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會不會對今天的中國版圖有所影響?

朕法


肯定有影響,秦始皇一輩子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這也直接奠定後來各個王朝打算建立一個完整天下的格局。秦始皇統一了六國,讓整個中原地區變成一個整體,規劃了我們中國版圖的基本範圍。

春秋戰國,群雄並起,三家分晉,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直接把中國劃分成為不同的小國家,這些小國家沒有統一的錢幣、度量衡等等,這就讓他們之間的經濟交流成為國家發展的最大問題。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都得到了大大發展,也讓秦國一舉成為這七個國家裡最強大的國家。那個時候強大帶來的結果必然是統治整個天下,所以秦國到了嬴政這一代君主時,秦國足以統治天下,所以秦王嬴政就滅六國,四海一了。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才是一個國家可能存在的意識形態。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國家,肯定是先是一個整體,慢慢變成幾個地區,再出現統一的王朝。所以說這樣的變化才決定了我們現在中國的版圖。秦始皇的統一全國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版圖的界定,更是給我們注入一種統一祖國的意識,每一代每一朝君王地主都是統一國家、擴大版圖為一生的任務。所以說秦始皇統一全國就是給後代皇帝做好了統一的榜樣。

像上個世紀的蘇聯,可以統一那麼多的小地區,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如果蘇聯沒有解體,那麼這個國家必然在未來是一個最大的國家。





雖已逝去仍回味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演變至今天,自是天翻地覆的不同,很有可能在這個板塊上形成今日歐洲小國林立的局面。



說到這點,必須感謝另一個強盛的朝代,漢朝。漢朝使得中華自此有了漢族,此前中原地區稱呼是“華夏族”。為何這麼說?維繫一個國家整體性的根本在於文化,也就是經常提到的“中華文化”,沒有統一的文化來支撐的國家是脆弱的。

有種很荒謬的說法,提到“純漢族”,這種說法是很無知的。漢族本就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自炎黃起,華夏之地就分佈著大大小小的部落,夏部落、商部落、周部落…華夏史本就是融合、分裂、再融合,定居、遷移、再定居這麼一個過程。單叢血緣上來劃分是片面而淺薄的,也無法分清。因此,文化才是維繫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紐帶。



文化包括什麼?思想、文字、語言、傳統習俗方方面面。秦統一之前,有七個國家,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所不同。而秦統一後,不僅是土地融合,而是語言、文字思想、度量衡以至方方面面全方位的統一融合,自此,華夏大地上的人們第一次形成了統一的精神文化,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秦之後,雖歷經幾次分裂割據,正是因為這種共同的文化紐帶一直存在,才分而又合,發展到如今的局面。正是有了秦始皇的統一,後世才會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天下為己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源源不絕的仁人志士,來維護民族利益,維護中華的統一。



沒有秦始皇的開天闢地,七國各自為政,發展軌跡實不可知,因此贊秦始皇建立豐功偉績不為過。


史海尋蹤



【戰國後期形勢圖】

秦昭王時,秦趙長平之戰,趙軍45萬主力全軍覆沒。此戰之後,秦必然統一天下。

秦國沒能統一天下,必須有一個前提。秦趙長平決戰,秦國60萬主力全軍覆沒,最終趙國將統一天下。

下面就假設一個前提——趙國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

趙軍的先鋒和幾名校尉戰死。被突破幾條防線。趙軍依然不換主帥。秦軍繼續進攻趙軍。繼任的前鋒再次戰死。廉頗利用地形,在半夜包圍秦軍。

原來,這是廉頗放的煙霧彈。趙軍的戰鬥力強於秦軍。45萬趙軍的實力等於60萬秦軍。若要圍殲秦軍。唯一的辦法是利用地形優勢。

60萬秦軍被包圍後,秦國招募十幾歲的未成年人共20萬,救援秦軍主力。趙國急調李牧的數萬戍邊軍隊馳援廉頗。由於李牧麾下主力是騎兵。提前趕到長平戰場,修築防線,阻擋20萬秦國的童子軍。

60萬被圍的秦軍組織了幾次突圍,全部失敗。十天後,糧草箭矢用盡,只得投降。

秦軍主力投降,20萬童子軍撤退。李牧反攻。斬首15萬,俘虜5萬。

此時秦國已無兵力。李牧把俘虜交給廉頗後,率5萬趙軍精銳輕鬆破函谷關。直搗咸陽。秦昭王投降。李牧俘秦昭王。趙王廢除秦王,封其為侯,食邑百戶。

秦趙長平決戰時,齊楚韓魏在糧草上資助趙國。燕國在糧草上資助秦國。次年,廉頗大舉攻燕。燕王投降。咸陽廢除燕王,封其為侯,食邑百戶。

經過趙國的外交努力。迫使趙魏韓三晉統一。趙王廢魏王、韓王。封其為侯,食邑萬戶。

趙國通過外交努力,迫使周天子禪讓與趙王。趙王改稱周天子。齊國、楚國諸侯的身份得以保存。齊國、楚國軍隊要聽從天子調遣。諸侯要朝覲天子,向天子進貢。

若干年後,周天子命楚國將領項羽討伐平定南越。南越作為三個郡。劃歸中央政府。

周王朝討伐匈奴。項羽率五萬楚軍+齊軍五萬+50萬中央軍進攻匈奴。滅匈奴。

由於項羽戰功赫赫,周天子把楚地一分為二。封項羽也西楚霸王。

秦國沒能統一天下。趙國也會統一天下。疆域比秦朝更大。


楊朱學派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其他諸侯國家也沒有能力統一六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地上就會形成多國並列的局面,猶如當今的歐洲,疆域面積雖然比中國略大,卻有著44個國家存在。當然,中國大地上不會出現像歐洲一樣那麼多國家,但商人經商、百姓旅遊、學生上學就不會像現今這樣方便自如了。

一、如果秦始皇不統一六國,沒有其他諸侯國能夠統一六國

經過“三家分晉”後(晉國被韓、趙、魏三國瓜分),當時的戰國七雄為秦、齊、燕、趙、魏、韓、楚。六國之中,韓國與燕國實力最弱,楚國和齊國實力最強。

現假設秦始皇按兵不動,根本就無心打響統一中國首槍,暫願偏安於西北,那麼六國中只有強大的齊國與楚國有力量統一中國。但齊國要統一中國,除了統治者不出大的昏招外,還得最終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做依託,退可守,不至於一時戰敗導致亡國;進可攻,可以一路高歌猛進,長驅直入。但齊國偏於東部,雖然國力雄厚,經濟發達,人口眾多,但要統一其他國,必須首先面對楚、燕、趙、魏四國。作為一個只有平原地形且沒有眾多山川河流橫亙分佈的國度,想要北上攻擊多山的燕國,南下攻擊既有山也多水的楚國,難度很大。而且在進攻一國時,還要防備另外周邊虎視眈眈的其他國家趁虛而入。同樣楚國也面臨像齊國一樣的問題,如果楚國出兵攻打北面鄰國韓國,秦、齊兩國搞不好就要包抄楚國的後路,楚國除了南部多山地形外,其主體人口與經濟版圖均佈局在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楚國地形劣勢也比齊國好不了多少,失去平原,楚國等於亡國。至於燕、趙、魏三國,無論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與齊國、楚國、秦國不是一個數量級。在秦國無心統一六國,齊、楚兩國也無力量統一的情況下,整個中國的大地上,有可能出現多國國並立的局面。就像歐洲大陸一樣,雖然古羅馬帝國強大到橫跨歐亞非,但最終不能實現統一歐洲的雄心,而且最終在日耳曼人、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多次衝擊下滅亡。

二、統一六國之路只能由秦國完成,其他國家缺乏完成統一中國的地理、物質條件

秦國在春秋戰國初期,本是一個偏於西北,特別落後的小國。在秦孝公帶領下,任用了法家商鞅,通過商鞅變法,秦國一躍而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從地理環境上看,秦國控制了關中與成都兩大平原,而秦嶺、巴山、隴山、四川盆地以及直接面向東方的太行山脈,均構築起秦國對外的地理屏障。當時強大的楚國人要進入秦國,要麼逆長江溯水而上進入四川,再從四川進入關中;要麼從楚國西部鄖陽進入陝西商洛地區後再北上進入關中。這些邊境之地都易守難攻,無論是面向韓、魏、還是趙國,秦國都有天然關隘把守。從地理上看,其它六國天生就輸了一半。此外,秦國還有其他國家少有的馬場,以及礦產資源、木材資源、關中與成都平原盛產的農作物糧食資源等,這些都是其他國家不可能全面擁有的。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國、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國、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國、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秦國最終從西北邊陲之國完成了統一之路。

三、秦統一六國後奠定中國最初宏大遼闊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其領土面積空前強大,領土疆域到達長江流域以南地帶。秦初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置九原郡,後又大軍平定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疆域面積達340萬平方公里左右 。全盛時期秦朝的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秦朝廢諸侯,立郡縣,先分天下為36郡,後增加至48郡。秦朝還強力推進全國書同文、度同衡、車同軌、行同倫,最終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漢朝及以後中國的政治體制、更加遼闊疆域面積打下了堅實基礎。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不僅在於建立了疆域空前廣大的國家,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管理制度,還在於從此在中國大地上,為華夏民族集體意識種下了深深的統一的種子。後來的歷史表明,無論是華夏大地分裂時期,還是外族入侵時期;無論是漢族統治中原,還是蒙元與滿清統治中原,統一意識都深深紮根於中國大地。這一點不同於歐洲一開始就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分裂意識,正是這種分裂意識,才導致現如今歐洲小國林立,既想集中統一辦大事,有苦於各自為政,缺乏集體統一意志難成大器。


律師鄒光明


我個人認為,秦始皇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以及給自己取了個“功過三皇,德蓋五帝”的“皇帝”稱號。這兩項行動,前一項促進了全國的文化經濟交流,後一項則給後世的統治者定下了一個“誰統一,誰牛逼”的基調,無論哪個人當了皇帝,如果沒有統一全國,那麼總感覺對不住“皇帝”這個稱號,頂多算個半吊子……所以大多數皇帝在有生之年都會努力完成統一,中國的整體趨勢一直是趨向“統”而不是“分”,所以領土才會逐漸擴大。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話,除非後來出現一個類似的“X始皇”統一天下,否則中國很可能像歐洲一樣分裂成若干小國。


月照荒城RJ


這個問題不好假設,一朝天子一朝臣,沒有辦法對麼有發生的一件事情的後世影響做出準確判斷的辦法,但是國家統一是肯定,即使不是秦始皇,或者說即使不是秦國,但是依然還是會有一個帝王出來統一的。

因為自春秋以後,列國兼併,一直沒有停止,周武王封分的幾百個諸侯國到戰國時代已經剩十多個,其他的都淹沒在歷史當中。

周天子名義上是整個天下的天子,不是秦始皇來取代,就是別的人取代,當時的 華夏族地區文化是一樣的,語言是相同的,具備統一的基礎,差的就是統一的實力而已。

所有無論是誰最後統一,版圖都不會改變,當時秦王朝的版圖也就是戰國諸國的版圖而已,並沒有多少開拓性的發展,除了南方平定百越,設置桂林,象郡等,但是,後來的漢武帝發展的更加遠。所以歪史認為秦始皇對版圖影響不大。


歪史


歷史沒有假設!真實的歷史都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雨和


肯定有影響!秦統一六國後,實行燃書坑儒度量衡文字語言等一致專用。漢人胡人同化服裝禮儀制度。開啟秦時代封建社會郡縣制實現新政民俗鞏固封建皇朝中央的強權統治


無所事生非


不會,因為秦朝版圖很小,


你好281994769


千古一帝秦始皇,功勞不用多說,秦國統一天下大勢所趨,只是時間題。換個君主也沒什麼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