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全新思维》中的内容不能全信,要小心

《全新思维》中的内容不能全信,要小心

全新思维

《全新思维》这本书中提到的左右脑思维需要谨慎对待,传统左右脑分工理论,已经被科学界列为“神经迷思”。就是说所谓的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从事形象思维是不正确的,是被大众媒介过度简化的结果。

对我来说,读一本书,会先看书的前提假设是什么,书籍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虽然书中有关左右脑分工的理论部分值得怀疑,但书中所给出的6大能力确实有一定的启发。

丹尼尔在这本书中以 “社会正从信息时代走向概念时代”的假设开始,提出现今 “知识工作者”的理性时代即将进入创意概念的感性时代。前者社会要求线性思维、逻辑能力以及类似计算机般的能力;后者需要的是创造型思维、共情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要在这样一个时代生存,作者建议我们问问自己以下 3 个问题:

- 完成同一件工作,外包人员是不是比我的成本低?

- 电脑是不是比我更迅速?

- 在物质财富极大充裕的时代,我提供的服务是不是人们所需要的?

基于这样一个时代假设和问题,作者提出了决胜未来的“6 大必备能力”——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其实,即使没有这样一个假设,这 6 种能力也是成为一个“有趣人物”的必备能力。

阅读经典书籍,可以追本溯源,回味无穷;阅读畅销图书,可以把握热点,帮助我们了解当下和未来。下面让我们聊聊这本书的内容。

有关设计感。

什么是设计感?书中援引一名设计领域学者约翰·赫斯克特(John Heskett)说,设计感是为了以新的方式塑造和改善着我们所处的环境,以满足自身需求,并使生活充满意义。并将实用性和意义性的结合。同时,书中通过工业设计师弗兰克·诺沃(Frank Nuovo)之口讲出“设计就是一种寻求解决方案的活动,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的活动。”他们认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是“改变世界”。

“我们生产的不是汽车,而是移动的艺术品。”宝马设计总监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如是说。

不错,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商品同质化无处不在,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功用的享受,更在乎一种“体验”。正如,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可口可乐卖的不是饮料一样,“人们为设计埋单,而不是物品。”

不过,人们买单的仅仅是“设计”吗?仅仅是通过设计体现出的“与众不同”吗?我想,不是的。

答案或许在这里。在未翻本书之前,2016年3 月 31 日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成甲老师关于京都文化的文章——《京都方法:设计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相信与坚持》谈到“什么是设计”。里面写道:

“什么是设计?客户买的真正是什么?如果说客户买的是一个规划文本的话,我觉得这里理解太 low 了。顾客买的,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设计是用你对这个世界全部的理解和认知来创造新的世界。”

“你喝过的咖啡,你看过的电影,你读过的书,都是你设计力量的一部分。”

“设计是用你对这个世界全部的理解和认知来创造新的世界。”读了这句话,我有感而发,把这句话发到了在朋友圈:“未来,‘制造’交给机器,‘设计’交给人类。未来,所有沦为‘制造’的人,都是机器人。”设计是一种创造,是你对世界理解和解释的表达。它和学习一样。

有关故事力。

人类偏爱故事,因为故事符合人脑喜欢完形、喜欢因果的习性。与比较复杂的分析相比,人类更喜欢涉及有限信息和简单计算的启发式。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坎克所说,人类生来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但是却能很好地理解故事。因为,大脑是个吝啬鬼。如今在信息汪洋肆恣的时代,如何引人注意?是故事!

故事的情感冲击力,故事的易理解性更能唤起人的情感共鸣。它能通过特定情境的解释加深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而人之为人,在于有情。毕竟,天若有情天亦老。

那么,如何讲故事呢?

坎贝尔的“英雄之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故事,通过时空环境、行动者、明暗矛盾,因果连线,英雄召唤,导师指导,伙伴帮助,敌人阻挠,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全新思维》中的内容不能全信,要小心

英雄之旅

不过,我认为,最好的故事,是讲述你自己的故事。人最大的悲哀是,你的人生却由别人来主演,你只是配角甚至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当你发现自己一直在重复同样的情节时,你就会知道是时候开始创造新的故事了。

那么,如何训练讲故事呢?

书中,谈到可以通过写 100 字的迷你小说,记录他人故事,复述开篇句,问自己:“这些人都是谁?”等方法锻炼自己的故事能力。不过,我感觉,只要你是一个有趣的人,讲故事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罗曼语系终身教授,国际知名的叙事理论家曾写过一般《故事的语法》,专门剖析了如何讲故事。其中介绍了最小故事模型、核心简单故事、简单故事和复杂故事。在练习讲故事时,可以从最简单的最小故事入手。具体来说,在事件发生上,事件 3>事件 2>事件 1。其中,事件 1 为状态,事件 2 导致事件 3,事件 3 逆转事件 1。

最后,谈谈交响力。

概念时代,信息过载,如果没有一定的整合能力,很容易认知负荷超载,造成行为瘫痪。另外,互联网时代,事物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而是多维的强弱相关。如此情形,能够弄明白各种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推理,从一件事推导出另一件事的系统整合能力就显得尤为珍贵。

跨领域的人、发明家和善作比喻的人,这 3 类人具备很好的交响力。

跨领域的穿梭于各领域,在利用大脑先天优秀的模式识别能力,能很好地在各事物间牵线搭桥,游刃有余,他们是系统的编织者;发明家善于用旧的元素进行巧妙组合产生新事物,他们也是新事物的创造者。

而善作比喻的人,往往表达能力非常强,并且能通过比喻提出许多新颖的观点。

有一本书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莱考夫开篇就指出,

“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思想行动上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这支配着我们思想的概念不仅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它们还同时管辖我们日常的人运作,乃至一些直至末节的平凡细节。这些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构成了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通过比喻或者隐喻,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角观察世界,还可以观察自己。正如莱考夫所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自我认识就是寻找合适的隐喻以领悟生活意义的过程。”

附一些神经迷思:

- 学习者间存在个体差异可以用半球(左脑型、右脑型)优势来解释。

- 短时协调能力锻炼可以提升左右脑功能的配合程度。

- 我们仅仅利用了大脑10%的部分。

PS:本书评写于2016年3月,2018年修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