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全新思維》中的內容不能全信,要小心

《全新思維》中的內容不能全信,要小心

全新思維

《全新思維》這本書中提到的左右腦思維需要謹慎對待,傳統左右腦分工理論,已經被科學界列為“神經迷思”。就是說所謂的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從事形象思維是不正確的,是被大眾媒介過度簡化的結果。

對我來說,讀一本書,會先看書的前提假設是什麼,書籍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雖然書中有關左右腦分工的理論部分值得懷疑,但書中所給出的6大能力確實有一定的啟發。

丹尼爾在這本書中以 “社會正從信息時代走向概念時代”的假設開始,提出現今 “知識工作者”的理性時代即將進入創意概念的感性時代。前者社會要求線性思維、邏輯能力以及類似計算機般的能力;後者需要的是創造型思維、共情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要在這樣一個時代生存,作者建議我們問問自己以下 3 個問題:

- 完成同一件工作,外包人員是不是比我的成本低?

- 電腦是不是比我更迅速?

- 在物質財富極大充裕的時代,我提供的服務是不是人們所需要的?

基於這樣一個時代假設和問題,作者提出了決勝未來的“6 大必備能力”——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和意義感。其實,即使沒有這樣一個假設,這 6 種能力也是成為一個“有趣人物”的必備能力。

閱讀經典書籍,可以追本溯源,回味無窮;閱讀暢銷圖書,可以把握熱點,幫助我們瞭解當下和未來。下面讓我們聊聊這本書的內容。

有關設計感。

什麼是設計感?書中援引一名設計領域學者約翰·赫斯克特(John Heskett)說,設計感是為了以新的方式塑造和改善著我們所處的環境,以滿足自身需求,並使生活充滿意義。並將實用性和意義性的結合。同時,書中通過工業設計師弗蘭克·諾沃(Frank Nuovo)之口講出“設計就是一種尋求解決方案的活動,是每個人每天都會做的活動。”他們認為,設計的終極目標是“改變世界”。

“我們生產的不是汽車,而是移動的藝術品。”寶馬設計總監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如是說。

不錯,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商品同質化無處不在,人們不再僅僅追求物質功用的享受,更在乎一種“體驗”。正如,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可口可樂賣的不是飲料一樣,“人們為設計埋單,而不是物品。”

不過,人們買單的僅僅是“設計”嗎?僅僅是通過設計體現出的“與眾不同”嗎?我想,不是的。

答案或許在這裡。在未翻本書之前,2016年3 月 31 日我在朋友圈裡看到成甲老師關於京都文化的文章——《京都方法:設計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相信與堅持》談到“什麼是設計”。裡面寫道:

“什麼是設計?客戶買的真正是什麼?如果說客戶買的是一個規劃文本的話,我覺得這裡理解太 low 了。顧客買的,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設計是用你對這個世界全部的理解和認知來創造新的世界。”

“你喝過的咖啡,你看過的電影,你讀過的書,都是你設計力量的一部分。”

“設計是用你對這個世界全部的理解和認知來創造新的世界。”讀了這句話,我有感而發,把這句話發到了在朋友圈:“未來,‘製造’交給機器,‘設計’交給人類。未來,所有淪為‘製造’的人,都是機器人。”設計是一種創造,是你對世界理解和解釋的表達。它和學習一樣。

有關故事力。

人類偏愛故事,因為故事符合人腦喜歡完形、喜歡因果的習性。與比較複雜的分析相比,人類更喜歡涉及有限信息和簡單計算的啟發式。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坎克所說,人類生來並不能很好地理解邏輯,但是卻能很好地理解故事。因為,大腦是個吝嗇鬼。如今在信息汪洋肆恣的時代,如何引人注意?是故事!

故事的情感衝擊力,故事的易理解性更能喚起人的情感共鳴。它能通過特定情境的解釋加深我們對事物的理解。而人之為人,在於有情。畢竟,天若有情天亦老。

那麼,如何講故事呢?

坎貝爾的“英雄之旅”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本。故事,通過時空環境、行動者、明暗矛盾,因果連線,英雄召喚,導師指導,夥伴幫助,敵人阻撓,克服種種困難,最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全新思維》中的內容不能全信,要小心

英雄之旅

不過,我認為,最好的故事,是講述你自己的故事。人最大的悲哀是,你的人生卻由別人來主演,你只是配角甚至路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當你發現自己一直在重複同樣的情節時,你就會知道是時候開始創造新的故事了。

那麼,如何訓練講故事呢?

書中,談到可以通過寫 100 字的迷你小說,記錄他人故事,複述開篇句,問自己:“這些人都是誰?”等方法鍛鍊自己的故事能力。不過,我感覺,只要你是一個有趣的人,講故事可以說是手到擒來。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羅曼語系終身教授,國際知名的敘事理論家曾寫過一般《故事的語法》,專門剖析瞭如何講故事。其中介紹了最小故事模型、核心簡單故事、簡單故事和複雜故事。在練習講故事時,可以從最簡單的最小故事入手。具體來說,在事件發生上,事件 3>事件 2>事件 1。其中,事件 1 為狀態,事件 2 導致事件 3,事件 3 逆轉事件 1。

最後,談談交響力。

概念時代,信息過載,如果沒有一定的整合能力,很容易認知負荷超載,造成行為癱瘓。另外,互聯網時代,事物之間不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而是多維的強弱相關。如此情形,能夠弄明白各種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的聯繫,善於推理,從一件事推導出另一件事的系統整合能力就顯得尤為珍貴。

跨領域的人、發明家和善作比喻的人,這 3 類人具備很好的交響力。

跨領域的穿梭於各領域,在利用大腦先天優秀的模式識別能力,能很好地在各事物間牽線搭橋,遊刃有餘,他們是系統的編織者;發明家善於用舊的元素進行巧妙組合產生新事物,他們也是新事物的創造者。

而善作比喻的人,往往表達能力非常強,並且能通過比喻提出許多新穎的觀點。

有一本書叫《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萊考夫開篇就指出,

“不論是在語言上還是思想行動上中,日常生活中隱喻無處不在,我們思想和行為所依據的概念系統本身是以隱喻為基礎的。這支配著我們思想的概念不僅關乎我們的思維能力,它們還同時管轄我們日常的人運作,乃至一些直至末節的平凡細節。這些概念建構了我們的感知,構成了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以及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

通過比喻或者隱喻,不僅可以獲得新的視角觀察世界,還可以觀察自己。正如萊考夫所說:“從很大程度上來說,自我認識就是尋找合適的隱喻以領悟生活意義的過程。”

附一些神經迷思:

- 學習者間存在個體差異可以用半球(左腦型、右腦型)優勢來解釋。

- 短時協調能力鍛鍊可以提升左右腦功能的配合程度。

- 我們僅僅利用了大腦10%的部分。

PS:本書評寫於2016年3月,2018年修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