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文 | 長風

編 | 小白


IGBT,是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的縮寫,中文名叫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它是由雙極結型晶體管(BJT)和金屬氧化物場效應晶體管(MOSFET)組成的複合全控型電壓驅動式電力電子器件。

簡單來說,它屬於半導體器件大家族中的一員。

IGBT的工作原理比較複雜,它就好比電燈的開關,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受電信號所控制的,能夠承受幾十到幾百伏的電壓和幾十到幾百安電流的強電,每秒鐘的開關頻率最高可達幾萬次。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小到空調、冰箱等家電,大到飛機、船舶等交通工具,都離不開它,它被廣泛應用於電機節能、軌道交通、智能、航空航天、家用電器、汽車電子、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因此被稱為電力電子行業裡的CPU。

斯達半導(603290.SH),全稱為嘉興斯達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IGBT為主的功率半導體芯片和模塊的設計研發和生產,並以IGBT模塊形式對外銷售的企業。

公司於2020年2月4日正式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春節後A股第一批上市企業之一。

一、公司的由來

說起斯達半導,不得不提起其創始人沈華。

他於1990年考取耶魯大學全額獎學金的資格,後獲得應用科學碩士學位,於1995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電子材料博士學位。

後來,他加入了西門子Components,Inc(微電子部門),1999年該部門更名為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ies)。

2000年,他離開西門子,來到一家位於硅谷的著名FPGA公司Xilinx,Inc,主要負責新產品的開發。他於2003年開始負責當時最先進的65納米工藝技術,這項技術後來於2006年1月成功被攻克。

在2003-2005年期間,他因為業務關係,頻繁奔波於美國、臺灣和日本各地,幾乎每兩個月就有機會回到國內做市場調查。

他發現國內廠商對來自於國外的IGBT芯片根本不知其所以然,而國外產的模塊在中國也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特別是當他聽說國內一家生產商引用某種IGBT模塊生產變頻器,後來該模塊生產廠商以其型號老舊為由停止了模塊供應,最後導致國內這家廠商停產的故事後,他感慨頗深。

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機會。2005年4月,公司前身斯達半導體有限公司宣告設立。

二、江湖地位

IGBT作為一種新型電力電子器件,是國際上公認的電力電子技術第三次革命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工業控制及自動化領域的核心元器件。

它的作用類似於人類的心臟,能夠根據工業裝置中的信號指令來調節電路中的電壓、電流、頻率、相位等,以實現精準調控的目的。

由於IGBT對設計及工藝要求較高,而國內缺乏IGBT相關技術人才,工藝基礎薄弱且企業產業化起步較晚,因此,IGBT市場長期被大型國外跨國企業壟斷,國內市場產品供應較不穩定。

隨著國內市場需求量逐步增大,供需矛盾愈發突顯。我國政府在《中國製造2025》中明確提出核心元器件國產化的要求,“進口替代”已是刻不容緩。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公司作為國內IGBT行業的領軍者,擁有自主研發設計國際主流IGBT和快恢復二極管芯片的能力,基本實現了IGBT和快恢復二極管芯片及模塊的國產化。

根據全球著名市場研究機構HIS最新報告數據顯示,在2018年IGBT模塊供應商全球市場份額排名中,公司排名第八位,在中國企業中排名第一位,也是世界排名前十中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

但是,公司的全球市場份額佔比僅為2.2%,佔比很小,相對於行業龍頭英飛凌34.5%的市場份額,公司與之差距還很大。

換句話說,在這個行業內,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下面,一起來看下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

三、財務分析

(一)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2016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0,066.38萬元、43,798.24萬元、67,536.77萬元和56,560.26萬元,逐年增長。

公司各報告期內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為1,999.64萬元、5,125.95萬元、9,649.45萬元和10,432.35萬元,隨著營收的增長淨利潤也水漲船高。

公司各報告期內的淨利率分別為6.65%、11.70%、14.29%和18.44%,公司營收的增長不僅直接導致淨利潤的增長,而且形成規模化效應,促使公司的淨利率也一路走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提升。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二)1200伏IGBT模塊貢獻主要收入

公司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30,017.52萬元、43,692.02萬元、67,142.16萬元和36,470.36萬元,增長較快。

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按照產品類別來劃分,可以分為1200伏IGBT模塊、其他電壓IGBT模塊和其他產品。

公司各報告期內取得的IGBT模塊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在98%以上,其中,取得的1200伏IGBT模塊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在均在70%以上,是公司收入的最主要來源。

其他產品包括MOSFET模塊、整流及快恢復二極管模塊等。

公司各報告期內取得的其他產品收入佔比分別為1.88%、1.45%、1.60%和1.48%,佔比均不足2%,佔比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按照應用行業來劃分,可以分為工業控制及電源行業、新能源行業和變頻白色家電及其他行業。

其中,工業控制及電源行業主要包括變頻器行業、電焊機行業等;新能源行業包括新能源汽車行業、風力發電行業、光伏行業等。

公司各報告期內取得的工業控制及電源行業收入佔比分別為83.59%、80.33%、78.31%和77.92%,佔比雖然逐年下滑,但佔比仍然最高。

公司各報告期內取得的新能源行業收入佔比分別為11.97%、15.09%、18.41%和18.05%,佔比整體上呈上升的趨勢,增長最快。

這裡多提一句,IGBT模塊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器件,其性能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功率的釋放速度,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被廣泛應用於電機控制器、車載空調、充電樁等設備。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三)原材料為主要成本

公司的產品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其中,原材料主要包括IGBT芯片、快恢復二極管芯片、DBC板、散熱基板等。

公司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原材料成本佔比分別為84.10%、87.29%、88.67%和87.21%,佔比均在80%以上,是公司產品的最主要成本構成。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四)毛利率較為穩定

公司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別為27.97%、30.60%、29.41%和30.24%,近年來較為穩定,波動不大。

公司的毛利率高於士蘭微,華微電子,逐步趕超揚傑科技,在同行業可比公司中處於較高水平。

功率半導體器件行業細分產品領域眾多,同行業各公司在產品類型、產品結構、成本結構、技術水平、所處市場競爭情況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各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存在差異。

公司在多年的經營中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形成了領先的生產工藝以及技術優勢,產品的競爭力相對較強,使得公司的毛利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五)期間費用率走低

公司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期間費用率分別為21.50%、17.57%、14.11%和12.46%,隨著公司營收規模的不斷擴大,期間費用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其中,公司各報告期內研發費用率分別為9.53%、8.77%、7.26%和6.34%,隨著公司營收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發費用率也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公司的研發費用率顯著高於管理費用率、銷售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主要系公司所處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且IGBT行業在國內的起步較晚,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六)營運效率提高

公司2016年至2018年的存貨週轉率分別為2.48、3.18和3.67,逐年提高,說明公司的存貨管理能力在提升。

公司2016年至2018年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分別為2.42、3.09和4.84,一路走高,主要系公司在業務規模較快增長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強了對應收賬款的管理,能夠較好地控制應收賬款的餘額水平。

可以看出,公司的資產週轉能力逐年提升,資產的整體營運效率較高。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七)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

公司2016年末至2019年上半年末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6.47%、44.07%、40.55%和41.44%,整體上有所下降,說明公司的償債壓力有所減輕。

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高於揚傑科技,但總體上低於士蘭微和華微電子,在同行業可比公司中處於中間水平。

斯達半導:國內領軍者,距離國際巨頭仍顯遙遠

四、結束語

根據集邦諮詢《2019中國IGBT產業發展及市場報告》顯示, 2018年中國IGBT市場規模預計為153億元,相較2017年同比增長19.91%。受益於新能源汽車和工業領域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國IGBT市場規模仍將持續增長。

我國已經成為IGBT較大的市場之一,但與之不相匹配的是,國內IGBT市場產量較低,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存在較大的供給缺口。

在國家要求對戰略高新技術和重要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現國產化的“自主可控”大背景下,公司作為國內IGBT行業的領軍者,任重而道遠。

本報告(文章)是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雲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雲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