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始皇時期還威震天下的軍隊為什麼短短數年竟淪落到新安被坑殺20萬?

而知而行的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擁兵百萬不假。秦二世末年,章邯引二十餘萬投降項羽,項羽在新安城外坑殺二十二萬秦兵也不假。

但是,秦始皇不能因此而背鍋,這最後的帝國王牌的消失,主要原因是秦二世變本加厲的暴政直接造成的,由章邯親手斷送的。秦始皇的滅六國的軍隊,沒有被項羽坑殺

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用三十餘萬在北方防禦匈奴並連接加固已有的三國長城。這無疑是必要而且必須的。由於當時的楚國以南,尚未歸附,秦始皇用六十餘萬平南越,並設立四個郡,這無疑也是必要而且必須的。這兩股人馬合起來,接近百萬,這是秦帝國主力,秦始皇用在了刀口上。它是秦始皇時期的軍隊。完成的使命對大秦帝國和後世影響深遠。這也是秦始皇和秦軍對中國的貢獻。

秦末戰爭,開始並沒用這部分軍隊。秦二世釆用章邯組建的酈山軍團,才是鎮壓農民起義和地方豪強勢力的主要力量。後來,秦二世看到章邯屢次要兵要糧,才不得已讓王離帶著北方邊防軍長城軍団回到趙代地區,鎮壓趙國的張耳陳餘趙歇,鉅鹿大戰爆發。王離圍著鉅鹿城攻打。章邯滅項梁後,去了趙國,幫王離打趙國。項羽在鉅鹿城下殲滅長城軍団。長城軍団全軍覆沒。章邯不久投降,因秦兵在新安企圖造反,被發覺而被楚人坑殺二十二萬,這些兵不是秦軍滅六國的精銳。與秦始皇時期的兵沒關係。


劉一千五


秦始皇時期威震天下的是秦軍,但是被項羽坑殺的20萬軍隊,還能算秦軍嗎?此一時,彼一時了。

秦始皇從正式親政開始,到發動統一天下的戰爭,只用了十年時間,到公元前221年,就依次滅亡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



秦滅亡六國後,天下一統,戰爭就消停了幾年。秦軍之所以被稱為虎狼之師,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商鞅變法實行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秦法規定:士兵在戰場上斬殺一個敵軍軍官的首級,就能獲得一級爵位,斬殺的敵軍軍官首級越多,爵位越高。

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首兩個敵軍軍官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立即轉為平民。如果一個士兵斬首五個敵軍軍官首級,則可擁有五戶人的僕人。如果秦軍打一次勝仗,小官則升一級,大官連升三級。



正是因為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的巨大刺激,這是秦軍普通士兵唯一可以改變命運,走上上層社會的途徑,就是儘可能多的斬殺敵軍軍官的首級,戰爭過後還要帶著首級去上報登記,所以一打仗,秦軍就像吃了興奮劑一樣有動力,這也是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至少有三個原因讓秦軍戰鬥力下降,這還是在秦始皇手上發生的事:

1、打仗少了。



秦軍普通士兵想要改變命運,就喜歡打仗,現在天下都統一了,敵人都沒了,就沒有辦法獲得敵軍首級而改變命運,沒有仗打,戰鬥力也會直線下降。

雖然秦始皇在公元前218年和公元前214年兩次發動對百越的戰爭,但是百越人連正規軍也沒有,都是和秦軍打游擊戰的,秦軍第一次南征百越失敗,就是因為如此,再加上後勤補給不暢,地形不熟悉,環境不適應,雖然最終征服了百越,但是秦軍也是損失慘重。



另外秦始皇還在公元前214年~213年發動了北擊匈奴的戰爭,而匈奴是遊牧民族,跑得比兔子還快,蒙恬一打敗匈奴,匈奴人就自已逃了七百多里,估計追也追不上,首級更是很難獲得。

除了這兩場戰爭外,就基本上沒啥戰爭了,一支不打仗的軍隊,戰鬥力就會迅速下降。



2、秦軍來源複雜了。

統一之前,秦軍就是秦人組成的軍隊,統一之後秦軍還包括東方六國的降兵,東方六國降兵都是被迫投降秦軍的,本身戰鬥力也不強,秦統一天下後,這些人更是沒啥戰鬥力。

按照秦始皇的一貫作風,這些原六國降兵應該是分散到全國各地的秦軍中去,像比較艱苦的環境估計就是這些軍隊去,像守邊、遠征等,和秦人軍隊混合使用。



3、老兵及有戰鬥經驗的兵都死得差不多了。

秦始皇統一戰爭打了十年,而士兵是風險性能極高的工種,平均年齡不會超過30歲,從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的公元前230年,到秦始皇去世的公元前210年,這中間有20年了,就算士兵剛入伍時是20歲,這個時候如果活著都40歲了,打不動了,古時候缺衣少藥,條件艱苦,再加上士兵打仗多有傷病,士兵能活過40歲的寥寥無幾。

到陳勝吳廣起義時,秦軍中已經極少有參與滅亡六國戰爭的老兵了,就連秦軍大部分將領也極少有參與滅亡六國戰爭的,除了50歲的蒙恬參與過滅亡齊國的戰爭外,就連王離也沒有參與過,中下級軍官更少。



再來說被項羽坑殺的20萬秦軍降卒,這些人的組成結構也比較複雜。

這部分秦軍最初是章邯向秦二世建議的,最早是以部分驪山刑徒加秦中央衛戍軍組成的軍隊,如果全是驪山刑徒,別說打仗,估計章邯立馬就會被這些人殺掉,但章邯帶領這些人不僅打敗了陳勝手下的周文,而且橫掃黃河以南的所有起義軍,戰鬥力不可謂不強。



之所以組建這支刑徒軍,是因為當時秦朝中央政府徵調外軍已經來不及了,在解除暫時威脅後,秦中央政府開始戰爭動員令,大肆徵召秦人和關中子弟入伍,加入到章邯的軍隊中,所以章邯的軍隊戰鬥力才會這麼強,而且章邯在戰爭中,不停的有新徵召的秦人和關中子弟兵加入,這個時候章邯的軍隊構成是:驪山刑徒+秦中央衛戍軍+新徵召的秦人和關中子弟兵組成。

鉅鹿之戰時,秦軍駐守長城的軍團主帥王離也帶領長城軍團加入戰鬥,鉅鹿之戰結束後,長城軍團也有部分軍隊投降項羽,再加章邯投降的軍隊,這些降兵的組成就更加複雜了。



所以20萬被項羽在新安坑殺的軍隊組成是:驪山刑徒+秦中央衛戍軍+新徵召的秦人和關中子弟兵+長城軍團組成。而長城軍團中並不全是秦人,原東方六國的人都有。

為什麼這支軍隊戰鬥力這麼差,被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一戰擊敗呢?

1、這支軍隊很久沒打過仗了,戰鬥力嚴重下降。

2、這支軍隊人員組成複雜,沒有凝聚力,不像最早的秦軍全部是秦人和關中子弟。



3、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些人是在鉅鹿之戰中被俘虜的,王離是在鉅鹿之戰中生生被打敗的,而章邯則是投降的,秦軍主力盡損於此戰。

4、秦中央政府無能,腐敗,內亂,導致軍隊將領離心,士兵戰鬥力低下,或根本不願意打仗。

這支被項羽在新安坑殺的軍隊已經完全不是20年前統一六國的秦軍,不能一概而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時代的秦軍,是秦國戰爭機器,後來被坑殺的秦軍,是章邯勞改軍,無法和秦始皇時代的同日而語。聽我慢慢道來。

戰爭機器與長城軍團、嶺南軍團。

秦始皇統一戰爭的秦軍,以風捲殘雲之勢消滅六國,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政權。這支秦軍達百萬之眾,是東方六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為統一天下,立下赫赫之功

然而,秦始皇時有讖語“滅秦者胡也”,秦始皇自然想到北方逐漸強盛的匈奴政權,令他心驚膽戰,於是命蒙恬帶走30萬秦軍出擊匈奴。蒙恬不負眾望,把匈奴趕出鄂爾多斯、河套一帶,退回陰山以北的大漠,秦軍就地駐守下來,修長城防禦匈奴,可以稱為長城軍團。另一個秦始皇又發起對百越和嶺南的戰爭,屠睢又帶走50萬秦軍可以稱為嶺南軍團。兩軍團一共帶走80萬大軍,留關中的秦軍不多。

章邯軍刑徒軍始末簡介

再來說下被項羽坑殺在新安的秦軍,這支秦軍可以稱為勞改犯大軍,是由驪山刑徒和奴隸組成,當初陳勝吳廣振臂一揮,發動大澤鄉起義,在陳地建立張楚政權。心急的陳勝,立即派周文入函谷滅秦,周文部一路上,隊伍不斷壯大,有十幾萬之眾,到達離咸陽一百里的戲水,隨時顛覆秦王朝,秦二世和趙高震動。秦朝生死存亡之際,關中竟無兵可用。此時秦二世以章邯為統帥,釋放驪山刑徒和奴隸,給他們發放武器,史書上說有70萬。

臨時組成的秦軍,都想擺脫勞改犯和奴隸的身份,都同仇敵愾,把周文大軍殺的全軍覆沒,繼續東進,滅了張楚政權。此時六國貴族,皆以復國,章邯擊敗齊楚聯軍,並殺死項梁。這支勞改秦軍,在一年中滅張楚,打敗齊魏楚,磨鍊出驚人的戰鬥力,與正規軍無異。

接下來,章邯軍和王離的長城軍團,一起把趙王歇包圍在鉅鹿城中。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登場,帶頭的是一個年輕的將領,名叫項羽,一向以勇武著稱,他帶領楚軍破釜沉舟,氣勢如虹九敗王離,王離軍全軍覆沒。項羽下一個矛頭直指章邯的勞改犯秦軍。

章邯是秦國最後一名救命稻草,一度打出曾經秦軍的輝煌,此時面對士氣正旺的項家軍,章邯後退好幾次,並未交手。秦二世派人來責問章邯後退之因,章邯恐懼,派出手下長史司馬欣去咸陽請示秦二世。司馬欣去拜見趙高,一連等了三天吃了閉門羹,趙高並不召見司馬欣。司馬欣也恐懼起來,恐遭不測,灰溜溜的逃回秦營。

這時章邯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內憂是趙高獨攬朝綱,如果立了功也會遭到趙高的嫉妒,如果失敗了,肯定會遭到趙高的殺害。秦朝內部的不團結,一天天瓦解章邯的內心。此時,陳餘給章邯來了一封勸降信,也是關於趙高獨攬大權,排除異常的言論,這更使章邯猶豫不決。

章邯猶豫不下時,項羽發起強大的攻勢,幾次打敗章邯軍。章邯徹底崩潰了,為了自保,也是為了秦軍20多萬將士考慮,投降了項羽。然而,我們都知道結局,在走到新安時,項羽坑殺20萬秦軍。

總結下,秦始皇時代的秦軍,是秦國真正的戰爭機器,個個如狼似虎,

造成秦軍戰鬥力不如以前的原因是

一 、長城軍團用去30萬,嶺南軍團用去50萬,真正防守關中的秦軍剩的寥寥無幾。形不成有效的戰鬥力。

二、章邯不是正規軍,是勞改犯和奴隸組成的,戰鬥力相比以前的戰爭機器,遜色不少。

三、趙高獨攬大權,排除異己,逼蒙恬自殺後,朝廷上下離心離德。

四、時運不濟,遇上史上最勇武,會打仗的,正值士氣旺盛的項家軍。


李躍汗青


眾所周知,秦始皇掃除六國,統一天下,依靠的是秦國那一支驍勇善戰、天下無敵的黑衣軍團。戰國後期,一提起秦軍銳士,六國真是膽顫心驚。

可是,項羽迫降章邯以後,在新安一舉坑殺了秦軍降卒20萬。短短數年間,這支天下無敵的黑衣軍團怎麼就淪落到這等田地,原因何在呢?

依我個人的淺薄看法,原因有以下幾點:

1.秦二世暴政,趙高專權,禍亂天下。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四海響應。當時六國剛滅,鄉野間到處是六國以前的兵士,不用訓練,集合到一起,就是有作戰經驗的軍隊。雖然戰鬥力比不上秦軍,但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數年征戰,秦軍銳士也損耗得太多了。到最後,應該也只不過是一支精疲力竭的殘缺之師了。

2.秦二世和趙高對內部的政治大清洗,嚴重地損傷了秦朝的戰鬥力。大多贏氏宗親被殺,許多老秦人逃離關中地區;剩下的秦人也與秦二世離心離德,失去了“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凝聚力。

秦二世胡亥畫像

3.秦軍將士長期與反秦起義軍作戰,開始連連獲勝;秦朝一向以軍功封爵、重金獎賞那些作戰勇猛的士卒。但是,秦二世和趙高只顧自己尋歡作樂,花天酒地;壓根就沒有執行獎賞軍功的計劃。甚至連秦軍的軍糧都要靠章邯自己想辦法。幾年時間過去了,眼看著身邊的戰友在征戰中一個個倒下去,爵位封賞卻遲遲不到,秦軍將士們的鬥志自然就慢慢地消磨光了。否則,他們也不會乖乖地聽從章邯投降楚軍的命令。

西安一帶出土的秦朝兵馬俑

4.平定嶺南的秦朝大軍遲遲不回中原救援,應該對秦軍將士也產生了很大的不利影響。

當時,駐紮嶺南的秦軍主帥任囂不幸病死,統帥權落入趙佗之手。趙佗本是趙國人。他聽聞中原大亂,就起了擁兵自立的野心。趙佗下令封鎖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隔絕與中原地區的聯繫,走向了自立為王的道路。此舉使得秦朝在內地的軍隊失去了強援,只能孤軍奮戰了。在鉅鹿大戰中,長城軍團的統帥王離戰死後,秦軍將士心理上應該是大受震撼,恐怕對勝利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

5.國家被滅亡,國都被項羽一把火燒光;自己已經向敵人投降;此時的秦軍將士已經麻木不仁,隨勝利者任意處置了。



惰性人兒


秦統一全國時,軍團那是所向披靡,所謂百萬軍團,在秦滅楚國之前確實有百萬之眾,先看秦皇的統一中以及統一後的部署:統一全國過程中,李信率領二十萬秦軍被滅,隨後把秦大部分軍隊達六十萬由王剪率領,最終滅了楚國,對於雄才大略的秦皇來說,統一六國只是一個步驟而已,所到之地,盡收囊中才是主要的,要不然就不會派屠睢率領三十萬秦軍打嶺南和百越,也不會派蒙恬率領三十萬的長城軍團去打匈奴,只可惜夢想永遠比現實豐滿,到最後,內患沒除,僅僅保住了嶺南和百越,還有匈奴不敢南下的結局!

連年征戰,百姓已經疲憊了,尤其是六國剛剛解放,還沒來得及安撫,就開始修建各大工程,修高速建屯兵所(長城),對於修陵墓來說,這些才是真正的疲民之傷!至於阿旁宮或許只是個傳說,畢竟蓋那麼大的四合院他也住不過來,擁有那麼多的美女他也不是神仙,每晚臨幸一個,國家剛剛成立,秦皇忙於政務,忽略了百姓的生活,也放手了六國貴族的追殺,導致秦王朝短暫的原因之一,而劉邦就玩兒的好,經歷楚漢之爭,建國後的屠戮,最終將六國貴族全部消滅最終創建了一個安穩的漢朝!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內宦干擾朝政,把一個好好的朝綱霍亂的烏起碼黑的,最終把秦帝國徹底推向了滅亡!或許趙高是歷史上最牛逼的敵方奸細吧!


農民看笑話


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靠的就是他手中的那把閃耀著寒光的利劍——秦軍,這支幾乎戰無不勝的軍隊,曾經象徵著大秦帝國的堅韌不催,象徵著大秦帝國的江山永固,但是,僅僅是短短的數年後,幾十萬秦軍就被項羽所率領的起義軍所擊敗,最後更是有二十萬秦國軍隊被坑殺,這一幕,與當年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幾十萬趙軍簡直是如出一轍,歷史有時候竟然是如此驚人的相似!



那麼,為何曾經戰無不勝的秦軍在短短數年就變得不堪一擊?戰鬥力下降的如此之快?

在鉅鹿之戰中慘敗的秦軍並非是十幾年前統一天下時的秦軍。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的節點,他是六國滅亡的起點,卻也是秦滅亡的起點。短短數十載,那支曾經戰無不勝的軍隊就隨著帝國大廈的倒塌而灰飛煙滅。在大廈將傾的時候,秦軍戰鬥過,但它的戰鬥力與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

秦末起義軍發展非常迅速,陳勝派遣的幾十萬軍隊一直攻到臨潼,與秦國都城咸陽只是一步之遙!在這個關鍵時刻,秦國奮起抵擋的卻並不是帝國的正規軍,而是一支由囚犯拼湊而成的部隊。在秦始皇下葬以後,規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沒有完工,幾十萬囚犯一直在忙碌善後。

當起義軍離秦始皇陵不到10裡的時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這些囚犯,命令他們拿起武器,由大將章邯率領,開始鎮壓反叛。所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秦軍已經不是當年那支戰無不勝的黑色軍團了。

秦軍的主力部隊去哪裡了?

那麼,秦軍的主力部隊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幾乎困擾著當時每個反抗大秦的人,畢竟,幾十萬奴隸組建的秦軍尚且如此厲害,更不用說那支真正的黑色軍團,虎狼之師!他一旦出現,將是噩夢的開始!然而,大秦真正的精銳卻始終沒有出現過。


秦國統一天下後,軍隊曾有過兩次大規模的集結。一次是50萬秦軍曾南下與土著人作戰。當起義突然爆發的時候,這部分秦軍正在戍守剛剛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國存亡的關頭,他們不知為何,卻選擇了沉默。司馬遷記載,當地的最高長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間所有的通道,軍隊嚴禁北上作戰。南部秦軍就這樣徹底拋棄了自己親手創建的大秦帝國。

秦軍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國的北疆。在打敗了匈奴騎兵以後,30萬精銳就鎮守在長城沿線。當都城告急的時候,這支秦軍開始南下。但是,這支部隊的行動卻是異常緩慢,與起義軍隊的行軍速度相比簡直是比爬行還慢,遠水已是解不了近渴。

最後的秦軍,一支奴隸組建的的軍隊

面對近在咫尺的威脅,保衛秦國都城的任務只能託付給那支由囚犯臨時組成的秦軍。出人意料的是,這支軍隊體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戰鬥力。


這一切,皆是因為一個不出世的軍事天才——章邯,他也是秦國最後的將才,在秦末的大動盪中他的表現十分出色。當秦軍主力一支遠在北方戍守長城而無法迅速返回,另一支則偏處南方無心北顧的時候,章邯臨危受命,率領這支倉猝間由囚犯臨時組織起來的秦軍,投入到戰鬥中,取得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戰績。

1、擊潰了周章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

2、在章邯的率領下屢敗陳勝軍。

3、在定陶大破楚軍,項羽的叔父項梁被殺。

4、攻殺齊王田儋,消滅了魏王魏咎等多股反秦勢力。


章邯所統率的刑徒軍成為秦軍的一支最有戰鬥力的主力軍,滿目瘡痍的帝國似乎看到了希望,似乎,這支部隊已經代替了曾經的秦軍,可以戰無不勝,直到遇到了一個來自於楚地的貴族,這個人叫項羽。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

守衛長城的一部秦軍主力在秦將王離的率領下緩慢南下,在鉅鹿,兩支秦軍終於會合了。王離軍隊把趙王死死困在鉅鹿城中,章邯軍在外遙相呼應,趙軍危在旦夕,北方即將平定。


在戰鬥的最關鍵時刻,項羽帶領楚軍趕來。面對強大的秦軍,項羽讓士兵鑿沉船隻,砸破炊具,只攜帶三天口糧,是所謂破釜沉舟。項羽的楚軍與秦軍在鉅鹿展開決戰,在楚人難以置信的勇氣面前,幾十萬秦軍在戰場上倒下,大將蘇角被殺,主將王離被俘,章邯率軍救援又被楚軍擊敗,被迫退走。

鉅鹿一役,秦將王離的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至今世人都很奇怪,為什麼這支部隊南下異常緩慢,好不容易投入戰鬥後又不堪一擊,全軍盡沒!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秦將章邯率領的最後20萬經過鉅鹿之戰秦軍僅存的、最後的精銳,走投無路,被迫向項羽投降。項羽任用司馬欣為將,統率投降秦軍與楚軍共同西進關中。走到新安,他又擔心秦軍反叛,於是下令坑殺20萬秦軍降卒,秦軍主力至此徹底覆滅。一代雄獅,就此覆滅!

曾經戰無不勝的秦軍,隨大秦帝國灰飛煙滅


究其原因,秦國統治集團的分裂,是嚴重削弱秦軍戰鬥力的主要原因,秦國的嚴刑酷法,又迫使秦末農民大起義迅速地星火燎原。各地紛紛而起的農民起義,再加上被平滅的六國殘餘勢力的推波助瀾,原山東六國之地開始紛紛反叛,有後顧之憂的秦軍雖奮力作戰,但是已無力迴天。

一支曾經偉大軍隊的結局竟然如此令人沮喪,起於孝公商鞅變法,歷經數代秦國國君,幾百年沒有衰竭過的戰鬥意志轉瞬間土崩瓦解,這樣的事實至今仍舊令人難以置信。大秦帝國的橫空出世和頃刻間灰飛煙滅,似乎是被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這種力量同樣決定了這支軍隊的沉浮,留給後世的只剩下那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鳴沙古今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秦朝建立後沒多久,秦國滅六國的統帥們相繼離世。

先是王翦父子離世,接著是李信,秦二世上臺時,害怕蒙氏兄弟助力公子扶蘇,將他們一同賜死。

等到秦二世上位,趙高他們掌權後,秦朝滅六國的統帥基本滅絕了。

中國古代有很多說將軍重要性的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可見在冷兵器時代將領的重要性。這些將領都是秦國征服戰爭中,通過無數次戰役錘鍊,逐漸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沒有這批老將,秦軍的戰鬥力至少要減一半。

軍事鬥爭從屬於政治鬥爭,軍事是政治的延伸。秦滅六國時,以秦始皇為核心,丞相李斯為輔助的政治團隊,知人善任,公務機器運轉高效,為前線的軍事鬥爭提供最有效的後勤保障。

例如,王翦說滅楚國需要六十萬兵馬,而秦將李信向始皇帝保證,統帥二十萬軍隊能夠滅掉楚國。結果,李信太過自信,沒能達成目標,還損兵折將。楚軍大勝後,開始驅逐秦軍。

秦始皇沒有辦法,只得同意王翦的作戰方案。秦國的戰爭機器迅速開動,立馬召集六十萬兵馬和糧草,並將其送上前線參加戰鬥。

可見,秦國的公務員團隊工作效率是多麼恐怖。

秦二世假趙高之力矯詔上位,擔心宗族和朝中官員反對,大行恐怖政治,連坐宗族和朝中大臣。二世跟趙高的胡作非為,極大地破壞秦朝中央政府的工作能力,致使關東動亂時,不能有效投送兵力,撲滅起義。

再者,秦國統一中國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反叛以及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在各地分散駐紮軍隊防守。

由於兵力分散駐紮,在面對大規模動亂時,就會顯得處處兵力不夠。陳勝吳廣大起義時,雖然最終失敗,但他們來勢洶洶,對關東駐兵造成毀滅性打擊,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秦軍的有生力量。

章邯後來統帥的秦軍,很多是在驪山修陵、修宮殿的人臨時組合,缺乏戰鬥力。面對項羽這種猛人時,這批烏合之眾的秦軍迅速潰散。

總之,二世時代的秦軍跟秦始皇時代的秦軍不可同日而語。


茶亭浪子


王離,秦末名將,祖父王翦,父親王賁,都是秦朝棟樑之臣。家學淵源的王離,雖身出名門,子超父者甚多,但子不如父者更多。王離本是蒙恬“長城軍團”副將,蒙恬遇害後,被任為主將,統帥邊防秦軍。鉅鹿之戰時,配合章邯部作戰,被項羽楚軍全殲。

而始皇帝去世不過數年,往昔縱橫天下的秦軍團,比之前橫掃六國的威勢,又何以變得如此弱不禁風了?



當時的秦朝已經處在分崩離析的邊緣,已非彼時之強秦

胡亥篡位後,把朝政一股腦的交給了趙高打理,趙高本來只是秦始皇身邊的近宦,端茶送水、體察上意、搞搞陰謀詭計還是可以的。但讓一個完全沒有執政經驗的人,管理巨大的秦朝,那是不可能勝任的,如果趙高能把善於治國理政的李斯留一條命,幫助篡權集團梳理國政,秦國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趙高不,幹掉李斯就是為了集權,既無能力又沒了制約的趙高,從此一手遮天,把國家公器變為手中玩物。除了自己拼命撈好處,還將各個要害部門安插自己的親戚和親信。這些人如同趙高一樣,都是平步青雲被提拔起來,眼中只有好處沒有國家,短短几年的時間,強大的秦國機器已是近乎癱瘓。國家由弱變強如上山,艱辛無比。由強到弱就簡單了,只需要不管,馬上就會進入混亂之中,何況這夥人不僅不管,還極盡禍害。



陳勝起事是不過幾百徭役之人,如果國家能正常運轉,早就予以撲滅,絕不致於越鬧越大形成不可收拾的境地。

失去強大國家支持的軍隊,只是無根之萍。

秦國如此,秦軍的士氣可想而知

本來長城軍團總兵力是三十萬,是十萬秦正規軍,加上二十萬戍邊刑徒組成,由蒙恬統率。蒙恬被害後,直到秦末大亂,那些刑徒軍跑掉一大批,記載中王離所部是二十萬。

那麼這二十萬人是否足數為一說。另外秦國當時那種糟糕的狀況,對於這些剩餘的戍邊部隊,影響不可謂不大。



滅六國時的秦軍,內部團結一往無前,士氣高漲。而此刻的秦軍,德高望重的主帥蒙恬被殺,國內復又大亂,趙高一夥的作為、家人生活的悽慘,這些負面情緒對士氣的影響是摧毀性的。

原來是為了能立功受爵、過上好日子打仗,如今呢,是為了幫助篡權的胡亥、趙高一夥拼命嗎?

失去了民心和士氣的秦軍戰鬥力又能剩餘幾何?



王離部和章邯部未能統一作戰

鉅鹿之戰時,章邯是主將,是王離的上級。因此有章邯對王離、涉間下令的記載。在圍困鉅鹿城時,王離部是主圍部隊,而章邯率部駐紮在棘原,只是在兩軍間建立甬道運糧。

由此,章邯、王離部是分開的,而項羽正是利用這一機會,隔斷給王離運輸的糧道,先包圍擊潰王離部,而後迫使章邯部投降。

有記載說,項羽楚軍只五萬,算算富餘充其量十萬,楚軍和秦軍大戰時,其他諸侯援軍只是圍觀看熱鬧,項羽部軍力比起秦軍是大有不如的。

而楚軍以劣勢兵力對戰王離時,章邯應該是未曾拼力救援的。當時的章邯心理狀態也是非常糾結的,內部趙高一夥懷疑打壓,外部烽煙四起,自己立了那麼大的功勞,還被猜忌。於是便有了王離部被全殲後,章邯率全軍投降的事。



由上,秦軍由當世雄師,淪落於不堪一擊,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


史海尋蹤


秦始皇時期還威震天下的軍隊,在短短數年之後,竟淪落到新安被坑殺20萬的地步,是因為軍隊失去了秦始皇這樣的英明君主領導,失去了統一的戰鬥目標,失去了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

軍隊需要英明的君主。

有道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秦始皇作為一統六國的千古一帝,威望無人能及,英明神武,有這樣的君主,軍隊的氣質,氣勢,戰鬥力自然是天下無敵的。

而後面的秦二世胡亥無能無德,趙高亂權,朝堂動盪不安,沒有英明神武的君主來指揮,曾經威震天下的秦軍失去了秦始皇這樣有威望的英明君主來領導,所以秦始皇時期還威震天下的軍隊,在短短數年之後,竟淪落到新安被坑殺20萬的地步。


軍隊需要統一的戰鬥目標。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雄才大略,以統一天下為目標,秦始皇時期的軍隊也以統一天下為目標,獎勵軍功,此時的秦軍有統一的戰鬥目標,為一統天下而戰,自然是所向披靡,威震天下。

秦始皇死後數年,天下大亂,義軍四起,此時的秦軍沒有了英明的君主領導,失去了統一的戰鬥目標,不知為何而戰,所以秦始皇時期還威震天下的軍隊,在短短數年之後竟淪落到新安被坑殺20萬的地步。

軍隊需要強大的國力為後盾。

秦始皇時期的秦軍,國內安定團結,有全國之力為後盾,有充實的後方支援,軍隊只需要一往無前的戰鬥,這樣的秦軍自然是虎狼之師,威震天下。


而秦始皇去世之後,秦二世和趙高胸無大志,殺李斯,殺宗室,殺蒙恬兄弟,將秦朝折騰得千瘡百孔,起義不斷,四分五裂,軍隊失去了強有力的國家作為後盾,所以秦始皇時期還威震天下的軍隊,在短短數年之後竟淪落到新安被坑殺20萬的地步。


花開花落緩行客


秦皇掃六合,威振華夏,所到之處,莫非王土,秦軍僅用十年時間,便連滅六國,一統中華。可是僅僅過去十餘年,便被兩個農民(陳勝、吳廣)把江山攪了個雞犬不寧,最後還被一個小小亭長出身的劉邦“破”了咸陽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昔日無敵的秦軍都去哪了呢?

南征百越

統一了六國以後,秦始皇並沒停下開疆拓土的腳步,而是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百越之地。

《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公元前218年,即滅六國後三年,秦始皇派了手下最精銳的部隊五十萬,以屠睢為主將,而趙佗為副將,五路大軍,劍指百越之地。開局還是很順利的,直接衝進了珠江三角洲,佔領了番禺,然而在向廣西挺進的過程中,卻遭遇了極為頑強的抵抗,主將屠睢也在戰爭中被殺。

自此,南征軍便開始據險而守,趙佗一方面安撫百姓,另一方面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以番禺為中心建立根據地。

後來,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繼位,陳勝、吳廣起義,秦末大亂,趙佗在南方卻已經與中原隔絕了信息。再之後,趙佗又先後攻佔了桂林郡和象郡,在當地百姓的擁護之下,自稱南越武王。

南征的五十萬大軍,在多年與百越的戰爭當中,損失應不在少數,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是在秦末混亂之中,南征軍沒有回救卻是事實。這部分秦國的主力精銳部隊就這樣留在了南越,成為了趙佗後來與劉邦討價還價的資本。雖然稱臣於劉邦,但是卻保留著足夠的獨立性。

北擊匈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蒙恬領三十萬大軍,對匈奴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攻擊戰,一舉收復河套之地,自榆中至陰山,共設三十四縣。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將原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把冒頓單于的爹頭曼單于打得北遷十餘年,不敢回中原,賈誼稱之為“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然而,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一死“偽詔”,逼死了扶蘇,蒙恬束手就擒,後來也不幸遇害。三十萬大軍轉由名將王翦的孫子王離統領。

可只惜,王翦一世英名,兒子王賁亦是名將,可到了王離這裡就只能是笑話了。

陳勝、吳廣起義後,王離留下十萬戍邊,自領二十萬軍隊回救。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派王離的二十萬軍隊,與章邯帶領的二十萬囚徒和奴產子組成的部隊一同攻打趙國。把張耳和趙王歇圍困於鉅鹿城中。

當時便有人說:“王離也是秦朝名將,如今他率領著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剛建國的趙國,定能獲勝。”然而也有不同意見認為:“夫為將三世者必敗,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帶兵打仗太多了,殺的人也太多了,所以後代是要受到懲罰的。如今的王離正是王家的第三代將領。”

此語果然應驗,不久之後,王離與章邯便敗於前來援救鉅鹿的項羽之手,項羽帶來的五萬楚軍一舉擊破了秦軍四十萬大部隊,章邯投降,王離被俘。

被坑殺的秦軍

隨著王離被俘,章邯投降,剩餘的二十餘萬秦軍盡皆服役於項羽。然而,因為原來各國的士卒都曾在秦朝服過徭役,受盡了秦兵的欺辱,如今秦兵投降了,也免不了受些凌辱,於是,在秦軍中不滿之聲此起彼伏。

當有人將這個消息傳達到項羽的耳朵裡時,項羽不由大驚,連忙把自己手下的幾員大將召集起來,商議對策,最後得出一致結論,投降的秦兵數量太大,一旦不聽從指揮,後患無窮。

於是,項羽一聲令下,二十餘萬秦軍降卒便全部在新安城南被連夜坑殺了。

這裡面既有當年追隨蒙恬打匈奴的老兵,也有驪山陵墓的服役者,還有犯了秦朝法律的囚徒,如果當初劉邦押送的囚徒沒有逃跑,也許這裡面還會有劉邦“送去”的人。

他們早已沒有了當年掃六國時的氣勢,有的不過是掛著秦軍的名號而已。

秦始皇的南征北戰,雖然於開疆拓土大有益處,但是對於新統一的國家來說,卻沒有足夠的穩定性,邊境雖安,卻禍起蕭牆。再加上秦二世和趙高的殘暴統治,引來的不滿之聲愈演愈烈,統一的秦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便煙消雲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