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目前農村還在使用哪些老物件?哪些老物件已經不見了?

農戶開心果


首先來跟大家說說家裡現在還仍然在使用的幾樣物件:

1.葫蘆水瓢 ,不管是從水井裡還是水缸裡,都需要用到的舀水工具,現在農村大部分的鐵鍋都在用,所以水瓢也還在用;

2.鋁壺,土瓦房的時候家裡烤柴火堆的時候就用這種鋁壺燒水,現在農村都換了新房,家裡都是買的柴火爐,為了家裡用熱水方便,依然在臺面上放這種鋁壺燒水;

3.搪瓷盆 ,媽媽那輩的60後結婚的時候陪嫁裡面必有幾個這種紅搪瓷盆,灶臺上要用來盛飯裝菜,洗臉洗腳也是用這種盆。如今這麼多年用下來,各家廚房裡多少都還有這種搪瓷盆的身影;

4.鐮刀,看在這樣的灣鐮刀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全家頂著太陽割麥子的場景,現在我們這裡幾乎沒有人種地收麥子了,但是鐮刀還是要用來割一些細碎的藤曼、枝條等,是農家需要繼續使用的農具之一;

5.桿秤,在農民工還沒有大量進城務工的時候,農民的經濟來源都是賣家禽、家畜和糧食,所以這種桿秤使用的頻率極高,幾乎家家都有。如今農家都不買糧食了,使用的頻率雖然低了,但是依然是農家不能捨棄的計量工具;

6.大鐵鍋,在我的記憶裡柴火灶翻新了好多變,從最初的泥土灶,到後來的磚灶,不僅壘砌了高高的煙囪,還有瓷磚貼的乾乾淨淨的灶臺和大案板,但是不論柴火灶如何優化升級,大鐵鍋都還是當初做飯的鐵鍋;

然後我們來看看這些被淘汰下來的物件都有啥,我從衣食住行等三個方面來說

一是山區現在很少有人種地了,農具消失了特別多,比如說用牛耕地的犁頭,在家裡對糧食進行加工處理的連蓋、竹篩子簸箕、曬糧食的曬席,

還有下雨天在地裡耕種穿的斗篷蓑衣;

二是農村通水通電,生活水平提高,低效率的做飯工具被捨棄,有挑水用的扁擔木水桶,研磨糧食的石磨 、手磨、石窩子 ,還有原始吃飯的木桌子長板凳 ,

最有趣的便是燒火的風箱,是用來給火爐吹風的,小時候第一次見到風箱的時候很驚奇,回家還打算自己做一個給媽媽做飯用,當然啦,我根本做不了,哈哈;

三是農民生後方式的也發生了變化,家電入村,所有老物件是自然被淘汰下來,大花棉被、縫紉機、搓衣板大木盆、鐵皮手電筒 、煤油燈、黑白電視等已然成為了80後90後的回憶;

對了,還有就是發黃光的白熾燈泡,我記得時候總在昏暗的光線下寫作業,然後很多農村小朋友都近視了,但是現在的農村都已經用上了節能燈,所以這也即將成為一個消失的老物件了吧?

以上就是我家鄉的老物件變遷和變化,有沒有勾起你一些舊時的老故事呢?


劉小麥May


1,轆轆井。現在農村有些人的院子裡還有這種井呢。因為那時候沒有自來水,吃水要從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打一口井,就省腳力了

2,頂針。做衣服的時候帶在拇指,食指或者中指,幫助針穿過更厚的布。

3,牡丹牌縫紉機。也是媽媽的嫁妝,現在我媽還視若珍寶呢。

4,古老的手電筒,裡面的電池很大,我記得小時候沒有路燈,沒有手機,出門都要帶手電筒。

5,孩兒車。這可是多功能的嬰兒車,木板可以活動,那會農村孩子多,一下可以放兩個孩子,或者上下鋪的躺著,或者這樣對坐著,中間還有小桌子。

6,紡車。那會都自己做鞋,做鞋用的線都是從集市上買的一捆麻草葉子,回家劈成一根根的繩子,用紡車兩股三股的做成細繩,相當費時費力。

7,灶火。原來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灶和一口大鍋,灶火一般連接炕的,做飯灶火的餘溫會把炕燒的很暖,一晚上睡的都舒舒服服的。

8,馬紮。小時候那會家裡人很多,有很多板凳和馬紮,後來都壞了。

9,大二八自行車。現在只有電視劇裡有這種自行車了,我小時候學自行車就是這個帶梁的大二八,腿太短,只能騎在樑上扭著屁股夠腳蹬子。

10,推子。給男孩子推光頭或者平頭的工具,那會沒有電動的,理髮店都是這種手動的,還算比較高級的。

11,大簸萁,挺大的,爸媽總是用它取出花生啊,黃豆裡面的雜質,這兩年看不到了,估計爸媽已經用不動了吧。











有可能是個胖子


我是80後,我說說在我們當地見過的老物件吧。在我的印象里老物件基本上都是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我是新疆的,我們這裡的老物件大多都跟放牧和種地有關,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冬天經常坐著馬拉爬犁去河壩拉木柴,馬拉爬犁在我們當地已經好多年沒見到了,還有種地用的馬拉犁鏵,一個人牽著馬在前面拉,後面必須還有個人扶著,等到人們用手撒完種子再用馬拉抹子把種子蓋起來,等等到莊稼收回來還需要一種老物件,那就是石碾子,用馬拉著不停的碾,一遍又一遍,等把所有糧食顆粒都從秸稈上碾下來後又用到一件老物件,木鍁,它是用來揚場的,也就是用它把混雜著秸稈的麥粒一起拋向空中,利用風力將秸稈吹走,落下的就只是麥粒子了,等到把所有收穫的糧食都裝進袋子裡時又有一個老物件派上了用場,那就是馬車,在七八十年代我們村的馬車需求量是很大的。現在在我們村能看見最老的物件恐怕就是鄰居家架在水井上的水軲轆了,還有一輛拖拉機,就是在以前老版人民幣上的那種拖拉機,我們都習慣的叫它28拖拉機,老人們說那是我們國產的第一代拖拉機,村裡那輛拖拉機開回來的時候我還沒出生呢,哈哈


新疆三虎


1、篦子,一種竹製品。以前農村生活條件比較差,不講究衛生,一些小孩頭上會長蝨子,用這個可以把蝨子刮掉。

2、鐮刀,以前割麥子都用這個,現在都是收割機了,這個也少見了。

3、縫紉機,大家肯定都知道,以前結婚都會買的,家家必備,縫縫補補。

4、風箱,以前農村都是大鍋臺,用這個吹風做飯可以事半功倍。

5、鍘刀,用來鍘草用的,鍘碎的草用來餵雞餵豬。

6、碾子,用來把黃豆、玉米等糧食碾成渣。

7、壓水機,先往裡面倒入一些水,然後用手按壓手柄,水就出來了。

8、簸箕,可以把灰塵和糧食分開。

9、鐵皮手電筒,這個可以說家家必備,停電的時候就全靠它了。晚上走夜路,沒它也不行。











河北小賈


上一幅圖,見過嗎?
叫紡花錠子,通常用棗木、槐木等較硬的木料製作。過去集市上就有專門旋錠子的手藝人,手藝人提前在家將木料分割成比成品錠子粗一些長一些的坯料,等到集市上邊加工邊銷售。加工工具很簡單,一個木架,兩邊卡住坯料。一隻手拿著類似拉二胡的弓一樣的工具,不過弓弦是一根牛皮繩且比較鬆弛。另一隻手拿著一把刨刀,將牛皮繩在坯料上繞一圈,用手前後拉弓,牛皮繩帶動坯料旋轉,刨刀壓在坯料上將坯料一圈圈的旋下,最後旋成上圖中的形狀。



既然叫紡花錠子,就是紡花用的,安裝在紡花車,見下圖。
紡花車的底座是一個平躺著木製的“工”


字,“工”字下橫上有兩個豎直支架,支架上端開有水平相對的圓孔(相當於軸瓦),紡花車的紡輪的轉軸就插在兩個圓孔中。轉軸露出較長的一端裝有手柄,手柄和紡輪構成一個輪軸。由於動力作用在手柄上,所以是一個費力輪軸,好處是省距離。紡輪由兩排條輻相對交叉組成,並用麻繩交叉連接起來。用棉線繩製成的傳送帶就繞過紡輪上麻繩,另一端繞過錠子的相連的三個凹槽中的一個。搖動手柄,驅動紡輪轉動,通過傳送帶帶動錠子轉動。錠子安裝在“工”字上橫處,上面有兩塊帶缺口的豎直木板,缺口處有兩個用高粱秸稈蔑擰成的圓圈(相當於軸瓦),錠子相連的兩個凹槽中的一個套在一個圓圈中,三個相連的凹槽一側的尖端插入另一個圓圈中。錠子旋好以後還要進行打磨,使表面很光滑,加之高粱秸稈蔑也很光滑,錠子與圓圈之間的摩擦不會太大,這樣,轉動紡花車就不太費力。

現在紗廠都引進了現代化的紡紗機,手工的紡花車已成為歷史,或者說只能作為一種古董存在。自然這種紡花錠子也失去了實用價值,以致旋錠子的手藝也悄然而去。


甜甜向上314159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進步,以前農村的很多老物件都廢棄不用甚至找不到了,如:老式二八自行車,收音機,鐵皮暖瓶,算盤,裝衣服木箱子,煤油燈,豬槽等都很少見了。農材還可見的老物件有:簸箕,縫紉機,擀麵杖,補鞋機等物,現在有人專門收購老磨盤,老桌椅等放休閒農莊裡使用。

全國各地如今建有很多規模不等的民俗博物館,裡面收藏有各地特色老物件。信陽新縣奇龍嶺民俗文化博物館就收有不少老物件,值得一看。











茶都阿寬


目前農村還在使用哪些老物件?哪些老物件已經不見了?

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能夠勾起老年人的回憶;現在就來盤點一下目前農村還在使用的哪些老物件。

一,蒜臼子。蒜臼子是用來搗碎鮮辣椒和蒜瓣子的用具;吃餃子的時候,剝幾瓣大蒜,放上鹽和味精,用力的搗碎,然後把它弄出來放在小盤裡,倒上些醬油拌勻,用餃子蘸著吃,那可是難得的美味;直到現在,農村的每戶人家還有它的存在,這可比用刀剁碎的蒜蓉美味的多了。

二,毛筆。讀書的時候,還會寫些毛筆字,但現在的孩子幾乎不會握筆了,那時候,在大大的田字格上,歪歪扭扭的描著大字,得到老師的誇獎,卻是極大的榮耀;現在,只能在春節寫春聯或者白事上記賬的帳房先生那裡看到它的身影。

三,簸箕。一種用去皮的柳條編成,用來扇去米糠或者挑選豆類的工具;現在人的生活條件好了,雖然不用舂米,但很多老戶人家還會保留這種工具,一旦自己家的米灑落地上,或者晾曬辣椒之類,把它拿出來使用,還是很方便。

四,犁和耙。這兩種種田的工具,在過去幾乎家家都有,但現在,都是機械化耕種,只有個別機械進不去的地方,年老的農民還會用上這兩種工具,但也極少見。

能夠見到的老物件,也只剩下這些常用的;用不上的,大多消失。例如,獨輪車,平板車,墨斗,舂米的石臼,磨面的石磨,鼓風機高粱杆扎的蓋簾,澆水用的水斗等等,以前生活,生產上的用品,幾乎都被現代高效的產品代替。

各地的老物件很多,你那裡還有什麼老物件存在,或者消失,歡迎補充。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點個贊。謝謝!


老農說鄉村


現在有些相對落後的鄉村,依然用手推車,烙煎餅的鏊子,燒火用的風箱,餵豬依然用石槽,挑水用的勾擔,水桶,老式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等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老物件,逐漸淡出鄉民的生活,比如,煎餅現在有了專賣店,吃水有了自來水,燒火用煤氣了,衣物可以買成品,負重有了各類三輪四輪等機動車,出行有公交車,電動車,私家車,於是鏊子,風箱,勾擔水桶,縫紉機,自行車、手推車等也該下崗了。

不過有些老物件隨著時間的流逝,卻是扔也扔不了的,比如,針線,衣物被褥可以買成品,可是開了線,紐扣掉了,你拿到哪裡求人也太小題大做了吧!再比如自行車,雖說有了自駕車,也有了電動車,可是如果你想活動一下身體,也想綠色出行的話,除了自行車,還有倍的選擇嗎?

所以說,有的老物件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成了古董,也有的被賦予新的形式,依然生機勃勃!





安語遲


家的紀意







愛心永久520


煤油燈,早就被電燈代替掉了。

搓衣板,被洗衣機代替。而搓衣板有了新的高級用處。不說大家也知道了吧。

石磙,以前是打麥子用的現在也沒有了。還有石槽等,用來喂牛餵豬的!!

自行車發電機,以前給電視發電的機子。現在也沒有了。

縫衣機,是以前女子出嫁的必備嫁妝。

駕車子,農村人都知道。現在還有,不過已經少只又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