,孫權早就把劉備集團吃掉了。不管咋說,如果沒有曹操的存在,即便是鼎盛時期的劉備也無法與孫權抗衡。

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孫權的牽制,曹操滅掉劉備也僅僅是個時間問題,甚至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前,曹操恐怕就已經把益州收入囊中。

總之,曹操、孫權都是戰略軍事家,不會看不到劉備在西川的小動作。但說是鞭長莫及似乎不確切,但無暇他顧倒是真的。

兩害相權取其輕,就當時的劉備實力而言,曹操、孫權還顧不上他。此時,還主要是曹操與孫權的對陣,說劉備此時在打醬油,並不為過。


豹眼看歷史


分別看一下劉、曹、孫這三年具體都在幹啥。

先看一下劉備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並發動戰爭。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亦入蜀助戰。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軍隊在雒城受阻一年。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劉備取益州。

再看一看曹操

建安十七年(212)十月,曹操親率大軍,號稱四十萬,南征孫權。孫權親率軍七萬至濡須與曹操對峙,互有攻守。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久功孫權不下,回師,駐軍於譙(今安徽亳縣)。曹操擔心孫權抄略江北民戶,乃命沿江民戶內徙,但沿江百姓驚恐紛紛南渡。曹操江北防地一時極為空虛。

建安十九年(214)春,馬超從張魯處借得兵將,進攻涼州祁山,夏侯淵、張郃迎戰,馬超軍不戰而潰。九月,曹操命大將夏侯淵進攻割據涼州(今甘肅張家川)一隅的宋建。

最後看一看孫權

建安十七年(212),北抗曹操。

建安十八年(213),北抗曹操。

建安十九年(214)五月,主攻曹操,孫權親自率軍攻打地處江北的皖城(今安徽潛山)。時曹操以朱光為廬江江太守鎮守皖城,孫權生擒廬江太守朱光,並俘獲百姓百數萬口。

2018年10月4日,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了《2019年度美國軍力指數》報告,經過長篇大論的分析後,得出結論:美國軍力僅能最低限度地滿足捍衛國家重大利益的要求,沒有能力應對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重大戰爭。


燭光映史


不是不想阻止而是一方無暇阻止,一方無力阻止,結果讓劉備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一、“天時”——赤壁之戰後曹操無暇顧及,東吳支持攻佔的周瑜去世

(一)曹操一方無暇顧及

赤壁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戰役以曹操大敗孫劉聯盟而告終。曹操在赤壁戰敗後,雖然自己的大本營根基未損 但以目前的實力暫時無法再次迎戰孫劉聯盟。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的內部政權本身也存在諸多隱患,赤壁之戰後漸漸暴露出來。為了防止後續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曹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北方政權。曹操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這段期間他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第一,穩固自己的北方政權

由於前期為了迅速壯大隊伍,曹操拉攏了很多地方武裝,並給地方保留了很大的自治權力。這些地方武裝並沒有多麼忠於曹操,很多是因為當時迫於曹操的武力才被迫臣服的。所以在曹操赤壁大敗後,這些地方勢力都是暗流湧動,有的已經開始趁機造反。

曹操此時急需穩固自己的北方政權,於是開始平叛內部叛亂勢力。為了避免多線作戰,留下了曹仁等人固守江陵之後就基本退出了荊州。

第二,平定西涼軍

曹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開始平亂打壓地方勢力,陸續收回各個地方的管轄權和兵權。在平叛過程中馬超連結韓遂一同在西涼起兵攻打長安,聲勢非常浩大。

因此駐守在荊州一帶的曹仁部隊也被調了回來平叛。所以荊州那邊就擱置了,更無暇估計劉備那邊的事兒了。

第三,征討孫權

在曹操平亂期間,孫權趁機攻打曹操背部合肥一帶。曹操便親征想教訓一下孫權,後續一直沒啥戰果也就撤軍了。

《三國志.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因此在劉備奪取益州的時候曹操這邊也沒閒著,也有一堆事兒在忙,而且每件事的緊急程度都比奪取益州要高。再加上如果貿然攻取益州必會再次遭到孫劉聯盟的阻擾,所以曹操這邊此期間顧不上劉備那邊。

(二)孫權一方的情況

在赤壁之戰後周瑜也曾建議過孫權先發制人奪取益州。並提出了先發制人的優勢: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意思就是曹操在赤壁戰敗後內憂外患,且西方有馬超張魯掣肘根本無暇顧及這邊。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拿下益州和漢中。然後聯合西涼的勢力再攻襄陽,如此便可以一統北方。但天不遂人願,周瑜的想法還沒開始實施便病故了。

周瑜死後,東吳內部也不穩定再加上溫和派的魯肅接手後為了避免風險依然主張孫劉聯盟。因為在東吳看來荊州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協助劉備奪取益州,可以要回“借出去”的荊州反而是好事,因此東吳的伐蜀計劃便不再實施。

所以不管是從曹操一方還是東吳一方來看都不是奪取益州最好的時機,反而劉備“光腳不怕穿鞋的”還沒有什麼地盤,唯一的一個荊州也被這麼多人盯著。所以他是最迫切地需要開發一個新的大本營來穩固自己的勢力。

二、“地利”——益州地理位置偏南,東吳無法直取

益州雖然地址位置不如荊州,但也是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曾說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也就是說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那裡土地肥沃如果取得益州就可以頤養軍民。荊州雖然地理位置好 但太過“熱門”大家都在爭反而會成為“滑鐵盧”,而在益州的話更容易培養自己的勢力。

這樣一個風水寶地東吳自然也是想得到的,但如果東吳要奪取益州的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走旱路,要麼走水路。

  • 旱路---走旱路就要經過曹操的地盤,當時雖是三足鼎立但曹操和孫權的勢力要比劉備大的多,所以曹操肯定不可能讓孫權勢力壯大,因此“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反而便宜了劉備。

  • 水路---走水路就要過荊州,也就是劉備的地盤。所以孫權也提出要和劉備一起攻佔蜀地。但劉備也不傻,從地理位置上看荊州處在益州和江東的中間位置,攻打蜀地勢必要經過荊州。萬一益州攻不下來,那麼後方的東吳就會成為威脅 到時候劉備就是被雙面夾擊了。最後可能不僅得不到益州有可能荊州也會被東吳拿走。

所以從地理位置上看東吳沒辦法靠自己的勢力奪取益州。

三、“人和”——益州的主人劉璋主動邀請劉備進益州

劉璋跟劉表比較像,雖是統治一方的諸侯但卻胸無大志,只想偏安於一方。劉備能輕而易舉地佔領益州,一方面是劉璋的昏庸無能,一方面是自己一方的智慧。

第一,劉璋的昏庸無能

211年劉璋聽說曹操遣鍾繇等討伐漢中,心中惶恐不已,於是聽了張松的建議“引狼入室”,將劉備迎入益州。劉璋無大志向連自己的屬下張松和法正都偏向劉備。此時益州外有強敵,內有“內鬼”, 內憂外患。最後張松和法正的裡應外合之下劉備輕而易舉地便拿下了益州。

第二,劉備聰明

劉璋主動邀請劉備進入益州,劉備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劉備進入益州後便開始收攬人心,準備攻取益州。但劉備素來以“仁義”著稱,不能無緣無故攻取。建安十七年十一月,天賜良機,曹操攻打孫權。劉備藉此機會向劉璋劉璋借兵,本來是要借10000,結果劉璋只給了5000。此期間張松因被舉報張肅被問斬,這樣一來劉備正好有了藉口。

於是劉備開啟了誓師大會,殺掉了白水關的守將,然後開始攻打益州。最後兵不血刃便拿下了益州,劉璋投降。

總結:不管是從曹操、孫權、劉璋還是自己一方來看,劉備都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雖然劉備看似是三方勢力中最弱的,但最終卻能奪取益州。


歷史湮滅的足跡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劉備率著幾萬步卒進軍益州,建安十九年夏,劉備入主成都,宣佈自領益州牧。這期間曹操和孫權不想阻止嗎?顯然不是。

曹操方面

曹操當年是帶著後顧之憂打的赤壁之戰,赤壁戰敗後,曹操就開啟了整頓內部及解決後顧之憂的進程。建安十六年後,曹操把用兵的重點放到西北,首先就是進軍關中聲討張魯。曹操在解決馬超、韓遂等關中的勁敵之後,本可一鼓作氣的劍指漢中,但當時河北的河間郡,田銀、蘇伯為首發動了農民起義,曹操不得不終止進軍漢中的計劃,改道平叛。然後解決農民起義的問題後,曹操又怕在取漢中的過程中孫權搗亂,故又動用四十萬大軍進軍濡須口,這時已是建安十八年。然後再次把精力對準西南的時候,已是建安二十年,此時劉備已經取得益州。

曹操並不是不想阻止劉備取益州,而是騰不出手,也沒有能力阻止劉備取益州。因為此時的曹操有他覺得重要的事情要解決,然後等問題都解決之後,曹操再想進軍西南,此時劉備那裡已是木已成舟。但此時曹操還要進軍漢中,也是怕劉備對關中的威脅。


孫權方面

孫權想不想劉備獨吞益州?當然不想,所以當時孫權還想與劉備一同去取益州,被劉備用“放發歸於山林”給拒絕了。孫權當時也不覺得劉備一定能取下益州,而江東的內部則是很不穩定,像是山越勢力,所以孫權把精力放到了穩定內部上,這個時間持續很長,故而孫權稱帝的時間晚也和這個有關。等到劉備取到益州後,孫權當然就生氣了,憤慨的說“猾虜乃敢挾詐”。於是孫權又暗中接受了曹操的聯和,開始謀劃怎麼奪荊州,最終成功奪下荊州。




總而言之,劉備在奪益州的時候,曹操和孫權都是不願意的,心裡面也是想阻止的,但要麼有心無力,要麼就是不看好,所以沒有做出行動來阻止。等到劉備真正取到益州後,他們也沒有放棄,故最終劉備得了益州,丟了荊州。


淡看天上月


建安十六(公元211)年,劉備開始帶軍入川,到建安十九年夏天,經過了長達三年的漫漫長路,劉備終於得到益州,自領益州牧。


三年的時間裡,曹操集團與東吳孫權集團,都已經恢復赤壁之戰後的正常秩序,根基相對穩固。當劉備入川攻城略地時,他們都沒有出來干擾阻止劉備,似乎是在坐看劉備取得益州之地。他們在做什麼?

那麼,首先來說曹操方面,他實在是有點忙,有點煩。

赤壁之戰後,曹操回到北方,開始調整了政治方針,有外部擴張改變成內部整頓。這時的曹操已經五十六歲了,他感覺到內部不同的利益集團勢力,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爭鬥,正在消耗著他逐漸年老的身心。


同時,北方割據殘餘勢力依然不讓他省心。他通過頒發“招賢令”,想改變一些內部平衡。

建安十六年,曹操在一年的時間內,都忙著解決以馬超為首的割據的關西諸將。與馬超在潼關一戰,曹操也是九死一生。

建安十七年上半年,基本解決了馬超餘部勢力,善後工作之餘,擴大了魏郡的地盤,是領地增加不少。下半年開始籌備征伐東吳了。

建安十八年初,曹操征伐孫權於濡須口,就在那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大約四月,曹操退兵回朝了。一回去,曹操擴了冀州領地,自領冀州牧,改十四州為古九州。同時,升職做了魏公,忙於建立魏國(諸侯國)封地鄴城的事務。

建安十九年,曹操又一次征討孫權,幾個月後回朝,製造了伏皇后的冤案,將女兒嫁給了漢獻帝。

也就是這一年的夏天,劉備得了益州,成立了集團公司上市了。


與曹操這個大忙人相比,孫權好像休閒些。除了積極應對曹操的兩次南征以外,孫權有很多的時間。劉備此時已經全據南郡(曹操一部除外),他是鐵鎖橫江,封鎖了通往益州東大門,看似孫權無能為力騷擾劉備取益州。

但有史料記載,孫權派呂岱和尹異帶兩千人入川引誘張魯,張魯不予理會。呂岱回兵時見到劉備的軍隊“部眾離落,死亡且半”。呂岱將情況彙報給了孫權,孫權認為劉備必敗。

其實孫權也早有去益州的想法,周瑜與魯肅生前都有給孫權說過取益州戰略。法正在給劉璋的勸降信裡曾說:“今荊州通道,眾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寧為後繼”。


以孫權的心思,是不會派人幫助劉備取益州的。他派甘寧等為後繼,只能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一直認為劉備不能成功,那麼他可以等劉備失敗,趁機收拾殘局。可惜,孫權最終沒有看到劉備失敗的好戲。

所以,劉備入川三年的時間裡,並不是曹操與孫權沒有阻止,而是他們誰也沒閒著,忙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