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為何說關羽兵敗襄樊是註定的結局?各種矛盾大集合,焉能不敗?

以現在的眼光去看,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確實是一場非常糟糕的戰爭,觀察它的整個過程就會發現

,這場戰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既有蜀漢集團內部的自身矛盾,也有和盟友東吳之間的矛盾,就像同時有兩把錐子從內部和外部同時用力衝擊蜀漢集團一樣,種種矛盾最終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

那麼都有些什麼樣的矛盾呢?從三個方面來逐一論述。

  • ①、圍繞著荊州的利益衝突

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和孫權還是好朋友,儘管他們的盟友關係不是那麼牢靠,僅僅只是因為各自的利益而走到一起。那時候的劉備依然還是一個寄人籬下的遊走集團,但這一切在赤壁之戰以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折戟長江赤壁。

為何說關羽兵敗襄樊是註定的結局?各種矛盾大集合,焉能不敗?

這一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劉備也因為這個契機擁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荊州被一拆為三,曹操佔據了以長江為界限的北部南陽郡和江夏郡,孫權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南陽郡和江夏郡,劉備雖出力最少,但收穫最大,他藉著孫權北上攻打曹操部時南下攻打荊州南郡,因此佔據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

當時有這麼一個情況,由於孫權方面為了減輕自己在荊州方面的軍事壓力,在魯肅的建議下便將自己佔有的南陽郡南部地區借給了劉備,這就是“劉備借荊州”,實際上當時劉備借的是南陽郡。

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三國志·魯肅傳》;周瑜卒,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三國志·程普傳》

劉備借走南郡以後,得以將南陽郡和南邊的四郡連成一體,東吳的對曹操的軍事壓力也減輕不少。按理來說本來是共贏的事情,但是隨著劉備平定益州以後,這種共贏關係出現了破裂,那就是劉備不願再將南陽郡還給孫權,而當時孫權也獅子大張口,向劉備索要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被劉備以涼州沒有收復為由拒絕,孫權一怒之下發兵攻打三郡,並佔領三郡,而劉備也親自帶兵到公安準備和孫權作戰,但在這個時候曹操西征漢中張魯,劉備擔心兩線作戰,因此和孫權議和。

為何說關羽兵敗襄樊是註定的結局?各種矛盾大集合,焉能不敗?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備歸,而曹公已還——《三國志·吳主傳》

自此,劉備和孫權在荊州方面的利益爭奪暫告一個段落,但是圍繞著荊州的利益矛盾卻並沒有化解,東吳方面已經將佔有荊州納入自己的戰略發展計劃裡,這因此成為後來孫權發兵偷襲關羽的一個大背景。何以見得當時孫權對荊州志在必得呢?

建安二十二年,孫權秘密投降曹操,徹底站在了劉備的對立面,這正是他和劉備在荊州產生利益衝突的結果,最終導致昔日的敵人現在卻搖身一變成為盟友,昔日的盟友成為了敵人。

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三國志·吳主傳》

  • ②、襄樊之戰中關羽激化矛盾
為何說關羽兵敗襄樊是註定的結局?各種矛盾大集合,焉能不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關羽沒有妥善處理好自己和孫權方面的關係,也為將來的失敗埋下了禍端。儘管從表象上來看,劉備和孫權已經站在了對立面,關羽沒有理由繼續修好和孫權的關係,他也沒有權力這樣做。但是他做了兩件事,無疑激化了和孫權的矛盾,他做的這兩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也足夠讓孫權勃然大怒。

  1. 辱罵東吳使者

在襄樊之戰爆發前,孫權曾經派人去向關羽為自己的兒子求婚,因為關羽有一個女兒,不確信孫權的這個舉動是否在透露友好信息。大概率來看可能只是一個政治聯姻,就像當初劉備借得南陽郡以後,孫權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從親情上來說,劉備還是孫權的妹夫呢。不過在利益面前這種親情多半並不牢靠。

當時東吳的使者抵達荊州向關羽表明來意後,被高傲的關羽一口回絕,他不僅拒絕孫權的請求,而且還辱罵了東吳使者,這種低智的外交手段無疑惡化了和孫權的關係,將孫權樹立為自己的敵人。按理來說,關羽選擇拒絕無可厚非,但完全沒有必要多此一舉,《荀子》中說“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關羽傳》

關羽的做法顯然在某種意義上堅定了孫權要趕走劉備在荊州的決心。

為何說關羽兵敗襄樊是註定的結局?各種矛盾大集合,焉能不敗?

  1. 盜取孫權糧倉

襄樊之戰爆發後,關羽水淹七軍俘虜了于禁方面數萬人,由於缺乏充足的後勤保障(主要是糜芳等人支援不力)。導致關羽方面很快陷入了糧草不濟的尷尬處境,當時關羽做了一個什麼選擇呢?

就是盜取了孫權在湘關的糧草,這讓孫權很生氣,出兵荊州的決心因此不再動搖。

羽得於禁等人馬數萬,糧食乏絕,擅取權湘關米;權聞之,遂發兵襲羽——《資治通鑑》;魏使于禁救樊,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三國志·呂蒙傳》

這件事因此為孫權方面出兵荊州提供了藉口,雖然這件事並不是孫權出兵荊州的根本原因,歸根結底孫權還是想要把荊州據為己有,而這件事恰恰為孫權提供了藉口。當時關羽還沒有取米的時候,呂蒙就已經向孫權上奏說:

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三國志·呂蒙傳》

但正如前文所說,關羽的製造的這些矛盾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因為最根本的矛盾還是圍繞著荊州的利益衝突。但總歸來說,這些矛盾也是導致關羽最終失敗的一個因素。

為何說關羽兵敗襄樊是註定的結局?各種矛盾大集合,焉能不敗?

  • ③、蜀漢集團內部的矛盾

除了蜀漢集團在外部和孫吳的矛盾以外,蜀漢集團內部也有自己存在的不可忽視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直接導致了關羽的死亡。簡單來說就是博士仁和糜芳的投降,假如說當時博士仁和糜芳沒有投降的話,關羽大概率能夠守住一點劉備在荊州的地盤。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三國志·關羽傳》

關於糜芳和博士仁的投降,一直以來的說法都是由於關羽素來輕慢他們,而這兩人在後勤保障上又出現了問題,因此關羽放出話來要處罰兩人,最終導致兩人投降了孫權,而關羽自己也沒有了退路。且對這件事的內因不做深度的探討,可見蜀漢集團內部本身也是矛盾重重。

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在於關羽作為荊州地區的領導者,不體恤下屬,態度傲慢,這極為不利於內部團結。導致領導層和下屬之間出現間隙,最終導致糜芳和博士仁消極工作,不願全力調配物資支援關羽,這恐怕也是當時關羽迫不得已去盜取湘關米的緣由。

為何說關羽兵敗襄樊是註定的結局?各種矛盾大集合,焉能不敗?

實際上透過襄樊之戰我們還不難看到蜀漢集團這個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內部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政治結構不穩定,鬆散,無法建立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統。如成都方面和荊州方面似乎完全是一個相互獨立的存在,兩者之間缺乏遙相呼應的有效溝通。

這個例子可以通過上庸、房陵兩郡在襄樊之戰中拒絕出兵援助關羽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關羽作為荊州方面最大的領導者,卻無法調動劉封和孟達。整個調度系統簡直就是一鍋粥,各自獨立作戰,互不統屬,關鍵糜芳兩人還在後方搗亂,上庸明明和關羽所在的位置連成一線可以協同作戰,但是偏偏無所作為。

更要命的是荊州和劉備所在的成都完全處於“失聯”狀態。

  1. 成都和荊州的“失聯”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劉備奪取漢中以後的事情,這屬於關羽自己的舉動,沒有和劉備方面進行有效的溝通。因此在瞭解這段歷史的時候,大家不難發現劉備方面完全隱身了,相比較於曹操、孫權的動作頻繁,劉備和諸葛亮安靜的實在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沒有任何的一個建議,一個支援,一個命令,在襄樊之戰期間,成都方面完全隱身了。因此可以說關羽完全就是在孤軍作戰,先是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方面反應迅速,先是派遣于禁、龐德前往支援,後又派遣徐晃所部增援。

為何說關羽兵敗襄樊是註定的結局?各種矛盾大集合,焉能不敗?

孫權方面也沒有閒著,一直在打著算盤準備插手荊州,這就有了後面的偷襲。而反觀劉備和諸葛亮方面,平靜的實在反常,即便成都和荊州通信不暢,或者說襄樊之戰打的倉促,時間短,劉備方面來不及反應還情有可原。

然而實際情形是襄樊之戰從七月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二月結束,整整五個月的時間,為何成都方面毫無消息,毫無反應,彷彿就像失聯了一樣。五個月的時間難道不足以將消息傳到成都?或者說成都方面知道這個消息後不以為然,認為關羽一定會打勝仗,又或者認為東吳不敢偷襲?

而且當時劉備已經佔據漢中,並且將勢力推進到上庸、房陵一帶,假如劉備要支援關羽是很快的事情,直接可以從漢中出兵,出上庸、房陵然後南下支援關羽。但很遺憾,從頭至尾我們都沒有看到成都方面的任何動作,儘管考慮到劉備剛剛打完漢中之戰,恐怕也無力支援關羽方面

但這種異常沉默的局面無疑也是讓人十分驚詫的,還是說劉備顧慮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不願過度干預關羽的行動?總之從整體上來看,或許關羽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發動襄樊之戰是一個無比錯誤的選擇,在缺少來自大後方作為支援和保障

後,各種矛盾的集中爆發最終造就了關羽必然的失敗。

這或許證明了“不打無準備之仗”的真理性,顯然蜀漢集團並沒有準備好北伐的條件,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場襄樊之戰的失敗就徹底斷送了蜀漢集團的未來,令人唏噓。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贊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