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誰給了互聯網公司們向商家漲價的底氣?

近日,汽車經銷商運通集團的內部郵件顯示,“建議暫停與汽車之家的商業合作”。而此前,另一家汽車經銷商中升集團也曾下發內部通知稱,“停止汽車之家所有新增會員、廣告投放計劃的審批。” 此次事件的導火索,應該是汽車之家的會員費漲價。

再往前幾天看,不少餐飲商家表示,最初與外賣平臺合作時,佣金是15%,後來調到18%,如今上調到22%。

而在半年多前,滴滴在多數地區將對司機的車費抽成從25%左右提高至30%左右。

再往前看,阿里巴巴誠信通的年費,也是一路從1688元,漲到2688元,再到3688元,直到跳漲至6688元。

誰給了這些互聯網公司門向商家漲價的底氣?

可以說,互聯網公司敢漲價,底氣是因為壟斷了終端用戶,但具體為何漲價,則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商業邏輯。

誰給了互聯網公司們向商家漲價的底氣?

在互聯網領域,最終成為巨頭的企業,幾乎都是平臺型企業,一端坐擁大量商戶,一端吸引海量用戶,而在其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壟斷地位後,對於不同類型的互聯網公司,可能對商戶漲價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大致有如下幾個因素:

第一:保持營收增速的壓力

互聯網公司能夠成為資本的寵兒,源於希望它們成為自己的搖錢樹,而作為已經佔有市場主導地位的頭部互聯網公司來說,正是到了該回報資本的時候了。

為了保持高估值,要實現每年50%以上的營收增速靠什麼?既然已經幾乎統一市場了,那麼用戶增長的紅利可能已經用得差不多了,而用戶消費頻次和人均消費金額也可能已經相對穩定了。且在某個領域,雖然可能一家獨大,但一定會有一些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所以比較安全的方式就是從商戶側要增長。

第二:強化對優質商戶的服務

對於阿里誠信通,30萬會員,一年增加3000元會員費,也僅僅只多9個億的收入,還可能會有不少小商戶放棄續簽,所以對於阿里這樣的公司來說,顯然漲價的動力不完全源於收入壓力。

隨著互聯網公司逐漸佔據壟斷地位,在渡過了需要依靠中小底部商戶培育市場的階段後,強化對優質商戶的服務成為一種趨勢。因為優質商戶能夠提供更有保障的商品、更規範和高效的服務、更強大的品牌吸引力並進而帶來更高的和更穩定的用戶消費轉化率。通過提高商戶收費,是能夠淘汰一些不夠專一和用心、產品沒有核心競爭力、消費轉化率低而造成用戶訪問量浪費的小商戶的;而留下的優質商戶,並不會對增加的這點會員費太敏感,說不定還會因為少了一些小商戶而拍手稱快。

第三:通過強化賦能而實現產業鏈延伸

在傳統經濟中,當一家企業做大以後,一定會考慮產業鏈延伸的問題,從而強化對整個產業鏈的控制。而已經成為營銷末端的互聯網企業,可能的產業鏈延伸方向只能是上游推進。

但互聯網企業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輕資產、平臺化的特徵的,所以更多地會通過強化對上游商戶的產業鏈賦能,來達到控制產業鏈的目的。例如為上游企業提供更多的互聯網工具,包括各種營銷工具、數據分析工具、效率提升工具、客戶服務工具等等,而隨著為上游商戶提供的服務的增多,也就有了從上游商戶分享更多收益的理由,包括對商戶收費的直接漲價,或者通過提供各種收費的賦能工具實現變相漲價。例如淘寶直通車,你不用,別人用,你的生意就不好做,所以實際上也是一種變相漲價。

誰給了互聯網公司們向商家漲價的底氣?

那麼,面對互聯網公司對商戶不斷漲價,商戶們該做些什麼呢?

商戶們首先要明白,在互聯網公司的業務穩定後,消費主體將主要會是那些對價格不甚敏感的人群,他們會更看重品質和品牌,而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商戶,是可以獲得更多的商品溢價,從而保障自己的利潤的。所以,如果商戶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這些互聯網平臺了,那麼就應該強化自己的品牌構建,提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品質,把自己做大做強。

而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收取商戶費用的底氣在於對用戶的壟斷,所以如果商戶有足夠的能力自建渠道,那麼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利潤的流失,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每單抽成的業務。通過自媒體,商戶們是具備一定的客戶自主拓展能力的,而對於必須進行線下消費的商戶來說,則更容易直接觸達用戶。所以商戶應該積極拓展如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群等自主可控的營銷手段,構建自有渠道,強化日常運營。需要強調的是,打造自有渠道的成敗不在於產品形態,而在於運營。如果懂得運營,組建一個微信群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而不去運營,花再多錢做個再精美的公眾號或小程序,也毫無價值。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篇幅有限,不解渴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kejiwuyoucom)與我們深入交流。認知互聯網,解讀新科技,助力創業創新及傳統企業轉型,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