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把清朝的中央軍打沒了,清政府為何沒瓦解?

捂愛的人


滿清末年雖然經受太平天國運動和西方列強內外交困,但是朝廷猶在,軍隊猶在。

一:19世紀中,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雖然一度聲勢浩大,但最終也於1864年被清政府和洋人聯合絞殺而亡。

二:再說列強瓜分中國,從19世紀初,由於海關腐敗,鴉片大量流入中國至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清政府也只是簽訂南京條約求和。至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俄羅斯的入侵,北方大片領土丟失,這正是如此,清政府得以苟延殘喘,並未滅亡。

三:到了十九世紀末,清政府經歷中法 中日等戰爭,雪上加霜,到處賠錢割地求和,頗有當年趙宋的味道。

綜上:晚清雖然內憂外患,但當時的洋人也只是先禮後兵,要你錢要你地,你要是給了那就 一切好說,你皇帝太后照幹不誤。若是晚清強硬,梗著脖子就是不從 那怕是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滿清就亡國了

純手打 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各位老闆指正


孤蓬萬里徵x


清朝是滿蒙結盟統治中原,1軍事上雖然長江以南中央軍打沒了,但同治中興三大名臣曾國潘左宗棠李鴻章建立的湘軍淮軍登上歷史舞臺,而且清朝一向不放心漢人,在利用湘淮軍對付太平軍的同時,在北方始終掌握著一支由僧格林沁率領的滿蒙精銳騎兵部隊,此外清朝還利用英法等西方國家建立起洋槍洋炮隊其強大的火力威懾任何一支地方部隊,2經濟上儘管由於國內內亂不已財政困難,但清朝與前朝(如明朝)不同的是,它可以利用向外國貸款來東挪西借閃轉騰移維持下來,同時也利用財政大權控制湘淮軍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3國際上英法等西方列強也出於利益最大化考慮支持清朝作為他們的“”代理”統治者統治剝削東亞地區用以源源不斷的向他們輸送利益,為此他們還支持用洋槍洋炮支持清朝,甚至必要時親自出動大炮鉅艦直接出兵,4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滿清統治者,滿清統治階層在面對漢人等威脅統治的事情上還是比較團結的這也是其統治能夠維持下去的重要原因,綜上所述清朝手握中央統治大權使其擁有各種較多的有利條件得以維持其對全國的統治而不至於崩潰


用戶挑燈看劍


實際上無論是太平天國戰爭,還是鴉片戰爭,剿捻戰爭,都從來沒有把清朝中央軍打沒有。清朝中央軍在19世紀70年代,還有很大的實力。

根據清朝戶部發餉銀的數據,咸豐以後,清朝在全國有100萬軍隊,其中54萬是勇營。每年全國軍隊的軍費軍餉是一年6000萬兩白銀。

從1862年開始,清朝就對各地八旗軍選拔精壯者,開始進行洋槍訓練。比如,東北,盛京將軍報告,盛京操練洋槍的八旗軍為5100人,吉林將軍報告吉林有7300人,黑龍江將軍報告黑龍江有5000人,同時要求購買15000支後裝洋槍和15000支前裝洋槍。抗戰1個師也才2000-3000支步槍。

1860年開始,清朝開始訓練綠營洋槍部隊,也就是練軍。但是要裁軍加餉,比如福建62000綠營,只有一半人可以選為練軍,進行洋槍訓練。

直隸綠營改編的練軍,已經全面洋槍化,光是1887年,直隸練軍就採購了數千杆林明敦步槍,數千支馬提尼步槍,還有數千支俄羅斯製造的步槍,以及50多門克虜伯大炮。就是偏遠的貴州綠營,到1879年,都已經是近代化武器了。

山西綠營改編的練軍,也採購前膛步槍3500杆,馬槍1400杆,雙管手槍200把。後來又購買後膛步槍,包括毛瑟步槍,還有哈奇開斯步槍2104杆,雲德士馬槍646杆,來福槍400杆,格林快炮12門。清朝這些部隊真正消散,還是清朝自己大裁軍,把勇營練軍八旗大部分都裁軍。編練新軍,最後新軍起義,清朝覆沒。


深度軍事


中央軍沒了,但湘軍、淮軍崛起了,成為了滿清朝廷的支柱力量。

清朝的部隊脈絡很清晰,我們看一下:

一、八旗時代

滿清入關時,靠的是八旗部隊。八旗是努爾哈赤創建,所謂八旗制度,乃軍政合一、兵民合一。滿清就是靠這支精銳部隊,橫掃天下。入關後,八旗部隊達到了20萬,是當時統治的最強力量。

二、綠營

入關後,由於中國實在是太大了,八旗部隊遠遠無法控制這麼大的疆域。滿清統治者又組建了綠營。

清政府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所以稱為“綠營兵”。

綠營還是相當有戰鬥力的,在三藩之亂中,清軍就是以綠營為骨幹,先後派遣了四十餘萬綠營兵作戰。因此綠營很快成為了國家的常備軍。

三、太平天國時期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綠營有60萬大軍,但戰鬥力已經很渣了。太平軍前期勢如破竹,從廣西打到南京,橫掃江南、所向披靡。綠營基本上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可言。

這時,湘軍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曾國藩奉命幫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組建了最早的湘軍。

湘軍在艱苦的戰鬥中迅速成長,終於掃平了太平軍,因此清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中興將相十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臺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

因此,最終是湘軍、淮軍等漢族人馬成為了國家的軍事主力,負責了後續的對外戰爭。


模糊的歷史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對清朝的破壞力,其實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大。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並未完全摧毀大清官軍

在清朝前期軍隊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兩部分,這是清政府賴以生存的軍隊。

八旗精銳的一半駐紮在京城,也就是題主所說的中央軍。還有另外一半派駐到全國各地的重鎮,被稱為駐防八旗。除了八旗外,還有幾十萬由漢族組成的綠營兵,分駐在全國各地。

當然到了清朝後期,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其戰鬥力已經下降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對外無法抵禦侵略,對內無法鎮壓起義。雖然此時的清軍戰鬥力弱,但在多次戰爭中,受到損失並不大。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八旗加綠營雖然在英國人的堅船利炮面前一潰千里,但根據戰後統計,清軍的實際損失並不大。打了差不多的兩年多戰爭,清軍傷亡最多也不超過7萬。要知道當時清朝的正規軍可有80多萬人。

太平天國戰爭是對清朝軍隊予以非常重大的打擊。但太平軍主要的活動範圍在江南地區。因此受到波及主要是江南地區綠營兵和八旗兵。其他地區的綠營兵和八旗兵,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波及。而且到了太平天國戰爭的後期,清朝的統治者也意識到,再派這些綠營八旗兵上前線就是送人頭,於是主要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官僚創建的“團練”與太平軍作戰。

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大清仍然有相當多的綠營兵和八旗兵。當然這個時候清朝也不指望這些殘存的八旗和綠營兵能為大清攘外安內。主要的軍事行動由曾國藩和李鴻章手裡的湘軍、淮軍負責。八旗和綠營主要就負責一些治安巡防的任務。比如搜捕反清的革命黨人之類的活。在辛亥革命的時候,這些八旗兵和綠營兵還曾參加過鎮壓革命黨人的活動。

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沒有謀反的企圖

前面我們說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等漢族官僚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崛起,成了手握重兵的重臣。雖然這些人手握重兵,但他們根本就沒有謀反推翻清朝的想法。

首先像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都是文官出身,飽讀四書五經,滿腦想的都是忠君愛國那一套,根本就沒有謀反的意思。而且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曾國藩還主動上交了兵權。

其次清朝的統治者,運用高超的權術去制約這些漢族官僚的勢力,讓他們根本沒法造反。

因此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清王朝還沒有崩潰。畢竟全國的主要的警察系統都是自己人,握有兵權的人也沒有心思造反,於是清朝就又存在了幾十年。


卜客思



《太平天國的摧心掌》引用自《大科技.百科探索》某一期,具體哪一期不記得了,反正是我高中時候看的

 公元1864 年7 月19 日, 太平天國的天京城內外瀰漫著一片不祥的寂靜。伴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 二十餘丈的城垣被埋在地下的火藥轟塌, 湘軍如潮水般湧向缺口, 城內的太平軍殊死抵抗, 但是他們早已在長期的飢餓困守中筋疲力盡, 終於被敵人擊潰。與大清王朝對峙了整整11 個年頭的太平天國在壯士們的血肉中畫上了句號。

  大清朝的統治者們鬆了一口氣, 江山轉危為安。但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 太平天國這一記重錘, 仍然在清帝國瓷器般光鮮的肌體上敲出了一絲裂痕, 在以後的50 年裡, 這條裂痕越來越大, 終於無法彌補, 清帝國就此瓦解了。

清朝皇帝的金字塔

  在中國歷史上, 歷朝歷代的皇帝最擔心的就是那些各鎮一方的軍隊將領、地方貴族有可能倚仗控制在他們手中的部隊和財富與中央抗衡。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中晚唐的藩鎮割據都是前車之鑑, 很多顯赫一時的帝王都被攪得焦頭爛額。

  清王朝的先祖們在入關伊始, 謀劃建立一個嶄新帝國的時候, 就特別提醒自己, 萬萬不要重蹈中央受制於地方的覆轍, 於是特別在國家制度建設上下了一番功夫, 為子孫們建立起一座中央集權的權力金字塔。

  這座金字塔是這樣的: 最高的權威當然就是皇帝。皇帝以下,主要有內閣、軍機處、六部、都察院、理藩院以及管理皇族宮廷事務的宗人府和內務府。這些機構雖然各有分工, 但實際上互相牽制, 便於皇帝的直接控制。全部軍事、行政、財政最終幾乎完全集中在軍機處, 而軍機處的一切政令都要聽從皇帝的安排。

  省一級最高軍政和行政長官為總督和巡撫, 他們掌管一省或數省, 但是管理省級財政、民政、司法的藩司、臬司卻不歸他們管,而是直接聽命於中央六部中的吏、戶、刑部, 可以直接向中央彙報,職務也由皇帝任命,總督和巡撫只能監督他們,而沒有直接的管理權。通過這種相互牽制的制度,地方權力為清廷牢牢控制著。

  清王朝的軍隊主要由八旗和綠營組成。八旗兵主要負責宮廷和京師的守衛以及各地重鎮的駐防; 綠營兵是漢人組成的, 負責全國各地的駐防。所有軍隊的調遣和指揮都要完全聽命於皇帝,以用於加強清政府在地方的政治威懾, 防止叛亂髮生。

  這樣一座權力金字塔使清王朝在19 世紀中葉以前一直非常漂亮地實現了中央集權統治, 保證了清王朝的江山穩固。然而隨著太平天國運動愈演愈烈, 這座金字塔卻悄然發生了變化。

太平天國的摧心掌

在武俠小說中, 有一種可怕的武功, 名叫摧心掌。, 一掌拍上去, 人表面上看起來沒事兒,可是五臟六腑都受了重傷, 過不了幾天人就不行了。太平天國運動就是這樣, 雖然表面上被清朝鎮壓了下去, 卻使清王朝的權力金字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太平天國早期, 洪秀全揭竿而起, 一呼百應, 出全州, 入兩湖, 進三江, 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江南。號稱八十萬的清朝八旗、綠營兵居然拿太平軍沒有辦法, 前後擁“ 護送” 太平軍到了天京。咸豐皇帝使出了渾身解數, 不斷派遣重臣督師, 但八旗、綠營仍然落入潰不成軍、兵餉兩窮的絕境。

  戰區各省督撫看到正規軍不能保衛轄區的安全, 便紛紛自己組織軍隊, 以解燃眉之急。要是在過去, 這絕對是犯了皇帝的大忌, 然而此時的咸豐皇帝黔驢技窮, 只好對總督、巡撫們的所作所為都表示許可, 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就是借這個機會崛起的, 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八旗、綠營這樣的正規軍被湘軍、淮軍這樣的民兵取代,皇帝對軍隊的指揮權也就順理成章地轉移到了招募民兵、自己訓練的地方大員手裡。

  皇帝的兵權丟了, 財權也保不住。太平天國佔據的是中國最富庶的江浙地區, 源源不斷向北京輸送賦稅的大運河因此中斷,清朝中央根本籌不到足夠的錢來供應這場平叛戰爭, 無奈之下,只好告訴總督和巡撫們自己想辦法。於是大員們各顯神通, 到處搜刮, 將地方上的財富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一手握著兵權, 一手握著財權, 地方督撫們的權勢越來越大,不斷地培植自己的黨羽, 隨心所欲地向朝廷推薦“ 人才”, 紫禁城裡太后和皇帝們根本奈何不了他們。清朝先帝們擔心的事情終於出現了, 中央與地方開始分裂,而且地方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

皇帝被拋棄了

  太平天國滅亡後的50 年,幾乎可以被看作是清朝皇帝逐漸被他的臣子們拋棄的50 年。曾國藩無疑是清王朝的忠臣, 他其實已經睿智地看到自己和門生們一手創辦的湘軍、淮軍正在摧毀清帝國的內部結構, 於是竭力剋制湘、淮將領們日益膨脹的權勢,甚至主動裁撤湘軍, 自己也儘量抑制地方與中央的對抗。然而當他死後, 他的舊屬們卻沒有跟朝廷客氣。

  在洋務運動中, 這些地方督撫權力進一步膨脹, 儼然成為集軍事、政治、經濟、外交諸權於一身的軍閥。自19 世紀60-90年代, 他們先後在各地建造了大約20 多個製造槍炮、船艦和彈藥的工廠, 全都作為個人政治資本, 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分別擔任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達數十年之久, 並左右清廷的內政外交, 成為清政府最為持重的地方實力派。

  到了19 世紀的最後兩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王朝中央政府利用義和團向列強宣戰。列強當然也不含糊, 組織起八國聯軍大舉進攻。讓中外人士都意想不到的是, 這些地方督撫們非但沒有跟著中央一齊對外開戰, 反而宣佈“ 東南互保”, 在朝廷與洋人的戰爭中不偏不倚, 保持中立。孤立無援的老佛爺和光緒皇帝只好坐著小驢車狼狽地逃出北京城。

  就算慈禧太后同時向八個強國宣戰的事情做得不明智, 地方重臣們在外國侵略的時候保持所謂的“ 中立” 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慈禧太后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還沒回到北京就宣佈“ 變法”, 這就是著名的清末新政,其實是打算教訓教訓那些不忠不義的地方大員。變法包括統一全國軍隊的編制番號、領導指揮、裝備, 用意非常明顯, 即收回地方督撫的財政權和軍權, 重新恢復舊日的中央集權。

  但是這個舉措嚴重觸犯了地方督撫們賴以自重的根本, 導致了中央與地方的嚴重對立。1911年, 四川地方政府因“ 鐵路國有” 政策與朝廷直接發生對峙,拒絕鎮壓保路運動。朝廷沒辦法,只得自己動手, 從湖北調遣新軍入川。誰知新軍剛走, 革命黨的武昌起義就爆發了, 對中央積怨已久的各省趁機紛紛宣佈獨立,脫離清政府。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經過十幾次起義都敗得很慘, 這一次終於藉著清朝地方督撫對中央的不滿取得了成功。可惜的是, 這次革命很大程度上不是革命黨自己打下來的, 軍事力量仍然掌握在地方軍閥的手上, 因此勝利果實很快被他們篡奪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太平天國被清王朝鎮壓下去了, 卻也給他的對手留下了致命的內傷。這個內傷擊垮了大清帝國, 也給近代中國留下了後遺症。在後來的歲月裡, 這些軍閥根本不服從任何中央權威, 彼此混戰,釀成了中國近代的無數悲劇, 直到1949 年新中國成立。

謙遜書生


首先,一個國家的常備軍,包括了中央直轄部門、地方駐軍,此外,民間自發組織的團練也是武裝力量。

清王朝由滿蒙同盟起家,通過拉攏蒙古貴族,朝廷捏在手裡的王牌便是八旗軍和蒙古軍。在古代熱兵器不太發達的年代,騎兵軍團可謂最強戰力,這也是明末清初清軍蕩平北方的重要法寶。但漢奸的勢力也不容小視,清軍入關以前,便通過俘虜、招降,也將漢軍編入八旗,並在日後征服江南的時候發揮巨大作用。

清大一統以後,滿蒙軍隊主要駐紮在京城,一方面是對漢族軍隊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則是預防若有朝一日像元朝那樣被顛覆,還可以從容撤回關外。因此北京內城全由八旗子弟駐守,便是例證。

還有少數八旗軍分散駐紮在各重要關口,比如鴉片戰爭時期,英軍進攻浙江鎮海,便遭遇了開戰以來最強阻擊,因為城內的八旗軍已在此駐紮百年,妻兒老小全在城裡,當然得拼命。

但是,中央軍畢竟人少,無法有效地統治四萬萬人口的大帝國,充其量只有二十萬的八旗軍杯水車薪,加上入關以後生活驕奢,軍隊迅速頹廢失去戰鬥力,更多時候朝廷只將其當作絕對信任的戰略威懾,例如乾隆大閱兵。

當然也只是威懾而已,早在打擊李定國勢力、削三藩時,八旗軍便因作戰不利而飽受詬病。在面對沙俄、準葛爾以及大小和卓的威脅時,內部有天地會、白蓮教等此起彼伏的叛亂,朝廷迫切需要另一支常備軍緩解作戰壓力。此時,漢族軍隊的綠營便登場了。

全國綠營兵額總數時有增減,最初由明朝降兵組成,具有一定的軍事經驗,在清中期以前戰鬥力較為可觀。在咸豐以前大約六十萬左右,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綠營的中高級長官一般由八旗子弟擔任,以鎮壓叛亂、保境安民為主責,甚至工程建設、緝拿盜賊、屯田戍邊也成主業,是警察和地方部隊的結合,類似中央政府的爪牙,代替政府監視地方。

綠營仿照明朝衛所,世襲、待遇差、訓練不足,在川楚教亂後,綠營軍竟連民間暴亂都無法應對,戰鬥力衰弱可見一斑。後期經裁撤,一部分精銳重新整編,成為北洋新軍重登歷史舞臺,另一部分則徹底轉為警察,專職保安事務。

在日漸腐朽的官僚體制下,政府無力撲殺由亂民、流民、教民組成的叛亂,無奈放手發動群眾,讓鄉紳、宗族組織團練,也即鄉勇團練,這些民間武裝層次不齊,較有代表性的是湘軍、淮軍,類似私人武裝,其往往以同鄉、親友為聯繫,只聽命於個人,是拿著武器的農民,戰鬥力不可高估。比如鎮壓太平天國的湘軍,便採用城寨戰略,龜縮、鐵桶圍困,把敵人拖至疲弊再行攻擊,但遭遇戰、運動戰極差,這也是後期淮軍在朝鮮被日軍追著屁股跑的原因。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在八里橋重創僧格林沁部隊,蒙古軍隊損失慘重,後被捻軍擊殺,中央軍徹底告別歷史舞臺。

隨後,在太平天國戰爭中,綠營軍毫無戰鬥力,湘軍獨佔功勞,太平天國運動徹底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根基,清王朝搖搖欲墜。

依靠團練苟延饞喘的滿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中一敗塗地,喪師辱國,最終辛亥革命爆發,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






春秋正義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糾正提問者的是,清朝的中央軍從未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中被打沒過。

鴉片戰爭時期,無論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清軍動員得最多的還是兩廣和京津的部隊,其中陸軍動員人數基本在五萬以內,雖然兩次都戰敗,但均以潰敗為主,傷亡並不大,損失最慘重的應該是水師,但這對於大清維護其統治影響並不大,遍佈全國的綠營和駐紮各地省城的八旗,使清政府的統治依然牢固。

而太平天國運動的席捲,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動搖了大清的統治基礎,這種動搖並不是因為將清軍主力打沒了,而是出於兩個方面,一是自太平天國開始,民間的反抗力量開始崛起,革命黨的雛形出現,大清表面的安定自此被打破。

二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經讓滿清引以為傲的八旗兵節節敗退,戰鬥力的低下跌出滿清統治者的想象,因此為維護統治,鎮壓太平軍,滿清放開了百年的禁忌,也就是允許地方漢人辦團練,漢人開始重新組織武裝力量,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國藩的湘軍和左宗棠的淮軍,這些地方團勇成為鎮壓太平軍的主力。

而大清所謂的中央軍也就是八旗和大內衛兵不僅沒有在戰爭中打沒,也錯失了提升戰鬥力的機會,唯一不變的是其養尊處優的地位。

自以湘軍,淮軍為代表的團練開始,中國軍隊的近代化之路基本與八旗無緣,從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到各省的新軍,滿清的嫡系中央軍早已成為時代的棄兒,而這才是滿清最後崩潰的原因!


歷史有風


清王朝維繫其統治的手段,並不是單純依靠軍隊,否則這個王朝估計也早就沒命了。順治朝清軍入關後,很大程度上模仿借鑑明朝的制度,而且逐漸啟用漢人,構建起了從中央至地方的整套政府架構。而且清王朝入關後,實際上對中華文化很大程度予以繼承,而且繼續沿用科舉取仕的政策,籠絡知識分子。在行政、文化兩手抓的情況下,通過佈防關內各省的綠營軍維持地方,依靠擇點駐紮的八旗軍拱衛京師、監督地方,由此形成了全面的管理體系。

回過頭來看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這兩場戰爭中,清王朝的常備軍八旗、綠營根本不存在“打沒了”的事情,事實上受影響的範圍並未擴大到全國,兩次鴉片戰爭只是涉及沿海數省,太平天國戰爭的範圍雖廣,但也不過是湖廣、四川、兩江、閩浙、直隸和山東,相應省份不僅綠營八旗軍隊沒有被消滅,清王朝的行政機構也仍然存在,而且從文化上來說,太平天國的一些做法和口號,是當時的知識分子所深惡痛絕的,也因此,曾國藩創建湘軍後,能打出保衛名教的旗幟來。

所以,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事實上都還並沒有能夠真正動搖到清王朝的統治基礎。


海研會


在太平天國之前,清朝的軍隊的主要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簡言之,八旗是國防軍,主要負責邊疆的征戰和平亂,而綠營兵主要是負責各省的地方治安、剿匪等。

比如,在征戰漠西蒙古噶爾丹、對俄國的雅克薩之戰及其平定吳三桂叛亂中,主要的作戰兵力為八旗兵。

當然,隨著國內日漸太平,承平已久,八旗的戰鬥力遠不如開國之初,因而在平定吳三桂時,已經開始大量使用綠營兵。



為此,康熙還曾自嘲說,歷來平定漢人之地,本就該用漢人之兵,難道沒有八旗,你們就不能平亂了嗎?

以此而論,康熙的說法其實是有些狡辯的。道理很簡單,像吳三桂這種大規模叛亂,本就應該有八旗來剿平,各省綠營兵實際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事實上,作為國防軍的八旗,每年耗費國庫兩三千萬銀子,而其戰鬥力日漸衰落,已經起不到應有作用,其弊病在鴉片戰爭、尤其是平定太平軍的戰亂中展露無遺。



當然,無論是在鴉片戰爭還是平定太平軍,八旗和綠營兵都參與了,而且都遭遇敗績,不過為沒有到完全提問中說的“打沒了”的地步。

客觀的說,當時,南京、杭州的八旗駐防基本是全軍覆沒了,但其他地方的一些八旗兵戰鬥力尚可,如一直長期堅守並鉗制太平軍發展的江南江北大營,其中就多為八旗兵;

還有,剿殺太平北伐軍的,也是僧格林沁的八旗兵。

當然,經過這兩次戰亂後,八旗和綠營飽受打擊,而且也證明了不能適應當時的時代。於是之後又有了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湘淮軍。



太平軍被剿滅後,湘淮軍等及一些綠營被改為練軍、防軍,八旗也做了一定的編練,以適應近代火器的發展。

但是,這些半改良的軍隊在之後的甲午戰爭中再次一敗塗地,由此又有了清末新政的“大練新軍”,而這才是中國近代陸軍的開始。

近代著名人物袁世凱,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說八旗和綠營的衰敗就導致清廷瓦解,這個還差得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