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司馬昭為什麼要殺鄧艾呢?

笑看三國風雲


其實,無論是《三國志》還是《資治通鑑》的記載的詳細情況來看,鄧艾真的是必死無疑了!

那麼無論從鄧艾早年的經歷還是中年的履歷來看,大體上,鄧艾所作所為還是無可挑剔,並且工作成績斐然,名聲鵲起,從而屢屢得到重用,與司馬父子之間的關係基本是比較和諧的,沒有什麼大的間隙,那麼真正出現問題的應該是在入蜀前後的事情。

徵蜀漢前

公元263年,司馬昭準備大舉征伐蜀漢,而在這個時候,不識時務的鄧艾,以蜀漢沒有犯境為由,屢次提出異議,直到司馬昭派師纂給他下詔諭並作為他的司馬,鄧艾才接受。並任命鍾會做鎮西將軍,督督關中,作為伐蜀主力。

其實姜維是否屢次犯境,已經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這年的正月,司馬昭就想進晉公,加九錫了,但是由於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就無法名正言順的進爵了,所以徵蜀就成了勢在必行的頭等大事。而鄧艾因為一直活躍在抗擊蜀漢的前線,有著非常豐富的前線經驗,司馬昭也沒有因為這次勸諫的事情把他拿下來,但是另外一個將軍鄧敦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在誓師的那天還在聒噪,結果當場就被斬殺祭旗。

徵蜀漢中

由於諸葛緒的失誤,導致陰平橋失守,從而失去了堵截姜維部隊的機會。此時的鐘會屯兵堅城劍閣之下,即使聰慧的鐘會在面對如此的雄關之下也只是束手無策, 開始有心撤軍回洛陽,。鄧艾的心情變得焦灼起來,局勢一旦僵持下去,就不利魏軍,那麼鄧艾就前功盡棄了。

這個時候, 鄧艾上書給司馬昭, 建言偷渡陰平直逼成都, 這個冒險計劃,在沒有得到司馬昭的回覆下, 鄧艾直接執行,但是這個作戰方針和當初司馬昭制定的是相違背的, 因此鄧艾本來打算拉諸葛緒一起,但是諸葛緒以此計劃非當初的計劃,拒絕執行,於是鄧艾就單獨冒險執行,結果天隨人願,鄧艾立下了傳世的奇功,成為中國古代史一大戰略案例!

由於此役一戰成功,司馬昭在後來的封賞中也默認事實。並且處於戰時狀態,司馬昭也沒有追究鄧艾臨時抗令的行為,不過,此事已經在司馬昭的心裡留下厚厚的陰影。

徵蜀漢後

進入成都後,鄧艾所做的事情就變得更加詭異起來,在《三國志》鄧艾傳記載如下:

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大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

劉禪已經投降,姜維也放下武器,蜀漢境內已經望風而降,沒有可以抵抗的力量,那麼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變得不合理了,奇怪的鄧艾在沒有得到司馬昭的指示下,依照東漢鄧愈徵蜀的的方式來處理,擅自給蜀漢官員進行封賞, 還把以前的蜀漢官員籠絡到自己屬下,同時還把自己的手下發到各地為官。鄧艾完全沒有意識到他鄧艾不是鄧愈,司馬昭也不是劉秀, 更何況他鄧艾與司馬昭的關係遠遠達不到人家鄧愈與劉秀的關係。生硬的照搬先人的案例不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是要吃大虧的,那麼鄧艾在這個上面是栽了跟頭。

但是這件事還沒有完,鄧艾葷招迭出,又上書給司馬昭說,我們將士已經疲憊不堪了,應該就地休息,不能繼續伐吳,並且應該把劉禪放在蜀地封王,這樣吳人就感德而歸。此時的司馬昭再也坐不住了,就說了八個字:

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意思是說,有事情需要稟報,不要自己決定,其實在君心難測的古代,能夠說出這句話來,估計司馬昭也是被逼急了,不得不直說,而且這句話已經非常的重了,已經把先前不滿的情緒已經全部暴露出來了,此時的鄧艾如果放棄兵權直接去洛陽請罪,估計還有可能得到赦免,但是已經忘乎所以的鄧艾,完全忘記了自己,繼續說:

艾重言曰:“銜命徵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於承製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若待國命,往復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

無論鄧艾把自己說的多麼高風亮節,大公無私,其實,從鄧艾上書的那一刻開始起,在司馬昭的眼裡,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抗命不遵了,如果在外的統兵大將,都如同鄧艾一樣,專權自用,不聽調令,自行封賞,擁兵自重,那還要他司馬家做什麼?這已經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了,即使沒有鍾會的慫恿偽造,鄧艾已經是被判死刑了,沒有歸途路。

此時的鄧艾行為已經嚴重的觸犯了司馬昭的皇權!這個皇權指的是司馬昭的皇權,並不是曹家的皇權。在那個時代,司馬家的皇權是控制的非常的嚴,對軍權牢牢地控制,他司馬家怎麼可能允許鄧艾在外面籠絡人心並擁兵不回?

最後,鄧艾與其子鄧忠被田續所殺,其他在洛陽的兒子也被司馬昭殺掉,而鄧艾的妻子與孫子也被流放到西域!直到公元273年才得到昭雪,這已經過去了十年了。

此後滅吳的王渾,王以及杜預就吸收了鄧艾的經驗,事事稟報,不專權自用,最後得以善終,這也是鄧艾的功勞吧!

也許出身寒門的鄧艾,年少時經歷太多的顛簸流離,加上說話又有些口吃的自卑,在這些豪門高族面前太渴望成功了,太希望通過一次次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結果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騰譽精美飾品


鄧艾可以說得上是三國時代一位大器晚成的良將,其前半生一直碌碌無為,直到43歲時才遇到司馬懿這個大貴人,受其賞識,之後一路平步青雲,憑藉著卓越的才能為曹魏立下了赫赫戰功,一生得意之作便是奇襲蜀都迫使劉阿斗投降。然而鄧艾攻下蜀國沒過多久,一門三父子卻先後被司馬昭殺害,原因為何?

一、墨守成規,不懂變通

公元255年,司馬昭的大哥司馬師眼睛患有瘤疾病重而死,司馬昭回洛陽晉位為大將軍。為了提升自己的名望和地位,牢牢鞏固大將軍的實權位置,司馬昭籌劃討伐蜀國。當時,大部分人都表示支持,唯獨58歲高齡的鄧艾等少數人站了出來。以“蜀未犯邊,此行伐蜀名不正言不順”為由進行阻止,司馬昭現場很尷尬,他又不能當面去訓斥鄧艾這位對司馬家有功的功臣,只能暗地裡派人去告訴鄧艾:“伐蜀事宜刻不容緩,不容更改”,並任命鄧艾為伐蜀副帥。鄧艾也知道司馬昭的伐蜀意圖,但是仍然固執地認為伐蜀師出無名。無奈軍令如山,鄧艾只得乖乖跟隨魏軍出征。

鄧艾不懂變通,忤逆領導。以司馬昭的腹黑心理,自然不會喜歡鄧艾。若不是現在處於用人之際,司馬昭早給鄧艾千萬只“小鞋”穿,這也為後來鄧艾被處死埋下了伏筆。

二、擅自承製拜官

鄧艾率偏師出奇兵偷渡陰平,縱深迂迴穿插,繞開蜀軍主力部隊,直搗蜀都消滅蜀國的戰略目的成功後。便開始居功自傲,有些飄飄然起來。他未向上級領導(司馬昭)彙報,擅自以天子名義拜劉禪行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自己屬下的職務。甚至連曹魏的官員師纂也被其分封為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


作為鄧艾的上司,三國後期曹魏的實際掌權者,司馬昭非常討厭這種行為:“你不向上司彙報工作算了,還私自分封投降官員,誰給你的膽子和權利,你簡直反了天了,無視我的存在……”。深諳厚黑學的司馬昭雖然心中一團怒火,但表面卻不動聲色,鎮定地讓監軍傳話給鄧艾:“此事應上報,不宜馬上實行。”

這一事件也成了司馬昭下定決心處死鄧艾的關鍵。

三、搶功之人陷害

司馬昭伐蜀,鍾會為主帥,鄧艾為副帥。同在一個部門任職,免不了因政見不一致而引發口角之爭,甚至交惡。鄧艾數次在攻蜀策略上都與鍾會想法相左,自然引起了鍾會的不快。再加上鄧艾趁鍾會率軍與蜀軍主力苦苦對峙時,率偏師突襲蜀都搶了頭功,包括蜀後主劉禪命令姜維率蜀軍向鍾會投降,都得益鄧艾的擒敵王功勞。

頭功被搶,身為主帥的鐘會自然臉上無光,心生怨恨之下,自然欲置鄧艾於死地。

也許是上天真的要亡鄧艾,恰巧鄧艾給司馬昭的彙報材料被鍾會看到。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鍾會修改了鄧艾給司馬昭的彙報材料,彙報材料中處處顯示出對司馬昭的傲慢無禮。

司馬昭看到信後,更加生氣。

接著,鄧艾再次向司馬昭建言,說:“魏軍現在氣勢正盛,應抓準時機及早平定東吳。”並列舉《春秋》中的話語:“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衛國家、有利國家的事,專斷是可以的。”以及《孫子兵法》說道:“前進不是為了名譽,後退不怕罪責。”我鄧艾雖沒有古賢人的風範,但還是想不自我嫌棄以損害國家的利譽。”

司馬昭看到信中的“專斷以及不聽指揮的苗頭”後,更加怒不可遏。

鍾會趁勢煽風點火,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說他大肆將蜀國降臣降將收為己用,已露出造反苗頭。

於是,司馬昭忍無可忍,以鄧艾居功自傲,失去品節為由將鄧艾父子逮捕並處死。

一代良將,就此身亡。歸根結底,是輸在不會做人上,不會變通,不諳彙報工作,不懂低調,出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換作大部分人當其領導,輕則給其穿小鞋,重則炒魷魚。而在古代,則是性命不保。


狐筆恣史


鄧艾的老闆,司馬昭,就是他和他父親司馬懿一起參與政變,推翻了曹魏政權,變成了司馬氏的。

另外,他哥哥司馬師去世沒多久,“大事不可輕託他人,自取滅族之禍”的遺言還沒散。更重要的是,曹坳 剛死,司馬昭剛真正開始全面掌控政權,還有一些曹魏的老臣並不真正誠服,他的地位不是那麼穩定。所以,對於司馬昭來說,分外小心,保險起見,任何可能威脅到他的零星火苗都應該被掐滅。

而且,司馬昭本人政治敏感度極高,城府深,有計謀,在蜀吳還在的時候積極地籠絡人心。可是,當蜀吳被滅之後或有突發情況下,肯定就另當別論了。

古今中外,無一例外,張良、韓信就是活生生地例子。鄧艾、鍾會這樣的出頭鳥,被擼掉或幹掉肯定只是時間問題,區別在於他們的實際表現。

為什麼說鄧艾是出頭鳥?

主要在於,第一擅自封官,“卻說鄧艾封師纂為益州刺史,牽弘、王頎等各領洲郡。又於綿竹築臺,以彰戰功,大會蜀中誅官飲宴。”

封官加爵,在現在是中央組織部的權力,在古代是皇帝的權力,而鄧艾不向司馬昭通報,自己就封起來了。這是典型地無組織無紀律行為,事對他老闆的嚴重無視,任何老闆遇到了這樣的員工,心裡肯定都一萬遍MMP。

但即使這樣,這個時候地司馬昭還沒有想殺鄧艾,而只是警告了自己的小弟,“須候奏報,不可轍行”,畢竟論城府胸懷,他比曹丕還是要強太多。

真正讓司馬昭動殺心的是,自己的小弟選擇完全無視他。

看看鄧艾是怎麼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既奉詔專征,如何阻擋?”,說完還不夠,還寫了一封信寄給司馬昭。

“艾銜命西征,元惡既服,當權宜行事,以安初附。若待國命,則往復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先此申狀,見可施行。“

老闆讓你先彙報,批准了再行動。但鄧艾偏不,還說老闆是錯的,執意滅蜀完就直接伐吳。這是赤裸裸地挑戰領導的威信,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就像臺灣如果選擇獨立,那麼一定是走向滅亡,因為這是不可踏過的紅線。

所以,鄧艾必須死。


樓中樓


司馬昭為什麼一定要殺鄧艾,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能力出眾,功高震主。鄧艾在三國後期的歷次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在與蜀漢姜維的屢次交戰中,幾乎保持了全勝記錄。特別是最後偷渡陰平,直搗成都,一舉滅掉蜀國,更是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輝煌一頁。其功勞之大,在當時之魏國,無有出其右者。甚至司馬昭也承認“即使白起攻破強大的楚國,韓信奮力打敗強勁的趙國,吳漢擒捉公孫述,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若論功績,他們都還比不上鄧艾”,正是他的這樣的能力和功勞,必然會引起司馬昭對他的猜忌,從而為他最終被殺埋下了伏筆。其實這樣的例子在他之前就已經有過了,那就是韓信,下場非常之慘。

二是居功自傲,不知自保。鄧艾滅掉蜀國後,深感驕傲,並且常常人前誇耀,引以為榮。他曾對蜀國投降的士大夫們說:“諸位幸虧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吳漢這樣的人,你們早被殺掉了。”。他還對人說:“姜維自然是一時的雄傑,但與我相遇,所以窮途末路。”。最不明智的是,在巨大勝利面前,他還擅自按照東漢將軍鄧禹的作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劉禪行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漢群臣,則根據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自己屬下的職務。這些言行和做法,不要說司馬昭知道了有想法,就是小編都覺得他有收買人心、割據一方、再作蜀王的嫌疑。

三是遭人陷害,加速死亡。當鄧艾打進成都滅掉蜀國之時,他遭到了另一個野心家鍾會的嫉妒,鍾會為了達到自己獨霸一方的目標,於是緊緊抓住鄧艾的種種不當言行,在司馬昭前大肆誣陷鄧艾,說他做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經露出叛亂了的苗頭。於是,朝廷下令逮捕鄧艾父子,最終鄧艾父子被殺於綿竹(今四川德陽)。

從鄧艾的不幸中我們也可吸取教訓,那就是居功不能自傲,做人要低調,同事要團結。用現在最流行的話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老周談古論今


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令鍾會,鄧艾等,三路伐蜀。

鄧艾偷渡陰平,逼迫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劉禪投降後,鄧艾沒有經過司馬昭同意,便封劉禪為扶風王,爵其子為公侯,並羈留於成都,沒有及時送至魏都洛陽。這引起了司馬昭不滿。監軍衛瓘取出司馬昭手書,令鄧艾所有的事,須候奏報,不可擅自行動。鄧艾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作書給司馬昭,書中說:

艾銜命西征,元惡即服,當權宜行事,以安初附。若得國命,則往返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意: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風,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先此申狀,見可施行。

鄧艾的意思應該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樣直白的說,便被司馬昭認為有造反的意思,於是便下令鍾會和衛瓘收捕鄧艾父子。司馬昭自己也和魏主曹奐率軍隊趕到長安。司馬昭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也懷疑鍾會會造反,要一塊收拾掉。

鍾會和姜維確實想據成都反司馬昭,但因消息走漏,引發兵變,姜維,鍾會,鄧艾父子都在兵變中被殺死。

在當時,司馬昭篡魏之心已經確定。而鍾會和鄧艾都是魏名將,並不完全心附司馬昭。這從鄧艾給司馬昭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來。所以,司馬昭是不會允許象鍾會,鄧艾這樣即有很大能力又不心服他的人存在的。在利用完他們之後,他是一定要除掉他們的。這是他殺鄧艾的根本原因。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我們先來看一下鄧艾是怎麼死的:

公元263年,在魏國大將軍司馬昭制定的戰略下,魏軍大舉進攻蜀國,司馬昭以鎮西將軍鍾會為主帥,分別以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而衛瓘則以監軍的身份監督此次伐蜀行動。在魏蜀兩軍相持於劍閣時,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在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

但隨後,居功自傲的鄧艾便被有反叛之心的鐘會和衛瓘等人合謀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發往洛陽。

隨後,鍾會發動叛亂,和姜維一同死於混亂的蜀宮中,監軍衛瓘怕鄧艾對他秋後算賬,便派護軍田續追至綿竹西殺害了鄧艾父子。

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並不是司馬昭殺的鄧艾,而是衛瓘怕鄧艾之後對他進行報復才殺的他。

但如果,衛瓘沒有殺鄧艾,鄧艾是否能活下來呢?恐怕也不一定。

鄧艾受降後主劉禪,在未得到司馬昭准許前,擅自按照東漢鄧禹的做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三國志•鄧艾傳》記載道:(鄧艾)輒依鄧禹故事,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

鄧艾隨後又上書司馬昭,留兵做船威懾東吳,併為劉禪請封扶風王,賜給他財產,封其子為公候,以此“畏威懷德”,使吳人“望風而從矣”。

司馬昭本已對鄧艾擅封一事頗有微詞,否決了鄧艾提出的建議,只讓衛瓘回覆給了鄧艾八個字:“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鄧艾得到司馬昭的回覆之後不以為然,繼續上書,艾重言曰:“銜命徵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於承製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

此番上書鄧艾非但沒有認為自己承製擅封有違常科,反而以“以安初附,謂合權宜”為自己的擅封做了辯解。此時,鄧艾的居功自傲、獨斷專行已經引起了司馬昭的殺心。

而鍾會乘此機會與衛瓘合謀上書司馬昭說鄧艾蓄意謀反。司馬昭得到消息後也剛好可以以此為由除掉鄧艾,便立即下令將鄧艾囚禁起來,雖然最後鄧艾被衛瓘派人所殺,但他如果能順利回到洛陽,可能也會是同樣的結果。


自歷史來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作為後來執掌魏國大權的人,其野心暴露的是不能再暴露了,那就是要成為皇帝,要讓皇氏改姓司馬。他不斷剷除自己稱王路上的絆腳石,消滅到一個又一個政敵和對自己地位有威脅的人。而鄧艾正是司馬昭眼中能夠威脅到自己的人。

鄧艾戰略眼光長遠,為司馬昭之隱患

鄧艾人生中的貴人非司馬懿莫屬。當年,鄧艾在陳縣和項縣進行了考察後,向司馬懿提出了兩項非常重要的建議,均被司馬懿採納,也使得魏國在進攻吳國的戰爭中減輕了不少壓力。不僅如此,鄧艾所提出的諸多建議或多或少都被司馬懿和司馬師所採用。魏國能始終在那個年代保持強盛的國力,鄧艾也是功不可沒。

同時,在領兵作戰中,鄧艾總是能精準的掌握住敵方的動向。先是搶先姜維佔據洮城使得蜀軍只能先行撤退。後又有鄧艾先佔武城山,而後大敗蜀軍。再有鄧艾侯和佈陣,同蜀軍一戰,打的蜀軍失敗而逃。最後,鄧艾偷渡陰平一舉擊敗蜀國。而隨著一場場戰爭的勝利,鄧艾的官職、地位也逐步升高。而與之同時,司馬昭對其也開始心存懷疑,如何能保證一位人才不與自己奪君子之位?那便是伺機除掉絆腳石。

自恃功高,擅自承製拜官

伴隨著蜀國徹底的戰敗,鄧艾心中的驕傲也是升至極點。對於蜀國的君王群臣,鄧艾竟擅自代行天子之職,拜蜀國群臣大小官職。這樣的錯誤對於開始密謀謀反的鐘會自然不會放過,除掉鄧艾亦是為自己減少一個對手。於是,鍾會私下截住鄧艾的上表並改變了鄧艾表中的態度,使得司馬昭遷怒於他,還順勢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要謀反。司馬昭本就對鄧艾心存懷疑,佐之以鍾會言辭,即刻下詔命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而後衛瓘平定鍾會之亂後,又令田續追殺鄧艾父子。最後只留下鄧艾之妻和孫子被髮配西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