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禪投降後,蜀漢君臣大多得以善終,為何姜維卻遭遇滅門之禍?

腐腐腐腐腐女-


姜維並未遭滅門之禍,其後人在唐朝時還是開國功勳,蜀漢大臣也並非都得以善終,張翼等主戰派武將也都被殺。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事蹟。

自古叛將難回頭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諸葛亮

姜伯約,是被諸葛亮贊為涼州上士的人物,在諸葛亮北伐時,姜維還是身為魏將的。姜維之父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但在平叛羌戎叛亂的時候戰死,姜維也是承父遺志受命為天水郡參軍,是一名實打實的魏國將領。



建興六年的時候,諸葛亮軍出祁山北伐魏國,當時姜維、梁緒、尹賞、梁虔跟隨天水太守馬遵巡查各地軍政情況。馬遵得報蜀軍將至後,很多縣城都已歸降蜀軍,此時魏軍人心不定,互相猜疑,馬遵也對手下這幫人產生疑心,於是只跟郭淮一起逃往上邽。等姜維等回城時城門已閉,並戒嚴不準姜維入城,姜維只得率領部曲前往冀縣,但冀縣的情況也一樣,姜維還是入不了城,在此種情境下,姜維只能投降了諸葛亮。



姜維身為魏將卻被魏國猜疑並拋棄,至此姜維就像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孤兒,心中的怨恨當然會成為日後頻繁北伐的動力。在蜀國的姜維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在建興十二年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護大軍撤回成都,被劉禪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這種待遇是曾經的敵國給的,相比於魏國的拋棄,更激發了姜維對於興漢的志向。

在與大將軍費禕共事的時期,姜維就不斷的向魏國雍州、涼州等地的羌人胡人聯繫,併成功策反多地羌人投蜀,並在隴右戰場,大勝郭淮和夏侯霸,遷徙了大量人口入蜀。但由於費禕的阻礙,姜維在此期間也只是小打小鬧,真正全面北伐魏國的時期是在費禕被刺殺以後。

自延熙十六年到景耀五年這十年間,姜維一共發動了六次大規模北伐行動,不斷騷擾魏國邊境,魏國的戰略重點雖是蜀國,但西線的姜維對於魏國來說就像蒼蠅一樣,趕走了沒一陣又來了,集中精力打又不划算。直到景耀六年,司馬昭才決定徹底解決蜀國這塊“狗皮膏藥”。於是下令五路大軍伐蜀,最終逼的劉禪投降。

心歸蜀漢不歸魏

劉禪投降之際,姜維還在率軍馳援成都的路上,此時的姜維已經知道了諸葛瞻戰死,成都北面屏障已破,於是領軍走西南,意圖進入建寧勤王固守,奈何劉禪並未做過多抵抗就投降了鄧艾。此時的姜維還是對蜀國抱有一線希望的,論國家情懷,姜維在蜀漢官至大將軍,在魏國只是一名棄將,因此在危難關頭,姜維即使為國捐軀也要誓死守衛成都安全的。

“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鍾會

當姜維遵劉禪昭命投降鍾會後,姜維看到了鍾會的野心異志,因此想通過鍾會重振蜀國。鍾會也欣賞姜維的能力,與姜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姜維也是將最後的復國希望放在了鍾會身上,策動鍾會謀害魏國將領甚至涉及鄧艾,並謀劃佔取成都,重領益州,無奈事情敗露,姜維也被亂軍砍死。這種結果表明了姜維一心為蜀漢著想,雖已降魏,但人在曹營心在漢。魏將見其謀反之舉,當然不能久留之,並且在其謀害魏國將領中,軍中威望頗高的鄧艾受到牽連,軍中將士對於姜維之恨已深入骨髓,亂刀砍死,並誅殺其妻子才能解心頭之痕。



跟隨劉禪投降的蜀國高官如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欲正、殿中督張通等都被司馬昭封為了列侯,而姜維卻以復國之謀敗露被亂軍砍死,禍及全家,這是國士令人尊敬的歸宿,以君子論道的文臣在與劉禪享受著歌舞美酒之時,姜維依舊想著復國大計,此對比間,那些文臣也就如行屍走肉一般。



據《舊唐書》記載,姜維後裔姜寶誼,是唐高祖李淵帳下將領,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在與宋金剛作戰被俘,因不屈服而被處死,被李淵追贈左衛大將軍。其子姜恪在唐高宗時期因戰功顯赫官至左相,將門之後依舊活躍在歷史中,也算是國士無雙後繼有人了。


棍哥觀史


後漢三國時期,降將的境遇一般不會太慘,有時甚至能夠得到重用。當時,不同勢力之間的文臣武將,也常有在敵對陣營中平步青雲的情況。不過,姜維卻成了一位悲劇人物,蜀國滅亡後,很多人都得以保全,可姜維卻落得了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姜維被殺,多半也算是他咎由自取。以蜀國的時局來看,即便劉禪不降,也很難再與司馬氏控制的曹魏爭雄,走向敗亡終究是難免的。可是,姜維內心深處卻十分不甘。繼諸葛亮之後,蔣琬、費煒兩人實際上都已放棄北伐,集中精力休養生息,可姜維掌權後卻再次秉承孔明遺志,接連興兵北伐。

可是,由於實力相差懸殊,加之姜維在軍事上的能力也著實有限,使得蜀漢不僅未能獲得勝利,反而進一步消耗了國力。最後,曹魏派出鄧艾、鍾會征討蜀漢,劉禪很快下令投降,做了亡國之君。

劉禪投降後,原本還想抵抗的姜維、廖化等人奉命向鍾會投降。結果,令姜維意想不到的是,鍾會有心擁兵自重。這樣的局面讓姜維看到了希望,於是,姜維便在鍾會身邊推波助瀾,積極鼓動鍾會自立。最終,鍾會心動了。

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三國志》卷四十四

當時,鍾會對姜維一干人等十分重視,對姜維更是刮目相看。鍾會與姜維同輿、同席,十分親近,甚至對身邊人說,姜維的才華遠在公休(諸葛誕)和太初(夏侯玄)之上。

鍾會對姜維的評價是否存在拔高的嫌疑,倒也實難考證。不過,姜維的歸附,確實讓鍾會堅定了擁兵自立的野心。畢竟,在鍾會看來,姜維是一個十分得力的助手。就這樣,鍾會與姜維走向了危險的邊緣:

會既構鄧艾,艾檻車徵,因將維等詣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欲授維兵五萬人,使為前驅。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三國志》卷四十四

鍾會給鄧艾網羅罪名,藉助姜維等人的幫助來到了成都。此後,鍾會自稱益州牧,徹底反叛,並打算給姜維五萬人馬,讓他做前驅。結果,面對鍾會的種種作為,魏國軍將大為不滿,掀起了兵變,將鍾會和姜維一併殺死,而姜維的妻兒也一起被誅殺。

不過,正因姜維及其家人在兵變中被殺,才使得他在三國後期的將領中顯得尤為可敬。在野史中,還曾提及姜維被殺後,曾被魏國軍將剖屍取膽。按此說,姜維膽大如升斗,也算是對其忠於蜀漢、一身殉國的一種褒揚了。


史海爛柯人


因為姜維是魏國叛將,如今若再度降魏,難免不會遭到清算。而後又慫恿鍾會造反,並殺害了當時魏國大量將士,引起魏軍的不滿,最後被滿門殺死。


在魏軍佔領蜀漢後,姜維不願意投降,於是利用鍾會與鄧艾關係不和,蓄意製造他們的之間衝突,於是鍾會在姜維的唆使下,與監軍衛瓘一起誣告鄧艾,將鄧艾父子抓捕後,派人押送洛陽生途中殺死。於此同時,鍾會受姜維的蠱惑,將鎮守蜀中大量魏軍諸將全部拘押,並準備他們全部屠殺。

而此時,大將胡烈的舊屬丘建將鍾會的陰謀給洩露了出去。胡烈之子胡淵聞訊後,率領部下前來向鍾會“討說法”,城中其它得知消息的將士也紛紛趕往鍾會處"討要說法"。此時,鍾會為了安撫軍心,派衛瓘出城慰勞各軍。但衛瓘出城後,非但沒有幫助鍾會穩住各支軍隊,反而率軍攻入城中。鍾會因眾寡不敵,被殺死。

拘押的諸將被釋放後,作為幕後主使,姜維自然難逃干係。曹魏亂軍圍攻姜維,最終將其亂刃分屍。姜維死後,亂兵覺得不解恨,又衝入他的家中,將其妻子、兒女全部斬殺。

所以,姜維最終卻落得兵敗身死、滿門被殺的結果,不得不令人唏噓。


嶽劍


蜀漢投降後,劉禪舉家被前往洛陽,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等一大批蜀漢大臣也被遷走。曹魏給予了蜀漢君臣極為優渥的待遇。劉禪封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並且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而蜀漢大臣樊建、張紹等並封列侯。蜀漢君臣俱得善終。

其實,曹魏的統治者這樣做是有他的政治考量的。其一,為了穩定蜀地。遷走蜀漢君臣,可使得蜀地本土士人得以升遷,蜀人治蜀,儘快取得蜀地士人的擁護。其二,做榜樣給東吳勢力集團看,以優厚的政治待遇吸引東吳士族,消除他們的抵抗情緒,為統一天下做準備。

而姜維的死當另說。司馬昭五路伐蜀,姜維主戰,姜維率大軍在劍閣與鍾會相拒,鍾會不能克,又糧運懸遠,準備退軍。而此時,鄧艾自陰平偷襲成都,劉禪舉城向鄧艾投降,並且敕令姜維投降。姜維無奈向鍾會投降,當是時“將士鹹怒,拔刀斫石”。姜維投降鍾會後,發現鍾會有謀反之心,於是勸說鍾會設法殺害魏將起兵造反,但事情敗露,魏將士憤怒,殺姜維,而維妻、子皆伏誅,鍾會也被殺。可以說姜維的死是死於軍事,與政治無關。

所以說劉禪投降後,蜀漢君臣得以善終是善終於政治,姜維遭滅門之禍是禍於軍事!


八卜書友


劉禪投降後君臣都善終?劉禪一心只想投降,但是為了少擔負點罵名,決定召集群臣商量對策。當時投還是戰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光祿大夫譙周為首的主降派,一派是以劉禪第五子劉諶為代表的主戰派。劉禪當然選擇投降了,這也是他心裡一直所想的,劉諶憤怒的說:“國家現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怎麼可以不戰而降,就算真的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一定會被滅國,但至少君臣之間還有一起做最後的努力,為蜀漢的江山而死,這樣也可以去見先帝了!”劉禪不為所動,執意投降,劉諶悲憤不已,在祭祀劉備的昭烈廟中痛哭,然後殺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子,隨後自殺。


劉禪其餘五個兒子,都是和劉禪一樣的想法,以為到洛陽後就可以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誰知道碰上了永嘉之亂,劉禪的四個兒子,二子劉瑤,三子劉琮,四子劉瓚,六子劉恂,七子劉璩全部被匈奴處死,留下劉禪獨自苟活,也不枉了後人送他的稱號:扶不起的阿斗!

姜維之死

姜維自幼喪父,當時魏國皇帝念在其父姜冏為國家出了不少力,就給姜維一箇中郎的職務,諸葛亮北伐時姜維投靠了諸葛亮,諸葛亮死後,姜維一直想重振蜀國昔日風光。263年,魏國大將軍鄧艾率領大軍進攻蜀國,鍾會和姜維在劍閣交戰,硬生生是用幾萬軍隊抵擋住了鍾會的二十萬大軍,鄧艾領兵一路直達綿竹,守將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戰死,綿竹失守。此時劉禪一封降書傳來,姜維無奈君令不可違,選擇了投降。


此後,國內大臣或以身殉國或告老還鄉,姜維成了鍾會的部下,他一方面順承鍾會,讓鍾會對他視如己出,沒有防備之心。幫鍾會除掉了鄧艾,最後又用自己三寸不爛之舌策反了鍾會,讓他決定倒戈,重立劉禪為皇帝。深感復國有望的姜維,修寫了一封密書給劉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可惜最後消息洩露,姜維揮劍自刎


小生聊歷史


劉禪投降後,蜀漢君臣並非大多善終,也不是隻有姜維一個人遭到了滅門之禍。禍患的根源來自於鍾會作亂的失敗,因為他手下的將士大都不願意跟他反對曹魏的司馬昭,因此最後鍾會、姜維被亂軍所殺。但隨後由於成都的魏軍失去了統帥,於是成都成為了人間地獄,按照正史記載,魏軍四處燒殺掠奪,很多蜀漢官員和百姓被害。

但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此簡單嗎?在我看來所有被殺的之人有一個共性,就是這些人都死心塌地的忠於蜀漢政權,也就是忠於劉備和劉禪,而且他們手中掌控權力,劉禪投降前,他們一直是主戰派的代表,這其中就有三個重要的人物,也在這場動亂之中被害。

第一個人物劉璿:不做亡國之人,願留蜀漢之魂。

關於劉璿的記載並不多,但從僅有的記錄來看,這位太子喜好騎射,證明其身體條件不錯,且熱愛習練武藝但不知道節制。在霍弋的引經據典、苦心規勸下,劉璿在行為上也開始檢點起來,做事也開始越來越符合太子的身份和法度。

後主立太子璿,以弋為中庶子,璿好騎射,出入無度,弋援引古義,盡言規諫,甚得切磋之體。——《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霍弋作為中庶子,是太子劉璿信任和倚重之人,在成都被圍之時,霍弋曾經提出率領南中之兵救援成都的計劃,但是這個建議被劉禪拒絕了。在我看來,拒絕霍弋的計劃,未必是劉禪的本意,可能是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地投降派的主意。由此推斷,霍弋是主戰的,同樣和他關係緊密又好騎射的太子劉璿也不是甘心投降的軟骨頭。這樣的人對於魏國和益州本地投降派都是潛在的威脅,於是他就很恰當的在這場亂局之中被亂軍所殺了。

第二個人物蔣斌:荊楚之士最後的精英,不得不殺的蜀漢良臣。

提到蔣斌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提到他父親大家就不再陌生了,蔣斌的父親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蔣琬。蔣斌這個出身,註定了他和益州本地投降派站在了對立面上,且從他和鍾會、姜維之間關係密切來看,說他沒有參與謀反作亂,估計沒有幾個人會相信。因此,這位荊楚之士最後的精英也被亂軍給誤殺了。


第三個人物張翼:能征慣戰的名將,不可不除的棟樑。

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從諸葛亮北伐開始,張翼就是主要將領。姜維北伐時,張翼儘管和姜維觀點不同,但也能和姜維積極配合,這樣的蜀漢棟樑之臣對於曹魏來講,是不可不除的心腹之患。

六年,與維鹹在劍閣,共詣降鍾會於涪。明年正月,隨會至成都,為亂兵所殺。——《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因此,張翼和蔣斌、劉璿一樣,也被亂軍殺害了,至於是曹魏亂軍下的手,還是益州本地的投降派下的手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些人是死於私憤,比如關羽一家被滅門,就是龐德之子出於私恨,而採取的滅門行動。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這事就要從魏國滅蜀之戰的開頭部分說起了。魏國自曹㪫死後,曹芳即位開始,國家大權就落入了曹爽和司馬懿的手中,兩派在朝堂之上爭權奪利,爭得是你死我活,高平陵事變後,曹爽伏誅,大權落入司馬懿一派手中。司馬懿死後,由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為代表的司馬氏一派一面繼續清洗曹氏一派的勢力,一面拉攏其他勢力,招賢納才,穩定政治局面,同時使民休息,興修水利,發展經濟,這一系列措施使得經歷過多次動亂的魏國逐漸穩定下來,且國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相反的是對面的蜀國在姜維的十一次北伐中民聲怨道,國力越發虛弱,兩國的實力對比差距進一步拉大,於是,司馬氏家族先伐蜀,再以此統一中國的戰爭的籌劃開始了



公元263,魏國興18萬大軍分三路南下攻蜀,其中以鄧艾率領的三萬多軍馬自狄道出,計劃攻擊姜維;諸葛緒率領三萬多人馬自祁山,計劃切斷姜維的後路;鍾會率領十餘萬軍馬做主力直取漢中;同樣,對面的蜀國聞訊也相應的做了佈置,但魏軍勢大,蜀軍不敵,且又擔心後路被斷,只得退守劍閣,以期依託地形優勢使得魏軍久攻不下,糧食耗盡而退。後來發生的也正如蜀軍所料,魏軍主力屢攻不下,真處於糧食不繼,軍心動搖,進退維谷的地步,就在這時,鄧艾出險計,決定繞過劍閣直撲蜀國復地。鄧艾挑選精兵行險路,自陰平道出,到達江油,蜀國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此後更是由於蜀國諸葛瞻一再延誤戰機造成鄧艾順利突破天險並於綿竹之戰中打敗諸葛瞻,而諸葛瞻所率領的成都周圍僅有機動武裝一敗,坐鎮成都的劉禪便只得聽取譙周的建議開城投降,此後還在劍閣的姜維一方面由於軍中將士接到成都已破的消息已無抵抗的決心,另一方面是接到劉禪的命令,只得開關向鍾會投降,蜀國因此而亡。




本來故事到是大家你好、我好的事,就此完結豈不美哉?可是呢,統率大軍的鐘會本就是個不安生的主兒、其野心早就有人知道,其中他哥鍾毓擔心他的野心會引來滅族之禍還向司馬昭告過密、只是司馬昭沒聽,或者說故意沒當回事,好讓他早日跳出來,再將他幹掉,因此司馬昭還是繼續讓鍾會統兵伐蜀。



而鍾會呢?其也真就“不負眾望”,在途中就給諸葛緒羅織了罪名,兼併了他的軍隊,其後在趕往成都的途中又陷害了鄧艾,因此當他到達成都後,魏國的這18萬伐蜀大軍就都在他的手中,可以說大權獨攬,再加上蜀地地利天然適合自立,他的那份造反的心思也就越發火熱了,而這些都被姜維看在了眼裡,因而姜維就挑撥他跟司馬昭的關係,堅定他造反的信念。

鍾會未能經得起誘惑,於是決定以魏國郭太后的名義起兵對抗司馬家,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底下有些人不支持他的造反行為,這就導致他只好先找個地方將這些將領關起來,再靠自己的親信去完成對這些將領手下的軍隊的收編工作,誰料這一關就關出了問題了,時有人造謠說鍾會把這些將領關起來是了要把他們全部殺死的言語,接著謠言傳開就使得整個魏軍軍心大亂,士兵譁變,鍾會和姜維就死於這場大亂中,而作為主帥的鐘會一死,魏軍沒了中樞更是亂上加亂,整個成都也因此入一片混亂當中,到處都是燒殺搶掠的魏軍,而姜維的家人也是在這兵荒馬亂中被魏軍殺死,除了姜維的家人還有原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僕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也被亂兵所殺。關羽家被龐德子龐會滅門。底層民眾在這場兵禍之中的死傷更是無計其數,直到本來是押解鄧艾迴國實際在半路就將鄧艾殺死的衛瓘趕到才壓下了這場兵禍。


一步之姚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是一個普遍現象,歸降的,一般都能活命,至於體面、尊嚴和氣節那就不能談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抵抗的,自然不言而喻。眾所周知,歷朝歷代的忠臣義士,大多也都是在國破家亡之際拼命抵抗到底或誓死不降的人。最著名的,例如文天祥、史可法……等。

至於姜維,當魏國司馬昭派出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三路大軍伐蜀之際,他此前為避禍,已率軍在沓中屯田種麥。面對幾路魏軍進攻,倉促之際,首尾不能相顧,只好率軍退守劍閣,與成都朝廷處於隔絕狀態。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蜀後期雖已握有一定兵權的姜維,卻無法參與朝廷中樞當時的和戰計議。當接到劉禪讓他就地投降魏軍的詔書,他只好偽降鍾會。之後,在挑動鍾會傾軋監送鄧艾的同時,極力慫恿懷有野心的鐘會反魏(司馬昭)據蜀自立。進軍成都之後,鍾會野心進一步膨脹,公開脅迫軍中所有將領表態站隊,對持反對或消極態度的所有魏軍將領進行監禁。姜維乘機從中取利,極力慫恿鍾會將這些被監禁者進行“坑殺”,以達到其恢復蜀國的目的。最後,機事不密,魏軍將領破監反抗,向全軍公佈真相……魏軍中下級軍官,包括士兵一致反戈相向,將鍾會、姜維殺死於亂軍之中。

站在蜀國的立場,姜維當然是竭盡才智、能力,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忠臣義士。但對於中原人眼裡正統的魏,尤其即將一統的晉朝而言,姜維是比“叛臣逆子”還要罪加一等的敵國“謀逆”黑手。而且,“坑殺魏將”,是一個犯眾怒的謀害行為,自然遭到魏軍將領的切齒痛恨。“謀逆”反叛,在歷代王朝都是“滅三族”的頭等大罪!鍾會都將死有餘辜,何況降將姜維?!破監反抗成功的魏將自然知道歷代相沿慣例,所以殺死鍾會、姜維之後,自然不用請示任何人,包括秉魏政的司馬昭,立刻將姜維全家滅門。他們確實也恨極了,差一點被姜維和鍾會合謀“活埋”……

當然以上是《三國演義》的主要情節。由於當時蜀國未設史官,陳壽的《三國志》對此事記載尚不十分明確清晰,原因是修史時佔有的第一手材料有限。此事一直到東晉桓溫伐滅成漢時,桓溫得到姜維當年私下寫給已投降鄧艾的蜀主劉禪的那封密信,真相才大白。到劉宋時,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才結合其它被發現,能蒐集到的相關史料,將此事正式條列到《三國志注》裡邊,後世人才明白姜維“奉詔投降”的真相和姜維的苦心。

另外,早於姜維“偽降”真相大白,司馬炎代晉之後,多人上書為鄧艾鳴冤。最後,朝廷給鄧艾平反,從“西域”的流放地追回鄧艾的孫子和尚存的家人,恢復鄧艾的爵位,賜給相應的田宅財物;鍾會則作為叛臣逆子,永為“世人訓誡”並載入史冊。姜維真相大白後,在後世也能被朝野稱頌,人們肯定其在國破家亡之際,仍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精神。所以,“叛”“降”之事大,在中華傳統裡,無論古今,公私輿論,包括普通人的心目中,基本上是有統一標準的。所以,人於名節不可含糊,越是名人越如此。比如汪精衛、周作人、張國燾……等等。即使如汪、周,時而有妄人鼓譟的“翻案”曲說,歪說,全都是徒勞。





經霜紅葉Cbq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權臣司馬昭命大將鍾會、鄧艾分路伐蜀。同年底,在鍾會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相持於劍閣,入蜀之路被斷絕的情況下,鄧艾竟然偷渡陰平古道,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襲佔江油、綿竹,隨即又率大軍兵臨成都。此時,成都城內雖然兵精糧足、城高池深,但被嚇破膽的後主劉禪竟然沒做任何抵抗,便向鄧艾獻城投降。



雖然與曹魏為敵數十年,但等到劉禪投降後,蜀漢君臣卻並沒有遭到羞辱或殺害,反而受到鄧艾的善待,不久後又被禮送至洛陽。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蜀漢故臣放棄了復國的念頭,並準備為魏朝效力,除了被迫向鍾會投降的姜維(劉禪投降前,姜維曾派軍入援,可惜尚未抵達成都,前者便投降)。


姜維對投降曹魏並不感冒,心中滿是憤怒和憂懼。之所以憤怒,在於就當時形勢而論,蜀漢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境地,若能堅守多日,鄧艾率領的魏軍必然會糧盡而退。但劉禪竟然不做任何抵抗便投降,實在是窩囊的很;而之所以憂懼,在於姜維本是魏國叛將,如今若再度降魏,難免不會遭到清算。所以於公於私,姜維都不願投降。



既然不願意投降,那麼最好的辦法則是光復故國。然而此時蜀漢君臣已經全部投降,鍾會、鄧艾又率領重兵屯駐成都,想要光復故國談何容易?好在姜維是個膽大超群的智將,在發覺鍾會懷有異心且跟鄧艾關係不和後,便決定蓄意製造他們的之間衝突,給對方來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好戲,以便實現復國大業。


考慮至此,姜維便極力討好鍾會,不斷地頌揚他的功德,並在暗中慫恿他據蜀稱王。鍾會被姜維好一頓吹捧,果然變得膨脹起來,真的便有了稱王稱帝的念頭。正因如此,鍾會對姜維很是厚待,不僅與他出則同輦、坐則同席,而且還授予他印號、節蓋,參與軍中重大事務的決議,儼然把他當做頭號“智囊”。



姜維見鍾會已經“上鉤”,便慫恿他剷除鄧艾,以便清除據蜀自立的障礙。鄧艾在滅蜀事業中立下曠世奇功,隨即又在處理善後事務上獨斷專行,無論哪一點都讓鍾會既嫉妒又憤恨。正因如此,鍾會便在姜維的唆使下,與監軍衛瓘一起誣告鄧艾,聲稱他有謀反之心。不久,衛瓘又偷襲鄧艾的軍營,將其父子抓捕後,派人押送洛陽,後來又下令將他們殺死於途中。


除掉鄧艾後,姜維進一步“煽風點火”,勸說鍾會將諸將全部殺死,然後據蜀稱王。但在同時,姜維則暗中聯絡舊部,準備趁著魏軍大亂之際殺死鍾會,然後盡數坑殺魏國將士,並迎回後主劉禪復國(“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見《華陽國志》)。鍾會受姜維的蠱惑,果然將諸將全部拘押,並準備他們全部屠殺。



就在這緊張而微妙的時刻,大將胡烈的舊屬丘建因為備受鍾會器重,竟將主帥的陰謀在暗地裡洩露出去。胡烈之子胡淵聞訊後,率領部下前來向鍾會“討說法”,而其他將軍的部下雖然沒有人統領,也在得知消息後湧向城門,使得局勢頓時緊張起來。此時,鍾會為了安撫城外的士兵,便派衛瓘出城慰勞各軍,結果給自己招致滅頂之災。


原來,衛瓘逃出“虎口”後,非但沒有幫助鍾會穩住各支軍隊,反而率領他們攻入城中。鍾會聞變後,便率領少數士兵抵擋,結果因為眾寡不敵,被亂軍悉數殺死,而被他軟禁的諸將也由此得以獲釋(“會率左右距戰,諸將擊敗之,唯帳下數百人隨會繞殿而走,盡殺之。”見《晉書·卷三十六》)。


諸將獲釋後,竟然將對鍾會的刻骨仇恨發洩在成都百姓身上,指揮亂軍在城中進行屠城。經此浩劫,昔日繁華富庶的成都城內枕骸遍野、血流成河,宛若一座人間地獄,而蜀漢太子劉璇、左車騎將軍張翼、綏武將軍蔣斌、太子僕蔣顯等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作為這一系列變故的幕後主使,姜維自然不能逃脫被殺的命運。曹魏亂軍在殺死鍾會前,便密集圍攻姜維,最終將其亂刃分屍。姜維遇難時,終年63歲。姜維遇害後,亂兵尤且不解恨,又衝入他的家中,將其妻子、兒女全部斬殺。姜維一門心思想要光復故國,最終卻落得兵敗身死、闔門遭屠的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


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眾格斬維,爭前殺會。會將士死者數百人,殺漢太子璿及姜維妻子,軍眾鈔略,死喪狼藉。衛瓘部分諸將,數日乃定。見《資治通鑑·卷七十八》。


史料來源:《三國志》、《資治通鑑》、《華陽國志》


文史磚家


史料記載當時被殺的有姜維和他的妻子,沒有明確記載他被滅門。由《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有姜寶誼跟隨李淵打仗。最終唐高祖因為收買人心之需,在姜寶誼戰死後,還贈受他左威衛大將軍之頭銜,但這個姜寶誼史料記載是追溯隨姜維後人,是否真實未可知?只能說有後人自稱是姜維後人。

姜維為何被殺?姜維是蜀漢後期的上將軍,如果不理解上將軍,可以想想西楚霸王項羽曾經殺了一個將軍宋義以及他本人在當王前的職位。姜維是被諸葛亮逼投降的魏臣,他在天水太守馬遵手下就職,當時諸葛亮攻打曹魏,帥兵出祁山,馬遵膽寒,於是拋下姜維等人就逃跑了,其餘同僚懷疑姜維,不讓他進城,姜維無奈投降諸葛亮。

諸葛亮是玩計謀高手,遇見一個好苗子,當真是下血本,只不過這血本是劉禪的,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姜維從一個小吏就變成了將軍,對蜀漢、諸葛亮是有感激之情、知遇之恩。

在姜維當上上將軍,就出兵北伐,多次打勝,讓司馬昭把他看成大患,出兵五路攻下蜀漢,姜維原本在劉禪的手令下已經投降,但是當是他的領導鍾會有反志,姜維慫恿他,想借他之手恢復蜀漢,鍾會猶疑不決,使得司馬昭察覺,就派人把他給宰了,並把姜維及其妻子給殺了,如果沒有趙氏遺孤那種事,反叛是要滅門的。因此,正常情況下,不會有他的親人留下。至於其他的人,他們與姜維是沒有辦法比的,他們只是打工仔,跟誰都一樣,沒有能力反叛,所以不用殺,並且留著他們有很好的名聲,這對招降東吳群臣有很好的示範作用,怎麼會殺呢,更不會滅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