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太行八陘之五——井陘

太行八陘之五——井陘

井陘,太行八陘第五陘。井陘為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的井陘山上。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部邊陲,冀晉結合部,太行山東麓,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鹿泉、元氏、贊皇三縣毗連,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井陘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乃冀通衢要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太行八陘之五——井陘

井陘關在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它不僅是歷來兵家必爭的要地,而且也是東西交通的必經之道。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其地位便益加突出,久享“燕晉通衢”的盛譽。就是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今天,其地位也只能不斷提高。特別是石太鐵路電氣化的建成,更顯示了它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只不過其含義稍有不同而已。

太行八陘之五——井陘

井陘關四面環山,關前太平河終年流淌,關內丘緩道寬,直達華北平原,關上險峰疊翠,環境優美。原有四座關樓,分別坐落在因關而生的東、西土門村村口處,現存閣樓三座,即東土門西閣,西土門東、西閣,皆用條石砌基、拱券門洞,門洞上有磚砌樓閣。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題寫的石刻“三省通衢”門額,嵌於東土門西閣的西券門上。西土門東閣券門嵌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題刻的“山輝川媚”四字,西閣券門上嵌有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題刻的“山陝通衢”四字。閣樓下有秦漢時代修建的石砌古驛道近300米。那些被歲月和車馬踏磨得崎嶇不平、光滑殘破的塊塊巨石,作為歷史的見證,仍無聲地向遊人述說著關門所經歷的悲壯。

太行八陘之五——井陘

自秦漢至明清,史書記載發生在井陘關的戰爭多達17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漢將軍韓信指揮的“背水之戰”。漢高祖三年(前204年),韓信率軍攻趙,在井陘關外破釜沉舟,背水而戰,士兵因無退路,捨命與趙軍拼殺,最終擊敗趙軍大獲全勝,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以少勝多、名垂千古的戰例。現在井陘關附近尚有“韓信山”,山上有鑿石而成的旗杆眼和作戰拋石處等多處遺蹟可尋,有關傳說故事多達50餘則。站在關口,雖不見當年的金戈鐵馬、滾滾烽煙,仍能體察古代戰場的殘酷和悲壯。關口閣樓附近的古戲樓遺蹟、歷代重修關門的碑記、文人墨客的碑刻詩文、照壁牆、韓信廟和關帝廟等遺蹟,常使遊人撫今思昔、流連忘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