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中,如果龐統代替了諸葛亮的位置,是否對戰司馬懿能更勝一籌?

HonE一個人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漢王朝日漸衰微,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大將軍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了蜀漢政權。

章武元年(221),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蜀”或“蜀漢”。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大敗後,蜀國國力受損,而後在丞相諸葛亮殫精竭慮的治理下,蜀國才慢慢恢復了“生機”,

在南中地區的征討中,蜀國也收穫頗豐,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庫再度得到了補充。對抗曹魏政權方面,蜀漢也常常主動出擊,諸葛亮履行劉備遺願繼續六出祁山伐魏。但是諸葛亮病逝後,蜀國也跟著走向衰落,癸未六年(263),司馬昭三路伐蜀,姜維退守劍閣,與鍾會對峙,後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敗,吳國救援不及,蜀漢滅亡。國祚四十三年。那麼倘若《三國演義》中,最後和司馬懿對戰的是龐統,蜀漢能勝利嗎?

筆者認為假如最後和司馬懿對戰的是龐統,但蜀漢還是不能勝利。原因有二。

一、鳳雛先生名過於實。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他是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給主公劉備獻上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後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縱觀鳳雛先生一生,為何能夠和臥龍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的龐統會中流矢而亡呢?據史料記載,在涪城之戰時,劉備大獲全勝。劉備在慶功宴上喝得大醉,回頭問龐統說:“今天相會,可還高興嗎?”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而且龐統在最開始任縣官的時候,還被人告狀不務正業。可見這個人十分狂妄,這一點和孔明真的相差懸殊。他的傲氣沒能讓將領信服,魏延就敢不遵守龐統的號令。這樣鳳雛先生能夠和老謀深算、工於心計的司馬懿對戰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二、蜀國內憂外患,國力難以與魏國抗衡

蜀國內部其實政權紛繁複雜,荊州世族、益州集團、東洲舊部等等,這些暗中角力的矛盾集團本來就會損耗蜀國內力,而諸葛亮由於是最開始就追隨劉備的,加之其統御才能,作為元老級別的他能很好地平衡蜀國內部的矛盾。反觀龐統“半路出家”,不能服眾,是故他很難平衡蜀國內部的各種利益集體。

龐統的確有他獨到的才能,魯肅都稱讚:“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但一方面他的輔佐之材還是不能和諸葛亮相比肩,另一方面由於蜀國本身地處南方,當時的經濟中心還是在北方,南方國家的國力難以和統一了中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曹魏抗衡。從個人到國家都決定了如果和司馬懿對戰的是龐統,蜀漢也不能勝利。


鄧海春


雖然我本人非常崇敬諸葛武侯,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我持一定的肯定態度——如果在蜀漢的北伐過程中,由龐統擔任前敵總指揮,可能比諸葛亮更好一些。

有關諸葛亮的用兵能力,歷代都有所爭議,我比較認同陳壽的觀點,也就是諸葛亮長於理政,在治軍上就稍遜一籌,領兵打仗方面則顯得比較平庸了。因為他在劉備去世以前,基本就沒有在前線作戰的經歷,也沒有見到他打過什麼大勝仗,哪怕在荊州和關羽搭班子,也是他主文關羽主武。再加上“諸葛一生唯謹慎”的性格,導致蜀漢在諸葛亮時代,打的勝仗並不太多。

而龐統就不一樣,龐統從他出山到戰死,基本都是跟在劉備後面打仗的。作為劉備徵西川時期的總參謀長,龐統在奇謀和統兵方面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在有些戰役中甚至自己單獨帶兵出戰。他最後的死,也是因為他身先士卒所導致的。這樣的人,如果負責蜀漢前期的北伐工作,再加上諸葛亮在後方統籌調度,效果可能會更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龐統的死,所以導致諸葛亮必須進川,荊州由關羽單獨駐防。而正是因為關羽在荊州一人獨大,才導致他過分膨脹的野心被利用,襄樊之戰先勝後敗。丟掉了荊州。倘若荊州和益州都在劉備手裡,那麼蜀漢立國以後,就真正有了叫板曹魏的能力,那麼,勝負,也許尚未可知。



青言論史


其實,從戰略、戰術的角度看,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三人之能,我看都在伯仲之間,勝負在於各人的性格而已。試舉以下面例子對比一下;

諸葛亮的每次北伐,魏延都提出了給他萬人作為偏師,直取潼關,諸葛亮率主力隨後跟進。先奪取了潼關,穩定防禦,再回頭收拾潼關以西的魏軍。就像漢高祖以主力吸引項羽,韓信略取其他小國的方式一樣。但諸葛亮“制而不許”,正史上沒有解釋諸葛亮“不許”的原因。

再看龐統跟劉備入川時,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中的上策;“(趁劉璋回成都沒有防備之際)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

這兩個例子有異曲同工之妙;諸葛亮是魏延提出的戰術,諸葛亮拒絕了。龐統的是自己提出的戰術,劉備覺得“太急”而拒絕了。魏延能不能奪得潼關?龐統能不能奪得成都?這裡不做分析,但兩者的策略幾乎一樣;既有風險,但成功希望、回報又同樣是巨大的。這個比較看;龐統敢於出奇兵,敢於冒險。而諸葛亮不敢。從戰爭規律講;以弱擊強,不出奇兵只能等待滅亡。所以,因為龐統中途戰死,再也沒有出奇制勝的軍師了。蜀漢只能滅亡!

從這樣的對比就能看出;龐統適合於隨軍作戰,諸葛亮不適合在前方臨敵,更不適合指揮!所以,如果真的是龐統領軍北伐,魏延就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他的才能。上述例子也能看出,魏延的軍事能力,是比龐統也不遑多讓的。他們二人戰略思維相似,必定能配合的水乳交融,交相輝映!司馬懿對著這樣的組合,關中危矣!


傲視蒼穹39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把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龐統放在一起比較。而“臥龍”“鳳雛”之名也名揚天下。但實際上諸葛亮和龐統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因為兩人最擅長的領域完全不同。謀士和謀士也是有很大區別的。龐統精於軍事,而諸葛亮精於內政。完全就是不同領域的兩種人才,拿諸葛亮和龐統做比較難免有些荒唐之感。


實際上最佳組合就是諸葛亮主內,龐統主外。這樣兩人才能物盡其用。“臥龍鳳雛得以者可安天下,龍鳳兼備者,天下無憂矣”。如果以龐統代替了諸葛亮,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弊,這個還真不好說。如果龐統取代了諸葛亮,在對陣司馬懿方面肯定會比諸葛亮要優秀。但是如果缺少了諸葛亮的話,那麼蜀漢的內政方面也就堪憂了。諸葛亮執掌蜀漢時期,雖然屢次北伐導致蜀漢勢力衰弱到了極致。但不得不說在內政發展和經濟方面諸葛亮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的。所以在內政方面諸葛亮功勞甚大。

而軍事方面如果龐統取代諸葛亮,那麼對蜀漢來說也是一種福氣。和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同,龐統用兵以詭詐而聞名。從歷史上看,諸葛亮在對陣司馬懿的時候吃虧就吃虧在不懂變通過份守舊上面。而以龐統的急智和詭詐之術來應對司馬懿的話,那不用說,司馬懿肯定得忙的焦頭爛額的。畢竟堂堂正正之計需要付出的代價和詭詐之計是完全不同。而蜀漢本身實力就弱於曹魏。所以歷史上諸葛亮的堂堂正正之計就根本沒有成功過。


我們就拿給諸葛亮提出“奇襲子午谷”的魏延來看。如果把諸葛亮換成龐統。那麼魏延的奇策肯定會得到實行。畢竟龐統是出了名的喜歡有險計之人。如果魏延的計策得以實施的話,那麼北伐的勝負還真是尚未可知。以當時曹魏的防線部署來看,魏延的計策成功的幾率極高。但就是因為諸葛亮的謹慎,對於魏延的奇策置之不理。導致北伐以失敗而告終。兵法雲“兵者詭道也”。而諸葛亮戰術思維古板這也就註定了北伐是一場無用之功。所以說,如果龐統沒有早逝,單純以龐統對戰司馬懿的話,北伐勝利的幾率可以成幾何增長。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龐統之所以死的早,在於他跟錯了人,不過以龐統的性格,無論跟誰都早死。

龐統膽識謀略過人,殺伐決斷快人一籌,基本諸葛亮能看出的戰術戰略,龐統都可以看出,在執行力上比諸葛亮果斷多了。只因找了個哭哭啼啼婆婆媽媽顧著顧那像個女人的劉備。

劉璋宴請劉備在今天的綿陽市富樂山大吃大喝幾天,在一天宴席上,龐統認為格殺劉璋的機會來了,對魏使個眼色,

魏延一挺寬葉長刀直向劉璋而去,劉璋手下張仼迎面就是一刀,雙方不歡而散,張仼臨走前狠狠盯了龐統一眼,就是要把人的相貌記清楚,肯定還以顏色。能忍,是司馬家最厲害的能力。忍到所有能壓制他的人都走了,他才露出獠牙。而龐統一開場就是囂張的模樣,半天就把擠壓幾年的工作做完,然後還說是小意思。由此可見,龐統是一得勢就驕傲之人。這種驕傲容易衝動,也就容易中計。

落鳳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司馬善守,諸葛善攻,龐統善統帥大局。龐統狂傲,諸葛謹慎,司馬多疑。論策略,臥龍為上,鳳雛早逝無法評估,赤壁一戰連環計可謂奇謀,司馬能讓諸葛六出祁山而一無所獲自有過人之處,誰更厲害很難比較。但如果論天時地利人和與氣運,司馬懿就更勝一籌了。所以司馬懿即使與龐統對戰,最終勝利的,還是司馬懿。


古今歷史觀文


這個問題單從個人來看,諸葛亮具有戰略眼光,在用兵上也不差,只是在後期能征善戰之人太少,雖有幾個人用,但獨擋一面人少,還有降將不敢放手。同時過餘的小心。如龐統如能做北伐總帥可能會好的多,龐在戰術上不比諸葛差或有新的戰術。而諸同北方打了幾十年丈,新牌不多,出奇制勝難湊效了。從時局來講,當時蜀要支持大型戰爭或持久戰條件應不太成熟。財力,兵力,戰將都不充足。佷多老兵都是北人。所以守住算不錯了。個人關點。謝謝!


楊善君


我也來說說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幾次打仗都是一幫丞相府幕僚共同策劃的,而且諸葛亮一生謹慎,用兵過於正,而兵法講究奇正結合,也是因為這樣導致魏延諫言兵出子午谷被否決。

劉備入川是龐統一手策劃,縱觀全書,龐統為了火燒赤壁甚至自己去曹營臥底,鐵索連環是導致曹氏在赤壁失敗的主要原因。

若龐統不死,入川后應該是諸葛亮主政,龐統主軍武,法正主謀劃,三人結合才是最厲害的。若荊州不失,以一偏師配合龐統北伐,再採用子午谷,必可獲勝。而由龐統主軍,諸葛亮可以在成都一展才華治政,到時國富兵強,想不贏都難。

公眾號:三國全面戰爭吧 陪你聊不一樣的三國




行者八千里路


龐統肯定比諸葛亮強,別說龐統了換個能力不如龐統的人給劉備當軍師,也比諸葛亮強,原因是一個能力不太出眾的軍師,最多是對蜀漢幫助不大就此而以,而諸葛亮就是狗頭軍師一個,盡出廋主義壞主義蜀漢怎能不亡,列如曹操有意聯合孫權謀取荊州,劉備問計諸葛亮如何破敵,諸葛亮說命令關羽提荊州之兵,首先發動襄樊戰役,令曹軍膽寒,曹軍必退,曹軍退孫權定不敢,偷襲荊州,而且諸葛亮還建議劉備不用支援關羽,有了諸葛亮的廋主意而且劉備採用了,才有了關羽毀敗丟失荊州之事,如隆中對的同時佔有荊州益州,這是跟本做不到的取敗之招,益州與荊州千里之遠,而且荊州夾在曹魏與東吳中間蜀漢有把主力駐紮益州,這樣的荊州。跟本不可守,也守不住,這有是諸葛亮的廋主意坑人,其三諸葛亮提出聯吳抗曹。東和孫權,把孫權視做好盟友等等,這完全是坑害蜀漢的廋主義,跟本辦不到而且使蜀漢深受其害,反而讓東吳受益良多,反而讓東吳孫權在魏蜀之間有任有餘,今天聯蜀利用蜀抗曹。明天反過來背盟毀約與曹魏聯合消滅關羽傷害蜀漢,這些蜀漢策略上的過失都是諸葛亮的。聯吳抗曹,東和孫權。曹操國賊是蜀漢的死敵,東吳孫權是蜀漢的好盟友,全被諸葛亮這些錯誤策略誤導,使蜀漢深受滅頂之災,在劉關張死後諸葛亮一為的強行北伐。諸葛亮還說魏延有反骨設計殺害魏延等等


用戶50007348186


三國定數,天意難違,冥冥之中,自有主宰,自有定數,此乃天意。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馬懿受困。上方谷諸葛亮用火燒司馬懿,司馬懿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正哭之間,萬里晴空,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天救司馬懿全家人不死,此乃天不滅司馬家。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此乃天意。歷史只有事實,沒有假設。假設會有數數數萬個答案。例如——假設沒有曹操或者劉備還叫三國演義嗎?所以歷史假設是不存在的。假設都是白痴的個人想法。


亮你眼球


諸葛亮錯用馬謖,一個不慎就差點被司馬懿滅了。

龐統的性格有缺陷,該性格如同的盧額頭白斑,勢必妨主,落鳳坡就應驗了。

所以龐統代替了諸葛亮,性格缺陷註定其在戰場上的由於不謹慎,露出的破綻比諸葛亮更多,或許連和司馬懿對陣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和司馬懿開打能勝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