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作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摘掉了“中都護”的軍職

【文長不看版】

永安託孤之時,諸葛亮與李嚴的地位與權力本來不相同;而李嚴自受託孤以來的權力不但沒有折損,反而在一直擴大。


章、建之際李嚴的地位

劉備永安託孤,顧命大臣裡除了諸葛亮,還有一位李嚴。他的職務是尚書令、輔漢將軍、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為丞相諸葛亮副。許多人認為,李嚴是蜀漢全國最高軍事統帥,職掌了全國軍隊。而諸葛亮屢興北伐,就是為了奪李嚴的兵權。

在《 》一文中,我們盤點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的都護。曹魏的都護將軍既可以是禁衛部隊長官,也可以是地方軍區司令;孫吳的則類似於高級都督,蜀漢的中都護性質就比較模糊了。

在《 》一文中,我們又盤點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的統內外軍事、都督中外諸軍事。

我們現在知道。劉備率領以中央軍為主力的漢軍東征,覆敗後餘部駐守永安。李嚴統領以中央軍為主體的永安屯戍部隊,負責皇帝禁衛安全以及防範孫吳侵蜀。這便是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的真正意義。

李嚴並沒有掌握全國軍隊,更不是全國最高軍事統帥。

李嚴的職權看似說清楚了,不過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討論。首先是章武、建興之際李嚴的地位。

如前所述,李嚴當時的職位是尚書令、輔漢將軍、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為丞相諸葛亮副。

那麼除了中都護與統內外軍事,李嚴其他職位的職權如何呢?

作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摘掉了“中都護”的軍職

法正是第一任尚書令,從這時起,尚書令在劉備集團就有一定象徵意義

尚書檯是行政中樞,其長官尚書令在東漢號為“三獨坐”,握有實權。劉備稱漢中王后,即設有王國尚書令,稱帝后自然轉為朝廷尚書令。劉備時擔任尚書令者,先後有法正、劉巴、李嚴,皆為東州人,因此又具有某種政治象徵意義。

李嚴雖任尚書令,但留鎮永安,遠離行政中心成都,因此尚書令的象徵意大於實際意義。李嚴的主要權力,還是通過中都護、統內外軍事來實現的。更何況,早在章武元年(221)蜀漢建國時,諸葛亮便以丞相錄尚書事坐鎮成都,尚書檯的實際權力一直由諸葛亮執掌。

再來看李嚴的秩級。

據應劭《漢官儀》:

尚書令主贊奏,總典綱紀,無所不統,秩千石。故公為之〔者〕,朝會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

尚書令秩千石,公為之則為二千石。李嚴既然未登三公之位,按東漢制度當然不能增秩二千石。不過李嚴既為顧命重臣,又曾任二千石犍為太守,則其任尚書令或可攜秩、增秩。不過即便攜秩、增秩,尚書令的秩級依然是以二千石封頂。

中都護有秩級嗎?不好說。比照漢末情況,前文引《續漢書·百官志一》“將軍”條注引《魏略》曰:

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比二千石,旋軍並止罷。

護軍將軍比二千石,中都護或亦相仿,又或略高,依然二千石。

作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摘掉了“中都護”的軍職

廖立

當然最直接的證據,是李嚴當時的級別尚未達到中二千石的卿。《三國志》卷40《蜀書·廖立傳》裴注引《諸葛亮集》載諸葛亮廢廖立表:

陛下即位之後,普增職號,立隨比為將軍,面語臣曰:“我何宜在諸將軍中!不表我為卿,上當在五校!”臣答:“將軍者,隨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為卿也。且宜處五校。”自是之後,怏怏懷恨。

劉禪初即位,百官晉升,其時李嚴尚未任卿。而同卷《李嚴傳》則稱:

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也就是說,在建興元年(223)劉禪即位、百官“隨大比”晉升之時,李嚴仍然不是卿,很可能僅是封侯、假節,而後才又進位中二千石的光祿勳。

而諸葛亮早在章武元年(221)便是丞相。漢制,丞相為公;但實際上,蜀漢的丞相、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頗似上公。諸葛亮在級別上,要比李嚴高至少2級。

最後要說的,就是假節問題。蜀漢任都護者,先後由李嚴、蔣琬和諸葛瞻,然而甫任中都護即假節者只有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蔣琬,可見任都護不一定要假節。

假節很重要嗎?假節象徵著代天子辦事,尤其在漢末三國時,逐漸與軍事權力掛鉤。劉備生前假節者,只有關羽(假節鉞)、馬超、張飛、諸葛亮。

作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摘掉了“中都護”的軍職

我們熟知的關、張、馬、黃、趙、諸葛,並不是人人都有假節的權力

其中關羽、馬超、張飛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王而封前左右後將軍之時,不過要特別注意,前將軍關羽假節鉞,董督荊州;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假節;而作為後將軍的黃忠卻未獲此殊榮,大抵因為黃忠資歷名望本無法與關、馬、張相比,其任後將軍已是因為斬夏侯淵之軍功而超遷。

諸葛亮的假節要更晚些,直到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以其為丞相錄尚書事後,諸葛亮才得以假節。但無論如何,劉備託孤之際,諸葛亮是蜀漢唯一假節者,而劉備並未假李嚴節。

由此觀之,李嚴留鎮永安不在首都成都,不掌握行政決策權,秩級最高二千石,亦不假節,以資歷論更是在章武二年(222)才調至永安勉強進入蜀漢中央。這樣的權限、級別、資歷,是否與全國軍事統帥的地位相匹配呢?

當然是不匹配的。因此,李嚴在章、建之際的地位,也從側面表現出李嚴其時雖任中都護、統內外軍事,但並非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

諸葛亮是否奪李嚴兵權

建興四年(226),諸葛亮籌劃北伐,對蜀漢部署做出調整,李嚴的官職、權力也於此時發生變化。《三國志》卷40《蜀書·李嚴傳》載:

四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

由上可知,李嚴的官職與權力發生了四個變化。

其一,由光祿勳轉為前將軍,秩級相當,但在名義上,由禁衛武官轉為重號將軍,是李嚴在軍事征伐系統中的地位有所增加。

其二,李嚴的權力管轄範圍擴大。

李嚴留鎮永安,所轄為永安宮內外以中央軍為主的駐守部隊;當時江州尚有都督費觀。雖然費觀與李嚴關係不錯,但沒有證據表明李嚴對費觀有直接領導權。而建興四年(226),李嚴移屯江州後,則同時兼領永安、江州兩個督區。

一方面,《華陽國志》謂李嚴“督江州”,《季漢輔臣贊·贊陳到》謂陳到為“永安都督”。漢末督與都督之制興起時,督本高於都督,蜀漢承此制,所設督區的“督”地位較高,而且往往可以統都督。

另一方面,李嚴在永安任中都護時,即轄有護軍(如趙雲、輔匡);移屯江州後,永安都督陳到本為護軍,而由李嚴統領。這是過去李嚴中都護統領護軍之制的延續。

因此,可以說,李嚴督江州後,權力核心未變,而權力管轄範圍有所擴大。

作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摘掉了“中都護”的軍職

李嚴由永安遷督江州,統有江州、永安兩個督區; 後又改督漢中,統有三個督區

其三,李嚴的職權有所擴大。

李嚴督江州後,不僅兼管永安都督以繼續負責對孫吳的防範工作,而且還增加了一項職權——知後事。江州北通漢中,東管永安,西連成都,是蜀漢東部的樞紐。其時諸葛亮北駐漢中計劃北伐曹魏,以李嚴坐鎮江州而知後事,其時是以江州作為北伐的後備基地。

其四,李嚴不再擔任中都護。

李嚴督江州後,究竟有沒有繼續擔任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看起來可能是有,至少中都護可能一直擔任,因為建興八年(230)李嚴赴漢中後,仍然是中都護。《李嚴傳》載:

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亮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亮以明年當出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

此外,同傳載諸葛亮彈劾李嚴表雲:

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

則李嚴是以中都護署丞相在漢中的留府事,同時為漢中督。但是《華陽國志》的行文卻不一樣。卷7《劉後主志》:

八年……亮乃加嚴中都護。

如此,則李嚴的中都護是到漢中以後諸葛亮所加,也就是說李嚴督漢中前已經不是中都護了。那麼李嚴的中都護,究竟是從建興元年(223)至八年(230)一直擔任,還是中間曾卸任中都護,到漢中後重新加官呢?

我以為是後者。前面已經闡述過,中都護的本質是高級護軍,既然是護軍,即有所護對象。建興元年(223),李嚴在永安,永安設有行宮,故李嚴所護者,永安行宮之軍;建興八年(230),李嚴在漢中,漢中有丞相行府,故李嚴所護者,丞相行府之軍。故而李嚴稱中都護,是名實相副的。

而建興四年(226)李嚴移屯江州,江州既沒有行宮,也沒有行府,李嚴自己就是江州督區最高軍事統帥,故而再稱中都護,就顯得名實不副了。

到了建興八年(230),李嚴雖然由督江州改為督漢中,但因漢中有丞相行府(諸葛亮北伐期間則應稱為“留府”),故而又加中都護之號。

作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摘掉了“中都護”的軍職

陸遜擔任都護時間較長,因此在孫吳形成了慣例

當然,這倒也不是絕對的。孫吳的都護制度就表明,督區最高的軍事長官可以稱都護。

不過孫吳都護之制,始於陸遜留鎮陪都武昌,其時太子孫登亦留在武昌,武昌宮的政治地位顯然是高於蜀漢永安宮的,且陸遜任右都護17年,始終駐於武昌,足以成為慣例。

或許正因如此,孫吳才發展出了督區都護制度。而李嚴在永安任中都護不過4年,時間太短,不足以發展成督區都護制度。

同理,統內外軍事既然針對的是永安宮內外,那麼李嚴離開永安後,當然也就不再“統內外軍事”。

因而,李嚴以前將軍督江州期間,當已卸任中都護;改督漢中以後則重新加中都護。無論是常璩所引史料原文,還是代表常璩個人意見,《華陽國志》稱“亮乃加嚴中都護”的表述都是準確的。

如果我們加以對比,就會發現李嚴兩次擔任中都護,職責大體一致。

作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摘掉了“中都護”的軍職

當然也有細微變化。首先是李嚴的職位,已由尚書令、光祿勳,升至位可比公、排名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首長。其次是督區已由永安,擴大至永安、江州、漢中三個地區(雖然永安—江州是以其子李豐的名義都督)。

當然,最重要的,也可能是最讓李嚴不舒服的,是職責的細微變化。李嚴第一次任中都護時,劉備尚是蜀漢皇帝,永安是蜀漢的中樞,李嚴所護者乃皇帝及其永安行宮,名義上執掌的是永安宮內外的軍隊,至少表面上看確實配置了顧命大臣的地位。

而第二次任中都護時,蜀漢的中樞已經轉到丞相諸葛亮所在的漢中,李嚴所護者也變成了丞相諸葛亮及其漢中留府。換句話說,李嚴雖仍在蜀漢權力中樞,但同是顧命大臣,憑什麼要護諸葛亮而不是護皇帝?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以此證明諸葛亮是在奪李嚴的兵權嗎?

無法證明。因為永安託孤之時,諸葛亮與李嚴的地位與權力本來不相同;而李嚴自受託孤以來的權力不但沒有折損,反而在一直擴大。

作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摘掉了“中都護”的軍職

我對李嚴這麼好,你們還說我……

託孤之時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且劉備囑託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見《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因此,諸葛亮在蜀漢的特殊地位,乃是劉備臨終前所做安排。

至於李嚴,雖受顧命,但劉備命令其為諸葛亮之副。李嚴雖有中都護之名,但其官職實質就是永安督。然而在諸葛亮執政後,李嚴的官職、爵位、待遇、權力管轄範圍、職權都在擴大提升。

李嚴入漢中時,不但督漢中署丞相府事,而且江州督區的權力仍緊緊握在李嚴父子手中。諸葛亮所謂“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見《李嚴傳》),考之李嚴履歷,可謂事實。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