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踏上新時代教育現代化的新徵程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近日印發,我們就兩份文件的重要意義、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戰略等,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劉利民。

教育現代化建設怎樣體現人的現代化

記者: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實施方案》的內容來看,人的現代化是怎樣體現的?

劉利民:在國家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人的現代化是最核心的。實現人的現代化,教育是關鍵,也是教育現代化中最難的。

當今中國的教育,已由注重規模、速度及條件裝備和技術的外延式發展轉向注重公平、質量和效益的內涵式發展。發展內涵式的教育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關鍵,或者說教育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完成人的現代化,進而推動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有八大基本理念——更加註重以德為先,更加註重全面發展,更加註重面向人人,更加註重終身學習,更加註重因材施教,更加註重知行合一,更加註重融合發展,更加註重共建共享。其中,高度關注和重視人的發展貫穿始終。

實現人的現代化,要比實現制度現代化和器物現代化困難得多,不是僅靠增加經費投入就能實現的,需要經過一個艱難的觀念改變、文化認同和精神、心理上的轉化過程。因此,《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及《實施方案》從理念到措施再到評價,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體現了人的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核心。

記者:這兩份文件在哪些方面體現了對人的現代化的強調?

劉利民:比如說,《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以德為先。在中國,人的現代化,最終要落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來,把人的現代素養落細、落小、落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體現到課程標準、教材和課堂上,真正做到入腦、入心。

《實施方案》十項重點任務包含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推進基礎教育鞏固提高、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內容,這些都是為了推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具活力、更有效能的教育現代化,重在提升人類意識、國家認同,注重公民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培養人的創新精神、信息素養和問題解決能力,促進交流與合作等,旨在進一步發揮教育的服務引領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教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

記者:可否請您結合一些具體方面談談?

劉利民:比如說全面發展的問題。一直以來,中央始終把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作為教育和發展的價值追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全面發展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教育教學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可喜進步。當然,我們要進一步正確認識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係。

比如因材施教,是中國人民堅守了2500多年的教育思想和原則,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教育,增強教育供給的針對性、有效性。與此同時,還要面向人人,“有教無類”,在國家教育宏觀政策選擇上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位學生,依法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公平、更加多樣、更有質量的教育,保障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學校教育則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人文精神、科學素養教育,受到適合身心發展需要和個性成長的教育。

再比如終身學習,教育是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旨在培養全民的學習習慣,讓全民學會學習,使學習成為一種生活和生存方式。教育現代化戰略強調將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心調整到終身發展上來,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因材施教、學習形態變革,為每個人在人生不同時期的學習提供開放優質的學習資源、多樣個性的學習機會、靈活便捷的學習方式和綠色友好的學習環境,讓全體人民學有所教、終身受益,進而逐步實現每個人的現代化。

應該說,這些方面一直是黨對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努力的方向和工作遵循。

教育現代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有何貢獻

記者:對於中國的教育現代化建設來說,為什麼“2035”是個關鍵節點?

劉利民: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學校現在培養的孩子,到2035年和2050年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從現在開始到2050年的30多年時間裡,預計有6億多名學生進入國民教育體系。這些學生的精神面貌和能力素質,決定著國家在2035年和2050年的狀態,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能否實現。

2035年,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時間節點。國家抓住機遇,超前佈局,描繪好教育發展的遠景藍圖和施工圖,培養造就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記者:教育現代化建設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什麼特殊貢獻?

劉利民: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說到特殊貢獻,我想教育現代化作為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引領,可以有效解決和應對以下四方面的挑戰和需求。

一是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排在全球第二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創新競爭,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這都對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加快民主法治社會進程,需要通過教育提升公民素養,培養參與型公民。

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的發展、大數據和虛擬現實技術、寬帶和移動互聯網以及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也對知識獲取方式、傳授方式、教和學的關係等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在重塑教育形態。商品、資本、信息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組,本質上是由人才的力量和科技創新實力所主導的。各國、各地區和國際組織都在爭先恐後安排面向未來的教育戰略,培養高素質、有競爭力、勇於負責的現代公民。

三是人民群眾對教育提出越來越高的新要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具個性的教育需求也更為迫切。城市人口規模增長迅速,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快,“人口紅利”正在向“人才紅利”嬗變,平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越來越依賴於創新、依賴於每個人創造潛能的發揮,這要求我們不斷調整教育服務供給結構。同時,社會不斷催生出新的利益群體和社會階層,需要形成更加靈活的教育入學制度,增加不同群體受教育機會,縮小教育差距,提供更有質量的教育公平。

四是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隨著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能力不斷增強,需要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優勢的優質學科,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品牌,為世界提供一流教育內容和服務;需要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培養高水平國際人才,為世界教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記者:教育現代化建設對於教育強國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劉利民:在這兩份重要文件的推動下,我們要將教育現代化的時間表變成推進表,全面驅動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推進教育理念、內容、方法和制度現代化,實現依法治教和管辦評分離,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完善更加有力的保障機制,打造一流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以信息化為教育現代化提供動力支撐,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教育公平共享發展,完善面向未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現代教育體系,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化教育強國,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支撐。

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中國怎樣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記者:改革和開放,是中國教育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重要法寶。要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應該怎樣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

劉利民: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始終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統籌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十大戰略任務中第九條明確指出,要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實施方案》十項重點任務中的第九條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兩者都是第九條。大家知道,兩份文件各有分工和側重,前者是頂層設計,後者是行動計劃。所以說,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是我們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和路線圖。

從兩份文件可以看出,我國未來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主線條沒有變,我也在多個場合提過,簡單總結起來就是“一體兩翼”。統籌推動教育開放,努力構建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體,以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國際化為兩翼的人文交流新格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努力建設世界教育強國。

“一體”就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體,深化雙邊、多邊教育交流合作,簡單講就是落實好教育部《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對接沿線需求,實現合作共贏。

“兩翼”包括:以加強民心相通為目標,紮實推進中外人文交流,強根基(民心相通)、增認識(國別研究)、搭橋樑(機制建設和語言合作);以提質增效為主線,穩步推動教育國際化,抓好來華留學、中外合作辦學、境外辦學和孔子學院的統籌推進,把好質量關,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品牌。

記者:《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履行我國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承諾,為世界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的實際行動。中國怎樣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劉利民:今天提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我用三個“主動”來回答。

一是主動加深與國際組織合作。擴展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吸引國際組織來華落戶,打造一批高水平教育研究和服務中心。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規則和標準制定,主動發起議題。加強區域與國別教育研究基地建設,形成系統持續的研究積累,為世界教育難題貢獻中國方案。

二是主動強化國際人才能力建設。建立青年服務志願梯隊,鼓勵支持優秀青年參加國際組織的志願服務。加強對國際人才培養、專業、課程標準的研究,有針對性地加強國際職員培養,為國際組織輸送人才。

三是主動擴大中國經驗分享。支持高水平、有特色的高校赴境外獨立辦學或與當地教育機構合作辦學。進一步發揮我國基礎教育的相對優勢,加強數學等優勢學科的教學方式總結以及相應教材的開發,擴大教育國際影響力。

教育“鄉愁”怎樣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發展得更美好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在多個場合講到,要記得住“鄉愁”。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一些處於弱勢地位的部分會進一步邊緣化。教育會不會有“鄉愁”?怎樣讓這些“鄉愁”發展得更美好?

劉利民:鄉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鄉愁”,體現著領導人對國家和人民的赤子之情。

在教育發展進程中,農村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都是需要加強的方面,容易體現出教育“鄉愁”的特點。

記者:您怎樣理解農村教育的“鄉愁”特點?

劉利民: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便人在都市,遠在他鄉,心中也少不了淡淡的鄉愁。所以我想說,教育的第一個“鄉愁”應該是我們發展路上的鄉愁——農村教育。農村教育發展,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村教育,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持續提升。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的教育發展差距這些年有所改觀,但鄉村教育依然是我們的教育短板。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重點部署了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任務,讓我們泛起“鄉愁”時,也能有滿滿的踏實感和幸福感。

記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事關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您怎樣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鄉愁”特點?

劉利民:傳統文化是鄉愁的“根”。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讓子孫後代記得住鄉愁”。所以我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是教育的“鄉愁”。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三方面的教育,可以在愛國主義教育中集中體現出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戰略任務第二項“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裡明確提到,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不斷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教”和“育”要真正結合起來變成一門藝術,開啟孩子的智力。教育部將研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導綱要,讓校園和課堂成為學生學習、交流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樂園。還將鼓勵開展主題教育,持續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同時,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載體、注重教育效果,讓愛國主義成為學生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真正為黨和國家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忠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04日第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