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剛畢業不久,應不應該頻繁跳槽?

剛畢業不久,應不應該頻繁跳槽?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誰會問出這個問題?在什麼情況下他會問出這個問題?

在多數情況下,會問出這個問題的人通常有三個特徵:

1.尚不瞭解自己,正處於自我探索的試錯期;

2.尚未具備職業規劃的意識,不清楚自己工作的目的;

3.所從事職業為“非創造性”的工作,容易令人感到枯燥厭倦;或是所從事職業與個人性格、氣質、價值觀等存在著較大的不匹配;

為什麼說會問出這個問題的人會具有這三個特徵呢?

雖然畢業後的職業發展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都要面對的事情,但對那些大學裡就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的人、富二代、熱愛自己的專業、有很厲害的特長等這樣一些畢業生而言,就不存在“要不要頻繁跳槽”的問題。

因為要麼他們的發展思路是清晰的,根本不會在職業選擇的問題上糾結;要麼他們現有的工作本身足夠令他們自身滿意,不需要考慮跳槽。

所以只有基於以上這三種根本性的因素,才會導致一個畢業生在職場上遇到“因要不要跳槽而糾結”的問題。

所以你需要意識到,“應不應該跳槽”,這其實不是問題;問題是,這為什麼會成為你的問題。

把所有的因素綜合提煉後,可以得到兩個根本性的原因。這兩個原因,是兩種“不瞭解”。

一種是對自己的不瞭解,一種是對社會的不瞭解

不瞭解自己,所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工作,不清楚自己要想什麼方向發展,職場上應該如何規劃……

不瞭解社會,所以不清楚行情,不知道就業的整體形勢,不確定自己目前的工作處於何種層次上,不瞭解辭職或者不辭職的具體代價……

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解決,那麼不僅是你現在剛畢業不久會問“我要不要跳槽”,在你3年後,5年後,甚至10年後你還是會問這個問題。

因為你的認知始終是不清晰的,所以你會連怎樣去思考這個問題都不知道。

思考“要不要跳槽”這個問題你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你清楚嗎?

你肯定是不清楚的。因為如果你知道要考慮哪些因素時最起碼你能拿定一個基本的主意,知道自己的那些想當然的想法是否合理。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你要怎樣才能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也就是“你要怎樣才能瞭解自己,瞭解社會?”

我們順著這樣一個思路去看“要不要跳槽”這個問題的話,答案就很明顯了——

因為對於剛畢業不久的你而言,在職業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第一位是:瞭解自己、瞭解社會。

如果沒有對自己和社會有一個基本的瞭解,那麼即便你現在的崗位是很不錯的,那也可能會較大的阻礙和限制你的思路與見識。

我休學第一年在濟南做了三份電話銷售的工作,如果不是第二年我去了杭州,那麼我無法想像在濟南這樣一個思維僵化、體系守舊、互聯網行業落後、官本位思想很重的城市的我會被同化成什麼樣子。

是杭州這座年輕的、思想很開放的城市打開了我的眼界和想象力,告訴我原來並不是“月薪四五千就很厲害了”、並不是“一份工作就要穩定的做一輩子”。

但是“要跳槽”這個答案並不是鼓勵你放縱自己的懶惰天性,不是建議你三天兩頭那麼頻繁的更換工作。其實“要跳槽”這個答案的重點不是在於“跳槽”這個具體的行動,而是在於「我“要”跳槽」的這樣一種“主動”的意識。

只有我們帶著主動地意識、清楚自己跳槽的目的是什麼時,你更換工作才是有意義的。否則你就可能只是在不斷地碰運氣。

我迄今為止更換過6次工作,其中前5次其實我都是在碰運氣,我從沒有過主動地反思和分析,去探究自己為什麼會辭職,去分析是我自身惰性的問題、還是確實是我和這份工作不匹配。

直到第六次跳槽我才猛然想起來,我竟然浪費了那麼多的經驗!!!

比如說:其實在我第二次跳槽時就已經很明確的呈現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對銷售工作很反感,我無法認同這種職業的價值觀。

但當時我完全沒有去反思這一點,只是因為當時工作厭倦了就立刻隨便投了簡歷,又找了份銷售的工作。

其實這樣一種錯誤是我只要主動反思和分析,就能夠避免的,但可惜我並沒有;

再比如說:很多次的合作經驗告訴我,我很討厭和別人合作,幾乎每次都是做到一半我內耗太嚴重實在無法堅持,要麼就是合作過程無比痛苦浪費了很多時間。

但是我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正視這個經驗,依舊渾渾噩噩的選擇接收和別人的合作,結果往往是再次重複我體驗過很多次的不愉快。

所以關鍵是跳槽你要抱著清醒的頭腦去跳,知道你來這家公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頭腦不清醒,那麼跳一萬次槽也是無意義的。

從另一個方面講,正所謂“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

如果你已經對當下這份工作有很多不滿意了,那麼繼續待下去也不可能翻出什麼花來、有什麼特殊的變化。你猶豫的時間越長,你浪費的時間就越多、沉沒成本就越多、你的不滿也就越多。

只有跳出去看看,才會有新的機會。

有人會說,那如果現在這份工作其實很好,但有人聽信了我的話跳槽了,結果發現跳出來後找不到像以前那麼好的工作了,那怎麼辦?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問題的根源不在於這個人他放棄了一個好機會,而是在於他沒有為自己的職業發展負責的能力。

如果你真的是離開了現有的這份工作就在也找不到好工作了,這說明你一開始就不具備職場上的抗風險能力。在那份所謂的“很好”的工作上長呆,才更容易讓你遭遇直接被“黑天鵝”事件徹底打垮的風險。

我20歲剛入職場的時候,總是抱著“我選的每一份工作都會決定我將來的命運”的心態。但現在發現工作對一個人的影響事實上並沒有我們自己想的那麼大,尤其是當我們還年輕,還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去試錯的時候。

在社會上生存的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家境,基因,天賦等這些過去在校園裡被刻意弱化的條件才是影響人與人之間差距的重要因素,較之於這些,剛畢業一兩年內幾份工作更替的影響,其實是非常的微不足道。

對於我們這些沒有良好的出身,沒有天才的基因,沒有“金手指”般天賦的普通人而言,在工作的頭幾年還是多見見世面,多瞭解瞭解不同層面的世界是怎樣的,這種“閱歷”層面上的積累,可能會更有用一些的。

以上。

作者風墟,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