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默克爾第十一次訪華,高調造勢背後難掩內心“掙扎”

德國總理默克爾將於24日開啟一連兩日的訪華行程。這是默克爾第四次連任德國總理後首次訪華,也是她就任總理以來第十一次訪華。為了給此次訪華造勢,默克爾親自拍攝視頻介紹整個訪問的行程。視頻封面,則用大號字體醒目地寫道:“與中國緊密合作”,顯得頗為高調。在視頻中,她也強調了推行多邊主義的重要性和對深圳之行的期待。這些信號都表明了默克爾政府非常看重這一次的訪問。

默克爾來找“自由貿易盟友”

德國媒體稱,在美國推行單邊主義並威脅對歐盟加徵關稅的背景下,默克爾希望尋求一個“自由貿易盟友”,而中國似乎正是德媒口中的這個理想目標。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參考消息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從中德雙邊角度來看,訪問中國早已成為默克爾外交上的“保留節目”。在默克爾任德國總理期間,德國一直都在中歐關係中起著帶頭作用。今年在困境中組建新政府的她,希望此次訪華能夠重新拉近中德關係,推進兩國的緊密合作,共同制定出更加務實的發展路線。

其次在多邊層面上,默克爾的這是一次重要訪問至關重要。崔洪建說,如今的形勢給了中德乃至中歐一定的“緊迫感”。中德兩國一直以來都是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的支持者。以前雙方的對話都在這個體系下進行,如今卻發現這個體系不斷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力量的衝擊,因此中德、中歐必須一起來維護和捍衛這個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在接受參考消息網記者採訪時也談到,中美貿易爭端告一段落,但是歐洲國家還在“掙扎”。德國是特朗普“貿易保護”大旗下,在歐洲最大的“受害者”。鋼鋁,汽車等多個德國支柱產業都面臨美國的關稅制裁。再加上如今特朗普的上臺,導致歐美在許多問題上呈現出來的價值觀存在巨大差異。因此默克爾此次訪華,寄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來緩解美國給德國帶來的壓力。

另一方面,默克爾此次北京之行發生在美國宣佈將退出伊核協議並且要制裁伊朗之後,中國和歐洲國家都呼籲維持這項協議。因此,默克爾此次中國行,也希望在伊核問題上尋求中國更多的支持。

崔洪建對此解讀說,中德兩國應站在一起,維護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政治安全體系。伊朗核協議正是這個體系下的產物,該協議對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如今,中德兩國都支持伊朗留在協議中,並極力避免或減少美國的退出可能造成的影響。下一步雙方應該一起商討具體方案,以保護各自企業在伊朗的利益,將美國可能施加的制裁所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

未來中歐合作機遇挑戰並存

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20日警告稱,如今中美為避免貿易戰各退一步之後,歐洲或將付出代價。勒梅爾的擔心主要來自於中國加大對美進口,或對歐洲進口造成影響。同時,中美“和解”,也可能導致美國的下一個“打擊”重心轉向歐洲。

有觀點認為,中美貿易爭端如今得到解決,中國將加大對美國商品的進口。如在農產品,航天等領域,更多的“美國貨”進口到中國,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原本屬於歐洲的市場份額。

針對法國財長的擔憂,崔洪建說,中歐間的貿易互補性很高,雙方在貿易上有很大的合作空間。中國一向倡導公平貿易,如今市場進一步地開放,並且這種開放沒有任何歧視性。歐洲應當抓住中國擴大市場開放的機遇,提升中歐經貿合作的水平,同時也需要練好內功,做好迎接在中國市場面對更多元化競爭態勢的準備。

崔洪建最後說,中美貿易爭端的解決應該給歐美貿易的談判起到借鑑的作用。歐洲應該堅守自己的底線,與美國進行談話。崔洪建強調,雖然歐洲對美國的依賴很深,無法短時間內與美國直接唱反調,但是如果歐洲一味地妥協不做反抗,這種短期的讓步可能對歐洲長期的利益帶來巨大的損害。

同時也有媒體注意到,雖然倡導自由主義,但德國乃至歐洲本身也有走向保護主義的苗頭。德國《萊茵郵報》近日獲得的一份德國經濟部的內部文件顯示,德國經濟部要求將之前中企收購德國公司股權的審查線再次降低,以便“更好地保護德國公司免受中國投資者的影響”,不能不說是個危險信號。

輿論認為,中歐沒有突出的地緣政治矛盾,相反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只要歐洲抓住中國崛起的歷史機遇,它在全球的地位將是水漲船高而不是下降。相信各國領導人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做出有利於長遠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